如何做美食节目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看电视
以美食为标签的季播节目从2012年5档激增到2017年上半年的14档,年底时可能要多于2016年全年的19档,形式也趋于多样化。美食类节目为什么会得到如此高的关注?如何通过不同角度的创新摸索,真正做到走心吸睛?
文 | 王钦
来源 | 收视中国(ID:shoushizhongguo)
由于中国文化中美食元素如影随形,社会大众对美食的追捧有增无减,因此主打美食的节目仍然是层出不穷,不过这类节目往往一经推出就遭遇大众的评头论足,难逃舆论的风口浪尖。
那么如此难做的美食节目,为什么会得到如此高的关注?如何通过不同角度的创新摸索,真正做到走心吸睛?
法宝之一:平衡能力与挑战的难度,让人走心
中国地大物博,信息传播速度日新月异,各地菜系和食材信息互通有无,美食的烹饪之法也唾手可得。所以仅靠教授烹饪取悦观众的节目现在越来越少,更多的是将获取食材的方式、美食制作以及美食背后代表的人文意义结合起来展现给大众。
这就要求节目环节的设计要平衡能力与挑战的难度:太难,人们容易焦虑;太容易,人们容易无聊。介于两者之间,才能让人们走心,沉浸其中。
近几年以美食为主题的节目越来越多,比如上星频道以美食为节目标签的季播节目从2012年5档激增为2017年上半年的14档,加上下半年即将开播的,年底时可能要多于2016年全年的19档,并且这类美食节目的形式也趋于多样化,既有简易比拼,又有着力表现背后的文化和精神的节目。
但相比上述以美食为标签的季播节目形式,那些做到能力与挑战平衡的美食节目更让观众走心。如湖南卫视2017年第一季度播出的《向往的生活农夫篇》,虽然不是以美食为标签,但其中处处有美食元素,也可以算是美食类节目,而它的核心是通过体验达到能力和挑战的平衡。
人们通过节目观察黄磊、何炅、刘宪华三位“都市人”自己去田地里采摘,自己搭起炉灶,利用农居里仅有的传统生活用品,过起自给自足的生活。这种农村生活体验模式,简单易得,人们感觉每项工序自己也能完成,节目制作环境也相对单纯,再加上韩版《三时三餐》人们积淀和制作技术成熟,《向往的生活农夫篇》在城市观众中整体收视率较高。
而在可玩性上,如果再有额外的需求则需要他们用相应的劳动来交换。比如有嘉宾朋友前来做客时,并且想要吃牛排时,那么好,就要去玉米地里摘下足够的玉米来交换。
虽然主旨在宣传“慢生活”方式,但节目有张有弛,人们可以一直沉浸在节目构造的场景中,情绪始终处于波动状态,上一刻还在研究黄磊版的“四喜丸子”如何制作,下一刻就开始享受一起吃饭喝酒时闲聊的惬意,节目在三位MC与嘉宾王中磊开始交谈之后,城市观众分钟收视率逐步提升,与乡域观众的缓慢下降形成相对明显对比。
相对其他如《高能少年团》和《极限挑战》等只以美食做某期或某环节点缀的节目,以美食为主的节目更容易做到短平快,随时随地开场的优势尽显。
人们收看美食节目时,不会有什么文化高低、年龄差异的壁垒,只要对美食感兴趣就能观看。但随着节目的深入,会越来越讲究对地域风土人情、嘉宾背后故事等除美食以外的要素展现,这样人们才不会因为简单做菜教学而无聊,才会对综合性的美食节目簇生更多的关注。
法宝之二:促进家庭成员互动,产生共感
电视是大众娱乐品,可以强化人们与家人、朋友、同事等社交关系之间的激活与联络,让人们不再感到孤独。虽然用一起观看电视节目来代替真正的互动交流并不值得推崇,但一起观看和互动讨论却是让繁忙而又无法保持时常联络的人们去激活社交关系的一种方式,这是一种通用的社交好处。
在美食节目观众人群中,因为社交互动联络而看电视的也并不少见。比如浙江卫视2017年2月开播《熟悉的味道》第二季,在71城市中,25-34岁和45-54岁观众所占比例较高,且收视倾向也相对更强。
而这两个年龄段的主要收视人群,在《熟悉的味道》第二季12期播出期间,收视仍然以家庭成员相伴收视为主。在71城市市场,25-34岁观众累计达到563.9万人,独自收看该节目的25-34岁观众为209.1万人,与家人相伴收看的25-34岁观众有409.8万人;45-54岁观众累计626.7万人,独自收看该节目的45-54岁观众为253.1万人,与家人相伴收看的45-54岁观众有430.4万人。
伴随收视意味着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而社交媒体的词频分析显示,微博社交媒体中具有相同价值观的受众在节目中所持的态度也是相一致的,评价都集中在“味道”“熟悉”“喜欢”等词上,这种趋同性的另一种通俗解释就是,如果不收看这些相关的节目的话,就没法跟家人、朋友一起互聊,甚至还会被笑称“跟不上时代”。
