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恭仁皇后:康熙宠妃,雍正生母,雍正敬她,她却5次打雍正的脸

 我来答
野半下独0y
2022-07-19 · TA获得超过1.1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361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41万
展开全部

公元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 康熙帝 在畅春园驾崩,隆科多传达康熙遗嘱,由皇四子 胤禛 继承大统。胤禛登基后,是为雍正帝。

消息传到内宫,雍正的生母 德妃乌雅氏 的心情似乎有些复杂。按照常理,儿子当了皇帝,做母亲的自然要被尊为太后,本来是一件“好事”。但德妃的做法却有点匪夷所思,她不仅哭得泣不成声,还要去给先帝殉葬。

为了安抚母亲,雍正几乎哭着对她说:“皇阿玛把国家大事托付给儿子,如今您要是也随父皇而去,你让儿子还依靠谁?”

雍正好说歹说,德妃终于不再寻死觅活。雍正还不放心,不仅让人看紧母亲,每天天不亮就早早地去看望母亲,生怕德妃出什么意外。《清世宗实录》云:

当时,雍正帝本就深陷篡位疑云之中,德妃的表现让雍正非常尴尬,但雍正为了大局,不得不先稳住“不懂事”的德妃。实际上,在此后,德妃又先后多次打脸雍正,让雍正这个新登基的皇帝委屈不已。

历史 上的德妃是康熙的宠妃,雍正的生母,她到底是怎样的人呢?他在雍正登基时的表现,是故意给雍正添堵,还是另有原因呢? 本文,笔者将分享康熙的第四位皇后孝恭仁皇后乌雅氏,希望通过史料和分析,带大家了解一段不一样的 历史 。

康熙帝一生有4位皇后,其中前三位是康熙亲自册封,第四位则是雍正登基后尊封的,而本文的主人公孝恭仁皇后乌雅氏,便是这第4位。根据《清史稿·后妃传》记载:

雍正的生母乌雅氏出自满洲正黄旗乌雅家族,她的父亲名叫威武(又称魏武)。

根据《雍正朝汉文谕旨汇编》的记载可知,乌雅氏的曾祖父名叫 额柏根 ,原本属于叶赫部落,后来投奔努尔哈赤。乌雅氏的祖父名叫 额参 ,在皇太极时期曾担任正一品的内大臣,因随皇太极征讨朝鲜有功,被加封男爵和一等都尉。不过,后来犯事被削去爵位。

乌雅氏的父亲 威武 ,也就是雍正的外公,原本是包衣护军统领(正五品),雍正登基后,曾追封外公为一等公。另外,乌雅氏还有一个妹妹嫁给了遏必隆的第七子 阿灵阿 为妻。

从这些信息可以看出,乌雅氏的曾祖父是清朝的开国之臣,到了祖父这一辈曾立过战功,但后来犯了事,从此开始没落,乌雅氏的父亲只是一个五品的武将。

康熙十二年(1673年),朝廷选秀,凡八旗适龄女子都要参与,乌雅氏当年仅14岁,入宫被康熙选中。和乌雅氏同日被选中的秀女还有后来的定妃 万琉哈氏 (康熙第十二子胤祹之母)。

康熙十七年,乌雅氏生了第一个孩子,康熙为其取名为胤禛,在诸子中序齿第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帝。

种种迹象表明,乌雅氏在后宫中还是比较受宠的,理由有三点:

第一, 康熙十八年,也就是乌雅氏生过胤禛后的第二年,康熙下旨单独册封乌雅氏为嫔。注意,清朝的嫔妃册封大部分都是“抱团”性质的,即,几位嫔妃一同被册封,因为这样即不会显得皇帝独宠,也给礼部和宗人府省去许多麻烦。

第二, 乌雅氏的封号为“德嫔”。皇妃的封号一般按照她本人的特点和帝王对她的评价而来。举个例子,嘉庆帝的生母 孝仪纯皇后 是一位颇为智慧的女子,她生前曾被乾隆册封为令嫔、 令妃 、令贵妃,这个“令”字出自《诗经·大雅》中的“如圭如璋,令闻令望”,是聪明、睿智的意思。 而乌雅氏能被赐一个“德”字,这不仅能看出她的修养,更能看出康熙对她的认可。

第三, 我们可以做一个横向的对比,和乌雅氏同日入宫的万琉哈氏一直是一名庶妃,即使她生了胤祹也未能被晋封,直到康熙五十三年她才被封为嫔,而此时距离乌雅氏封嫔已经过了35年之久。

