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的做好数学复习课教学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一、重视情境创设
情境可以是图片。教具、课件、文字等形式不限。
没有问题产生条件下的学习只能是“接受式学习”,因此数学教学首先应使学生产生问题,复习课教学同样不能例外。教师必须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为学生营造出学生感兴趣、愉悦的轻松的学习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身临其境地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如上四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复习课时,课始我设计一个环节,让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信息写出QQ号:第一位数字是2和3的积;第二位数字是8的因数的个数;第三位数字是最小的素数;第四位数字是9的最小倍数;第五位数字既是7的倍数又是7的因数;第六位数字既是素数又是偶数;第七位数字是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合数。第八位数字是最小的奇数与最小的合数之和。关于因数和倍数的重要知识点都已经渗透在老师提供给学生的每句信息中了,学生学习的劲头足,兴趣高。
再如几何知识整理和复习。我创设了买金鱼缸的情境,出示各种不同的形状的鱼缸,,有长方体形状的鱼缸→正方体形状的鱼缸→圆柱形状的鱼缸以及与圆柱等底等高的圆锥形鱼缸。这时形象的鱼缸立体图对学生几何图形知识的再现熟悉又陌生。接着进一步感受形状变了,体积计算公式也随之变化的过程,另外在具体情景中恰当的通过故事串联起圆柱与圆锥的关系,自然的复习了圆锥的体积计算以及圆锥与它同底等高的圆柱之间的关系。在整理和学习中,围绕设置的情境展开,从而学生对复习内容有兴趣,使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有了整体上的认识。
从课的开始就要让学生对你要教学复习的内容有兴趣,知识也就不知不觉掌握了,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
二、重视数学与生活联系,
掌握知识是复习的目的之一,更重要的是要把所学知识在实践中运用,体现数学的生活性、现实性,帮助学生形成对知识深层真正的理解,提高学生灵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灵活性、创新性。
如“平面图形的面积总复习”,在引入复习内容的时候,创设情境,六一节快到了,学校将布置舞台的任务交给我们班,你们打算怎样布置?问题抛出使学生感觉到压力,要完成学校交给我们班的任务就需要动脑将我们所学知识运用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我们自然的将有关面积和周长的知识引出,从而揭示课题,再对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圆六种图形的面积进行知识和方法的梳理。使学生将多种知识再现,并将情境贯穿于练习题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如复习平面图形知识。出示一则国有土地拍卖公告,让学生想一想:如果你是开发商参加竞买,需要了解这块土地哪些情况?显然要知道土地的形状、土地的面积,这就为学习找到了生活源,在复习的实际应用时,如果再加上一些条件,就可以进一步的深化:拍卖如下图形(梯形,上底、下底、高标出)状的一块土地,底价是每平方米200元,准备用100万元买这块地你认为够不够?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面积是多少,再用面积乘以每平方米的价钱。这种通过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既复习了梯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又复习了已知单价,数量,求总价的知识:更是对计算知识的复习。学生以开发商的身份来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从而复习旧知识。效率高,兴趣大。,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三、重视开放性,在知识上创新
复习课教学一方面是对知识巩固,另一方面是对知识的拓展。所以教学中要体现开放性,有了开放的情境和问题,学生往往便会有宽广的视野、活跃的思维。
如复习周长和面积,不仅要清楚他们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更重要的是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而实际问题往往是复杂的、开放的,因此设计复习题时要体现其开放性——用31.4米长的篱笆围成一个羊圈,请你设计围成的羊圈的方案并求出羊圈的面积。这是一道开放题。
①围成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周长相等的平面图形,谁的面积最大。
②借助一面墙围羊圈。
③借助二面墙围羊圈。
④生活中其它各种各样围的方法。
这种开放题要恰当引导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大胆求新求异,指导学生深入思考。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体现了数学知识的价值,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事物内在相互联系的意识,又启迪创新意识。
