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武士》观后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日本大师级导演黑泽明的作品,第29届奥斯卡金像奖,于1954年上映。片长200余分钟。看了两遍后,发现这是一部虽然能看懂,但却说不全的电影。原因可能是,这是一部现实主义的电影,没有一个单一的视角。
故事梗概:在日本兵荒马乱的战国时代,一群村民为了躲避山贼抢夺他们的粮食,以一日三餐的报酬请了七个武士帮忙,最后,武士们依仗自己的胆识和智慧,武装了农民,以弱胜强,打败了山贼。
影片以山贼来势汹涌的马蹄声开场,凶恶的山贼想血洗村庄,抢夺粮食。可稻米还未到收割之时,只好先打道回府。而这一情报,恰巧被一个上山打柴的村民知晓。村民们陷入了恐慌和争执,有人抱怨命运的悲惨,也有人主战反击。最后在掌事长老的定夺之下,想出请饥饿的武士帮忙的办法,因为他们只有粮食。于是,几个村民便踏上招请武士之路。
显然,这个策略并不靠谱,机会渺茫。武士们大多是都是个性张扬的人,能利用满足饥饿的条件来收买的武士,既不靠谱也没什么战斗力。
眼看稻米就要成熟,村民们却一无所获,一筹莫展,几近绝望。
电影里转折总是在低谷时出现。转机从一个围观开始:一武士剃头削发,装作僧人从被困的小偷手中巧妙而果敢的救出了小孩子。此武士的善举,给村民们带来了希望,同时还赢得了一个年轻武士的仰慕,引起一个好事武士的关注。
至此,三个武士正式登场。行善的武士,勘兵卫,是第一个答应农民的武士,也是最后参加战争的七个武士的领导者以及对抗山贼的战争策划者和指挥者,他阅历丰富,智慧过人,人品高尚。
在勘兵卫的倾力召集之下,各路侠士纷纷集结,很快,七个武士对号入座。
表面上看这些武士帮助农民是被农民们的痛苦所打动,让他们想惩恶扬善、行侠仗义。仔细分析这样的因素其实微乎其微。
在不少对话中,可以了解到勘兵卫虽然阅历丰富,打过很多仗,但都是败仗,年轻时幻想建立战功,成为一城之王,但现在却沦为浪人一个,觉得自己连收徒的资格都没有,并已开始厌倦打打杀杀。农民们的出现,只是给他提供了个施展抱负的机会。而其他武士也各有所求。
年轻武士,胜四郎,涉世未深,想跟随师傅(勘兵卫)通过战争来历练自己。有的武士是应朋友之邀,如七郎次。有的则是钦佩勘兵卫的为人,想寻一知己,如五郎兵卫。也有的武士只想精进武艺,拔高境界,如久藏。还有的像菊千代,没什么目标,没什么原则,只是想凑个热闹,证明自己的价值,他像一个小丑一样,行为古怪,专门负责搞笑,天不怕地不怕,不同情弱者,最见不到别人表现的懦弱,但实际上,他也是内心最怜弱,最真实的人。
所以,这个团队的凝聚力不是什么共同的信仰,也不是为了瓜分多大的利益,他们只不过是各取所需的价值耦合而已。这可能也算是电影暗藏的一个现实主义吧。
影片选取多个视角,大概前三分之一的时长,几乎是以农民利吉为视角,他年轻有力,积极主战,是第一个站出来要与山贼决斗的农民。在影片开端,利吉就表现出对山贼超乎常人的仇恨,让人有些不解,直到后面与山贼开战,才给出答案,他年轻美貌的妻子在之前不知什么时候就被山贼抓走了。在一阶段,农民的痛苦和脆弱显露无遗漏。