所以说,乌雅氏应该是康熙后宫诸嫔妃中相对得宠的一位。

到了康熙十九年,乌雅氏生下第二个孩子胤祚,虽然胤祚后来夭折了,但康熙还是晋升她为“德妃”,和她一起晋升为妃的还有三人,分别是大阿哥胤褆之母惠妃、五阿哥胤祺之母宜妃和三阿哥胤祉之母荣妃。 惠、宜、德、荣 也就是康熙帝最早的“四妃”。在当时的后宫中,“四妃”地位颇高,而德妃在其中排名第三位。

康熙二十一年六月,德妃生下皇七女,次年九月,她又生下皇九女。 按照正常的生育周期计算,他在皇七女才半岁时,就已经怀上了皇九女。这也可以侧面印证她是一位宠妃。

此后,在康熙二十五年,德妃生下皇十二女;康熙二十七年正月,德妃生下她人生中的最后一个孩子——十四阿哥 胤禵

总结下来,德妃从康熙十七年十月生下胤禛,到康熙二十七年正月生下胤禵,在这10年内,德妃先后为康熙生了6个孩子。10年6胎,不仅印证德妃的得宠程度,更让她诞生了一个记录—— 她是清朝生育孩子最多的皇太后。

德妃乌雅氏一生共生育6个孩子,三子三女,但也夭折了3个,长到成年的也就四阿哥胤禛、十四阿哥胤禵和皇九女固伦温宪公主。

作为后宫嫔妃,有两个亲生儿子傍身,德妃应该算是比较幸运的。但是,作为儿子,胤禛和胤禵的境遇却完全不同。

按照清朝的祖制,低位的宫妃是不能抚养皇子的,而德妃在生下胤禛时还是庶妃,所以,胤禛从小就被抱到 贵妃佟佳氏 处抚养。佟佳氏是康熙的舅舅佟国维之女,也是康熙的表妹,后来她被康熙册封为第三位皇后(孝懿仁皇后),因此,雍正待佟佳氏一直比较亲厚,后来雍正登基,叫隆科多(佟佳氏的弟弟)为舅舅,也是这么来的。

胤禵出生的时候,德妃已经贵为“四妃”之一,地位较高,便自己抚养孩子。因此,胤禵是德妃一手带大的。

俗话说: 小儿子,大孙子,老太太的命根子。 做父母的,一般都比较疼爱幼子,德妃也不例外。再加上胤禛本就不在她身边长大,母子感情不够深厚,因此,这让德妃对两个儿子的 情感 有较大差异。

康熙中后期,皇子们逐渐长大,逐渐对皇位产生了觊觎之心。而身为储君的太子胤礽为了自保,也不得不拉拢势力,不择手段。这就酿成了后世所谓的“九子夺嫡”的局面。

在参与夺嫡的“九子”中,就包括胤禛和胤禵。不过,这对亲兄弟并不在一个阵营,胤禛先依附太子,后来“自立门户”。胤禵则和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一起,支持八阿哥胤禩。

九子夺嫡异常激烈,同父兄弟相互攻讦,同室操戈,甚至刀剑相向。到了康熙五十三年之后,太子胤礽二次被废,八阿哥胤禩因为“毙鹰事件”彻底被康熙冷落,胤禩集团转而支持胤禵。就这样,胤禵和胤禛都成了康熙重点考察的对象。 换个角度来说,他们俩已经站在了对立面。

两个儿子都成了皇位候选人,这看似“双保险”,实际上却是凶险万分。

康熙五十七年,准噶尔叛乱,清军连败,康熙命十四阿哥胤禵为抚远大将军,封“大将军王”率军西征。

此举之后,很多人认为胤禵或许是康熙心目中的理想人选。到了康熙六十一年,康熙帝因病不能到南郊主持祭祀大典,命四阿哥胤禛代祭,这又为皇位的传承蒙上了疑云。

当年十一月,皇位传承终于有了着落,根据《清世宗实录》记载:

意思是,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夜里(丑时),康熙帝病重,他派人骑马疾驰到雍亲王府接胤禛,并且让胤禛以最快的速度赶到畅春园。随后康熙才派人去叫三阿哥胤祉、七阿哥胤佑、八阿哥胤禩等人。等众人到齐,隆科多当场宣布康熙的传位遗嘱,命皇四子胤禛继承大统。

胤禛登基后,是为雍正帝,这意味着康熙末年诸子夺嫡的局面结束。 而此时的胤禵,还远在西北。

雍正登基,第一件事就是办理大行皇帝的丧事,第二件事就是该封赏的封赏,该打压的打压。而作为雍正的生母,德妃乌雅氏被尊为圣母皇太后(孝恭仁皇后)。然而,就在这时,太后突然“不懂事”起来。

