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自己总是不开心
为什么自己总是不开心
为什么自己总是不开心,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大多数人总是觉得自己不开心,那么你知道自己不开心是什么原因吗,下面跟着我一起来看看为什么自己总是不开心,希望能帮助到你。
为什么自己总是不开心1
1、不开心的原因之一,缺少独处的能力
作家亦舒说,我们不开心的原因之一是不知道如何安静地待在房间里,心平气和地与自己相处。
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不能和自己很好地相处,就会不快乐。
和自己关系不好,可以追溯到婴儿时期的依恋关系。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约翰鲍尔比,通过研究1岁小孩和妈妈之间的互动实验提出了依恋理论。他认为,孩子和妈妈之间有四种依恋模式,分别是安全型、回避型、焦虑型,以及紊乱型。
:妈妈离开时,孩子会挽留,也会不开心,但妈妈回来,会走近妈妈,要求妈妈一起和自己玩,孩子内心是安全的;回避型:妈妈离开和回来,孩子都没有太大的反应,不仅习惯妈妈不在身边,也不期待妈妈陪自己;焦虑型:妈妈离开时,孩子会一直哭闹,妈妈强行离开,会愤怒,等妈妈回来后,孩子会时刻观察妈妈,担心妈妈再次离开;紊乱型:妈妈离开后,孩子很慌张、不知所措,当妈妈回来,也不知道怎么办,想让妈妈抱,又不让妈妈抱。
除了安全型外,其三种模式都会让孩子感受到不开心,而这样的依恋模式如果一直延续到成年,那么这个人就是缺少安全感,自己无法独处,也很难高兴起来。
其实,真正的独处,并不限于自己一个人,还包括在人群中。当我们的思想和精神是独立且丰满时,就可以内心安然地探索世界,而不需要从外界寻找某种慰藉。
只是从小没有建立起依恋模式的人,很难安心于当下,无法活出自己,也感受不到快乐。
2、不开心的原因之二,渴望进步,却没有行动
有些人对现有的生活不满意,渴望进步,却没有行动,所以才会不开心,这也是我们常说的,想的多做的少。
但这又是什么心理原因呢?
这和我们的超我有关。
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超我和自我组成。
本我就是本能,奉行享乐原则;超我就是道德,奉行道德原则;自我奉行现实原则,负责调解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
人都想得到他人的认同,渴望进步,这是超我的要求,而人的本能是趋利避害,享受快乐的,所以不愿去行动,当本我战胜超我,没有付出行动,目标没有实现时,自我就是痛苦的,于是不开心。
也就是说,我们的不开心是自己太想进步,那个超我太强导致的。
3、不开心的原因之三,渴望被爱
孤独,会让一个人感受不开心,于是渴望建立亲密关系,找到爱自己的人,就会摆脱孤独,进而感受幸福。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渴望被爱,还没得到时,也会不开心。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指出,当一个人在满足生理和安全需求后,会渴望爱和归属感(再更高级的需求是尊重和自我实现),这是内在需求驱使的结果。
就像前面说到的那些无法独处的人,其实就是缺少安全感和爱,而当他们心中住下一个爱的人时,自然会开心快乐。
4、不开心的原因之四,害怕开心过头
现实中,我们还会遇到这样的人,他们明明遇到很高兴的事,却不敢高兴。
我就有过这样的体验。比如,我去医院复查身体,明明结果很好,但也很难高兴起来,因为我担心再次检查结果不好,另外,内心还隐约有个声音说,不要太高兴,高兴过头了就会发生坏事。
我想,很多人会有这样的体验,害怕太高兴,出现物极必反的情况,所以不敢高兴。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这是一种对不确定的恐惧心理,这种恐惧也源于之前的经验,比如,以前发生过类似的情况,高兴后,有不好的事情出现,于是形成创伤性体验,以及对未来的过度担忧等等。
5、不开心的原因之五,担心背叛不开心的父母
心理学上常说,幸福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去治愈,在某种意义上,这句话是对的。
在不开心这件事上,那些小时候看着父母吵闹长大的孩子,长大后就很难高兴。
他们认为,自己开心,就是在背叛父母,这个原因,或许很多人不知道,因为那是潜意识的反应。
小孩子本来是无忧无虑的,但父母天天吵架,妈妈总是面带愁容,孩子本能地忠诚于父母,"你们不开心,我也不开心;你们高兴,我才高兴",于是快乐的情绪被压抑下去,久而久之,他们就不会快乐了。即使遇到真正高兴的事,也会认为那是不值得快乐的。
其实,这个原因可能很多人意识不到,因为情绪反应的习惯很难改变,特别是从小形成的。
6、拯救你的不开心,从觉察自己的内心开始
前面说了很多关于不开心的原因,但从根源上来说,都是我们自己造成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拯救不开心,需要从自我觉察开始。
其一,觉察自己的内心。
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他建议我们好好反省自己,那么,反省什么呢?
