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初中数学课堂更高效
导语:现阶段已经进入课改的深水区,打造高效的课堂业已是老师们共同追求的目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也明确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生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建立有效率的课堂,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使学生学习成绩稳步地提升。因此,打造高效的课堂非常有必要。
如何让初中数学课堂更高效
一、教学生活化,激发学生兴趣
首先,注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引入,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就是建立在他们对生活、学习体验之上的。教师应多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作为教学情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并让他们利用生活体验更好地学习数学。
其次,让学生在生活中去体验数学知识。根据现代教育心理学理论,当所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有一定联系时,更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设置例题时,应充分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促使他们主动思考,利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最后,注重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根据数学科目的特征,并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及生活实际,进而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兴趣。让他们在激烈的讨论与主动的探究过程中,提高对数学的运用能力与实践能力。
二、授课方式的优化
1.上课要开个好头,吸引学生注意力
当一堂课开始后,教师应善于运用故事、谜语、游戏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逐步引入相关的教学内容。这样,课堂教学既不会枯燥、单调,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被激发。
2.教学过程要丰富
①教师要选好实例
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吸引学生,然后,巧妙暗示其中的数学知识,并鼓励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画龙点睛般的总结与引导。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新知识,比单纯灌输效果好。
②科学设置问题
很多成绩一般的学生往往会感到自卑,对数学学习逐渐失去兴趣,也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这要求教师在问题设置时,充分考虑到问题的层次性,设计高、中、低三种难度的问题,使全班学生都有回答的机会。相同的问题,不同的提法以及不同的提问情境都会使提问教学效果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善于把握合适的时机,适时提问,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调动他们持续的学习欲望,从而顺利灌输数学概念及定理公式。
比如,在教学等腰三角形时,为了让学生了解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我们可以让三个学生分别画出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学生便会思考:为什么三条线都是同一条线呢?教师便能顺利引入教学内容,学生的注意力更为集中。又如,证明三角形全等有很多方法,但为什么“边边角”无法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呢?这样,让学生在不断的设疑、质疑过程中,积极思考,培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并学会发现生活中的数学规律。另外,教师通常采用随机点名答题的方式,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使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因此,教师应运用创新理念,采用“接力”式或“击鼓传花”、学号顺序等方式提问,以活跃课堂气氛。
③用数学实验与游戏提高数学课的趣味性
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对实验、游戏很感兴趣。每次做小实验时,学生们都很专心地去做。而数学教材中包括不少数学实验,可以让学生单独或小组合作完成。他们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观察、记录、分析、描述、讨论等环节能加深对相关概念、规律之间联系的认识。因此,教师应多为学生提供动手的机会。比如,在学习概率时,先用一枚硬币做实验,让一个学生反复抛一枚硬币,而另一个学生负责记录每次结果。通过得到的数据研究硬币正面朝下的概念,进而引出概率。
④加强合作学习
教师要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自主探究意识。首先将学生分组,5~8人一组,为学生分配合作探究的任务,使他们主动去思考、解决问题,教师从旁指导。最后,在课堂上对小组合作学习成果进行汇报与讲评。这种团队合作方式能使课堂更加活跃,教学效果得到强化。
3.下课前要归纳、总结
根据人类的思维规律,我们总是对近期发生的事印象深刻,时间越久的事越容易淡忘。如果一堂课只是讲授新内容,常出现“猴子掰玉米”现象,即学生记住新知识,忘了旧知识。因此,教师应利用下课前的几分钟,对整堂课作一个简要的归纳、总结,以加深学生对本堂课知识的印象。
三、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对数学思想的渗透
教师还应注重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使学生掌握常用的数学方法。学生进入社会后,初中阶段的数学知识很少有机会被用到,他们很快便会忘掉。但是无论他们从事何种工作,那种深深印在脑海中的数学理念会长期影响他们,让他们受益终生。
比如,学习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属于一个近期的教学目标,通常只需一两个课时便可完成。但我们仅仅将教学目标确定为学会解方程组是远远不够的,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不能让学生认识数学的整体性。不管是采用“代入消元法”还是“加减消元法”,实际上都体现了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即化归,将“二元”问题化归为“一元”问题,这样使问题更简单。当学生走出校门,进入社会后,通常不用方程组,不过,这种化归思想蕴含的将复杂化简单,将不熟悉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的方法,能让他们终生受益。可以说,这就是数学教育留给我们的印记。
因此,教师在讲授《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应确定以下教学目标:首先,让学生掌握该方程组的基本思路,学会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常用方法;然后,使学生理解化归的思想。最后,单从数学层面来讲,从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推广到解n元一次方程组(线性方程组),解题方法都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因此,在学习《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应将教学目标与数学思想的形成相结合。
四、结束语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新形势下,教师必须正确把握初中生的学习规律,创新教学思路,选用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主动参与到学习当中来,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