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会偏心吗?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父母会偏心吗?这个问题在我很小的时候问过父母很多次。
我有一个姐姐,一个弟弟,是家中的老二。姐姐从小性格独立,喜欢自己一个人。我从小喜欢黏着爸爸,弟弟则喜欢黏着妈妈。小时候的我和母亲并不太亲近,因为我总觉得她只疼爱弟弟,偏心弟弟。
由于家乡封建落后的风俗认知,如果没有生下男丁是会被人耻笑的,连每年的清明节、重阳节当事人都不敢前去拜祖先,觉得抬不起头。
父母的第一个孩子虽是女儿,但初为人母,更多的是兴奋。第二个孩子就是我了,也是一个女儿,我猜想父母多少有些失望,虽然他们嘴上否认,但是他们真的很疼爱我,让我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但是生男丁的压力丝毫没有减弱,所以母亲为我取名“采君”,希望“采”回一个君子。所幸父母没有为我取名“招娣”(谐音:招回一个弟弟)、“莲娣”(谐音:再连生一个弟弟)之类,因为村里很多这样的名字,不然上学的时候应会被同学取笑。
几经波折,母亲终于生下了一个男孩——我的弟弟。据父亲回忆,当时他非常开心,放下手中的烟,让不到6岁的姐姐下楼打电话给爷爷报喜。当时姐姐很认真地问爸爸:“生了弟弟,我们家是不是不用被人欺负啦?”这个问题让父亲哭笑不得。但其中母亲的辛酸不言而喻,这就是当时的风俗。
母亲受苦受累,终于生下男孩,对小弟弟就格外呵护。我还记得,弟弟从小便整日黏着妈妈,让妈妈无法脱身,所以我和姐姐从小都是自己上学和放学。母亲叮嘱姐姐,带着我一起去上学,一起安全回来,但是姐姐总是嫌我笨笨的,慢吞吞的,有时候会很不耐烦抛下我,和她的小伙伴去上学了,而我们放学的时间又不一样。
我6岁便上了一年级。还记得那天,天气热得很,重重的,大大的书包压得让我有些透不过气。我一个人慢慢地走在回家的路上,远远看到一个大哥哥——正在围着一个圈骑着自行车,我当时还天真地想:如果这个大哥哥可以送我回家就好了,可以帮我背书包就好了。结果大哥哥还真搭理了我,让我跟他走,后来我才知道,他要“抢劫”我,把我带到一个偏僻的小巷,无奈我分毫没有,最后靠本能的害怕哭出了声,他才答应放我走。(缺乏安全意识多么可怕呀!)
此后,每一天放学我不再走那条路回家,而且绕更远的路回去。每日看着别的同学都有父母或者爷爷奶奶帮忙背重重的书包,别提我有多羡慕了。
好几次下雨天,我故意淋湿身回来,也确实是因为没有伞,想回家引起妈妈的注意,但妈妈只会隔着厨房炒着菜略带责备语气淡淡说一句:“哎呦,快去洗澡吧。”然后就没有下一句了。我已经数不清有多次早上在父母的房间门口生气地跺脚,数不清有多次闷闷不乐地把门特意关得大声,表示我的不满再上学。但是没用呀,弟弟还没有醒,还在搂着母亲,父亲经常凌晨才结束工作回家。我想让母亲送我上学的愿望一直都没有实现,直到上大学后才实现,这是后话了。
不满的情绪在心里滋生。有时候父母让我帮忙做家务,我都会问为什么弟弟不用,以表达我的生气。每次和弟弟有矛盾,母亲批评我时,我都会觉得母亲偏心……“不患寡而患不均”,太多太多的不满和偏见,让我从小下了一个定义——母亲就是偏心弟弟,我暗自发誓如果以后我有了孩子我绝不像母亲那样。
后来,长大一点后,母亲也正式向我表达小时候没能送我的愧疚,而后便释怀了。
母亲说,我们三姐弟都是她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怎么会不疼呢?小时候不懂事,不理解母亲的爱。长大了一点后,理解了——母亲的爱是平凡的,融入了每天的一点一滴的呵护。母亲的爱又是深沉的,只有你用心感受才能体会。生病了,是母亲照顾我一夜;摔跤了,是母亲轻轻为我涂药;考差了,是母亲用经验鼓励着我……我发现虽从小不和母亲亲近,但是母亲我的人生影响是最大的。没有母亲,就绝无现在的我。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人类和社会发展学教授凯瑟琳·孔戈尔曾做过一项研究,发现65%的母亲和70%的父亲都承认自己更偏爱某一个孩子。但母亲说,对每个孩子都是疼爱的,只是表达疼爱的方式因为孩子的个性不同而不同。我也问过已经身为母亲的姐姐,她回答我说,她确实会更偏爱二宝,因为二宝更可爱,更小,更需要照顾。母亲说那是因为,孩子更小,觉得更是弱势,情不自禁就会比另一个孩子多了一些关注。我认同母亲说的话。
不知道,其他父母呢?对孩子会偏心吗?
