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历史简介大全
展开全部
德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语: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位于欧洲西部,东邻波兰、捷克,南接奥地利、瑞士,西接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北与丹麦相连并邻北海和波罗的海与北欧国家隔海相望。下面我为你整理了德国历史简介,欢迎阅读。
德国历史简介
公元前境内就居住着日耳曼人。公元2-3世纪逐渐形成部落。10世纪形成德意志早期封建国家。13世纪中期走向封建割据。18世纪初奥地利和普鲁士崛起,根据1815年维也纳会议,组成了德意志邦联,1848年德国各地爆发革命,普鲁士于1866年的“七星期战争”中击败奥地利,次年建立北德意志联邦,1871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建立 。
1990年3月18日,民主德国人民议会实行自由选举,德梅齐埃任后,两德统一的步伐大大加快。5月18日,两德在波恩签署关于建立货币、经济和社会联盟的国家条约。8月31日,双方又在柏林签署两德统一条约。9月24日,民主德国国家人民军正式退出华约组织。10月3日民主德国正式加入联邦德国。民主德国的宪法、人民议院、政府自动取消,原14个专区为适应联邦德国建制改为5个州,并入了联邦德国,分裂40多年的两个德国重新统一。
德国早期历史
日耳曼时期
考古证据表明,在现今德国国境内,约70万年前就有人类踏足。从此推测,约50万年前开始,人类就陆续移居于此。
因为缺乏文献记载,所以德意志人早期的历史,并不是太清楚。罗马帝国最早开始记载日耳曼部落(Germanen)的活动,但这些日耳曼部落与今天的德意志民族并不相同。当时所谓的日耳曼部
落,是对所有居住于北欧及中欧,使用印度-日耳曼语系的各个部落的统称。现代的民族学家对这个名字的含意尚不太清楚,大约可信的是欧洲较早的居民凯尔特人(Kelten)先使用这个名称来称呼新移民。而凯撒(Julius Caesar)远征高卢时,用“日耳曼族”这个名称来称呼当时居住在莱茵河右岸(在今天的德国境内)的各个部落。其后,“日耳曼族”这个概念才逐渐介绍到罗马人的世界里。
日耳曼部落是指原先居于斯堪的那维亚半岛南部(包括丹麦)及其临近地区的一些民族,他们的 文化 及宗教相当接近,所以成为一个文化圈。西元前1000年左右,因为北欧地区气候转坏,该地区的居民开始向南迁移。到西元前450年时,他们分布于莱茵河沿岸,南至阿尔卑斯山以北,东到外克塞河(Weichsel,即维斯杜拉河Vistula)的地区之内。到了西元前2世纪,这些民族又开始另一波的民族移动,而开始与罗马世界有较多的接触。
公元前后,在多瑙河和莱茵河流域,已定居着许多日耳曼部落,这些部落同企图征服此地的罗马帝国不断发生冲突。公元9年的日耳曼各部族在条顿堡森林战役中战胜了当时强盛的罗马帝国。在这次战役中,日耳曼部落伏击并消灭了三个罗马军团。此后,罗马人再也没有真正尝试过把它们帝国的东部边界推进过莱茵河。
日耳曼部落虽是以语言、血统、生活习惯、文化及信仰为族群的指标,但因散居之故,个别差异可能相当大。所以西元4世纪起的大规模族群迁移时,并不是整个血缘民族集体行动,而是以较小的氏族组织为单位。历史学家将这些移动的日耳曼部落约略分成西日耳曼人,东日耳曼人及北日耳曼人三个大类别。西日耳曼人指的是西元1世纪时居住在西起莱茵河,东至卫塞河(Weser),南至多瑙河,北达北海的这些族群。
自407年开始的一段时期中,各莱茵河沿岸的日耳曼部落渡过莱茵河并在今天的法国和西班牙的部分地区建立了一系列短命的王国。476年,日耳曼人与罗马帝国的下层人民联合,推翻了显赫的罗马帝国。
民族大迁徙
376—568年,散居罗马帝国境外的以日耳曼人为主的诸“蛮族”部落大举强行移居帝国境内,并各自建立国家的历史过程 。民族大迁徙的原因是日耳曼人的原始公社制解体,部落显贵 、军事首领及亲兵渴望向外掠夺新的土地和财富;人口自然增长对生产力形成压力,为了发展畜牧经济,一般日耳曼人不得不向外地迁徙。罗马奴隶制的危机和帝国的衰落,无力抵御外族入侵,因而使“蛮族”的武装迁徙深入帝国腹地。
