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明君李世民的身边,为什么那么多忠臣良将?
最大的原因是因为李世民有容人之量、识人之明。乱世造英雄,当时有才能的人都各自分属不同的力量派系,任何一派尽管会出不少杰出的人才,但是同样其他派系也出了不少才俊之人,有些甚至更加优秀。
二十九岁的李世民意气风发指点江山,诠释了盛唐的青春活力。武德九年(626年)的六月,虽然天气炎热,大唐却刚刚经历了令人颤抖的“玄武门之变”。老皇帝李渊作为这个亲情悲剧的最大冲击者,开始变得心灰意冷,在事变的第三天,正式向天下发布李世民为皇太子的诏书。“皇太子世民夙禀生知,识量明允,文德武功,平一宇内。朕付托得人,义同释负。”最后一句话更加重大意义:“自今后军机兵杖仓粮,凡厥庶政,事无大小,悉委皇太子断决,然后闻奏。”
有人可能会认为,李世民是皇帝,自然可以轻松网罗天下英才为我所用。这种观点其实大错特错。李世民虽然能让“天下英才尽入吾彀中”,但要将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却需要一双慧眼。而且李世民在成为皇帝前,身边就已经是人才济济,反观当时的太子李建成身边就没有那么多有才之士。这段话的大体意思就是说,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英明的君主应该懂得量才适用,让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特长,则每个人都可以为我所用。唐太宗身边英才辈出,这里面就充分体现了他“割政分机,尽其所有”的用人之道。
唐太宗李世民身边的诤臣也不少。如魏征、虞世南、马周等,尤其是魏征,是历史上最有名的诤臣。此人原是太子李建成的幕僚,李建成在“玄武门之变”中被李世民诛杀后,魏征因为敢于当面顶撞李世民而获得重用。《资治通鉴》记载:“魏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之霁威。”李世民曾经问魏征:“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
唐太宗身边的人才辈出,在自己的队伍中建立威信,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这也说明了他的战略非常好。从而拥有了这么多有才能的人。管理一个国家,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作为一个君王,要考虑的很周到,有很多人被权势蒙蔽了双眼。有很多人又很表面,你很难猜透他人的想法。人无完人,他也有缺点,他面对选择总是难以决断,犹豫不决。有缺点就要改,手下有一个名叫房玄龄的人,他果断,计谋也恰到好处。杜如晦的优点是面对问题能一针见血。两人合作起来,及时解决问题,互补,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