但是,当时的社会是复杂的,农民也不是那么单纯善良,他们也有卑劣狠毒的一面。农民与武士并非是同一阵营的群类。当菊千代从农民手中搜出那些精良的武器的时候,影片第一次呈现了农民与武士之间的矛盾,这些武器是农民杀害落难的武士抢夺而来的。农民的这一劣行,激怒了在场的武士。气氛深沉浓重,矛盾看似难以调和。这个时候,影片第一次短暂地把视角安插在了菊千代身上,他激愤地数落了这些农民的卑劣、狡猾、懦弱、坏心肠、低能,是杀人鬼,但是很快就将矛头指向那些武士,因为这一切也还跟武士们脱不了干系,为了打仗而烧村,蹂躏稻田,恣意劳役,凌辱妇女,农民们的恶行也是被逼出来的。最讨厌别人哭的菊千代在这一刻也放声大哭了起来。因为他是这个矛盾的聚合体,作为武士,他也痛恨农民的行为,但他其实是农民的儿子,在很小的时候,经过一场烧杀,沦为孤儿。矛盾就此化淡扯平,后面的故事得以照常续写。受伤的只有菊千代一人。现在再来看他怪异的行为表现,就很好理解了。见不得别人的懦弱,其实是害怕自己处于劣势。
而更多时候的视角则落在胜四郎这位的年轻武士身上,他尚未成熟,少有成见,渴望建立功勋,以他的视角看高手的世界,看世间疾苦,看情爱别离,看战争残酷...他对这一切充满了好奇,如观众对电影后事情节的期待一样,所以,大多数观众可能更容易将他选取为自己在影片中的投射。
收割完了粮食,挖好了壕沟,布好了陷阱,加上菊千代中间粘合剂的作用,武士与农民们暂时打成一片,一切整装待战。
山贼如期而至,可令他们震惊的是眼前的村庄已经全副武装,更让他们始料未及的是,自己在未动手之前,老巢已遭重创,对方先发起袭击,锐气大挫。但毕竟山贼怎么可能会怕农民。这场战争不可避免。
影片用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全方位描写了这场战争的全过程,主要以旁观者的角度叙写,中间穿插短暂的视角转变。
在领头勘兵卫的精心布局之下,农民这一方的作战概况如下:
防御方面:整个村庄后靠大山,山贼骑马,这是天然的屏障。前面是稻田,已挖沟放水,此路不通。西边有一座桥,也已拆除筑高,易守难攻。东边留窄口,诱敌深入。整个防御系统呈瓶状布置。
战术方面:分散击破,瓮中捉鳖。
人员配置:七个武士分成三部分,带领农民分别驻守在瓶口、瓶中、瓶底。
战略实现:三个分队分别是,前诱、中攻、后守。瓶口部分单次放入一两骑,然后靠人多势众马上把瓶口拧上。中间部分以多攻少,轻松解决。末尾部分守住防线的同时还还可以与中间部分前后照应,人手紧迫又占上风时,妇女们也可以出来打死个落马的山贼泄愤娱乐一下。
整个作战方案协调统一,分工合作,可操作性强。不仅如此,首领勘兵卫还用统计分析,记录敌方的人员和军备情况,知己知彼,目标明确,成竹在胸。
这是一场双方都有准备的角逐,规模虽小,但处处彰显智慧。
就双方实力来看,简直是小米加步枪打败飞机大炮。山贼有装备精良的四十骑,武器除钢刀长矛之外,还有弓箭火枪。再看农民这一方,只有七个武士,武器也只是各自戴配刀,有一把弓箭也用过一次,而农民们的只是削尖了的竹竿。再看战斗力就更没有可比性了,山贼有铁骑冲撞,势不可挡,杀人放火的经验丰富,而农民们不过是只会插秧挑担,砍柴犁地的泥腿子,没打过仗,害怕杀戮,虽请了武士但毕竟人数太少。
双方实力如此悬殊,若是公平较量,农民必输无疑,但要是那样的话,自然也没什么看头。
所以,战争必须要赢,但肯定会赢的惨烈,赢的精疲力尽,赢的如履薄冰。
武士们,伤亡惨重,七个死了四个。而农民们则是最大的赢家,他们伤亡很少,财产得以保全,心腹大患也被铲除,很快里恢复往日安稳的生活。活下来的武士,感叹一声自己又活下来了。他们不知道下一次是否还有好运眷顾,但他们不会选择像农民一样安定下来。
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死的武士为什么是那四个?