再如简便计算的复习,复习中要训练学生合理运用运算定律,灵活解题,如计算34×2.5 +66×2.5
,学生一眼就能看出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得出(34+66)×2.5
。教学时,教师不应就此满足,可进一步深化,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如依次出示:2.5× 34 + 56 ×
2.5 34 × 2.5 + 560 ×
0.25 34 ÷ 4 + 56 × 0.25
这种知识上的创新,学生就不会一遇到稍有变化的题目就不会解,同时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训练。当然,学生是千差万别的,个体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教学中要减少学生计算的错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因人施教,采取相应的对策,就能提高学生计算的能力。
四、注意复习的方式
要体现“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基本理念,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首先要查漏补缺,使每个学生,特别是中下生都能达到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要求。当然每个教师复习课教学都十分重视查漏补缺,但往往是教师在查,教师在补,查和补的内容仅限于知识和技能。实际上学生才是查漏补缺的主体,教师应鼓励和引导学生自查、自纠、自补。查和补的内容不仅是知识和技能方面,还应包括数学的思想、方法和自主学习能力等。其次,要根据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组织不同层次的练习,提出不同层次的发展要求,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例如我在复习四则混合运算式题时,设计三种不同层次的题目:第一种为基础水平的题、第二种是有一定难度的题、第三种是较难的题。计算题的巩固与复习的主要方法是:我用中国的一句俗语来说明“条雨”加“暴雨”。我给学生每天都会安排几道题,由班长经我的手拿到我设计好的计算题,写在小黑板上让同学分组抽空完成。我把这种每天的3至5道题的的练习叫做下“条雨”。教学课时中安排的集中练习的方法称为下“暴雨”。“暴雨”课上一定要解决算理,方法等学生独立解决起来有困难的问题。以保证“条雨”的顺利下降。理想的做题结构应该是基础题最多,有一定难度的题次之,较难的题又次之,形成“金字塔型”结构。我一般分阶段训练。有时按周有时按月,随教材内容而定。先让学生多做基础题,作好基础题,降低错误率,提高做题水平。让学困生练习第一种题目;让中等生练习第二种题目,让优等生练习第三种题目。真正做到使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得到全面整体的发展。
五、小组合作,看书整理
1.通过回忆与看书,搜集与课题有关的所有知识。由于课题本身所容纳的知识点的不同,有些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很快就会再现,而有些知识可能被遗忘。因而要让学生通过回忆再现,同时结合读书,搜集与课题有关的知识,清楚每一知识点的意义,这是梳理知识的重要基础。当学生不能完全回忆时,可以结合教材去搜索,教师及时板书,这样,学生通过思维的再现、记忆的提炼,有了初步的记忆表象,为课堂进一步系统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我在组织学生对《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复习时,先让学生说说准备怎样对知识进行整理,学生有的说要复习概念特征和周长面积的计算方法;有的说要回顾公式的推导过程,还有的提出要找一找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接着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整理思路,自主进行整理。最后,教师归纳各种反馈情况,完成本单元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样组织教学既体现了学生整理建构的自主性又突出了整理建构方法的指导,有利于发展学生整理建构的能力。学生自主梳理知识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在整体建构知识体系的同时,掌握知识整理的方法。
2.找准“探索点”——系统化整理。当学生搜集与课题有关的知识点,并明确了每个知识点的意义后,重要的首先不是通过练习去巩固,而是要让学生对这些知识加以整理,从而使知识系统化。如“倍数与因数”中包含有“自然数”、“整数”、“质数与合数”、“偶数与奇数”等十几个知识点,要把这些知识进行分类,有序、系统地进行整理。接着教师可以提出要求,小组合作,根据这些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用你喜欢和擅长的方式进行整理。
3.准备必要的材料。一是教材。学生主要通过教材搜集不能回忆的知识点,通过教材弄清各知识点的意义,更重要的是通过寻找各知识点的原始出处,能使学生回忆起当初学习时所用的数学思考方法,重温当初解决问题时那种由衷的喜悦。二是必要的学具材料。这个环节千万不可怕麻烦省略,这对于学生知识点的回忆及兴奋点的激发带来的能量不可低估。对于给教师带来的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不可大意。如“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复习。一定要让学生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体的学具,这是完成复习课教学任务的物质基础。复习中会达到事半功倍的疗效。
