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场舞弊有什么后果?有什么依据呢?
古代科举舞弊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轻则被打了板子,戴上枷锁,游街示众,重则直接斩首,更有甚者还会牵连家人。
科举舞弊有什么后果?
科举制度是在隋炀帝大业元年产生的,唐宋时期得到了发展,明清才算是真正的成熟了。通过科举制度,寒门子弟也可以获得当官的机会,与此同时他们对皇帝的忠诚度也高了很多。古代有很多防止作弊的措施,进入考场之前,都会有人为考生们搜身。考完试之后,他们的卷子也是会糊名之后再被人批阅的。
唐宋时期科举考试被抓到的人,会直接被打了板子,在脸上刺字后,发配边疆充军。在脸上刺字无疑是一件耻辱的事情,这人一生算是全毁了。清朝时期科举作弊的刑罚变得愈加严重了,康熙年间科举考试时发生了官员收受贿赂案中调换试卷的事件,最后这几名收受贿赂的考官都被处斩了。其余没有收受贿赂的考官,虽然没参与作弊,但也承担了失察的责任,全部被革职了。
乾隆年间,广西有一位秀才,花了300两银子找人帮他代考。代考的人很厉害,帮他考中了举人,但他很快就被人揭发了,最后判了斩立决。
古代进士的含金量非常高
很多不了解历史的朋友误认为古代的科考与现代的高考非常相似,即使作弊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但事实上古代的科举考试与现代的高考是完全不同的,古代的科举才是真正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在21世纪每年都会有一次高考,高考之后各个省、各个市,都会出省状元、市状元。但古代的科举考试,却不是每年都有的。古代状元的含金量更是比现代状元的含金量高很多,古代状元每隔三年才有一个,现代状元每年都会有几十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