死的武士有这样的特点:要么武艺超群,如久藏,要么就是乐天派,如平八,要么就是无法无天的,如菊千代。他们的死,其实披上了影片的现实主义色彩。在看活下来的,勘兵卫是失败无数的浪人,七郎次是一个随波逐流的小贩,胜四郎则是没什么战绩的年轻武士。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电影,内容丰富,值得研究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配乐、镜头效果等等。
故事梗概:在日本兵荒马乱的战国时代,一群村民为了躲避山贼抢夺他们的粮食,以一日三餐的报酬请了七个武士帮忙,最后,武士们依仗自己的胆识和智慧,武装了农民,以弱胜强,打败了山贼。
影片以山贼来势汹涌的马蹄声开场,凶恶的山贼想血洗村庄,抢夺粮食。可稻米还未到收割之时,只好先打道回府。而这一情报,恰巧被一个上山打柴的村民知晓。村民们陷入了恐慌和争执,有人抱怨命运的悲惨,也有人主战反击。最后在掌事长老的定夺之下,想出请饥饿的武士帮忙的办法,因为他们只有粮食。于是,几个村民便踏上招请武士之路。
显然,这个策略并不靠谱,机会渺茫。武士们大多是都是个性张扬的人,能利用满足饥饿的条件来收买的武士,既不靠谱也没什么战斗力。
眼看稻米就要成熟,村民们却一无所获,一筹莫展,几近绝望。
电影里转折总是在低谷时出现。转机从一个围观开始:一武士剃头削发,装作僧人从被困的小偷手中巧妙而果敢的救出了小孩子。此武士的善举,给村民们带来了希望,同时还赢得了一个年轻武士的仰慕,引起一个好事武士的关注。
至此,三个武士正式登场。行善的武士,勘兵卫,是第一个答应农民的武士,也是最后参加战争的七个武士的领导者以及对抗山贼的战争策划者和指挥者,他阅历丰富,智慧过人,人品高尚。
在勘兵卫的倾力召集之下,各路侠士纷纷集结,很快,七个武士对号入座。
表面上看这些武士帮助农民是被农民们的痛苦所打动,让他们想惩恶扬善、行侠仗义。仔细分析这样的因素其实微乎其微。
在不少对话中,可以了解到勘兵卫虽然阅历丰富,打过很多仗,但都是败仗,年轻时幻想建立战功,成为一城之王,但现在却沦为浪人一个,觉得自己连收徒的资格都没有,并已开始厌倦打打杀杀。农民们的出现,只是给他提供了个施展抱负的机会。而其他武士也各有所求。
年轻武士,胜四郎,涉世未深,想跟随师傅(勘兵卫)通过战争来历练自己。有的武士是应朋友之邀,如七郎次。有的则是钦佩勘兵卫的为人,想寻一知己,如五郎兵卫。也有的武士只想精进武艺,拔高境界,如久藏。还有的像菊千代,没什么目标,没什么原则,只是想凑个热闹,证明自己的价值,他像一个小丑一样,行为古怪,专门负责搞笑,天不怕地不怕,不同情弱者,最见不到别人表现的懦弱,但实际上,他也是内心最怜弱,最真实的人。
所以,这个团队的凝聚力不是什么共同的信仰,也不是为了瓜分多大的利益,他们只不过是各取所需的价值耦合而已。这可能也算是电影暗藏的一个现实主义吧。
影片选取多个视角,大概前三分之一的时长,几乎是以农民利吉为视角,他年轻有力,积极主战,是第一个站出来要与山贼决斗的农民。在影片开端,利吉就表现出对山贼超乎常人的仇恨,让人有些不解,直到后面与山贼开战,才给出答案,他年轻美貌的妻子在之前不知什么时候就被山贼抓走了。在一阶段,农民的痛苦和脆弱显露无遗漏。
但是,当时的社会是复杂的,农民也不是那么单纯善良,他们也有卑劣狠毒的一面。农民与武士并非是同一阵营的群类。当菊千代从农民手中搜出那些精良的武器的时候,影片第一次呈现了农民与武士之间的矛盾,这些武器是农民杀害落难的武士抢夺而来的。农民的这一劣行,激怒了在场的武士。气氛深沉浓重,矛盾看似难以调和。这个时候,影片第一次短暂地把视角安插在了菊千代身上,他激愤地数落了这些农民的卑劣、狡猾、懦弱、坏心肠、低能,是杀人鬼,但是很快就将矛头指向那些武士,因为这一切也还跟武士们脱不了干系,为了打仗而烧村,蹂躏稻田,恣意劳役,凌辱妇女,农民们的恶行也是被逼出来的。最讨厌别人哭的菊千代在这一刻也放声大哭了起来。因为他是这个矛盾的聚合体,作为武士,他也痛恨农民的行为,但他其实是农民的儿子,在很小的时候,经过一场烧杀,沦为孤儿。矛盾就此化淡扯平,后面的故事得以照常续写。受伤的只有菊千代一人。现在再来看他怪异的行为表现,就很好理解了。见不得别人的懦弱,其实是害怕自己处于劣势。
