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消费情况社会调查报告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中学生不同于其他的消费阶层,他们无经济收入,但因为很多中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被家长视为“小皇帝”,因而消费水平比较高。下面是我整理的中学生消费情况社会调查报告,欢迎大家阅读!
每天放学时,各个中小学校门口的一些杂货店、小吃摊就热闹起来了,店门摊前挤满了各个年级的学生。他们这些学生对正确消费观的理解有多深。让我们先从最小的最贴近生活的“零用钱”着手。请看我们的一些调查结果。
寒假中及开学不久,我们对东台的主要学校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
一、中学生零用钱拥有情况
调查数据显示:有零用钱的学生占了被调查总数的98.6%没有的仅占1.4%。
现在的学生都是家里的“独苗”,家长对自己小孩几乎是百依百顺,疼爱有加,即使自己在省吃俭用,孩子那里总是应有尽有,谁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过得好些呢?有些父母在自己孩子身上放上一些零花钱,这些零花钱是家长对孩子成长中的一部分投资。只有少数家庭的孩子可能每天的生活都是由父母来安排,所以也不用什么零用钱了。
二、月零用钱数额
调查数据显示:在初中生中,每月零花钱在50元以下的占了绝大多数,其比例为70.2%;而51-100元的占14.9%;101-200元的占6.4%;201元以上的占8.5%。而高中生零用钱的数目则相对平均,在不同的区间中所占的比例均比较接近。其中所占比例最高的为201元以上,占30.4%。其次为151-200元的占26.1%;而100元以下和101-150元的零用钱均占21.7%。
相对来说,高中生各方面的开支较多,学习上的花费明显多于初中生。对于在学习上的正常开销,家长们的出手毫不犹豫,与此同时,同学们的生活花费和日常零用钱,也随之“水涨船高”。
三、中学生零用钱主要来源
调查数据显示:同学们的零用钱绝大多数来自父母,占了94.4%;来自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占了19.7%;其他亲戚给的占7.0%;以及其它的占4.2%。分析发现,高中生相对于初中生,通过奖学金获得一些零用钱的比例略高一些。
没有经济来源的学生,生活开销一般都是依赖于父母,少部分学生与祖辈或其他亲属同住,也会收到他们给的零用钱。因此,绝大部分零用钱来自于父母。
四、中学生零用钱的主要用途
结果显示:零用钱用于购买书籍的学生人数占总数的47.7%;进行储蓄和买零食的均占46.5%;这三类用途的中选率明显高于其他用途。而玩游戏(包括一些家庭用电脑游戏)的占25.4%;体育花费占14.7%;用自己零用钱买衣服的占5.0%。
中学生零用钱的三大“流向”:购书、储蓄、买零食。
¢书籍是学生成长的养分现在的文化市场比较繁荣,课外的,课内的;娱乐性的,电脑知识类的;趣味爱好类的,文学小说类的,等等书籍在图书市场上都能买到,家长对于孩子购书也持赞成态度,总希望孩子多长知识,所以书籍消费成了学生零用钱的一大消费方向。
¢有46.5%的中学生会把未花完的零用钱进行储蓄,而且相当多的学生储蓄是有明确消费目的的,是一种积攒行为。这个结果表明,勤俭节约的中华美德在我们身上也得到了继承和发扬。
¢许多同学喜欢吃零食,因此,在零食上的开销也占有较大比例。
中学生中的这些现象容易导致消费观上的偏差,因此,就需要学校进行较为全面的经济知识教育和消费教育,以及家长的配合。在教育过程中,要通过各种形式,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吃苦耐劳、自强不息、不懈奋斗的美德及革命先辈和当代先进人物艰苦创业勇于拼搏的精神。同时,学校要通过各种渠道与家长沟通,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因为,消费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家庭行为,家庭的经济状况及家庭的消费方式对学生的消费行为起着极大作用。
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当代中学生是新世纪的主人,世界经济一体化使他们的视野比父辈们更为开阔,独生子女的优越地位使他们的消费更为超前,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全社会对教育投资的重视,使他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出现了某些偏差。针对就中学生消费情况随机调查了100名中学生,平均年龄为16岁。本文就调查的情况对中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初步对策。
一、中学生的不健康消费心理
中学生是一个庞大的消费羣体,在某些商品的消费市场中占有相当大的份额。他们虽然没有工资收入,但已经是有一定经济支付能力的消费者。大多数中学生在消费上倾向于追求知识、追求科学、追求文明、追求自然、追求美感,体现出健康积极的消费心态,但是不可否认,中学生不健康的消费心理也一定程度上存在,亟待疏导。
