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依据经济运行特征和经济体制基础,针对宏观经济波动中出现的问题,先后进行了六次宏观调控,时间分别为:第一次1979—1981年,第二次1985—1986年,第三次1989—1990年,第四次1993—1995年,第五次1998—2002年,第六次2003年至今。其中,除第五次是扩张型宏观调控外,其余五次都是收缩型宏观调控。这六次宏观调控的实施是因时而宜的,起到熨平经济周期、稳健经济发展的作用。回顾和总结这六次宏观调控面临的问题、经济运行和经济体制的阶段性特征及宏观调控政策的特点,对于理解当前我国采取的宏观调控政策具有启示意义。
1、第一次:1979—1981年“计划”式宏观调控
1979年,中央提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进行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宏观调控。1980年国家计划委员会(以下简称“计委”)等部门以计划手段调整了国民经济计划,降低各项计划指标,减少政府和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基本建设项目;以行政手段压缩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支出,压缩国防经费和行政管理费用;以行政手段加强银行的信贷管理,冻结企业存款,向企业推销国库券48亿元。这些宏观调控措施较快地压缩了总需求,遏制了通货膨胀,使1981年经济增长率较快地回落到5.2%。
2、第二次:1985—1986年“双紧”式宏观调控
1985年实施了“双紧”式宏观调控:实施紧的货币政策和紧的财政政策。以行政手段控制基本建设规模、国民收入超额分配及物价水平。由于采取一系列调控措施,使1986年经济增长率下降到8.8%,通货膨胀率下降到6.2%。这次宏观调控的特点是:第一,宏观调控开始尝试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计委为核心的宏观调控格局有所改观,形成计委、财政部门和中央银行联合调控宏观经济的体系。第二,以行政手段为主,辅之以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以行政手段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行政部门仍然加强对物价的管理和监督检查,严格制止乱涨价。同时,以紧缩的货币政策控制信贷投放和货币供给量。
3、第三次:1989—1990年“硬着陆”式宏观调控
1989年,中央政府提出“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并采取强硬的宏观调控政策抑制总需求:严格项目审批等措施压缩投资规模;对重要生产资料实行最高限价;坚持执行紧缩信贷的方针,中央银行严控信贷规模,一度停止对乡镇企业贷款,并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坚持执行紧缩财政,解决好国民收入超额分配的问题;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增加有效供给,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坚决压缩总需求的宏观调控迅速地抑制了增长和通货膨胀,经济实现了“硬着陆”。
4、第四次:“软着陆”式宏观调控
此次宏观调控有四个方面的内容及特点:一是改革与调控相结合。推行宏观调控体制改革,财政体制进行分税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明确中央银行的地位和任务,实现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分离,实现外汇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进一步形成计委、财政部门和中央银行相互配合进行宏观调控的体系。二是注重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进行宏观调控。中央将现金发行控制在预定的调控目标之内,有效地抑制了通货膨胀。三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合理搭配运用,连续三次下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同时也严格地控制了货币供应量和财政支出适度增长。四是决策果断,调控有度,成效明显。在调控过程中,坚持适度从紧、稳中求进的原则,不急于求成,保持宏观调控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因而宏观调控政策效果好,经济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既降低了通货膨胀,又保持了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
5、第五次:“激励或扩张”式宏观调控
面对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党中央、国务院及时进行宏观调控,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努力扩大内需。第一,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发行国债,调整税收。在扩大需求的同时,有效地改善供给,加大了企业技术改造投入,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第二,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降低了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开征利息税。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在加大启动投资需求的同时,还注意启动消费需求,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有效地扩大居民消费;不断改善投资环境,适时提高出口退税率,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使对外经济保持稳定发展。
6、第六次:“未雨绸缪”式宏观调控
2004年至2007年上半年,中央实行了第六次宏观调控。针对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粮食供求关系趋紧、固定资产投资过猛、货币信贷投放过多、煤电油运供求紧张等不稳定、不健康问题,从2003年年底到2004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及时采取了相应措施,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
此次宏观调控最明显的特点是未雨绸缪。前五次宏观调控都是针对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这次调控不是在经济已经全面过热和严重的通货膨胀出现时的事后调节,而是在经济增长时期,为了预防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及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主动进行的宏观调控,防患于未然。
7、总结
