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贸易理论与现代贸易理论有什么不同?
贸易理论与传统贸易理论之比较:主流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理论作为理论的专门分支始于亚当·斯密。
80年代以来,许多西方经济学家致力于利用产业组织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来解释国际贸易现象,用不完全竞争、规模报酬递增和相异产品等概念及思想来构造新的贸易理论模型。以斯蒂格利、克鲁格曼、格罗斯曼以及赫尔普曼为主要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创建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的最大特点是逻辑严密,形式完美。但这也是它的弱点所在。因为现实的世界毕竟不如它想象的完美。事实上,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自它诞生之日起,就不断遭到严峻的挑战。里昂惕夫之迷,首先通过实证研究对它关于国际贸易商品和要素模式的预测提出了疑问。
战后,尤其是60年代以后,国际贸易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现象。发达国家间(即要素禀赋相似国家间)的贸易以及相似产品之间(即生产所需要素比例相似的产品之间)的贸易等。对此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一筹莫展。
二者的最大的不同点在于理论假设的不同,古典贸易理论是基于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的假设,但现在贸易理论则基于规模贸易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的假设,可以说现代贸易理论是比较优势理论的动态发展,更贴近近代国际贸易的现实。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
这些理论是以一些严密的理论假设为基础的,主要包括:市场完全竞争、规模报酬不变、各国的需求偏好相似且不变,模型分析的是两个国家、两种商品、两种要素。
绝对优势理论是指两个国家生产某种产品的劳动成本存在绝对差异,一个国家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个国家。因此两个国家进行劳动分工,每个国家都做自己最擅长的事,生产自己有优势的产品,再进行交换,这样可以提高两国的社会劳动生产率并且从交换中获利。
现代贸易理论出现主要是因为传统的贸易理论有众多假设,导致很多现实中的现象没有办法得到解释。著名的“里昂惕夫之谜”就因为无法被要素禀赋理论解释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和空前的讨论。任何理论的发展都是不断对之前的理论进行修改,渐渐放开各种前提假设的结果。
现代贸易理论对于传统贸易理论的假设的修改和延伸主要包括:市场不完全竞争,规模报酬递增,增加了产品、要素和国家数量,增加了对于科学技术获取和进步对贸易影响的研究。
传统的贸易模型都关注供给方而忽略了需求方,林德的偏好相似理论,第一次从需求方面寻找贸易的原因。他认为各国对于产品的需求主要取决于收入水平,两个收入水平相似的国家对于产品的需求可能更接近。
企业首先满足国内需求,剩余的产品将出口到有相似需求的国家。这解释了H-O模型不能解释的问题:为什么有着相似要素禀赋的国家仍然会进行贸易。
现代贸易理论(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传统贸易理论(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其实是一脉相承的,本质是都是比较优势理论。
现代易货贸易与传统易货贸易相比较:
现代易货贸易是基于传统易货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贸易方式,除了保留传统易货中以货易货的概念外,还具有区别于传统易货的三大主要特征:交易全球化。现代易货贸易凭借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易货交易平台。
突破传统易货时空限制,实现了贸易渠道全球日夜畅通。交易多边化。现代易货引进电子交易媒介,易货额度,发挥其等同于货币的交易功能,打破“点对点”简单交易模式,实现了“点对面”、“多对多”的多边交易。交易产品多样化。
现代易货贸易的交易对象遍及各行各业,其交易对象不仅包括有形商品,还包括服务、劳动能力、生产能力、富裕的场地、富裕的时间和无形资产等无形商品。传统贸易理论分为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古典贸易理论关键假设是:
劳动是唯一要素投入固定的产品边际成本,完全竞争的商品和要素市场,固定的规模报酬新古典贸易理论关键假设是2种以上要素投入,产品的边际成本递增,完全竞争的商品和要素市场,固定的规模报酬当代贸易理论关键假设是:产品生产具有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的商品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