而更多时候的视角则落在胜四郎这位的年轻武士身上,他尚未成熟,少有成见,渴望建立功勋,以他的视角看高手的世界,看世间疾苦,看情爱别离,看战争残酷...他对这一切充满了好奇,如观众对电影后事情节的期待一样,所以,大多数观众可能更容易将他选取为自己在影片中的投射。
收割完了粮食,挖好了壕沟,布好了陷阱,加上菊千代中间粘合剂的作用,武士与农民们暂时打成一片,一切整装待战。
山贼如期而至,可令他们震惊的是眼前的村庄已经全副武装,更让他们始料未及的是,自己在未动手之前,老巢已遭重创,对方先发起袭击,锐气大挫。但毕竟山贼怎么可能会怕农民。这场战争不可避免。
影片用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全方位描写了这场战争的全过程,主要以旁观者的角度叙写,中间穿插短暂的视角转变。
在领头勘兵卫的精心布局之下,农民这一方的作战概况如下:
防御方面:整个村庄后靠大山,山贼骑马,这是天然的屏障。前面是稻田,已挖沟放水,此路不通。西边有一座桥,也已拆除筑高,易守难攻。东边留窄口,诱敌深入。整个防御系统呈瓶状布置。
战术方面:分散击破,瓮中捉鳖。
人员配置:七个武士分成三部分,带领农民分别驻守在瓶口、瓶中、瓶底。
战略实现:三个分队分别是,前诱、中攻、后守。瓶口部分单次放入一两骑,然后靠人多势众马上把瓶口拧上。中间部分以多攻少,轻松解决。末尾部分守住防线的同时还还可以与中间部分前后照应,人手紧迫又占上风时,妇女们也可以出来打死个落马的山贼泄愤娱乐一下。
整个作战方案协调统一,分工合作,可操作性强。不仅如此,首领勘兵卫还用统计分析,记录敌方的人员和军备情况,知己知彼,目标明确,成竹在胸。
这是一场双方都有准备的角逐,规模虽小,但处处彰显智慧。
就双方实力来看,简直是小米加步枪打败飞机大炮。山贼有装备精良的四十骑,武器除钢刀长矛之外,还有弓箭火枪。再看农民这一方,只有七个武士,武器也只是各自戴配刀,有一把弓箭也用过一次,而农民们的只是削尖了的竹竿。再看战斗力就更没有可比性了,山贼有铁骑冲撞,势不可挡,杀人放火的经验丰富,而农民们不过是只会插秧挑担,砍柴犁地的泥腿子,没打过仗,害怕杀戮,虽请了武士但毕竟人数太少。
双方实力如此悬殊,若是公平较量,农民必输无疑,但要是那样的话,自然也没什么看头。
所以,战争必须要赢,但肯定会赢的惨烈,赢的精疲力尽,赢的如履薄冰。
武士们,伤亡惨重,七个死了四个。而农民们则是最大的赢家,他们伤亡很少,财产得以保全,心腹大患也被铲除,很快里恢复往日安稳的生活。活下来的武士,感叹一声自己又活下来了。他们不知道下一次是否还有好运眷顾,但他们不会选择像农民一样安定下来。
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死的武士为什么是那四个?
死的武士有这样的特点:要么武艺超群,如久藏,要么就是乐天派,如平八,要么就是无法无天的,如菊千代。他们的死,其实披上了影片的现实主义色彩。在看活下来的,勘兵卫是失败无数的浪人,七郎次是一个随波逐流的小贩,胜四郎则是没什么战绩的年轻武士。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电影,内容丰富,值得研究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配乐、镜头效果等等。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