法宝之三:通过观察别人的生活,带来生活调剂和情感共鸣
那些屏幕上别人的生活为什么能让人们如此沉迷,愿意花更长的时间收看?因为人们更容易对平常的现实感到乏味和焦虑,然而观察别人的生活却容易让人平和并得到归属感,人们需要新的东西来刺激普通生活中麻木的神经,并感知自身依然鲜活的存在。
在物质与娱乐生活极大丰富的当下,为什么美食主题的节目总是层出不穷?因为人们需要借助这些渠道,为工作与生活建构意义,找寻自己世界中的意义。
2017年上半年,各地新节目中以美食为主题的节目数量较多,而那些热视的省级卫视频道播出的综艺节目和电视剧中关于美食的元素也是频频出现,且节目时长多半在半小时以上。
美食的味道虽然不能通过屏幕传递给人们,但是人们能感受从菜肴中不断溢出的情怀。通过屏幕观察别人的生活,无论是普通人的,还是明星嘉宾的,都能或多或少地带来生活的调剂和情感上的共鸣。
在前几年东方卫视《顶级厨师》这样厨艺比拼的美食节目中,从法语导游魏瀚、80后女厨赵丹等人不断升级的关系和复杂多样的人际关系中,让人们看到许多与自己工作、生活相关的矛盾和意义,从而产生共鸣。
相比之下,美食节目最常见的“搜索”类节目,如湖南公共频道《有口皆碑》、湖北生活频道《吃喝玩乐大湖北》等介绍当地美食文化的美食节目,也因给人们带来日常生活的美食调剂而获得相对稳定的收视。
人类的群居性,决定了当我们处在一个巨大的人群中时,是很难有自己的方向的,所以我们需要根据旁人的生活来定位自己。
美食节目以其多方位、多角度及时反馈的特性,让我们在节目中控制自己的感官感受、获得精神境界的升华、技术能力的提升以及相应的奖赏,欣赏屏幕节目的人们可以随时说出那句“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美食节目易得的即时反馈特征补足了现实生活中所找寻不到的意义。
法宝之四:从细微处创新,吸引忠实观众
2014年以来,新开播的上星频道美食季播节目数量在逐年下降,一定程度上说明节目模式的创新是困难的,电视节目发展至今,相应的模式已经开发殆尽。
而与之对应的是,2013年上星频道以美食为内容标签的播出2季及以上的季播节目占当年总数的87.5%,且从2014年开始播出2季及以上的美食季播节目数量占比也逐年增加,2017年上半年占比达42.9%,较2016年增长6个百分点。
美食季播节目能稳定持续播出,说明节目能得到人们认可,能用每季的创新点持续吸引人们的收看。
目前,美食节目的“创新”实则都是从美食的细微之处进行推陈出新,其实美食节目不需要改变基本模式——只需要专注美食背后让人们感到进步的方式。
当这么做的时候,人们就更会相信,在节目观赏时获得的经验和共感,将会应用在日常生活的挑战上,就能开始思考讨论美食节目让他们变得更好的方式。所以如果观看美食节目的动机不同,对于现实的反作用力就不一样。
如果不仅仅是学习做菜技术,而是为了观赏别人的反应力、协调性、社交能力、团队协作力,从而产生共感,形成一种精神的安慰与重新出发的信念,那么这就是浙江卫视《食在囧途》这样创新美食元素体现方式的新节目形式,获得稳定忠实观众的缘由。
假如将《食在囧途》观众分为三部分:不连续收看节目时长在30%及以下的轻度观众;不连续收看节目时长在31%-60%之间的中度观众,以及不连续收看节目时长超过60%及以上的重度观众,发现重度观众随着节目的开展,对节目认同逐渐增强,观众群稳步增加。
美食文化贯穿于人类发展的整个历史时期,体现在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之中,是我国历史文明的一部分,美食节目体现的应该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节目中重现的工作、生活中的精神和文化,应该与现实世界相吻合,从而让人们达到共感,体验“别人的生活”。
如何利用美食文化本身、节目制作技巧来解决日常问题或达成目标,也是节目制作极为有益的探索意义所在。
欢迎关注“看电视”!
深度行业透视、独到客观评论、新鲜内幕资讯
广电行业、文娱产业资深媒体人运营打理
看电视,就是要做有品格、有思想、有见识的内容行业自媒体。
84阅读
搜索
顶级厨师刁难刘一帆
美食主播前十名
十部顶级美食节目
做菜节目排行榜
人气美食主持人名单
十部顶级寻味纪录片
以美食为标签的季播节目从2012年5档激增到2017年上半年的14档,年底时可能要多于2016年全年的19档,形式也趋于多样化。美食类节目为什么会得到如此高的关注?如何通过不同角度的创新摸索,真正做到走心吸睛?
