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呢,最重要的就是开心"这句经典对白竟然有科学依据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欢迎来到“卡卡读书”,今晚我们要聊的话题是:凡事都往好处想,就真的能变好么?
“做人呢,最重要的就是开心。”
每当TVB剧中的有人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他的亲戚朋友就要用这句经典台词了。当然,大家都知道,这不过是安慰人的话。就算你往好处想了,人也不能从不快乐变得快乐,从不幸福变得幸福。如果谁真地认为“往好处想生活就能变好”,那大家一定会觉得这人是个傻瓜。
可是,在《深度工作》这本书中,作者卡尔·纽波特却提出了一个完全相反的观点:凡事往好处想,就真的能变好。诶,你别觉得这是胡扯。“往好处想就能变好”这个观点背后,是有科学理论依据的。
这个理论叫大脑的“大统一理论”,具体来说,我们选择关注哪些事儿,忽略哪些事儿,对于我们的生活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显示:人的大脑是依据关注的事物来构建世界观的。面对同样的事物,不一样的关注点,就会有不一样的认知。有一个故事是这么说的,两个人在沙漠中迷路,都只剩下半瓶水了。一个人想,“完了,只剩下半瓶水,那我肯定走不出去了”。另一个想,“我还有半瓶水,很有希望,我一定会走出去的”。结果前者倒在了离水源仅剩下百步的地方,而后者就真的凭借着半瓶水走出了沙漠。
你看,面对同样的事物,我们注意力的关注点会导致截然相反的行动和结果。当我们更关注消极的因素,我们就会变得悲观,影响我们的行动力;当我们更愿意看到积极的一面时,我们就会变得乐观,并会相应采取更积极的措施,让事情走向好的结果。
那为什么大脑会依据关注的事物来构建世界观呢?这就不得不提到我们大脑中的一个部位:负责控制情绪的杏仁核。斯坦福大学做过一项心理研究,想看面对积极意象和消极意象时大脑的反应。研究者发现,年轻人在面对这两种意向的时候,杏仁核都非常活跃;而老年人的大脑只对积极的意象产生反应,消极的信号直接被无视了。
这项研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老年人比年轻人更能感觉到幸福,因为他们在漫长的人生经历里,逐渐学会忽略那些消极的信息,享受积极的信息。他们通过改变自己的注意力,让自己在原有的生活条件下,真的变得更幸福了起来。
那我们应当如何利用大脑的“大统一理论”来获得幸福感呢?
首先,我们可以像那些老人一样,为自己的情绪提供一个“重置按钮”。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森发现,在经历了负面事件后,熟练使用情绪的“影响力点”可以产生积极的效果。也就是说,无论发生什么负面事件的情况下,都帮自己找到一个积极的理由。
比如,你上班前让丈夫负责拖地,但他下班后只顾着看球赛,把拖地的事儿完全忘了。你回家后,忍不住和他大吵了一架,并且越想越气,觉得他自私又懒惰,当初是怎么看上他的?诶,这种时候,你就可以尝试着转移关注点,去寻找这件事积极的一面。比如,虽然你们吵架了,但这件事是不是可以作为一个引子,把夫妻俩隐藏的矛盾摆上台面来,寻求一个解决之道。这样想,你心情是不是就好很多了?
其次,减少语言中的消极词汇,使用更多积极的词汇。语言能够直接影响我们的思考方式,通过使用积极的语言,会更容易在潜意识里给我们积极的心理暗示。这不仅能够让我们获得愉悦的体验,甚至能够帮助我们获得更好的生理状态。
心理学家曾经对二战的老兵做过一次长期的调研跟踪,询问和记录他们的感受和想法,再对出现的词语进行数据分析,根据词语中出现的消极词汇和积极词汇多少,来判断他们的情绪倾向。15年之后,心理学家发现,那些积极词汇和积极情绪更多的老兵,身体更健康一些;消极词汇更多的那部分老兵,身体却每况愈下。
最后,要经常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当你觉得“我觉得很难,可能会做不到”,尝试着告诉自己“虽然有难度,但我一定尽力做到。”当你觉得“算了,放弃吧”,尝试着暗示自己“别放弃,再坚持一下”。你的心理暗示会带给你你想象不到的神奇效果。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带助手们来到一个叫橡树果的小学,在一到六年级各选了三个班,对批学生进行了一个“未来发展趋势测验”。测验结束后,他把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给了校方。
8个月后,这份名单起了作用。上了名单的那部分学生,成绩普遍有了显著的提高,而且性格更开朗,自信心、求知欲都变得更强。但校长和学生都不知道的是,名单上的学生都是随机选的,罗森塔尔根本没有去看这个测验的成绩。客观的事实并没有任何改变,只是因为相信自己,给予了自己积极的暗示,这些学生就拥有了更好的成绩和表现。
所以,我们要凡事多往好处想。这并不是自我安慰的阿Q精神,而是心理学上认可的科学方法。把注意力的关注点移向积极的一面,能够实实在在提升我们的生活幸福感,让我们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有所改善。当我们拥有了良好的心态,采取了更为积极的行动,我们可能会惊奇地发现,事情真的就变好了。