4.教师要巡视指导,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开展多种多样活动的同时,还应成为数学学习过程的参与者,与学生共同探索数学和认识数学。首先,教师应尽可能参与到各个学习小组的合作探索活动之中,这样才能丰富自己对学生探索活动和探索结果的认识,了解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对问题认识的不同,以便指导接下来的汇报交流活动。另外,参与小组合作探索整理的过程,也是一个指导的过程,指导重在使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六、注重分类练习。
复习课的功能要着眼于“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包括数学中的问题、生活中的问题等,因而,练习除有一定量的要求之外,更应突出练习的综合性、灵活性和发展性。
1.比较鉴别练习。在经历知识,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对知识的重点、难点要针对学生容易混淆、容易出错的内容,设计有针对性地,多种形式的习题,达到鉴别分化的目的。
2.综合性练习。要求学生能通过题目的解答,建立起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能力。
3.探索性练习。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经过不断尝试与探索后,找到问题的答案。
4.开放性练习。传统复习课提供给学生的大多是一些封闭性题目,思考空间小,思路狭窄,设置开放性练习,可以有效地弥补这一不足。
5.解决问题练习。要求题目具有较强的现实性与开放性,以培养学生筛选信息、合理选择信息、抽取问题实质的能力。
另外,在练习中还可以改变练习题的设计对象,让学生能根据自己对本单元知识的理解,出一些练习。总复习时,常规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的练习,在练习中,学生被动的参于教师设计的练习,再由教师来判决答题的正误。整堂课是机械的、枯燥的。从单堂课的教学效果来看,这种学生方式还是有一定效果的。特别是后进生也能掌握各项概念并机械地记住。但从发展的数学学习能力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它只是停留在机械式的操作水平。缺少举一反三,活学活用的能力。缺少自主、积极的学习心态。让学生借助于结合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进行创造性出题,继而达到深化知识,又培养能力的目标。也许学生出的题没有教材上的严密,但这些题带有其知识建构的特色。同时让每位学生参加教学过程,给学生提供了更自主探索的机会,更大思维空间。
情境可以是图片。教具、课件、文字等形式不限。
没有问题产生条件下的学习只能是“接受式学习”,因此数学教学首先应使学生产生问题,复习课教学同样不能例外。教师必须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为学生营造出学生感兴趣、愉悦的轻松的学习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身临其境地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如上四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复习课时,课始我设计一个环节,让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信息写出QQ号:第一位数字是2和3的积;第二位数字是8的因数的个数;第三位数字是最小的素数;第四位数字是9的最小倍数;第五位数字既是7的倍数又是7的因数;第六位数字既是素数又是偶数;第七位数字是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合数。第八位数字是最小的奇数与最小的合数之和。关于因数和倍数的重要知识点都已经渗透在老师提供给学生的每句信息中了,学生学习的劲头足,兴趣高。
再如几何知识整理和复习。我创设了买金鱼缸的情境,出示各种不同的形状的鱼缸,,有长方体形状的鱼缸→正方体形状的鱼缸→圆柱形状的鱼缸以及与圆柱等底等高的圆锥形鱼缸。这时形象的鱼缸立体图对学生几何图形知识的再现熟悉又陌生。接着进一步感受形状变了,体积计算公式也随之变化的过程,另外在具体情景中恰当的通过故事串联起圆柱与圆锥的关系,自然的复习了圆锥的体积计算以及圆锥与它同底等高的圆柱之间的关系。在整理和学习中,围绕设置的情境展开,从而学生对复习内容有兴趣,使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有了整体上的认识。
从课的开始就要让学生对你要教学复习的内容有兴趣,知识也就不知不觉掌握了,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
二、重视数学与生活联系,
掌握知识是复习的目的之一,更重要的是要把所学知识在实践中运用,体现数学的生活性、现实性,帮助学生形成对知识深层真正的理解,提高学生灵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灵活性、创新性。