文 | 王钦
来源 | 收视中国(ID:shoushizhongguo)
由于中国文化中美食元素如影随形,社会大众对美食的追捧有增无减,因此主打美食的节目仍然是层出不穷,不过这类节目往往一经推出就遭遇大众的评头论足,难逃舆论的风口浪尖。
那么如此难做的美食节目,为什么会得到如此高的关注?如何通过不同角度的创新摸索,真正做到走心吸睛?
法宝之一:平衡能力与挑战的难度,让人走心
中国地大物博,信息传播速度日新月异,各地菜系和食材信息互通有无,美食的烹饪之法也唾手可得。所以仅靠教授烹饪取悦观众的节目现在越来越少,更多的是将获取食材的方式、美食制作以及美食背后代表的人文意义结合起来展现给大众。
这就要求节目环节的设计要平衡能力与挑战的难度:太难,人们容易焦虑;太容易,人们容易无聊。介于两者之间,才能让人们走心,沉浸其中。
近几年以美食为主题的节目越来越多,比如上星频道以美食为节目标签的季播节目从2012年5档激增为2017年上半年的14档,加上下半年即将开播的,年底时可能要多于2016年全年的19档,并且这类美食节目的形式也趋于多样化,既有简易比拼,又有着力表现背后的文化和精神的节目。
但相比上述以美食为标签的季播节目形式,那些做到能力与挑战平衡的美食节目更让观众走心。如湖南卫视2017年第一季度播出的《向往的生活农夫篇》,虽然不是以美食为标签,但其中处处有美食元素,也可以算是美食类节目,而它的核心是通过体验达到能力和挑战的平衡。
人们通过节目观察黄磊、何炅、刘宪华三位“都市人”自己去田地里采摘,自己搭起炉灶,利用农居里仅有的传统生活用品,过起自给自足的生活。这种农村生活体验模式,简单易得,人们感觉每项工序自己也能完成,节目制作环境也相对单纯,再加上韩版《三时三餐》人们积淀和制作技术成熟,《向往的生活农夫篇》在城市观众中整体收视率较高。
而在可玩性上,如果再有额外的需求则需要他们用相应的劳动来交换。比如有嘉宾朋友前来做客时,并且想要吃牛排时,那么好,就要去玉米地里摘下足够的玉米来交换。
虽然主旨在宣传“慢生活”方式,但节目有张有弛,人们可以一直沉浸在节目构造的场景中,情绪始终处于波动状态,上一刻还在研究黄磊版的“四喜丸子”如何制作,下一刻就开始享受一起吃饭喝酒时闲聊的惬意,节目在三位MC与嘉宾王中磊开始交谈之后,城市观众分钟收视率逐步提升,与乡域观众的缓慢下降形成相对明显对比。
相对其他如《高能少年团》和《极限挑战》等只以美食做某期或某环节点缀的节目,以美食为主的节目更容易做到短平快,随时随地开场的优势尽显。
人们收看美食节目时,不会有什么文化高低、年龄差异的壁垒,只要对美食感兴趣就能观看。但随着节目的深入,会越来越讲究对地域风土人情、嘉宾背后故事等除美食以外的要素展现,这样人们才不会因为简单做菜教学而无聊,才会对综合性的美食节目簇生更多的关注。
法宝之二:促进家庭成员互动,产生共感
电视是大众娱乐品,可以强化人们与家人、朋友、同事等社交关系之间的激活与联络,让人们不再感到孤独。虽然用一起观看电视节目来代替真正的互动交流并不值得推崇,但一起观看和互动讨论却是让繁忙而又无法保持时常联络的人们去激活社交关系的一种方式,这是一种通用的社交好处。
在美食节目观众人群中,因为社交互动联络而看电视的也并不少见。比如浙江卫视2017年2月开播《熟悉的味道》第二季,在71城市中,25-34岁和45-54岁观众所占比例较高,且收视倾向也相对更强。
而这两个年龄段的主要收视人群,在《熟悉的味道》第二季12期播出期间,收视仍然以家庭成员相伴收视为主。在71城市市场,25-34岁观众累计达到563.9万人,独自收看该节目的25-34岁观众为209.1万人,与家人相伴收看的25-34岁观众有409.8万人;45-54岁观众累计626.7万人,独自收看该节目的45-54岁观众为253.1万人,与家人相伴收看的45-54岁观众有430.4万人。
伴随收视意味着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而社交媒体的词频分析显示,微博社交媒体中具有相同价值观的受众在节目中所持的态度也是相一致的,评价都集中在“味道”“熟悉”“喜欢”等词上,这种趋同性的另一种通俗解释就是,如果不收看这些相关的节目的话,就没法跟家人、朋友一起互聊,甚至还会被笑称“跟不上时代”。
法宝之三:通过观察别人的生活,带来生活调剂和情感共鸣