1.追星心理。和成年消费者不一样,中学生特别崇拜偶像和明星,具有从名的消费心理特征,这时期他们对影视歌星、运动员、探险家、社会上层极为关注,尤其是对前卫名人更是趋之若鹜,因而便有了大批的“哈韩”、“哈日”族。
2.求新心理。中学阶段是人一生中最具好奇心的成长岁月,处于这一年龄段的中学生,心智、生理尚不成熟,心理上要求独立,求新求异猎奇的消费心理非常普遍。
3.攀比心理。中学生本是纯消费者,但令人困惑的是许多中学生不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能力来决定自己的消费行为,而是盲目地攀比。在这种心态引导下,表现出人家有的我也要有、人家好的我还要更好的攀比消费心理倾向。这种不断增长的物质要求与尚未独立的经济地位之间的矛盾,经常表现在个人的欲望和受到限制的心理矛盾冲突。
4.虚荣心理。部分中学生怀有自我价值显示消费心理,希望别人对自己的支付、审美等能力称赞,以得到高档、名贵商品为荣耀,显示其生活的优越感,表现为名望型消费。有些中学生非常崇拜影视明星的消费方式,以获得“明星风采”之满足感,其实都是虚荣心作怪的结果。
5.宣泄心理。处于成长阶段的中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由于心理尚未成熟,难免会出现心理失衡或心理障碍,诸如成绩不理想或是遭同学误解,无法消除人际冲突等,都会引起焦虑、空虚等情绪。此时,有的学生进网吧上网聊天,在网上寻找安慰;有的学生吸菸解闷,借酒浇愁,进歌舞厅求解脱。他们通过这些不正常消费来宣泄心中的失意、愤懑、烦躁。
二、中学生的不健康消费行为调查表明
中学生消费总的趋势是:消费观念多样化,消费手段成人化,消费水平超前化。
1.时尚性消费。毋庸置疑,生理的渐趋成熟使得中学生开始追逐成年人的社会游戏,而时尚活动是最接近的生活方式,时尚本身也更能引起他人的广泛关注,又正好契合中学生想引起他人特别是异性注意的心理特征。因而追逐时尚,不仅是各种不同类型社会成员的消费特征,也特别符合中学生的消费需求。构成中学生高消费的又一个层面是娱乐消费,不仅娱乐内容丰富多彩,而且消费数额相当可观。
2.新奇性消费。中学生消费行为常常受猎奇心理影响,往往会被一些新产品、新食品,商店及摊头上五光十色的小玩意儿、图片、图书、服饰所吸引,总会不知不觉地“掏口袋”。追求个性化、新奇性,已经成为一些中学生消费的一大特点。调查发现,如今中学生消费的新三样分别是——手机、文曲星、MP3。
3.超前性消费。如今的中学生已开始有独立的消费行为,有了经常性地独立购买活动,并且对家庭消费也具有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他们从父母那里得来大把大把的钞票,又毫不吝惜地掷向商店、酒楼、网吧。他们对品牌特别重视,表现出强烈的超前消费。被调查的121名中学生有82人对名牌持肯定态度。他们饮食消费跟着广告走;服装消费跟着名牌走;娱乐消费跟着新潮走;人情消费跟着成人走。
4.模仿性消费。中学生是注重自我形象和最具摹仿力的羣体,他们往往依照自己崇拜的形象来塑造自己。当今社会传播媒介对中学生的成长影响很大,尤其是一些影视片中有意无意的错误导向,使学生极易产生盲从的言行。一些影视明星的举止、服饰等,都会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导致一些中学生花钱大手大脚,模仿大款讲排场摆阔气。
三、矫正中学生不健康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对策
消费心理和消费方式反映着人的文明教养程度。中学生不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行为,反映了一种不健康的消费欲望,而当这种不健康的欲望无法满足时,往往会诱使其误人歧途。我们要重视和引导中学生认识物质生活对人的发展具有利与弊的两重性,使他们对物质的追求保持在一定的限度和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1.倡导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之风,努力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要加强社区文化建设,促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全社会都要把中学生的消费方式,引导到合乎社会文明风貌的方向上来。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仍要提倡勤劳俭朴的生活观。消费分为生存性、享受性和发展性的三个层次。在衣食不愁的基础上,中学生的消费应多投向发展性层次。