我想,是觉察自己的内心。
问问自己不开心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只是暂时迷路了,停下来,想一想,就会知道了方向。
其二,做好课题分离。
当我们能够时常自省,就会知道自己的内心有什么东西在阻挡自己前行,关键是处理好自己和父母的关系。
父母的忽视或许导致了我们缺少安全感、无法独处,进而不开心,那就告诉自己,现在的自己已经长大,不再是个孩子,变得有力量,也强大了,这样就会自己给自己一些力量和支持。
对于担心背叛父母的原因,可以做好课题分离,即父母的事和自己的事需要分开应对,更何况自己已经长大了。
也就是说,哪怕现在父母依然不开心,整天吵架,我们也要允许自己开心快乐,因为自己的生活是自己过的,需要自己负责。
其三,注重行动的力量。
对于那种因为缺少行动而导致无法实现目标的不开心,需要我们付出真正的行动,包括做好规划、一步步踏实去做、及时反馈,以及找到学习的榜样等等。
其实,当我们能够处理好自己和自己的关系时,很多东西自然有所改变,因为那时的我们会变得轻松自在,更加具有改变的动力。
为什么自己总是不开心2
01、信仰的缺失。
一个人的幸福,不在于多富有。照样是生活,有的人生活上靠社会救济,甚至靠在街上乞讨为生,但仍然整天乐乐呵呵。有的人钱一辈子都花不完,但生活仍然找不到乐趣,没有滋味,整天郁郁寡欢。
决定人幸福的是思想。感觉不到幸福,就是在思想上出了问题。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抛弃了老祖宗好善乐施,仁义信诚的做人哲学,崇尚了所谓的西方的自私,自由、个性等处世哲学。
可我们却发现,西方的处世哲学,没有把我们带到天堂,却把天堂折腾成了地狱。
没有了自己的人生哲学,失去了人生的方向,思想陷入了馄饨状态,我们就无法驾驭快乐。
人这一生,最怕的就是没有思想,缺乏信仰,这些快乐的基因丢失了,做人当然就感觉不到幸福。人要不断加强修养,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使自己的思想有绿洲,信仰有落地,这样才能幸福。
02、攀比的心态。
我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在拿自己跟别人攀比。
人都有虚荣心,为了活得比别人好,我们从小到大,都是在攀比中成长的。
成绩不如人好、工作不如人好,福利不如人好,吃的不如人好,车子不如人好,房子不如人好、孩子不如人家的听话,等等,无一不比,无所不攀。
久而久之,攀比成了习惯。我们没有比出快乐,比出幸福,也是比出了不甘,比出了不公。你比过了一个人,还有一大批人比你优秀,你永远也比不过,超不过。当把攀比当作一生的追求的时候,我们追求幸福的心就没了,快乐自然也就离我们远去了。
做人,少点虚荣心,别盲目与人攀比,多跟自己的过去比,就会看到进步,找到满足,得到幸福。
03、不懂得施舍。
人不是单一的个体,而是一个群体中的个体。离开了群体,人只会孤单,只会郁闷,肯定也不会快乐!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别人的认可。从别人的认可中,我们才能彰显出自己的价值,找到做人的乐趣。
古人云:乐莫乐于好善。要放下自我,放下私利,乐于助人。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净化自己,升华心灵,使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得到别人的认可,也就有了快乐幸福的源泉。
施舍,不需要轰轰烈烈的行动;施舍,不是富人的专利。动不动拿出几个亿来做慈善,是施舍;给困境中的人一个信心,是施舍;给迷路的陌生人点盏灯,是施舍;以失落的'人一个鼓励,也是施舍。
有一颗乐施好善的心,对他人友好一点,就是大爱,就有价值,就会从别人的感恩中得到快乐和幸福。
04、无处不在的压力。
现代生活的快节奏,让人高度紧张。上有老要养,下有子女要育。工作压力,家庭压力,人际交往的压力,力力相传,重压之下,我们必难能承受。如果找不到缓解的办法,久压必抑郁,哪还有开心快乐?
面对大的压力,人容易变得焦虑。焦虑社会不公,焦虑没钱没权、焦虑生老病死,什么事都放不下,什么事都装在心里。忙个没完没了,累得没白没黑。像个机器一样连轴转,没有时间享受生活。
人活着,只有无忧无虑,才会得到快乐。压力带给我们的,除了伤害健康,还有不止不休的焦虑,这样的人生,哪有时间快乐?
05、心灵的封闭。
社会缺乏诚信,人与人之间,心与心不能相通。在我们眼里,只有如何维护自己的利益,把自己圈起来,禁锢在一个小小的自我世界里,小心翼翼地防着别人。不去想办法扩大自己的圈子,把圈子外的人都看成是坏人。
没有人可信,没有人可交。每个人,都把自己的心关闭起来,热衷于眼前繁华的物质世界,疲于奔命于琐碎的日常生活。这是一个可怕的世界。物质丰富了,感情冷漠了。
人与人,以心才能换心,以诚才能换诚。你把自己封闭起来,别人读不懂你,靠不近你。你只会越来越寂寞。人,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心死。对社会不信任,缺乏安全感,这样的人,哪能快乐地生活?
