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瑜至孝文言文
1. 《伯瑜泣母》文言文翻译
《伯瑜泣母》文言文翻译:
韩伯俞,汉代梁州人。生性孝顺,能先意承志,所以深得母亲欢心。只是母亲对他十分严厉,尽管对他非常疼爱,但是偶尔也会因他做错事而发火,用手杖打他。每当这时,他就会低头躬身地等着挨打,不加分辨也不哭。直等母亲打完了,气也渐渐消了,他才和颜悦色地低声向母亲谢罪,母亲也就转怒为喜了。
到了后来,母亲又因故生气,举枝打他,但是由于年高体弱,打在身上一点也不重。伯俞忽然哭了起来,母亲感到十分奇怪,问他:“以前打你时,你总是不言声,也未曾哭泣。现在怎么这样难受,难道是因为我打得太疼吗?”伯愈忙说:“不是不是,以前挨打时,虽然感到很疼,但是因为知道您身体康健,我心中庆幸以后母亲疼爱我的日子还很长,可以常承欢膝下。今天母亲打我,一点儿也不觉得疼,足见母亲已筋力衰迈,所以心里悲哀,才情不自禁地哭泣。”韩母听了将手杖扔在地上,长叹一声,无话可说。
《伯瑜泣母》出自于汉·刘向《说苑·建本》
《伯瑜泣母》文言文的原文是:
汉韩伯俞、梁人。性至孝。母教素严。每有小过。辄杖之。伯俞跪受无怨。一日、复杖。伯俞大泣。母讶问曰。往者杖汝。常悦受之。未尝或泣。今日杖汝。何独泣乎。伯俞曰。往者儿得罪。笞尝痛。知母康健。今母之力。不能使痛。知母力已衰。恐来日无多。是以悲泣耳。
李文耕曰。人子之身。父母所育之使日强者也。父母之力。人子所累之使日弱者也。况驹隙之景频催。风烛之膏易殒。天伦聚乐。有能至百年外者乎。韩公母力不能使痛一言。真伤心语。不堪读也。
2. 文言文《伯瑜泣母笞》的译文
伯俞有过,其母笞之泣,其母曰:“他日笞子未尝见泣,今泣何也?”对曰:“他日俞
得罪笞尝痛,今母力不能使痛,是以泣。”故曰父母怒之,不作于意,不见于色,深受其
罪,使可哀怜,上也;父母怒之,不作于意,不见其色,其次也;父母怒之,作于意,见于
色,下也。
伯俞犯了过错,他母亲鞭打他后他哭了,母亲问“以前打你没见你哭过,今天怎么哭了?”他回答“以前我犯错挨打时很痛,现在母亲的力气不能把我打痛了,所以我哭”。因此而说父母生孩子气时,不用言语斥责,不带脸色,让他自己感受到所犯过错并让人怜惜,这才是明智的行为;父母生孩子气时,只是不用言语斥责、不带表情(孩子没有感受……),就不那么明智了;父母生孩子气时,又是言语斥责,又没好脸色,则是最不明智的行为了。
3. 文言文《伯瑜泣母笞》的译文
伯俞有过,其母笞之泣,其母曰:“他日笞子未尝见泣,今泣何也?”对曰:“他日俞
得罪笞尝痛,今母力不能使痛,是以泣。”故曰父母怒之,不作于意,不见于色,深受其
罪,使可哀怜,上也;父母怒之,不作于意,不见其色,其次也;父母怒之,作于意,见于
色,下也。
伯俞犯了过错,他母亲鞭打他后他哭了,母亲问“以前打你没见你哭过,今天怎么哭了?”他回答“以前我犯错挨打时很痛,现在母亲的力气不能把我打痛了,所以我哭”。因此而说父母生孩子气时,不用言语斥责,不带脸色,让他自己感受到所犯过错并让人怜惜,这才是明智的行为;父母生孩子气时,只是不用言语斥责、不带表情(孩子没有感受……),就不那么明智了;父母生孩子气时,又是言语斥责,又没好脸色,则是最不明智的行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