如“平面图形的面积总复习”,在引入复习内容的时候,创设情境,六一节快到了,学校将布置舞台的任务交给我们班,你们打算怎样布置?问题抛出使学生感觉到压力,要完成学校交给我们班的任务就需要动脑将我们所学知识运用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我们自然的将有关面积和周长的知识引出,从而揭示课题,再对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圆六种图形的面积进行知识和方法的梳理。使学生将多种知识再现,并将情境贯穿于练习题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如复习平面图形知识。出示一则国有土地拍卖公告,让学生想一想:如果你是开发商参加竞买,需要了解这块土地哪些情况?显然要知道土地的形状、土地的面积,这就为学习找到了生活源,在复习的实际应用时,如果再加上一些条件,就可以进一步的深化:拍卖如下图形(梯形,上底、下底、高标出)状的一块土地,底价是每平方米200元,准备用100万元买这块地你认为够不够?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面积是多少,再用面积乘以每平方米的价钱。这种通过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既复习了梯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又复习了已知单价,数量,求总价的知识:更是对计算知识的复习。学生以开发商的身份来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从而复习旧知识。效率高,兴趣大。,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三、重视开放性,在知识上创新
复习课教学一方面是对知识巩固,另一方面是对知识的拓展。所以教学中要体现开放性,有了开放的情境和问题,学生往往便会有宽广的视野、活跃的思维。
如复习周长和面积,不仅要清楚他们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更重要的是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而实际问题往往是复杂的、开放的,因此设计复习题时要体现其开放性——用31.4米长的篱笆围成一个羊圈,请你设计围成的羊圈的方案并求出羊圈的面积。这是一道开放题。
①围成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周长相等的平面图形,谁的面积最大。
②借助一面墙围羊圈。
③借助二面墙围羊圈。
④生活中其它各种各样围的方法。
这种开放题要恰当引导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大胆求新求异,指导学生深入思考。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体现了数学知识的价值,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事物内在相互联系的意识,又启迪创新意识。
再如简便计算的复习,复习中要训练学生合理运用运算定律,灵活解题,如计算34×2.5 +66×2.5
,学生一眼就能看出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得出(34+66)×2.5
。教学时,教师不应就此满足,可进一步深化,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如依次出示:2.5× 34 + 56 ×
2.5 34 × 2.5 + 560 ×
0.25 34 ÷ 4 + 56 × 0.25
这种知识上的创新,学生就不会一遇到稍有变化的题目就不会解,同时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训练。当然,学生是千差万别的,个体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教学中要减少学生计算的错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因人施教,采取相应的对策,就能提高学生计算的能力。
四、注意复习的方式
要体现“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基本理念,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首先要查漏补缺,使每个学生,特别是中下生都能达到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要求。当然每个教师复习课教学都十分重视查漏补缺,但往往是教师在查,教师在补,查和补的内容仅限于知识和技能。实际上学生才是查漏补缺的主体,教师应鼓励和引导学生自查、自纠、自补。查和补的内容不仅是知识和技能方面,还应包括数学的思想、方法和自主学习能力等。其次,要根据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组织不同层次的练习,提出不同层次的发展要求,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例如我在复习四则混合运算式题时,设计三种不同层次的题目:第一种为基础水平的题、第二种是有一定难度的题、第三种是较难的题。计算题的巩固与复习的主要方法是:我用中国的一句俗语来说明“条雨”加“暴雨”。我给学生每天都会安排几道题,由班长经我的手拿到我设计好的计算题,写在小黑板上让同学分组抽空完成。我把这种每天的3至5道题的的练习叫做下“条雨”。教学课时中安排的集中练习的方法称为下“暴雨”。“暴雨”课上一定要解决算理,方法等学生独立解决起来有困难的问题。以保证“条雨”的顺利下降。理想的做题结构应该是基础题最多,有一定难度的题次之,较难的题又次之,形成“金字塔型”结构。我一般分阶段训练。有时按周有时按月,随教材内容而定。先让学生多做基础题,作好基础题,降低错误率,提高做题水平。让学困生练习第一种题目;让中等生练习第二种题目,让优等生练习第三种题目。真正做到使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得到全面整体的发展。
五、小组合作,看书整理