法兰克人时期
从509年开始,法兰克人分为3个部族:萨利安人(Salian)、里普利安人(Ripuarian)和卡蒂人(Chatti, 或黑森人〔Hessian〕)。在428~480年间,萨利安法兰克人占领了罗亚尔河以北高卢的大部分地区。里普利安人和卡蒂人仍然留在德意志和高卢东北部。萨利安人在他们的国王克洛维(Clovis)的统治(481/482~511)下信奉了天主教,克洛维把他的统治权扩大到其他法兰克人身上,并征服了高卢的其他大部分地区。他的梅罗文加王朝(以他的祖父梅罗文加的名字命名)的继任者们统治法兰克人的土地,直至8世纪由加洛林家族代替时为止。加洛林王朝的查理曼大帝(768~814年在位)与教宗(教皇)合作恢复了西罗马帝国,并把天主教传播到德意志中部和北部。他的帝国於9世纪中叶解体。
德意志立国
5世纪末,延续了几个世纪的法兰克王国建立,其中包括莫洛温王朝和卡洛林王朝的辉煌时期。在查理曼大帝(800年加冕)的统治下,王国几乎拓展到了今天的法国和德国的绝大部分地区,称为查理曼帝国。查理曼大帝去世后,帝国很快走向分裂。公元843年,法兰克王国的疆域按照《凡尔登条约》分成三部分,西边的部分即莱茵河左岸的西法兰克王国就成为后来法国的基础;而东边的部分即莱茵河右岸操德语的东法兰克王国成为后来的日耳曼王国的基础,成为未来的神圣罗马帝国,也是今天德国的雏形;中间的部分成为了后来法德争斗的根源。
公元919年,萨克森公爵亨利一世当选为东法兰克王国的国王,建立了萨克森王朝。萨克森王朝的地域大致位于今荷兰、德国西部、瑞士和奥地利。严格意义上的德意志历史的就此开始。
德国近现代历史中的智慧
读到德国近代历史的时候,感觉到德国的历史对于今天的中国有特别的借鉴意义。德国在其铁血宰相俾斯麦执政期间完成了德国的统一,之后经历了几起几落,也经历了国家崛起、被瓜分、再崛起、再沉沦和三度崛起的大喜大悲,今天的德意志民族在经历了百年的崛起和毁灭的大循环后,变得更有智慧了,更加能参透国家民族在理性道路上谋求国家最大利益的哲学了。
德国在1871年的统一本身就是一个外交和国家战略的双重奇迹,值得我们今天认认真真去研究和探讨。当时德国领土上虽然生活着古老的日尔曼民族,但却远远不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因为**小小的城邦国家散布在德意志的疆界内,没有一个统一国家的概念,德国人的船只航行在公海上没有自己的国旗,也没有一个政府可以有效地保护他们。德意志领土也常常是欧洲列强的游戏场,法国、丹麦和西班牙可以随意地在德国领土上发动战争,四分五裂的德国成为欧洲主要大国角逐的棋盘。当时有两个德意志民族国家,一个是奥匈帝国,一个是普鲁士,有实力统一德国。
我们学**世界历史的时候对俾斯麦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被称为铁血宰相,俾斯麦用战争和武力统一德国的历史在中国大家也是耳熟能详。鲜为人知的是,俾斯麦是一个杰出的外交家和谋略家,其手段之高明、眼界之开阔和思想之深远,可以说是德国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普鲁士统一德国是通过三场战争来完成的,剥离掉战争及其琐碎复杂的细节后,我们可以立即发现这三场战争有一些不同常的特点,特别值得今天的我们去解读。这三场战争中普鲁士的对手分别是丹麦、奥匈帝国和法国这三个国家是当时欧洲大陆上的强国,也是德国迈向统一路上的三头拦路虎。在每一场战争中,普鲁士的对手或潜在的敌人都分别为中立国甚至是普鲁士的同盟国。在一场战争结束后的下场战争中与普鲁士曾经交战的敌国却可以摇身一变成为普鲁士的铁杆同盟国。不仅如此,当时欧洲其他列强如英国和俄国都没有强力干涉普鲁士的统一过程,这就更加令人惊奇了。我们知道,欧洲国家在民族国家竞争的历史时期,国与国之间的矛盾是非常错综复杂和微妙的。尽管当时帝国列强在全世界争夺殖民打得热火朝天,许多国家已经积怨很深,都巴望削弱对方,但是各国在阻挠德国统一的问题上意见倒是一致的。毕竟主要大国都不愿意看到在中部欧洲崛起一个新兴的大国和强国,有谁愿意看到凭空诞生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呢?所以为什么当时各国没有干涉德国统一就很值得研究了。
