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文言文怎么解释
1. 也 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你可以查百度百科、百度词典,建议你买本《古汉语常用字词典》(其实我觉得到了高三把复习资料上的字词意思记牢就足够用了。因为我现在就是这样复习的^^)
助词
表示判断语气
①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也)
②河南乐羊子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者……也)
③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
④曹公,豺虎也。
⑤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⑥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⑦旋见一白酋…英将也。(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⑧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啊”、“呀”)
①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④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⑤“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⑥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表示疑问语气(“呢”、“吗”)
①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②缚者曷为者也?
③若为佣耕,何富贵也?——《史记》
④安陵君不听寡人言,何也?(《战国策·魏策》)
表示反诘语气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表示祈使语气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①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②苛政猛于虎也!
③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④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表示语气停顿
①余闻之久也。
②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
③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④是说也,人常疑之。
⑤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用在前半句的末了或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舒缓语气,引起下文。对后半句有强调作用)
⑥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⑦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滕文公上》)
副词
①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秦观《虞美人》)
②不能片时藏匣里,皆出园中也自随。
①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苏轼《水龙吟》)
搭配
(也已)助词
①表肯定: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②表限止,译为“罢了”:此亦妄人也已。(《孟子·离娄下》)
(也邪)助词,主要表疑问语气
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唐·韩愈《祭十二郎文》)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
⑴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⑵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⑶岂独伶人也哉!
(也者)
⑴语气助连用,起说明或解释作用。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⑵用在句末,表示反问。例: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也与)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带有反诘之意。
唯求则非邦也与?
(也么哥)句尾助词连用,无实义。
枉将他气杀也么哥。
(也已矣)罢了。
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也夫)语气助词,表感叹。
还有“也乎”、“也乎哉”。
我整合了百度百科、百度词典,《古汉语常用字词典》的相关内容。
2. 【也在古文中的意思/
①用于句末.1.表判断.《石钟山记》:“此世所以不传~.”2.表疑问或反问,前面常有“安”、“何”等与它相配合.《马说》:“安求其能千里~”3.表感叹.《捕蛇者说》:“苛政猛于虎~.”4.表祈使,常与“无”、“不”等呼应.《桃花源记》:“不足为外人道~.”5.表示陈述或解释.《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此者,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②语气助词,用于句中.1.表判断.《黔之驴》:“虎见之,庞然大物~,以为神.”2.表陈述或解释.《劝学》:“君子生非异~,善假于物~.”3.表语气停顿.《师说》:“师道之不传~久矣,欲人之无惑~难矣.”③语气助词,用在复句的前分句末或并列的句子成分之后,表示停顿和上下文的互相关连,兼有舒缓语气和抒情的作用.《愚公移山》:“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告之于帝.”《屈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谗谄之蔽明~,邪曲之害公~,方正之不容~,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3. 文言文:也解释
1.解释《济阴之贾人》
【原文】济阴之贾人,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之上,号焉。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上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他日,贾人浮吕梁下,舟薄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人曰:“盍救诸?”渔者曰:“是许金而不酬者也。”舣而观之,遂没。(明·刘基·《郁离子·尚诚篇》)
【译文】从前,济水的南面有个商人,渡河时从船上落下了水,停留在水中的浮草上,在那里求救。有一个渔夫用船去救他,还没有靠近,商人就急忙嚎叫道:“我是济水一带的大富翁,你如果能救了我,我给你一百两金子。”渔夫把他救上岸后,商人却只给了他十两金子。渔夫说:“当初你答应给我一百两金子,可现在只给十两,这岂不是不讲信用么?”商人勃然大怒道:“你一个打鱼的,一天的收入该有多少?你突然间得到十两金子还不满足吗?”渔夫失望地走了。后来有一天,这商人乘船顺吕梁湖而下,船触礁沉没,他再一次落水。正好原先救过他的那个渔夫也在那里。有人问渔夫:“你为什么不去救他呢?”渔夫说:“他就是那个答应给我一百两金子而不兑现承诺的人。”渔夫撑船上岸,远远地观看那位商人在水中挣扎,商人很快就沉入水底淹死了。
2.与“向许百金”中的“向”相对的词是:“而今予十金”中的“今”
3.与“舟薄于石又覆”相呼应的词句是:贾人浮吕梁下
4.贾人许百金而酬十金的原因是:“若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
5.渔者见死不救的原因是:“是许金而不酬者也。”
4. 文言文“也”是什么意思
用在句末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相当于“啊”、“呀”
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旋见一白酋…英将也。——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2. 用在句中,表示停顿
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3. 用在句末,表示疑问,相当于“呢”、“吗”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史记》 4. 用在前半句的末了,表示停顿一下,舒缓语气,后半句将对前半句加以解说。对后半句有强调作用
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孟子·告子下》
5. 也文言文怎么说
自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
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
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
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
”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把麻纤维披开再连续起来搓成线后织布,问孟子:“学到怎么样了?”孟子回答说:“自己感觉马马虎虎。”母亲听了以后就用刀斩断她所织的织缎。
孟子看到以后觉得害怕,并问母亲这样做的原因。母亲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
有德才的人学习是为了将来博学多才无所不通,这样既可以居家立业生活稳定,又可以声名远扬。所以平时做什么都能够避开祸害。
现在你荒废学业,将来免不了受劳役之苦,困难窘境和祸患始终将难以远离。 ”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学者。
天下人都说孟子的母亲懂得为人之母的教育方法。
6. “是也”在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
是也:现在正是这个时候。
出自先秦佚名《唐雎不辱使命》:“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译文: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将要穿丧服,现在就是这个时候。
“也”的本义属于肯定语气词,有两种情况,一个出现在句中,一个出现在句末。
扩展资料
古代汉语的肯定语气词有“也”“矣”“已”“而已”“耳”“尔”“而”“焉(然)”“旃”“夫”“者”“云”。
“矣”只出现在句子的末尾(倒装句例外),表示肯定语气,同时还是实现体的标记,表示所述事件已成为事实或推定将成为事实,一般情况下都可翻译成“了”(现代汉语出现在句子末尾的“了”)。
“已”本是动词,“完毕”的意思,但是在春秋时期就虚化成语气词,《论语》《左传》《孟子》等文献中比较常见。表示确信无疑的肯定语气,同时也是实现体标记,表示所述事件已经成为事实,可以翻译成“了”。
“而已”“耳”的功能一致,“耳”是“而已”的合音。在《论语》《左传》《孟子》等文献中,“而已”的使用频率相当高,而“耳”则比较少见。“而已”本是两个词,“已”是动词,“而”是连词。
“尔”作为语气词,使用频率不是很高,《公羊传》里比较多见。“尔”出现在句子末尾,表示肯定语气,同时有将事态往大处说的意思,与“而已”“耳”相对,与现代汉语的“呢”大致相当。
“焉”本是指示代词,因为经常出现在句子末尾,遂逐渐虚化为语气词。语气词“焉”并不常见,它的功能与“尔”基本一致,表示肯定语气,同时有将事态往大处说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