2.把对中学生开展勤俭节约、正常消费的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之中。消费教育是新时期学校教育的新课题、新任务,要形成制度并纳入学校考评体系。学校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内容,要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同时,培养他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能力。一要选编传统美德故事进课堂,教育中学生俭以养德。二要教育中学生树立适度消费观。学校德育的目标,应该考虑适度消费思想教育在学生品德结构中的深层效应。适度,就是适应家庭经济条件的度,适合中学生正常需求的度。三要对中学生开展审美教育,防止盲目消费。要大力提高中学生的审美水平,接受科学的消费咨询。在消费中要引导中学生自我反省、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鉴别、自我评价、自我完善,从而促使他们对消费教育内容的自觉内化。要让中学生懂得流行的不一定是美的、好的,多听家长、老师的意见,多思考消费的目的和效果,防止误入消费歧途。
3.对中学生不合理的消费要拒绝、要批评、要引导。高消费、超前消费带来的后果是相当严重的,它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滋长了校园里的奢侈风。拜金思潮的泛滥,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极为不利。此外,高消费、超前消费也极易诱发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这类事件并不鲜见。因此,建议家长有计划地给孩子零花钱,少领孩子到高档消费场所,鼓励孩子把钱用到有意义的地方。为了防止中学生追求奢侈、怕吃苦,父母要正确引导中学生适当地利用假期到工厂、农村开展多种形式的“吃苦”实践,让中学生了解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意志和勤劳俭朴的品质,使中学生“劳其筋骨,苦其心志”。
生活在世纪之交的中学生处于改革开放以来造就的良好经济况境中,同时在不断出现的外界新事物的影响下,现今中学生的观念,想法与以前的同龄人不大一样了。在消费观上的变化尤为显著。现在中学生的消费结构已不是单一型的了,而是向享受型、高档型,以至于向多元化的消费方向发展,尽管由于年龄、思维能力、社会经历的原因,其表现出的消费心理、消费行为免不了有不合理的成份,但是当今中学生这种自有一派的消费心理形成的原因很值得研究一番。人要生存,就要通过吃、穿、住、行等消费行为来保证基本的生活需要。一旦人们满足生存上的需要,就会对精神上的要求更高。这样就会进行消费,所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至关重要。
每天放学时,各个中小学校门口的一些杂货店、小吃摊就热闹起来了,店门摊前挤满了各个年级的学生。他们这些学生对正确消费观的理解有多深。让我们先从最小的最贴近生活的“零用钱”着手。请看我们的一些调查结果。
寒假中及开学不久,我们对东台的主要学校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
一、中学生零用钱拥有情况
调查数据显示:有零用钱的学生占了被调查总数的98.6%没有的仅占1.4%。
现在的学生都是家里的“独苗”,家长对自己小孩几乎是百依百顺,疼爱有加,即使自己在省吃俭用,孩子那里总是应有尽有,谁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过得好些呢?有些父母在自己孩子身上放上一些零花钱,这些零花钱是家长对孩子成长中的一部分投资。只有少数家庭的孩子可能每天的生活都是由父母来安排,所以也不用什么零用钱了。
二、月零用钱数额
调查数据显示:在初中生中,每月零花钱在50元以下的占了绝大多数,其比例为70.2%;而51-100元的占14.9%;101-200元的占6.4%;201元以上的占8.5%。而高中生零用钱的数目则相对平均,在不同的区间中所占的比例均比较接近。其中所占比例最高的为201元以上,占30.4%。其次为151-200元的占26.1%;而100元以下和101-150元的零用钱均占21.7%。
相对来说,高中生各方面的开支较多,学习上的花费明显多于初中生。对于在学习上的正常开销,家长们的出手毫不犹豫,与此同时,同学们的生活花费和日常零用钱,也随之“水涨船高”。
三、中学生零用钱主要来源
调查数据显示:同学们的零用钱绝大多数来自父母,占了94.4%;来自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占了19.7%;其他亲戚给的占7.0%;以及其它的占4.2%。分析发现,高中生相对于初中生,通过奖学金获得一些零用钱的比例略高一些。
没有经济来源的学生,生活开销一般都是依赖于父母,少部分学生与祖辈或其他亲属同住,也会收到他们给的零用钱。因此,绝大部分零用钱来自于父母。
四、中学生零用钱的主要用途
结果显示:零用钱用于购买书籍的学生人数占总数的47.7%;进行储蓄和买零食的均占46.5%;这三类用途的中选率明显高于其他用途。而玩游戏(包括一些家庭用电脑游戏)的占25.4%;体育花费占14.7%;用自己零用钱买衣服的占5.0%。
中学生零用钱的三大“流向”:购书、储蓄、买零食。
¢书籍是学生成长的养分现在的文化市场比较繁荣,课外的,课内的;娱乐性的,电脑知识类的;趣味爱好类的,文学小说类的,等等书籍在图书市场上都能买到,家长对于孩子购书也持赞成态度,总希望孩子多长知识,所以书籍消费成了学生零用钱的一大消费方向。
