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型社会建设中的两型是指什么?
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资源,即在生产、流通、消费等各领域各环节,通过采取技术和管理等综合措施,厉行节约,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尽可能地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发展模式。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建设实践中应处理好如下三大关系:
1、树立全局观念,处理好全局与局部的关系。
两型社会建设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涉及人、社会、自然等多方面的全局性事业,因而首先要求在制定社会发展规划时,从宏观上树立全局一盘棋的总体性思维,既要摒弃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来谋求发展的旧路子,又要克服以牺牲周边环境为代价谋求局部利益的短视行为。
2、树立长远观念,处理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关系。
社会发展问题是一个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于一体的综合性问题。人的全面发展是发展的社会效益,而经济发展只是服务于人的手段;生态效益则是社会再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3、树立人本观念,处理好目的与措施的关系。
两型社会建设的终极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是否围绕与服务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检验两型社会建设成败的重要标准。节约资源、降低能耗,构建完备的环境管理体系,最终是为了服务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资源节约型社会
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
它不仅体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它要求在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以节约使用能源资源和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
通过采取技术和管理等综合措施,厉行节约,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尽可能的以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环境损害代价,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保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2、环境友好型社会
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
具体来说,它是一种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合理进行功能区划分,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实施意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的约束越来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我们国家经济结构要面临转型,即从过去那种“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模式向“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高产出”转变。
中部地区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产出地区,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在全国来说显得更加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在中部的改革试验区提出“两型社会”建设目标,是一种具有全局意义的战略考虑。
两个中部试验区的获批,将成为“两型社会”的重要示范基地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两型社会建设中的两型是指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形态。
建设“两型社会”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新任务、新挑战,需要科学的理论对其进行指导。而只有正确把握“两型社会”的内涵,才能确保“两型社会”健康发展。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形态,“两型社会”具有丰富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内涵。
两型社会的特征
“两型社会”虽然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核心特征,但并不意味着经济的停滞或倒退。“两型社会”要求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同时“两型社会”的实现也不能以牺牲经济的发展为代价。
“两型社会”赋予了经济发展新的内涵,即经济发展不仅是指量的增长,还包括质的飞跃,实现均衡、持续和协调的发展。资源节约不单是指资源开采和利用数量的减少,环境友好也不单是指通过控制工矿企业的发展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而是要通过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制度的创新、技术的革新、理念的更新提高资源利用率,以最少的投入创造最多的财富,让人民群众在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享受良好的环境。
以上内容参考 人民网-“两型社会”内涵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