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再度开展南极科学考察,科学考察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1月10日,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37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从上海起航,奔赴南极执行科学考察任务。
据悉,中国第37次南极科学考察将围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问题,开展水文气象、生态环境等科学调查工作,并执行南大洋微塑料、海漂垃圾等新型污染物业务化监测任务。同时,还将开展南极中山站、长城站越冬人员轮换及物资补给工作。
本次考察是“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第二次奔赴南极,计划航程3万余海里,预计2021年5月上旬返回上海。
“雪龙2”号是我国自主建造的首艘极地科考破冰船,船长122.5米,型宽22.32米,设计排水量13996吨,续航力2万海里,自持力60天,能以2节至3节的航速,在冰厚1.5米加雪厚0.2米的条件下,连续破冰航行。
“雪龙2”号自2019年7月交付以来,已成功执行了一次南极、一次北极的科学考察任务。经历极地冰雪的实地考验,“雪龙2”号表现优异,双向破冰能力达到了设计要求,船上配备的先进科学考察装备,极大地提升了我国极地海洋调查能力和效率。
目前,我国已跻身极地考察大国的行列,形成“两船、六站、一飞机、一基地”的支撑保障格局。两船为“雪龙”号、“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六站为南极的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北极的黄河站、中冰北极科考站;一架固定翼飞机“雪鹰601”号;位于上海浦东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是我国极地考察“大本营”,已建成考察船专用码头、考察物资堆场与仓库、国家极地档案馆业务楼等设施。
中国南极科考站包括中国南极长城站、中国南极中山站、中国南极昆仑站和中国南极泰山站。以及在恩克斯堡岛在建的第五个科考站中国南极罗斯海新站。
长城站建成于1985年2月20日,坐落在南设得兰群岛乔治王岛。
长城站所在的乔治王岛,是南设得兰群岛中最大的一个岛屿。北面邻德雷克海峡,与南美洲的合恩角相距960公里;南面隔着布兰斯菲尔德海峡与南极半岛相望,距离约130公里。在该岛上,除长城站外,还有其他国家设立的7个考察站。与中国站相邻的有:智利的费雷站,俄罗斯的别林斯高晋站,乌拉圭的阿蒂加斯站和韩国的世宗王站。
长城站现有大型永久建筑10座,包括生活栋,科研栋、气象栋、文体栋,发电栋,综合库,食品库等。夏季可容纳60人左右考察,冬季可供20人左右越冬考察。越冬期间的主要常规科考观测项目有:气象、高分辨卫星云图接收、地震、电离层观测。
中山站是中国在南极洲建立的科学考察站之一,建立于1989年2月26日,是以伟大先驱者孙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中山站位于在南极大陆的拉斯曼谷陵上。
昆仑站于2009年1月27日胜利建成,是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上的科学考察站。
泰山站于2014年2月8日正式建成开站。这是中国在南极建设的第四个科学考察站,位于中山站与昆仑站之间的伊丽莎白公主地,距离中山站约520公里.
2017年12月初“雪龙”船首次抵达恩克斯堡岛,用直升机将340吨物资部署上岛;2018年1月中旬“雪龙”船从中山站返回恩克斯堡岛后,将建站工程机械和重型物资运输上岛,随即开始了罗斯海新站建筑的建设。
2.执行一些新型污染物业务化监测。
3.开展南极中山站、长城站过冬人员的轮换以及物资补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