这里我们再次可以看到有远见的政治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力。俾斯麦在一旦确定了普鲁士的国家总目标是肩负起把德意志民族统一成一个国家的历史使命的时候,他就表现出了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俾斯麦善用谋略,有狐狸一般的狡猾;他机敏巧妙运用一切外交手段,体现出高超的外交智慧;他善于审时度势,能准确把握稍纵即逝的战略机会,却从来不贪功冒进,深刻参透了过犹不及的道理。俾斯麦在每场战争前都作了扎实细致的外交工作,甚至不惜牺牲部分利益来稳住有可能让德国统一进程逆转的欧洲主要大国英国、俄国和法国,甚至不惜放**段表现出媚英和媚俄的举动,对英国降低了关税,对俄国镇压波兰革命没有加以干涉,同俄国签订了友好条约。对于法国昏聩的拿破仑三世,俾斯麦则看透了他**喜功、优柔寡断和鼠目寸光的特点,向他承诺普鲁士不干涉法国兼并比利时、卢森堡和德国西部的鲁尔区等。俾斯麦所作的一切都是要在每场战争中最大限度地争取其他大国的中立立场和不干涉,最大限度的孤立敌国,让敌国在欧洲陷入孤立无援的地步。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二场德国对奥匈帝国的战争中,普鲁士向当时的国际社会宣扬的信息是普鲁士只想捍卫自己的疆界、无意攻进奥匈帝国境内,更没有展示出要统一德国全境的企图,普鲁士的烟幕弹让毫无防备的拿破仑三世深信这是一场惨烈的持久战,他甚至把宝押到奥匈帝国身上,认为奥匈帝国能赢,因此法国就乐得看逍遥了,傻呵呵地观看两虎相斗。当普鲁士做好一切环节的准备后,战争一打开普军就势如破竹,迅速攻进奥境内,接连取得军事大捷。就在普鲁士的军队离维也纳仅有6公里的时候,俾斯麦却表现出一个军事家的宏伟视野和高度的战略节制,当时普鲁士的将军和国王威廉都已经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摩拳擦掌地准备下令普军一举荡平维也纳,并乘胜追击力求灭亡整个奥匈帝国的时候,俾斯麦却力排众议要求和奥匈帝国签订和约,要求奥方放弃北德的荷尔斯泰因和放弃干涉普鲁士统一德国的进程,在这些要求得到满足后普军撤出了奥匈帝国。俾斯麦的自我节制的举动具有深远的战略含义:俾斯麦深知普军战线拉得太长,军心因为过于兴奋而松懈,大胜的背后蕴藏着大败的可能;俾斯麦也非常清楚奥匈帝国是个大国,普军灭掉这个历史悠久的大帝国短期内条件不成熟,反而会贪心不足蛇吞象,普军占这么大的地盘不仅不能消化,反而可能会“撑死”;普军继续进攻 奥匈帝国必然会赋予其他欧洲大国以普鲁士好战和侵略成性的印象,短期内获得这么大的地盘让欧洲列强极为恐慌,欧洲列强定会联合起来干预普鲁士的进攻,这样的结果不仅是奥匈帝国的地盘拿不到,连刚刚取得的成果和土地都可能付之东流,德国统一大业彻底泡汤;俾斯麦清楚明白自己的目的和普鲁士的历史使命,因而懂得见好就收,他知道奥匈帝国无统一德意志民族的意愿,也清楚德国统一大业上一山不容二虎,因此果断干脆地将奥地利排除在德国统一进程之外;俾斯麦的战略节制带来巨大的“后发收益”,奥匈帝国在普法战争-这场德国统一最关键的战争上站在了普鲁士的一边,而不是与法国夹击普鲁士,这是普鲁士能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俾斯麦昨日作的一件“好事”转变成奥地利善意的回报,得到了最大的战略收获。