¢有46.5%的中学生会把未花完的零用钱进行储蓄,而且相当多的学生储蓄是有明确消费目的的,是一种积攒行为。这个结果表明,勤俭节约的中华美德在我们身上也得到了继承和发扬。
¢许多同学喜欢吃零食,因此,在零食上的开销也占有较大比例。
中学生中的这些现象容易导致消费观上的偏差,因此,就需要学校进行较为全面的经济知识教育和消费教育,以及家长的配合。在教育过程中,要通过各种形式,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吃苦耐劳、自强不息、不懈奋斗的美德及革命先辈和当代先进人物艰苦创业勇于拼搏的精神。同时,学校要通过各种渠道与家长沟通,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因为,消费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家庭行为,家庭的经济状况及家庭的消费方式对学生的消费行为起着极大作用。
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当代中学生是新世纪的主人,世界经济一体化使他们的视野比父辈们更为开阔,独生子女的优越地位使他们的消费更为超前,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全社会对教育投资的重视,使他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出现了某些偏差。针对就中学生消费情况随机调查了100名中学生,平均年龄为16岁。本文就调查的情况对中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初步对策。
一、中学生的不健康消费心理
中学生是一个庞大的消费羣体,在某些商品的消费市场中占有相当大的份额。他们虽然没有工资收入,但已经是有一定经济支付能力的消费者。大多数中学生在消费上倾向于追求知识、追求科学、追求文明、追求自然、追求美感,体现出健康积极的消费心态,但是不可否认,中学生不健康的消费心理也一定程度上存在,亟待疏导。
1.追星心理。和成年消费者不一样,中学生特别崇拜偶像和明星,具有从名的消费心理特征,这时期他们对影视歌星、运动员、探险家、社会上层极为关注,尤其是对前卫名人更是趋之若鹜,因而便有了大批的“哈韩”、“哈日”族。
2.求新心理。中学阶段是人一生中最具好奇心的成长岁月,处于这一年龄段的中学生,心智、生理尚不成熟,心理上要求独立,求新求异猎奇的消费心理非常普遍。
3.攀比心理。中学生本是纯消费者,但令人困惑的是许多中学生不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能力来决定自己的消费行为,而是盲目地攀比。在这种心态引导下,表现出人家有的我也要有、人家好的我还要更好的攀比消费心理倾向。这种不断增长的物质要求与尚未独立的经济地位之间的矛盾,经常表现在个人的欲望和受到限制的心理矛盾冲突。
4.虚荣心理。部分中学生怀有自我价值显示消费心理,希望别人对自己的支付、审美等能力称赞,以得到高档、名贵商品为荣耀,显示其生活的优越感,表现为名望型消费。有些中学生非常崇拜影视明星的消费方式,以获得“明星风采”之满足感,其实都是虚荣心作怪的结果。
5.宣泄心理。处于成长阶段的中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由于心理尚未成熟,难免会出现心理失衡或心理障碍,诸如成绩不理想或是遭同学误解,无法消除人际冲突等,都会引起焦虑、空虚等情绪。此时,有的学生进网吧上网聊天,在网上寻找安慰;有的学生吸菸解闷,借酒浇愁,进歌舞厅求解脱。他们通过这些不正常消费来宣泄心中的失意、愤懑、烦躁。
二、中学生的不健康消费行为调查表明
中学生消费总的趋势是:消费观念多样化,消费手段成人化,消费水平超前化。
1.时尚性消费。毋庸置疑,生理的渐趋成熟使得中学生开始追逐成年人的社会游戏,而时尚活动是最接近的生活方式,时尚本身也更能引起他人的广泛关注,又正好契合中学生想引起他人特别是异性注意的心理特征。因而追逐时尚,不仅是各种不同类型社会成员的消费特征,也特别符合中学生的消费需求。构成中学生高消费的又一个层面是娱乐消费,不仅娱乐内容丰富多彩,而且消费数额相当可观。
2.新奇性消费。中学生消费行为常常受猎奇心理影响,往往会被一些新产品、新食品,商店及摊头上五光十色的小玩意儿、图片、图书、服饰所吸引,总会不知不觉地“掏口袋”。追求个性化、新奇性,已经成为一些中学生消费的一大特点。调查发现,如今中学生消费的新三样分别是——手机、文曲星、MP3。
3.超前性消费。如今的中学生已开始有独立的消费行为,有了经常性地独立购买活动,并且对家庭消费也具有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他们从父母那里得来大把大把的钞票,又毫不吝惜地掷向商店、酒楼、网吧。他们对品牌特别重视,表现出强烈的超前消费。被调查的121名中学生有82人对名牌持肯定态度。他们饮食消费跟着广告走;服装消费跟着名牌走;娱乐消费跟着新潮走;人情消费跟着成人走。
4.模仿性消费。中学生是注重自我形象和最具摹仿力的羣体,他们往往依照自己崇拜的形象来塑造自己。当今社会传播媒介对中学生的成长影响很大,尤其是一些影视片中有意无意的错误导向,使学生极易产生盲从的言行。一些影视明星的举止、服饰等,都会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导致一些中学生花钱大手大脚,模仿大款讲排场摆阔气。