“做人呢,最重要的就是开心。”
每当TVB剧中的有人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他的亲戚朋友就要用这句经典台词了。当然,大家都知道,这不过是安慰人的话。就算你往好处想了,人也不能从不快乐变得快乐,从不幸福变得幸福。如果谁真地认为“往好处想生活就能变好”,那大家一定会觉得这人是个傻瓜。
可是,在《深度工作》这本书中,作者卡尔·纽波特却提出了一个完全相反的观点:凡事往好处想,就真的能变好。诶,你别觉得这是胡扯。“往好处想就能变好”这个观点背后,是有科学理论依据的。
这个理论叫大脑的“大统一理论”,具体来说,我们选择关注哪些事儿,忽略哪些事儿,对于我们的生活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显示:人的大脑是依据关注的事物来构建世界观的。面对同样的事物,不一样的关注点,就会有不一样的认知。有一个故事是这么说的,两个人在沙漠中迷路,都只剩下半瓶水了。一个人想,“完了,只剩下半瓶水,那我肯定走不出去了”。另一个想,“我还有半瓶水,很有希望,我一定会走出去的”。结果前者倒在了离水源仅剩下百步的地方,而后者就真的凭借着半瓶水走出了沙漠。
你看,面对同样的事物,我们注意力的关注点会导致截然相反的行动和结果。当我们更关注消极的因素,我们就会变得悲观,影响我们的行动力;当我们更愿意看到积极的一面时,我们就会变得乐观,并会相应采取更积极的措施,让事情走向好的结果。
那为什么大脑会依据关注的事物来构建世界观呢?这就不得不提到我们大脑中的一个部位:负责控制情绪的杏仁核。斯坦福大学做过一项心理研究,想看面对积极意象和消极意象时大脑的反应。研究者发现,年轻人在面对这两种意向的时候,杏仁核都非常活跃;而老年人的大脑只对积极的意象产生反应,消极的信号直接被无视了。
这项研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老年人比年轻人更能感觉到幸福,因为他们在漫长的人生经历里,逐渐学会忽略那些消极的信息,享受积极的信息。他们通过改变自己的注意力,让自己在原有的生活条件下,真的变得更幸福了起来。
那我们应当如何利用大脑的“大统一理论”来获得幸福感呢?
首先,我们可以像那些老人一样,为自己的情绪提供一个“重置按钮”。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森发现,在经历了负面事件后,熟练使用情绪的“影响力点”可以产生积极的效果。也就是说,无论发生什么负面事件的情况下,都帮自己找到一个积极的理由。
比如,你上班前让丈夫负责拖地,但他下班后只顾着看球赛,把拖地的事儿完全忘了。你回家后,忍不住和他大吵了一架,并且越想越气,觉得他自私又懒惰,当初是怎么看上他的?诶,这种时候,你就可以尝试着转移关注点,去寻找这件事积极的一面。比如,虽然你们吵架了,但这件事是不是可以作为一个引子,把夫妻俩隐藏的矛盾摆上台面来,寻求一个解决之道。这样想,你心情是不是就好很多了?
其次,减少语言中的消极词汇,使用更多积极的词汇。语言能够直接影响我们的思考方式,通过使用积极的语言,会更容易在潜意识里给我们积极的心理暗示。这不仅能够让我们获得愉悦的体验,甚至能够帮助我们获得更好的生理状态。
心理学家曾经对二战的老兵做过一次长期的调研跟踪,询问和记录他们的感受和想法,再对出现的词语进行数据分析,根据词语中出现的消极词汇和积极词汇多少,来判断他们的情绪倾向。15年之后,心理学家发现,那些积极词汇和积极情绪更多的老兵,身体更健康一些;消极词汇更多的那部分老兵,身体却每况愈下。
最后,要经常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当你觉得“我觉得很难,可能会做不到”,尝试着告诉自己“虽然有难度,但我一定尽力做到。”当你觉得“算了,放弃吧”,尝试着暗示自己“别放弃,再坚持一下”。你的心理暗示会带给你你想象不到的神奇效果。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带助手们来到一个叫橡树果的小学,在一到六年级各选了三个班,对批学生进行了一个“未来发展趋势测验”。测验结束后,他把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给了校方。
8个月后,这份名单起了作用。上了名单的那部分学生,成绩普遍有了显著的提高,而且性格更开朗,自信心、求知欲都变得更强。但校长和学生都不知道的是,名单上的学生都是随机选的,罗森塔尔根本没有去看这个测验的成绩。客观的事实并没有任何改变,只是因为相信自己,给予了自己积极的暗示,这些学生就拥有了更好的成绩和表现。
所以,我们要凡事多往好处想。这并不是自我安慰的阿Q精神,而是心理学上认可的科学方法。把注意力的关注点移向积极的一面,能够实实在在提升我们的生活幸福感,让我们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有所改善。当我们拥有了良好的心态,采取了更为积极的行动,我们可能会惊奇地发现,事情真的就变好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