在第三场普法战争中俾斯麦再次表现了卓越的外交能力,他稳住了俄国,并通过大量的外交工作让英国确信是拿破仑三世在挑战英国在欧洲的国家利益,拿破仑三世对英国人表现出的轻蔑态度让英国最终决心保持中立。最后普鲁士在色当取得大捷,俘虏了十万法兵和刚愎自用的拿破仑三世。1871年威廉在凡尔赛宣布成立德意志君主国,分裂了1000多年的德国奇迹般地统一了,这是当时所有欧洲国家都无法预见到的重要历史事件。然而,这时候被民族主义冲昏头脑的德国陆军已经无法节制了,德国要求法国赔款50亿法郎,陆军将军不顾俾斯麦的坚决反对割占了法国领土阿尔萨斯和洛林,为德国制造了一个永远的敌人-法国。在德国举国狂欢庆祝、民族主义如脱缰野马不可控制的时候只有俾斯麦持清醒的头脑,他甚至忧心忡忡地告诫国人:德国危险了!他认为,德国地处欧洲大陆中部的心脏地区,其地缘形式暗藏着极大的危机,因为其东部面临强俄,南部是奥匈帝国,西部已经有了一个强大的敌人-法国,隔海相望就是当时的世界霸主-大英敌国。法国只有东部边界可能遭到攻击,而俄国只有西部边界可能遭到攻击,而德国却可能三条战线遭到攻击。法国是迟早要复仇的,如果德国处理不善,就可能面临同时三面作战的危险和被合围的境地,德意志民族就会面临亡国的可怕局面。俾斯麦认为,德国应当善于守成,好好消化统一进程中取得的大片国土,迅速发展德国的工业化和技术水平,德国如果走向全面扩张和争夺世界霸权的道路的话,那必然会把德意志民族置于可怕的险境而无法挽回,那将把所有的功绩和成就化为灰烬。
然而,胜利者的自大和自得决定了他们是难以听进任何逆耳忠言的,俾斯麦晚年郁郁不得志,和德皇意见不合,最后黯然离开政坛,而历史真的就像俾斯麦所预言的那样发展下去了。俾斯麦的地区守成政策迅速地被全球争霸的政策所代替,俾斯麦圆滑和高明的外交被粗暴和野蛮的外交所代替,俾斯麦的战略节制和和平发展的国策被野心勃勃的军事扩张政策所取代。德国崛起了,也要求在全世界有阳光的地盘下争取属于自己的地盘了,德意志变得越来越有扩张性了,开始觉得上天不公、给德意志的生存空间太少了。当德国咄咄人地与俄国竞逐巴尔干的时候,当德国在巴格达退了英国的势力的时候,当德国在北非摩洛哥威胁法国的时候,俾斯麦所有的外交成果都被逐一断丧。骄傲自大的德国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四面树敌,地缘包围的阴影在一步一步靠近:英国先是和世仇法国签订和约,因为英国觉得英德矛盾已经上升为主要矛盾,接着英国又和俄国签订和约,再加上法俄和约,俾斯麦的预言完全被言中了。一次世界大战,德国被三面夹击(东俄,西英法美,南意大利),德国战败被列强肢解。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利用泛德意志主义和民族扩张主义全面走向军国主义道路,最后又两面被夹击(东苏俄,西英法美),历史在以惊人的相似重复着。只是二战失败后德国更惨,国土被美英法苏军事战领,国土被人为地分裂成两个国家,国权也惨遭剥夺。军事扩张的德国完全放弃了外交和国家战略的制定,盲目迷信武力和暴力,最终尝到苦果。
笔者在德国 留学 其间,认识了一位德国老先生,他对中国文化特别感兴趣,我去他家作客的时候,他总会讲述很多过去的 故事 。有一次,他给笔者看了四幅德国不同时期的地图,第一幅是一张特别陈旧、发黄的德国地图,时间居然是1871年,那是俾斯麦才统一德国时候的地图,那时候德国的疆界跟今天略有出入,但大体上是一致的。第二幅是1940年纳粹德国时期绘制的地图,那时候德国的疆域象吹了气的气球一样,**膨胀起来,1940年的纳粹已经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波兰、法国、比利时和荷兰,“德国”版图大得惊人。如果地图再晚绘制一年,“德国”地图大概要延伸到苏联莫斯科了(1941年纳粹制定巴巴罗沙计划进攻苏联)。第三幅是1945年德国的地图,德国战败,版图**缩小,纳粹的军事占领的土地被迫全部交了出来,当时德国的版图变成德国历史上最小的,而西德的版图就更小了,德国在俾斯麦以后扩张了那么久终于一无所获,还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第四幅是德国1990年重新统一后的地图,德国战后走和平发展、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道路,取得了举世羡慕的经济奇迹,最后东德主动要求和联邦德国合并。经过一个多世纪的轮回,德国的疆界又几乎恢复如初。
老人笑着对我说:“你们中国人,可以从普鲁士以来的德国历史学到很多东西”。是啊,老人的话总是充满智慧:德国全力去争的时候,最后却什么也没争到;德国不去(靠军事暴力)争的时候,国家版图却得以复原。这样看来,争却是没争,没争却是在争,这难道不是德国的教训和德国的智慧吗?这难道不值得今天生活在中国崛起时代的国人深思吗?