活着,就要打开心窗,去发现使自己快乐的东西。
为什么自己总是不开心3
01、不开心与个人特质有关
人们自己判断的开心程度,与个人特质有关。例如,健康、活泼开朗、自尊自重、婚姻美满的人,与身患疾病、内向敏感、自卑、婚姻生活不幸的人相比,后者往往更不开心。
但是作为个人色彩比较重的快乐情绪,对情境的反应并不是那么显著。正因为如此,总有人人为自己很快乐;有些人则不论发生什么事,始终认为自己不太开心。
这也是和个人特质中每个人看待问题的角度有关,因此个人的其他情绪也和快乐紧密联系。举例来说,一个人积极、坚毅的性格,取决于他做什么——能够面对越是艰难的任务,这些情绪就越是强烈。
为达到塑造一个积极的个人特质的目的,就需要建立一个个人目标。意图所需的精神能量是短期的,目标则需要长期的精神能力。你会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最终还是受到你所追求的目标左右。
一个人若缺乏一贯的目标,就会三心二意,难以贯彻始终,不利于形成一个坚强独立的人格,保持快乐也无从谈起。唯有确定目标,持续投入精力,个人才能获得循序渐进的经验感受。
这种稳定合理的行为、情感或选择呈现出的秩序,也会使个体具有“个性”特征。如果你想战胜不快乐,就从设定目标开始。
02、思维模式决定了你是否快乐
心理学家经过多次实验,得出结论:你选择的观念将深远地影响你的生活方式,这也与你的情绪息息相关。
它决定了你能否成为自己希望成为的人,以及你能否得到自己珍视的东西。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一个简单的观念如何能改变你的心理状态,从而改变你的一生?
心理学家将思维方式划分为僵固的思维方式和成长型思维方式。由于思维模式僵化,他们确信自己的性格特征不会改变,并且创造了不断证明自己紧张的人为需要。
如果你的智力有限,你的个性固定,你的道德品质不变,那么你最好证明你可以好好利用它们,因为你无法接受缺乏这些最基本的品质。
在严格的思维模式下,这些特质只代表你手中的少数几张牌,你总是试图说服自己和其他人,这是同花顺,但内心深处,你害怕这是一对10。
然而,在不同的心态下,他们认为这手牌只是你成功的起点。这种成长心态背后的理念是,你的基本素质可以通过努力工作得到培养和提高。
虽然人们在各方面都可能不同,包括天赋和才能,或兴趣和性情,但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实践和经验来改变和成长。
当我问那些思维模式僵化的人,他们的回答是”我觉得我被落下了”他们也会这样想他们的生活: ”我的生活很可悲””我没有自己的生活””我是世界上最倒霉的人”、
你不用担心这些事情:得低分,被朋友甚至爱人拒绝。这些都不好玩,没人愿意处理这些事情的时候,难过是很自然的。
然而,拥有成长心态的人不会评判,贴上标签,或者只是气馁和放弃。尽管他们也会痛苦压抑,但他们已准备好承受风险,迎接挑战,并且会锲而不舍。
03、规划生活,获得最佳体验
生活品质如何,要看人在70年岁月中做了些什么,以及这段时期的意识流转情形(即情绪状况)。一般来说,不同的活动会带来不同的体验和感受。倘若一辈子都做些灰心丧气的事情,你便不可能拥有愉悦爽朗的人生。
大致来看,所有的活动都兼具正反面。例如,人在吃东西的时候心情会很好,但是我们却无法靠不停吃东西来获得快乐。
饮食即使有助于我们缓解不开心,但进食时间也仅占每日清醒时间的百分之五。如果分分秒秒都用于吃喝,我们就会对食物丧失兴趣,甚至会因为负面情绪引起厌食等状况。
其余如看电视、刷短视频等事情,也是一样的,少量放松可以缓解疲劳,为我们生活增添乐趣。但是数量越是增多,超过临界点,我们获得的快乐便会减少。
如大家体会到的一样,休闲是一天中最具正面感受的活动。然而经心理学家研究分析,休闲活动也分为被动式休闲活动和主动式休闲活动。
相较于看电视、阅读等被动式休闲,运动、从事爱好、弹奏乐器等主动式休闲,对于人来说,快乐、动机、专注力等体验都能达到顶峰,是更健康、更能让人产生快乐的休闲。
由此可知,改善生活品质的第一步在于:妥善规划日常活动,就像在休闲时选择主动式休闲多与被动式休闲,已从中获得最有益的体验与感受,这样面对生活你就不会觉得不快乐,没有意义。
此举看似容易,但在当今社会巨大的惰性和碎片化阅读盛行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也分不清自己究竟喜欢生活的哪个部分,也辨别不出不开心来自何方。
因此,为更好地规划生活,达到最佳体验,你可以试着每天晚上回顾当天的活动,或借由日记有系统的记载当天事项,选择能让你获得真正快乐的爱好坚持下去。
情绪在我们人生中占据很大的比重,好的情绪能够帮助我们做出更正确、更合理的决定,而不好的情绪却会让我们陷入自我怀疑的境地。
根据上文我们可知,不开心多是与个人特质和思维模式有关,这并非是不可逆转的。如果你能找到改变的方法并坚持下去,你会发现你的生活会越来越轻松、越来越幸福。一切积极的情绪都可以从消极的情绪转化而来,就看你如何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