1.通过回忆与看书,搜集与课题有关的所有知识。由于课题本身所容纳的知识点的不同,有些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很快就会再现,而有些知识可能被遗忘。因而要让学生通过回忆再现,同时结合读书,搜集与课题有关的知识,清楚每一知识点的意义,这是梳理知识的重要基础。当学生不能完全回忆时,可以结合教材去搜索,教师及时板书,这样,学生通过思维的再现、记忆的提炼,有了初步的记忆表象,为课堂进一步系统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我在组织学生对《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复习时,先让学生说说准备怎样对知识进行整理,学生有的说要复习概念特征和周长面积的计算方法;有的说要回顾公式的推导过程,还有的提出要找一找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接着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整理思路,自主进行整理。最后,教师归纳各种反馈情况,完成本单元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样组织教学既体现了学生整理建构的自主性又突出了整理建构方法的指导,有利于发展学生整理建构的能力。学生自主梳理知识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在整体建构知识体系的同时,掌握知识整理的方法。
2.找准“探索点”——系统化整理。当学生搜集与课题有关的知识点,并明确了每个知识点的意义后,重要的首先不是通过练习去巩固,而是要让学生对这些知识加以整理,从而使知识系统化。如“倍数与因数”中包含有“自然数”、“整数”、“质数与合数”、“偶数与奇数”等十几个知识点,要把这些知识进行分类,有序、系统地进行整理。接着教师可以提出要求,小组合作,根据这些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用你喜欢和擅长的方式进行整理。
3.准备必要的材料。一是教材。学生主要通过教材搜集不能回忆的知识点,通过教材弄清各知识点的意义,更重要的是通过寻找各知识点的原始出处,能使学生回忆起当初学习时所用的数学思考方法,重温当初解决问题时那种由衷的喜悦。二是必要的学具材料。这个环节千万不可怕麻烦省略,这对于学生知识点的回忆及兴奋点的激发带来的能量不可低估。对于给教师带来的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不可大意。如“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复习。一定要让学生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体的学具,这是完成复习课教学任务的物质基础。复习中会达到事半功倍的疗效。
4.教师要巡视指导,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开展多种多样活动的同时,还应成为数学学习过程的参与者,与学生共同探索数学和认识数学。首先,教师应尽可能参与到各个学习小组的合作探索活动之中,这样才能丰富自己对学生探索活动和探索结果的认识,了解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对问题认识的不同,以便指导接下来的汇报交流活动。另外,参与小组合作探索整理的过程,也是一个指导的过程,指导重在使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六、注重分类练习。
复习课的功能要着眼于“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包括数学中的问题、生活中的问题等,因而,练习除有一定量的要求之外,更应突出练习的综合性、灵活性和发展性。
1.比较鉴别练习。在经历知识,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对知识的重点、难点要针对学生容易混淆、容易出错的内容,设计有针对性地,多种形式的习题,达到鉴别分化的目的。
2.综合性练习。要求学生能通过题目的解答,建立起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能力。
3.探索性练习。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经过不断尝试与探索后,找到问题的答案。
4.开放性练习。传统复习课提供给学生的大多是一些封闭性题目,思考空间小,思路狭窄,设置开放性练习,可以有效地弥补这一不足。
5.解决问题练习。要求题目具有较强的现实性与开放性,以培养学生筛选信息、合理选择信息、抽取问题实质的能力。
另外,在练习中还可以改变练习题的设计对象,让学生能根据自己对本单元知识的理解,出一些练习。总复习时,常规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的练习,在练习中,学生被动的参于教师设计的练习,再由教师来判决答题的正误。整堂课是机械的、枯燥的。从单堂课的教学效果来看,这种学生方式还是有一定效果的。特别是后进生也能掌握各项概念并机械地记住。但从发展的数学学习能力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它只是停留在机械式的操作水平。缺少举一反三,活学活用的能力。缺少自主、积极的学习心态。让学生借助于结合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进行创造性出题,继而达到深化知识,又培养能力的目标。也许学生出的题没有教材上的严密,但这些题带有其知识建构的特色。同时让每位学生参加教学过程,给学生提供了更自主探索的机会,更大思维空间。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