猜你感兴趣:
1. 德国的历史简介
2. 德国历史文化简介
3. 德国历史发展阶段简介
4. 德国历史知识
5. 德国历史大事年表
德国历史简介
公元前境内就居住着日耳曼人。公元2-3世纪逐渐形成部落。10世纪形成德意志早期封建国家。13世纪中期走向封建割据。18世纪初奥地利和普鲁士崛起,根据1815年维也纳会议,组成了德意志邦联,1848年德国各地爆发革命,普鲁士于1866年的“七星期战争”中击败奥地利,次年建立北德意志联邦,1871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建立 。
1990年3月18日,民主德国人民议会实行自由选举,德梅齐埃任后,两德统一的步伐大大加快。5月18日,两德在波恩签署关于建立货币、经济和社会联盟的国家条约。8月31日,双方又在柏林签署两德统一条约。9月24日,民主德国国家人民军正式退出华约组织。10月3日民主德国正式加入联邦德国。民主德国的宪法、人民议院、政府自动取消,原14个专区为适应联邦德国建制改为5个州,并入了联邦德国,分裂40多年的两个德国重新统一。
德国早期历史
日耳曼时期
考古证据表明,在现今德国国境内,约70万年前就有人类踏足。从此推测,约50万年前开始,人类就陆续移居于此。
因为缺乏文献记载,所以德意志人早期的历史,并不是太清楚。罗马帝国最早开始记载日耳曼部落(Germanen)的活动,但这些日耳曼部落与今天的德意志民族并不相同。当时所谓的日耳曼部
落,是对所有居住于北欧及中欧,使用印度-日耳曼语系的各个部落的统称。现代的民族学家对这个名字的含意尚不太清楚,大约可信的是欧洲较早的居民凯尔特人(Kelten)先使用这个名称来称呼新移民。而凯撒(Julius Caesar)远征高卢时,用“日耳曼族”这个名称来称呼当时居住在莱茵河右岸(在今天的德国境内)的各个部落。其后,“日耳曼族”这个概念才逐渐介绍到罗马人的世界里。
日耳曼部落是指原先居于斯堪的那维亚半岛南部(包括丹麦)及其临近地区的一些民族,他们的 文化 及宗教相当接近,所以成为一个文化圈。西元前1000年左右,因为北欧地区气候转坏,该地区的居民开始向南迁移。到西元前450年时,他们分布于莱茵河沿岸,南至阿尔卑斯山以北,东到外克塞河(Weichsel,即维斯杜拉河Vistula)的地区之内。到了西元前2世纪,这些民族又开始另一波的民族移动,而开始与罗马世界有较多的接触。
公元前后,在多瑙河和莱茵河流域,已定居着许多日耳曼部落,这些部落同企图征服此地的罗马帝国不断发生冲突。公元9年的日耳曼各部族在条顿堡森林战役中战胜了当时强盛的罗马帝国。在这次战役中,日耳曼部落伏击并消灭了三个罗马军团。此后,罗马人再也没有真正尝试过把它们帝国的东部边界推进过莱茵河。
日耳曼部落虽是以语言、血统、生活习惯、文化及信仰为族群的指标,但因散居之故,个别差异可能相当大。所以西元4世纪起的大规模族群迁移时,并不是整个血缘民族集体行动,而是以较小的氏族组织为单位。历史学家将这些移动的日耳曼部落约略分成西日耳曼人,东日耳曼人及北日耳曼人三个大类别。西日耳曼人指的是西元1世纪时居住在西起莱茵河,东至卫塞河(Weser),南至多瑙河,北达北海的这些族群。
自407年开始的一段时期中,各莱茵河沿岸的日耳曼部落渡过莱茵河并在今天的法国和西班牙的部分地区建立了一系列短命的王国。476年,日耳曼人与罗马帝国的下层人民联合,推翻了显赫的罗马帝国。
民族大迁徙
376—568年,散居罗马帝国境外的以日耳曼人为主的诸“蛮族”部落大举强行移居帝国境内,并各自建立国家的历史过程 。民族大迁徙的原因是日耳曼人的原始公社制解体,部落显贵 、军事首领及亲兵渴望向外掠夺新的土地和财富;人口自然增长对生产力形成压力,为了发展畜牧经济,一般日耳曼人不得不向外地迁徙。罗马奴隶制的危机和帝国的衰落,无力抵御外族入侵,因而使“蛮族”的武装迁徙深入帝国腹地。
法兰克人时期
从509年开始,法兰克人分为3个部族:萨利安人(Salian)、里普利安人(Ripuarian)和卡蒂人(Chatti, 或黑森人〔Hessian〕)。在428~480年间,萨利安法兰克人占领了罗亚尔河以北高卢的大部分地区。里普利安人和卡蒂人仍然留在德意志和高卢东北部。萨利安人在他们的国王克洛维(Clovis)的统治(481/482~511)下信奉了天主教,克洛维把他的统治权扩大到其他法兰克人身上,并征服了高卢的其他大部分地区。他的梅罗文加王朝(以他的祖父梅罗文加的名字命名)的继任者们统治法兰克人的土地,直至8世纪由加洛林家族代替时为止。加洛林王朝的查理曼大帝(768~814年在位)与教宗(教皇)合作恢复了西罗马帝国,并把天主教传播到德意志中部和北部。他的帝国於9世纪中叶解体。