那些屏幕上别人的生活为什么能让人们如此沉迷,愿意花更长的时间收看?因为人们更容易对平常的现实感到乏味和焦虑,然而观察别人的生活却容易让人平和并得到归属感,人们需要新的东西来刺激普通生活中麻木的神经,并感知自身依然鲜活的存在。
在物质与娱乐生活极大丰富的当下,为什么美食主题的节目总是层出不穷?因为人们需要借助这些渠道,为工作与生活建构意义,找寻自己世界中的意义。
2017年上半年,各地新节目中以美食为主题的节目数量较多,而那些热视的省级卫视频道播出的综艺节目和电视剧中关于美食的元素也是频频出现,且节目时长多半在半小时以上。
美食的味道虽然不能通过屏幕传递给人们,但是人们能感受从菜肴中不断溢出的情怀。通过屏幕观察别人的生活,无论是普通人的,还是明星嘉宾的,都能或多或少地带来生活的调剂和情感上的共鸣。
在前几年东方卫视《顶级厨师》这样厨艺比拼的美食节目中,从法语导游魏瀚、80后女厨赵丹等人不断升级的关系和复杂多样的人际关系中,让人们看到许多与自己工作、生活相关的矛盾和意义,从而产生共鸣。
相比之下,美食节目最常见的“搜索”类节目,如湖南公共频道《有口皆碑》、湖北生活频道《吃喝玩乐大湖北》等介绍当地美食文化的美食节目,也因给人们带来日常生活的美食调剂而获得相对稳定的收视。
人类的群居性,决定了当我们处在一个巨大的人群中时,是很难有自己的方向的,所以我们需要根据旁人的生活来定位自己。
美食节目以其多方位、多角度及时反馈的特性,让我们在节目中控制自己的感官感受、获得精神境界的升华、技术能力的提升以及相应的奖赏,欣赏屏幕节目的人们可以随时说出那句“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美食节目易得的即时反馈特征补足了现实生活中所找寻不到的意义。
法宝之四:从细微处创新,吸引忠实观众
2014年以来,新开播的上星频道美食季播节目数量在逐年下降,一定程度上说明节目模式的创新是困难的,电视节目发展至今,相应的模式已经开发殆尽。
而与之对应的是,2013年上星频道以美食为内容标签的播出2季及以上的季播节目占当年总数的87.5%,且从2014年开始播出2季及以上的美食季播节目数量占比也逐年增加,2017年上半年占比达42.9%,较2016年增长6个百分点。
美食季播节目能稳定持续播出,说明节目能得到人们认可,能用每季的创新点持续吸引人们的收看。
目前,美食节目的“创新”实则都是从美食的细微之处进行推陈出新,其实美食节目不需要改变基本模式——只需要专注美食背后让人们感到进步的方式。
当这么做的时候,人们就更会相信,在节目观赏时获得的经验和共感,将会应用在日常生活的挑战上,就能开始思考讨论美食节目让他们变得更好的方式。所以如果观看美食节目的动机不同,对于现实的反作用力就不一样。
如果不仅仅是学习做菜技术,而是为了观赏别人的反应力、协调性、社交能力、团队协作力,从而产生共感,形成一种精神的安慰与重新出发的信念,那么这就是浙江卫视《食在囧途》这样创新美食元素体现方式的新节目形式,获得稳定忠实观众的缘由。
假如将《食在囧途》观众分为三部分:不连续收看节目时长在30%及以下的轻度观众;不连续收看节目时长在31%-60%之间的中度观众,以及不连续收看节目时长超过60%及以上的重度观众,发现重度观众随着节目的开展,对节目认同逐渐增强,观众群稳步增加。
美食文化贯穿于人类发展的整个历史时期,体现在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之中,是我国历史文明的一部分,美食节目体现的应该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节目中重现的工作、生活中的精神和文化,应该与现实世界相吻合,从而让人们达到共感,体验“别人的生活”。
如何利用美食文化本身、节目制作技巧来解决日常问题或达成目标,也是节目制作极为有益的探索意义所在。
欢迎关注“看电视”!
深度行业透视、独到客观评论、新鲜内幕资讯
广电行业、文娱产业资深媒体人运营打理
看电视,就是要做有品格、有思想、有见识的内容行业自媒体。
84阅读
搜索
顶级厨师刁难刘一帆
美食主播前十名
十部顶级美食节目
做菜节目排行榜
人气美食主持人名单
十部顶级寻味纪录片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