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的师爷能经常出入衙门,那他们每个月能拿到多少工资呢?
师爷是官员自己私下聘请的幕僚,工资多少并没有具体的规定,通常根据官员自己收入的多少和双方的协议而定,因此不同师爷之间收入差距非常大。
说起师爷相信大家肯定从影视剧或者小说中对这个职业有一定的了解,并不陌生。其实师爷的历史挺悠久,古代文臣武将都会聘请一些文人学士,帮助自己出谋划策、起草奏章等等。不过早期这种人一般称为幕僚,大约到了明朝,才出现了师爷这个称呼。
到了清朝,师爷这个行业发展到了巅峰时期,上到军机大臣、督抚大员,下到知县,大小官员或多或少都会聘请一些师爷帮助自己处理日常事务。据说最多的时候,光州府县各级地方官员,就聘请了不下上万名师爷,再加上其他各级机构的官员所聘请的师爷,数量就更多了,可见师爷这个行业之盛。
不过师爷毕竟只是各级官员自己私下聘请的助手,并不是朝廷命官,拿多少钱都是师爷和雇主之间协商决定,自然也没有固定薪酬。大致来说,就是官员职务越高,任职地方越富裕,自己收入越高,那么给师爷的相对也就越多。穷地方的小官员,自己收入有限,能支付给师爷的薪水自然也少了。
而且和影视剧中官员身边只有一个出谋划策的师爷不同,历史上师爷也分几种,其中又以帮忙起草奏折的折奏师爷、帮忙断案的刑名师爷和管理财务的钱粮师爷最为重要,因此在同一个官员手下,这三类师爷的收入也会高于其他师爷。所以很难说一个师爷每个月能拿到多少钱。当然了,从一些清代文献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到一些数据,大致作为各级衙门不同师爷收入的参考。
比如说曾经在多个省份当过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署理巡抚等职的张集馨,在他撰写的《道咸宦海见闻录》中就提到自己在四川做按察使时请了三个师爷,在别的地方只请一个,每个师爷一年的工资一般都要在千两以上,少的也要七八百两。这样折算下来,师爷一个月的收入大约在六十两到一百两之间。
而晚清的周询所著《蜀海丛谈》中,也提到了四川盐茶道、按察使、布政使、总督等省级衙门的师爷一年薪水大约是一二千两左右,而县、州、厅、府、道各级衙门的刑名、钱粮师爷的收入从三百多两到一千四百两不等,其他师爷收入低一些,少的只有几十两,多的三百两。折算下来,师爷每个月的工资大约是几两到一百五十两之间,差距很大。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仅仅说的是雇主给师爷的薪水,当时逢年过节,下级衙门往往还会给上级衙门的折奏、刑名、钱谷三席师爷馈赠礼金,这在当时也是师爷的合法收入。礼金的数量往往都在一千两以上,到督抚一级的折奏、刑名、钱谷师爷,甚至可能拿到六七千两之巨,比自己雇主一年给的薪水都要高得多。算上礼金,收入高的师爷每个月平均能够拿到六七百两银子,和那些每个月只有几两银子的师爷相比,差距更为巨大。
另外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无论是薪水还是礼金,在当时都是合法的收入。而当时很多官员对自己的师爷极为倚重,甚至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比如说晚清名臣左宗棠曾经给南巡抚骆秉章当过师爷,由于他才思敏捷,做事干练,就深得骆秉章的信任,因此骆秉章很多事情都交给左宗棠全权处理。像这种师爷要是在平时做事时贪墨公款、收受贿赂,那么收入就更高了。不过这个数字难以估算,而且也不算是工资,这里就不加以讨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