德意志立国
5世纪末,延续了几个世纪的法兰克王国建立,其中包括莫洛温王朝和卡洛林王朝的辉煌时期。在查理曼大帝(800年加冕)的统治下,王国几乎拓展到了今天的法国和德国的绝大部分地区,称为查理曼帝国。查理曼大帝去世后,帝国很快走向分裂。公元843年,法兰克王国的疆域按照《凡尔登条约》分成三部分,西边的部分即莱茵河左岸的西法兰克王国就成为后来法国的基础;而东边的部分即莱茵河右岸操德语的东法兰克王国成为后来的日耳曼王国的基础,成为未来的神圣罗马帝国,也是今天德国的雏形;中间的部分成为了后来法德争斗的根源。
公元919年,萨克森公爵亨利一世当选为东法兰克王国的国王,建立了萨克森王朝。萨克森王朝的地域大致位于今荷兰、德国西部、瑞士和奥地利。严格意义上的德意志历史的就此开始。
德国近现代历史中的智慧
读到德国近代历史的时候,感觉到德国的历史对于今天的中国有特别的借鉴意义。德国在其铁血宰相俾斯麦执政期间完成了德国的统一,之后经历了几起几落,也经历了国家崛起、被瓜分、再崛起、再沉沦和三度崛起的大喜大悲,今天的德意志民族在经历了百年的崛起和毁灭的大循环后,变得更有智慧了,更加能参透国家民族在理性道路上谋求国家最大利益的哲学了。
德国在1871年的统一本身就是一个外交和国家战略的双重奇迹,值得我们今天认认真真去研究和探讨。当时德国领土上虽然生活着古老的日尔曼民族,但却远远不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因为**小小的城邦国家散布在德意志的疆界内,没有一个统一国家的概念,德国人的船只航行在公海上没有自己的国旗,也没有一个政府可以有效地保护他们。德意志领土也常常是欧洲列强的游戏场,法国、丹麦和西班牙可以随意地在德国领土上发动战争,四分五裂的德国成为欧洲主要大国角逐的棋盘。当时有两个德意志民族国家,一个是奥匈帝国,一个是普鲁士,有实力统一德国。
我们学**世界历史的时候对俾斯麦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被称为铁血宰相,俾斯麦用战争和武力统一德国的历史在中国大家也是耳熟能详。鲜为人知的是,俾斯麦是一个杰出的外交家和谋略家,其手段之高明、眼界之开阔和思想之深远,可以说是德国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普鲁士统一德国是通过三场战争来完成的,剥离掉战争及其琐碎复杂的细节后,我们可以立即发现这三场战争有一些不同常的特点,特别值得今天的我们去解读。这三场战争中普鲁士的对手分别是丹麦、奥匈帝国和法国这三个国家是当时欧洲大陆上的强国,也是德国迈向统一路上的三头拦路虎。在每一场战争中,普鲁士的对手或潜在的敌人都分别为中立国甚至是普鲁士的同盟国。在一场战争结束后的下场战争中与普鲁士曾经交战的敌国却可以摇身一变成为普鲁士的铁杆同盟国。不仅如此,当时欧洲其他列强如英国和俄国都没有强力干涉普鲁士的统一过程,这就更加令人惊奇了。我们知道,欧洲国家在民族国家竞争的历史时期,国与国之间的矛盾是非常错综复杂和微妙的。尽管当时帝国列强在全世界争夺殖民打得热火朝天,许多国家已经积怨很深,都巴望削弱对方,但是各国在阻挠德国统一的问题上意见倒是一致的。毕竟主要大国都不愿意看到在中部欧洲崛起一个新兴的大国和强国,有谁愿意看到凭空诞生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呢?所以为什么当时各国没有干涉德国统一就很值得研究了。
这里我们再次可以看到有远见的政治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力。俾斯麦在一旦确定了普鲁士的国家总目标是肩负起把德意志民族统一成一个国家的历史使命的时候,他就表现出了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俾斯麦善用谋略,有狐狸一般的狡猾;他机敏巧妙运用一切外交手段,体现出高超的外交智慧;他善于审时度势,能准确把握稍纵即逝的战略机会,却从来不贪功冒进,深刻参透了过犹不及的道理。