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相比唐诗有哪些优势和劣势,为何宋人不作唐诗?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秦代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都是我们熟知的中华文学瑰宝。今天,我们来一起探讨一下,词为什么独独在宋代出现大繁荣的局面?好像在宋代做文人,不写几首词就好像没法在社会上混了似的。
首先,要澄清一个误区,词不是宋代的专属,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了。词产生于冶游、宴乐的生活土壤,南唐、西蜀文人的生活与创作模式,已经给宋人确立了可资学习的榜样。而词从唐代开始产生,在五代时,已经基本成熟,基本定型也就是说,词至宋代,已经不是一个新的文学体裁了。但词到北宋(即赵构偏安杭州之前)才彬彬称盛,大批词作名家出现,大量佳作问世。词至北宋开始繁荣的原因,笔者感觉有这样一些:
改朝换代后的社会氛围相对悠闲,宋代的人们需要放松
自唐至宋,其间经历五代十国的割据时期,赵宋平定天下,国人于长期战乱之后,自然需要休养生息。这给词的创作提供了悠闲的社会氛围。例如宋初宰相晏殊的“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就很能窥见这种社会氛围。三五好友相约在亭台摆酒,按谱填词以助兴。(我们现在喝酒时只会划拳了,感觉被古人甩得太远了。)晏殊填一首词,就喝一杯酒。填好的词交给歌儿舞女演唱,自己在一旁颇为自得地和着音乐的节拍品酒。你看看,宋人过的是多么悠闲的日子。不仅身居高位的晏殊,社会各阶层的人们有闲情逸致,也乐意听这种浅吟低唱的词乐。如柳永的词,就在歌楼酒馆广为传唱,一时号称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有点像今天的流行音乐。
赵匡胤在部下的拥戴下,半推半就地黄袍加身,篡位夺权。为了防止自己的政权也如此这般被部下篡夺,除了杯酒释兵权外,把重文黜武作为长期坚持的国策。朝廷重用优待文官,职位多,待遇好,因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文官集团。有一位文官,身体健壮,喜欢舞枪弄棍,怀着好奇心考了武科,结果回到家被自己的老母连骂带打地给收拾了一顿。有宋一代,武官真没啥地位。庞大的文官群体实际上给词的创作提供了一个数量可观的作者群。北宋优秀的词作者,绝大部分都处于这个文官集团,有的地位还相当高,如张先、晏殊、欧阳修等。文学必须是吃饱饭没事干的人才能玩得起的,靠卖文为生的人有几个成了大作家?靠稿费养家的人一辈子都挣扎在温饱线上,能够成功的也就那么几个人。有钱有闲才能搞出好作品,宋代政府优厚的待遇实际上是一个优良的创作条件。
词以外的其它问题已经不好玩了,宋代的人们需要一种新玩法
词以外的其它问题已经没有雅俗共赏,用来娱乐的可能。文学史上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一种好的文学体裁,最开始是在民间流传,老百姓们玩的很嗨。然后有一天,这么美好的东西不幸被一小撮有知识的文化人发现了,他们嚷嚷着我们也来试试。结果这一试就坏事了,文人们把它搞成专业门槛很高的东西,普通老百姓被拒绝在外面,就很不好玩了。例如诗歌,一开始产生于民间,本来也是用于娱乐的音乐性文学作品——《诗经》就是。但是它在文人的推动下,规矩越来越多,渐渐地发展出了律诗,有着严格的音韵上的要求,平上去入,粘对,一般人头要搞晕。要命的是,诗歌被玩到后面也渐渐的不合乐了。这样,到了宋代,人们需要一个新的玩法,合乐而又雅俗共赏的词就站在历史舞台中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