通过总结和分析前六次宏观调控的经验及得失,有利于我们从新的视野认识当前宏观经济运行的新特点与宏观调控。当前的宏观调控可以视为是第六次宏观调控的继续,或将其视为第六次宏观调控的第二个阶段。目前,中国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是从紧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
1、第一次:1979—1981年“计划”式宏观调控
1979年,中央提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进行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宏观调控。1980年国家计划委员会(以下简称“计委”)等部门以计划手段调整了国民经济计划,降低各项计划指标,减少政府和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基本建设项目;以行政手段压缩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支出,压缩国防经费和行政管理费用;以行政手段加强银行的信贷管理,冻结企业存款,向企业推销国库券48亿元。这些宏观调控措施较快地压缩了总需求,遏制了通货膨胀,使1981年经济增长率较快地回落到5.2%。
2、第二次:1985—1986年“双紧”式宏观调控
1985年实施了“双紧”式宏观调控:实施紧的货币政策和紧的财政政策。以行政手段控制基本建设规模、国民收入超额分配及物价水平。由于采取一系列调控措施,使1986年经济增长率下降到8.8%,通货膨胀率下降到6.2%。这次宏观调控的特点是:第一,宏观调控开始尝试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计委为核心的宏观调控格局有所改观,形成计委、财政部门和中央银行联合调控宏观经济的体系。第二,以行政手段为主,辅之以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以行政手段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行政部门仍然加强对物价的管理和监督检查,严格制止乱涨价。同时,以紧缩的货币政策控制信贷投放和货币供给量。
3、第三次:1989—1990年“硬着陆”式宏观调控
1989年,中央政府提出“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并采取强硬的宏观调控政策抑制总需求:严格项目审批等措施压缩投资规模;对重要生产资料实行最高限价;坚持执行紧缩信贷的方针,中央银行严控信贷规模,一度停止对乡镇企业贷款,并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坚持执行紧缩财政,解决好国民收入超额分配的问题;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增加有效供给,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坚决压缩总需求的宏观调控迅速地抑制了增长和通货膨胀,经济实现了“硬着陆”。
4、第四次:“软着陆”式宏观调控
此次宏观调控有四个方面的内容及特点:一是改革与调控相结合。推行宏观调控体制改革,财政体制进行分税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明确中央银行的地位和任务,实现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分离,实现外汇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进一步形成计委、财政部门和中央银行相互配合进行宏观调控的体系。二是注重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进行宏观调控。中央将现金发行控制在预定的调控目标之内,有效地抑制了通货膨胀。三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合理搭配运用,连续三次下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同时也严格地控制了货币供应量和财政支出适度增长。四是决策果断,调控有度,成效明显。在调控过程中,坚持适度从紧、稳中求进的原则,不急于求成,保持宏观调控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因而宏观调控政策效果好,经济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既降低了通货膨胀,又保持了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
5、第五次:“激励或扩张”式宏观调控
面对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党中央、国务院及时进行宏观调控,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努力扩大内需。第一,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发行国债,调整税收。在扩大需求的同时,有效地改善供给,加大了企业技术改造投入,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第二,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降低了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开征利息税。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在加大启动投资需求的同时,还注意启动消费需求,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有效地扩大居民消费;不断改善投资环境,适时提高出口退税率,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使对外经济保持稳定发展。
6、第六次:“未雨绸缪”式宏观调控
2004年至2007年上半年,中央实行了第六次宏观调控。针对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粮食供求关系趋紧、固定资产投资过猛、货币信贷投放过多、煤电油运供求紧张等不稳定、不健康问题,从2003年年底到2004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及时采取了相应措施,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
此次宏观调控最明显的特点是未雨绸缪。前五次宏观调控都是针对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这次调控不是在经济已经全面过热和严重的通货膨胀出现时的事后调节,而是在经济增长时期,为了预防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及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主动进行的宏观调控,防患于未然。
7、总结
通过总结和分析前六次宏观调控的经验及得失,有利于我们从新的视野认识当前宏观经济运行的新特点与宏观调控。当前的宏观调控可以视为是第六次宏观调控的继续,或将其视为第六次宏观调控的第二个阶段。目前,中国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是从紧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