俾斯麦在每场战争前都作了扎实细致的外交工作,甚至不惜牺牲部分利益来稳住有可能让德国统一进程逆转的欧洲主要大国英国、俄国和法国,甚至不惜放**段表现出媚英和媚俄的举动,对英国降低了关税,对俄国镇压波兰革命没有加以干涉,同俄国签订了友好条约。对于法国昏聩的拿破仑三世,俾斯麦则看透了他**喜功、优柔寡断和鼠目寸光的特点,向他承诺普鲁士不干涉法国兼并比利时、卢森堡和德国西部的鲁尔区等。俾斯麦所作的一切都是要在每场战争中最大限度地争取其他大国的中立立场和不干涉,最大限度的孤立敌国,让敌国在欧洲陷入孤立无援的地步。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二场德国对奥匈帝国的战争中,普鲁士向当时的国际社会宣扬的信息是普鲁士只想捍卫自己的疆界、无意攻进奥匈帝国境内,更没有展示出要统一德国全境的企图,普鲁士的烟幕弹让毫无防备的拿破仑三世深信这是一场惨烈的持久战,他甚至把宝押到奥匈帝国身上,认为奥匈帝国能赢,因此法国就乐得看逍遥了,傻呵呵地观看两虎相斗。当普鲁士做好一切环节的准备后,战争一打开普军就势如破竹,迅速攻进奥境内,接连取得军事大捷。就在普鲁士的军队离维也纳仅有6公里的时候,俾斯麦却表现出一个军事家的宏伟视野和高度的战略节制,当时普鲁士的将军和国王威廉都已经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摩拳擦掌地准备下令普军一举荡平维也纳,并乘胜追击力求灭亡整个奥匈帝国的时候,俾斯麦却力排众议要求和奥匈帝国签订和约,要求奥方放弃北德的荷尔斯泰因和放弃干涉普鲁士统一德国的进程,在这些要求得到满足后普军撤出了奥匈帝国。俾斯麦的自我节制的举动具有深远的战略含义:俾斯麦深知普军战线拉得太长,军心因为过于兴奋而松懈,大胜的背后蕴藏着大败的可能;俾斯麦也非常清楚奥匈帝国是个大国,普军灭掉这个历史悠久的大帝国短期内条件不成熟,反而会贪心不足蛇吞象,普军占这么大的地盘不仅不能消化,反而可能会“撑死”;普军继续进攻 奥匈帝国必然会赋予其他欧洲大国以普鲁士好战和侵略成性的印象,短期内获得这么大的地盘让欧洲列强极为恐慌,欧洲列强定会联合起来干预普鲁士的进攻,这样的结果不仅是奥匈帝国的地盘拿不到,连刚刚取得的成果和土地都可能付之东流,德国统一大业彻底泡汤;俾斯麦清楚明白自己的目的和普鲁士的历史使命,因而懂得见好就收,他知道奥匈帝国无统一德意志民族的意愿,也清楚德国统一大业上一山不容二虎,因此果断干脆地将奥地利排除在德国统一进程之外;俾斯麦的战略节制带来巨大的“后发收益”,奥匈帝国在普法战争-这场德国统一最关键的战争上站在了普鲁士的一边,而不是与法国夹击普鲁士,这是普鲁士能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俾斯麦昨日作的一件“好事”转变成奥地利善意的回报,得到了最大的战略收获。
在第三场普法战争中俾斯麦再次表现了卓越的外交能力,他稳住了俄国,并通过大量的外交工作让英国确信是拿破仑三世在挑战英国在欧洲的国家利益,拿破仑三世对英国人表现出的轻蔑态度让英国最终决心保持中立。最后普鲁士在色当取得大捷,俘虏了十万法兵和刚愎自用的拿破仑三世。1871年威廉在凡尔赛宣布成立德意志君主国,分裂了1000多年的德国奇迹般地统一了,这是当时所有欧洲国家都无法预见到的重要历史事件。然而,这时候被民族主义冲昏头脑的德国陆军已经无法节制了,德国要求法国赔款50亿法郎,陆军将军不顾俾斯麦的坚决反对割占了法国领土阿尔萨斯和洛林,为德国制造了一个永远的敌人-法国。在德国举国狂欢庆祝、民族主义如脱缰野马不可控制的时候只有俾斯麦持清醒的头脑,他甚至忧心忡忡地告诫国人:德国危险了!他认为,德国地处欧洲大陆中部的心脏地区,其地缘形式暗藏着极大的危机,因为其东部面临强俄,南部是奥匈帝国,西部已经有了一个强大的敌人-法国,隔海相望就是当时的世界霸主-大英敌国。法国只有东部边界可能遭到攻击,而俄国只有西部边界可能遭到攻击,而德国却可能三条战线遭到攻击。法国是迟早要复仇的,如果德国处理不善,就可能面临同时三面作战的危险和被合围的境地,德意志民族就会面临亡国的可怕局面。俾斯麦认为,德国应当善于守成,好好消化统一进程中取得的大片国土,迅速发展德国的工业化和技术水平,德国如果走向全面扩张和争夺世界霸权的道路的话,那必然会把德意志民族置于可怕的险境而无法挽回,那将把所有的功绩和成就化为灰烬。
