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什么是素描
素描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绘画形式,也是最古老的艺术语言。简单来讲,素描是指单一颜色的绘画。15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才发现了其独特的表现魅力。在这一时期,意大利画家马萨丘、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人发明并运用了透视学、解剖学和构图学原理,为素描表现的立体感和空间感提供了科学的依据,逐步完善了素描。从此,素描便作为一种近乎完美的绘画形式在全世界画坛独树一帜。
素描:指用单色或简单的颜色的工具描绘对象的轮廓、体积、结构、空间、光线、质感等基本造型要素的绘画方法。
素描来自西方,隶属于欧洲绘画。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素描是由德国早期的民间木刻的版画发展而来的。这种早年流行于德国的民间绘画类似于中国的白描——起初只是一些出自民间作坊里的宗教性题材的版画,随后在民间广泛流传——但那时并不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表现形式存在。直到15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才发现了其独特的表现魅力。在这一时期,意大利画家马萨丘、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人发明并运用了透视学、解剖学和构图学原理,为素描表现的立体感和空间感提供了科学的依据,逐步完善了素描。从此,素描便作为一种近乎完美的绘画形式在欧洲画坛独树一帜。
虽然从表面上看,中西方绘画的基本表现技巧都离不开对线条的运用,但二者之间却有着本质区别。众所周知,白描,是中国绘画的基础,它讲求线条的趣味性,重于意象造型,较少受光线、时间等变化因素的影响。中国绘画中的线条,不仅借鉴和吸取了书法艺术的笔法技巧,在艺术表现上更是立足于物象的神韵与意趣的表达。在令人眼花缭乱的表现技法里,线条仍然是中国绘画中最常见、最基本的艺术表现手段。
相比之下,西方绘画则更注重于具象与写实。素描是西洋绘画的基础。借助于特定的对象、环境、光影作画是素描写生的基本要求。因此,素描更多地受到了客观对象、环境、光线、时间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而线条则往往被视为构建形体的手段,并不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中西绘画二者虽差异甚多,但不可否认,西方素描与中国白描同是绘画中最朴素的表现形式。
我们学习素描,是因为它是一切绘画的基础,能够培养我们基本的观察能力、绘画能力以及的审美能力等。当你学会如何在二维平面上塑造三维空间时,你所具有的观察事物与再现事物的能力便得到了显著提高。当你能够熟练地以素描的语汇进行表达与交流时,你会发现自己比以往更容易进入其它造型艺术的学习。当然,也包括建筑学的某些领域。
素描从广义上来讲,是一切单色绘画,用一种颜色深浅、浓淡,或一种笔墨的粗细变化刻画出来的客观物像;狭义范围讲,是指在室内或室外进行的、相对静止的、时间稍长的单色绘画。
素描。
是“素”是单色。
“描”是描绘。
所以,既然是描绘就不能是简单的描摹,描摹是被动的,而描绘是主观的。
既然是主观的,那么就应该强调艺术家主观的创造能力。
当然,以上是我对素描的理解。会有大牛们不太认同。我具体展开来谈。
素描是西方文化的舶来品。中国人自古没有素描的概念,有白描,白描是运用毛笔宣纸呈现的艺术形式,这种形式强调中国式的绘画观念,强调笔墨的文化品格。强调书法与绘画的同源性。所以在白描中,特别强调笔墨的韵味与质感,所以强调“感性的”“书写的”“东方审美的”
素描是西方造型的概念。强调“理性的”“写实的”“真实的”,所以必须强调作品的立体,光影,整体的质感,说白了就是得“像”。“像”“真实”是素描的基本要义,所有的手段必须为“像”服务,后来到印象派以后,这种观念被颠覆,但那都是后来的事情。素描在西方绘画中可以理解为雕塑,油画的创作手稿,说白了就是草图。
今天的素描分类很多,考前素描算不上艺术。考前一切的都是都是为了考核学生的基本功。
我们今天的素描一般都源于“苏派”,也就是俄罗斯的素描造型体系,但是也有一些画家越来越认识到,苏派并不是代表绝对权威。这里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是,有一些人特别喜欢去列宾美院进修,但是列宾美院等于列宾么?这是我一点反思,哈哈,列宾的作品也不像列宾美院的教育模式啊。
素描的风格有很多,我可以偏执的说,有多少位艺术家,就会有多少素描的风格,东西是死的,因为有了艺术家的生命注入才变得有生命,所以,总而言之!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才最重要。没有人规定,一定要按哪种方式学习。当然了,如果你要应试,就好好学习高考的模式,但要清晰的是,这只是一种风格,并不是权威。自己想怎么画都行。
简单来讲,素描是一种用单色或少量色彩绘画材料描绘生活所见真实事物或所感的绘画形式。
素描常见问题:
1、形体画得“歪”
这是由于起草不严格造成的错误。素描中物体的特点就是要“静”。每一个物体都有自己的位置和重心、对称物体的重心,在它的中心垂直线位置,垂直线画不垂直,就会使物体重心不稳,产生“歪”的错误。
画“歪”的错误还有另一个原因:对称物体画得不对称。解决的办法是:起草时,左右两边要同时起草,不要等到起完一边,再起另一边。
2、画面太“空”或太”满”
这是由于构图不当造成的错误。物体太小太集中,就会造成画面的“空”;而物体太大太散,画面就会“满”,甚至有时画面会“盛不开”物体。
解决的办法是:在一开始就要把整个物体的组合外形找准,按照构图的要求做好定位辅助线,在进一步深入的时候,不要轻易改动构图的定位线,否则,就会破坏构图的初衷。
3、轮廓线太“粗”
这是因为画者还没有树立起“体面”观念,不懂得物体的轮廓是由“面”的转折形成的,不懂得形体是用明暗对比出来的。解决的办法是:加强观察感受,排除非素描习惯的干扰,将“粗线”的一侧向暗部或背景过渡。
4、轮廓线过“虚”
这是因为画者错误地认为:越是立体的物体,它的轮廓越虚;越是后面的物体,它的形体越虚。解决的办法是:依靠观察,依靠感受,了解视觉的“双眼视差”现象,学习造型的“线面”转换关系,不受 “主观”影响,客观地表现对象。
5、透视面过“大”
初学者常常把物体的侧面画大,这是因为他们对视觉透视缩变现象理解的少,主观地认为,原来“那个面”没有那么小,没有完全按照客观观察的结果去画。这说明,生活中的习惯还影响着画者。纠正的方法是:认真学习透视规律,严格掌握比例关系,客观地表现对象。
6、画面太“灰”
灰的直接原因是物体亮部画重了,这是由于明暗对比观察不足造成的,应该在调整时加重明暗交界线,提高亮部的明度。
7、画面太“碎”、太“平”、太“板”
造成这三种错误的主要原因是,表现物体主次不清。其中“碎”的原因是,物体刻画的部分太多、太强。“平”的原因是物体刻画不充分。“板”的原因是,物体刻画缺少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