三、矫正中学生不健康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对策
消费心理和消费方式反映着人的文明教养程度。中学生不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行为,反映了一种不健康的消费欲望,而当这种不健康的欲望无法满足时,往往会诱使其误人歧途。我们要重视和引导中学生认识物质生活对人的发展具有利与弊的两重性,使他们对物质的追求保持在一定的限度和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1.倡导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之风,努力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要加强社区文化建设,促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全社会都要把中学生的消费方式,引导到合乎社会文明风貌的方向上来。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仍要提倡勤劳俭朴的生活观。消费分为生存性、享受性和发展性的三个层次。在衣食不愁的基础上,中学生的消费应多投向发展性层次。
2.把对中学生开展勤俭节约、正常消费的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之中。消费教育是新时期学校教育的新课题、新任务,要形成制度并纳入学校考评体系。学校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内容,要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同时,培养他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能力。一要选编传统美德故事进课堂,教育中学生俭以养德。二要教育中学生树立适度消费观。学校德育的目标,应该考虑适度消费思想教育在学生品德结构中的深层效应。适度,就是适应家庭经济条件的度,适合中学生正常需求的度。三要对中学生开展审美教育,防止盲目消费。要大力提高中学生的审美水平,接受科学的消费咨询。在消费中要引导中学生自我反省、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鉴别、自我评价、自我完善,从而促使他们对消费教育内容的自觉内化。要让中学生懂得流行的不一定是美的、好的,多听家长、老师的意见,多思考消费的目的和效果,防止误入消费歧途。
3.对中学生不合理的消费要拒绝、要批评、要引导。高消费、超前消费带来的后果是相当严重的,它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滋长了校园里的奢侈风。拜金思潮的泛滥,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极为不利。此外,高消费、超前消费也极易诱发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这类事件并不鲜见。因此,建议家长有计划地给孩子零花钱,少领孩子到高档消费场所,鼓励孩子把钱用到有意义的地方。为了防止中学生追求奢侈、怕吃苦,父母要正确引导中学生适当地利用假期到工厂、农村开展多种形式的“吃苦”实践,让中学生了解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意志和勤劳俭朴的品质,使中学生“劳其筋骨,苦其心志”。
生活在世纪之交的中学生处于改革开放以来造就的良好经济况境中,同时在不断出现的外界新事物的影响下,现今中学生的观念,想法与以前的同龄人不大一样了。在消费观上的变化尤为显著。现在中学生的消费结构已不是单一型的了,而是向享受型、高档型,以至于向多元化的消费方向发展,尽管由于年龄、思维能力、社会经历的原因,其表现出的消费心理、消费行为免不了有不合理的成份,但是当今中学生这种自有一派的消费心理形成的原因很值得研究一番。人要生存,就要通过吃、穿、住、行等消费行为来保证基本的生活需要。一旦人们满足生存上的需要,就会对精神上的要求更高。这样就会进行消费,所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至关重要。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咨询服务
2024-09-05 广告
2024-09-05 广告
公司本着遵纪守法为原则,人脉广,每个领域都有长期合作的专业伙伴,为客户提供从商业到民事证据相关问题处理等委托服务。你若喜爱你本身的价值,那么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服务优势如下: 安全咨询: 1、我司可提供各种车辆、办公场所、家庭防监听、防...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咨询服务提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