我有一个姐姐,一个弟弟,是家中的老二。姐姐从小性格独立,喜欢自己一个人。我从小喜欢黏着爸爸,弟弟则喜欢黏着妈妈。小时候的我和母亲并不太亲近,因为我总觉得她只疼爱弟弟,偏心弟弟。
由于家乡封建落后的风俗认知,如果没有生下男丁是会被人耻笑的,连每年的清明节、重阳节当事人都不敢前去拜祖先,觉得抬不起头。
父母的第一个孩子虽是女儿,但初为人母,更多的是兴奋。第二个孩子就是我了,也是一个女儿,我猜想父母多少有些失望,虽然他们嘴上否认,但是他们真的很疼爱我,让我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但是生男丁的压力丝毫没有减弱,所以母亲为我取名“采君”,希望“采”回一个君子。所幸父母没有为我取名“招娣”(谐音:招回一个弟弟)、“莲娣”(谐音:再连生一个弟弟)之类,因为村里很多这样的名字,不然上学的时候应会被同学取笑。
几经波折,母亲终于生下了一个男孩——我的弟弟。据父亲回忆,当时他非常开心,放下手中的烟,让不到6岁的姐姐下楼打电话给爷爷报喜。当时姐姐很认真地问爸爸:“生了弟弟,我们家是不是不用被人欺负啦?”这个问题让父亲哭笑不得。但其中母亲的辛酸不言而喻,这就是当时的风俗。
母亲受苦受累,终于生下男孩,对小弟弟就格外呵护。我还记得,弟弟从小便整日黏着妈妈,让妈妈无法脱身,所以我和姐姐从小都是自己上学和放学。母亲叮嘱姐姐,带着我一起去上学,一起安全回来,但是姐姐总是嫌我笨笨的,慢吞吞的,有时候会很不耐烦抛下我,和她的小伙伴去上学了,而我们放学的时间又不一样。
我6岁便上了一年级。还记得那天,天气热得很,重重的,大大的书包压得让我有些透不过气。我一个人慢慢地走在回家的路上,远远看到一个大哥哥——正在围着一个圈骑着自行车,我当时还天真地想:如果这个大哥哥可以送我回家就好了,可以帮我背书包就好了。结果大哥哥还真搭理了我,让我跟他走,后来我才知道,他要“抢劫”我,把我带到一个偏僻的小巷,无奈我分毫没有,最后靠本能的害怕哭出了声,他才答应放我走。(缺乏安全意识多么可怕呀!)
此后,每一天放学我不再走那条路回家,而且绕更远的路回去。每日看着别的同学都有父母或者爷爷奶奶帮忙背重重的书包,别提我有多羡慕了。
好几次下雨天,我故意淋湿身回来,也确实是因为没有伞,想回家引起妈妈的注意,但妈妈只会隔着厨房炒着菜略带责备语气淡淡说一句:“哎呦,快去洗澡吧。”然后就没有下一句了。我已经数不清有多次早上在父母的房间门口生气地跺脚,数不清有多次闷闷不乐地把门特意关得大声,表示我的不满再上学。但是没用呀,弟弟还没有醒,还在搂着母亲,父亲经常凌晨才结束工作回家。我想让母亲送我上学的愿望一直都没有实现,直到上大学后才实现,这是后话了。
不满的情绪在心里滋生。有时候父母让我帮忙做家务,我都会问为什么弟弟不用,以表达我的生气。每次和弟弟有矛盾,母亲批评我时,我都会觉得母亲偏心……“不患寡而患不均”,太多太多的不满和偏见,让我从小下了一个定义——母亲就是偏心弟弟,我暗自发誓如果以后我有了孩子我绝不像母亲那样。
后来,长大一点后,母亲也正式向我表达小时候没能送我的愧疚,而后便释怀了。
母亲说,我们三姐弟都是她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怎么会不疼呢?小时候不懂事,不理解母亲的爱。长大了一点后,理解了——母亲的爱是平凡的,融入了每天的一点一滴的呵护。母亲的爱又是深沉的,只有你用心感受才能体会。生病了,是母亲照顾我一夜;摔跤了,是母亲轻轻为我涂药;考差了,是母亲用经验鼓励着我……我发现虽从小不和母亲亲近,但是母亲我的人生影响是最大的。没有母亲,就绝无现在的我。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人类和社会发展学教授凯瑟琳·孔戈尔曾做过一项研究,发现65%的母亲和70%的父亲都承认自己更偏爱某一个孩子。但母亲说,对每个孩子都是疼爱的,只是表达疼爱的方式因为孩子的个性不同而不同。我也问过已经身为母亲的姐姐,她回答我说,她确实会更偏爱二宝,因为二宝更可爱,更小,更需要照顾。母亲说那是因为,孩子更小,觉得更是弱势,情不自禁就会比另一个孩子多了一些关注。我认同母亲说的话。
不知道,其他父母呢?对孩子会偏心吗?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