然而,胜利者的自大和自得决定了他们是难以听进任何逆耳忠言的,俾斯麦晚年郁郁不得志,和德皇意见不合,最后黯然离开政坛,而历史真的就像俾斯麦所预言的那样发展下去了。俾斯麦的地区守成政策迅速地被全球争霸的政策所代替,俾斯麦圆滑和高明的外交被粗暴和野蛮的外交所代替,俾斯麦的战略节制和和平发展的国策被野心勃勃的军事扩张政策所取代。德国崛起了,也要求在全世界有阳光的地盘下争取属于自己的地盘了,德意志变得越来越有扩张性了,开始觉得上天不公、给德意志的生存空间太少了。当德国咄咄人地与俄国竞逐巴尔干的时候,当德国在巴格达退了英国的势力的时候,当德国在北非摩洛哥威胁法国的时候,俾斯麦所有的外交成果都被逐一断丧。骄傲自大的德国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四面树敌,地缘包围的阴影在一步一步靠近:英国先是和世仇法国签订和约,因为英国觉得英德矛盾已经上升为主要矛盾,接着英国又和俄国签订和约,再加上法俄和约,俾斯麦的预言完全被言中了。一次世界大战,德国被三面夹击(东俄,西英法美,南意大利),德国战败被列强肢解。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利用泛德意志主义和民族扩张主义全面走向军国主义道路,最后又两面被夹击(东苏俄,西英法美),历史在以惊人的相似重复着。只是二战失败后德国更惨,国土被美英法苏军事战领,国土被人为地分裂成两个国家,国权也惨遭剥夺。军事扩张的德国完全放弃了外交和国家战略的制定,盲目迷信武力和暴力,最终尝到苦果。
笔者在德国 留学 其间,认识了一位德国老先生,他对中国文化特别感兴趣,我去他家作客的时候,他总会讲述很多过去的 故事 。有一次,他给笔者看了四幅德国不同时期的地图,第一幅是一张特别陈旧、发黄的德国地图,时间居然是1871年,那是俾斯麦才统一德国时候的地图,那时候德国的疆界跟今天略有出入,但大体上是一致的。第二幅是1940年纳粹德国时期绘制的地图,那时候德国的疆域象吹了气的气球一样,**膨胀起来,1940年的纳粹已经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波兰、法国、比利时和荷兰,“德国”版图大得惊人。如果地图再晚绘制一年,“德国”地图大概要延伸到苏联莫斯科了(1941年纳粹制定巴巴罗沙计划进攻苏联)。第三幅是1945年德国的地图,德国战败,版图**缩小,纳粹的军事占领的土地被迫全部交了出来,当时德国的版图变成德国历史上最小的,而西德的版图就更小了,德国在俾斯麦以后扩张了那么久终于一无所获,还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第四幅是德国1990年重新统一后的地图,德国战后走和平发展、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道路,取得了举世羡慕的经济奇迹,最后东德主动要求和联邦德国合并。经过一个多世纪的轮回,德国的疆界又几乎恢复如初。
老人笑着对我说:“你们中国人,可以从普鲁士以来的德国历史学到很多东西”。是啊,老人的话总是充满智慧:德国全力去争的时候,最后却什么也没争到;德国不去(靠军事暴力)争的时候,国家版图却得以复原。这样看来,争却是没争,没争却是在争,这难道不是德国的教训和德国的智慧吗?这难道不值得今天生活在中国崛起时代的国人深思吗?
猜你感兴趣:
1. 德国的历史简介
2. 德国历史文化简介
3. 德国历史发展阶段简介
4. 德国历史知识
5. 德国历史大事年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Lizenzero
2023-11-06 广告
2023-11-06 广告
德国EPR是指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其基本原则是,对于在市场上投放包装商品的卖家而言,产品责任不仅针对产品本身,还包括所有外包装和(产品)部件,即那些消费者最终会丢弃的部分。根据德国当地法律规定,在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原则下,卖家需要履行的有关...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Lizenzero提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