根据《清世宗实录》记载,太后听闻康熙驾崩、儿子继位后,立即哭天抢地要去寻死,雍正再三相劝,乌雅氏才消停。

如果有人说,德妃之所以寻死,是因为他和康熙伉俪情深的话, 那么,接下来的5件事,足以说明德妃是有意打雍正的脸,让雍正难堪。

雍正的登基大典在戊戌日进行,按照礼部制定的程序,雍正帝需要先乘坐御辇走过乾清门,然后到后宫给太后行礼,最后再到太和殿接受群臣的朝拜。但太后却拒绝了中间这道程序,《清世宗实录》记载:

太后的意思是说: 你做你的皇帝,接受大臣行礼是应该的,和我有什么关系? 而且,我若接受你的行礼,就得穿朝服,先帝(指康熙)仍在丧期,我穿朝服心里不安,行礼这道程序就免了吧。

不得不说,太后言辞凿凿,实际上她的理由站不住脚。首先,太后说新帝登基和她没有关系,若没有关系,她怎么会成为太后呢?其次,新帝给天后行礼,是有据可循的,顺治、康熙当年登基,也要给太后行礼,怎么到她这里,就心里不舒服了呢?难道当年孝庄文皇后(顺子之母)、孝康章皇后(康熙之母)都是对先帝大不敬之人?

很明显,太后这是在打雍正的脸,故意不给面子。

最后,雍正和大臣们再三劝说,太后才答应于登基的前一天晚上在康熙停灵的梓宫旁给太后行礼,第二天就免了。太后这么做,似乎有什么深意。

《康熙会典》有云“ 慈宁宫在武英殿后以奉太皇太后,宁寿宫在慈宁宫西北以奉皇太后。 ”按照康熙朝的旧例,太皇太后住慈宁宫,皇太后住宁寿宫。乌雅氏被尊为皇太后,就要搬到宁寿宫,以彰显其尊荣。就在雍正建议太后“搬家”的时候,太后又拒绝了,他仍坚持住自己的永和宫。这样一来,雍正每天都要到永和宫去给太后行礼。

从这里看一看出,乌雅氏实际是对“太后”的身份有抵触的,对象征太后身份的宁寿宫也有抵触情绪。

在封建王朝,新帝登基后都要给太后上徽号,以示太后地位之尊崇。礼部最初给太后选取了“仁寿”二字,雍正也很满意,这样一来,乌雅氏就是“仁寿皇太后”了。可是,这又被太后拒绝了。太后拒绝的不是“仁寿”这两个字,而是拒绝“上徽号”。

太后当时给出的理由是:

太后的意思是说,先帝还没下葬,我现在不上徽号。

听完母亲的话,可以想象当时的雍正有多无奈。先帝没下葬就不上徽号,难道先帝不下葬,什么礼仪都不能搞?

雍正帝是在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登基的,到了第二年(雍正元年)的正月初一元旦,朝臣们都要入宫给皇帝和太后行礼朝拜。这是雍正作为皇帝的第一个元旦,意义重大。乌雅氏却明确告诉礼部,她不接受诸臣的朝拜。为了拒绝礼部,太后还下了一道懿旨:

太后的懿旨不仅言明自己不会接受朝贺,还有责怪雍正的意思:先帝的百日丧期还没到,你怎么能接受大家的朝贺?

太后的话,让礼部很尴尬,也让雍正很没面子。 雍正本就是一个有脾气的帝王,若不是说这话的是他的母亲,他估计早就记恨在心了。

雍正元年三月十九日,这是雍正登基后太后的第一个生日,在康熙朝,太后(当时称德妃)每年都过生日,雍正想给母亲好好操办,一是哄母亲开心,二是缓和母子间紧张的关系。当雍正趁着请安的时候给太后说起此事时,太后没有给雍正面子,让雍正碰了一鼻子灰走了。

雍正继位之初,内有朝局困扰,外有篡位传言,雍正帝本身就压力很大。这个时候,他需要母亲的支持,然而,母亲却5次打他的脸,让他实在委屈。

但这种委屈,只能在母子之间消化,是不能公之于众的。

两个月后,太后因痰症发作病逝,康熙的第四位皇后、雍正的生母,就这样去世了。 她只当了半年的太后,在清朝的皇太后中,算是福薄的一位。

后来,雍正帝在《大义觉迷录》中说道: 太后对他有40多年的养育之恩,他诚心希望自己能奉养母亲,享受母慈子孝的真情。母亲生病时,他亲自侍奉汤药……

从雍正的话里可以看出,他对母亲的孝顺之心是发自内心的。然而,从上述5段记载来看,太后对雍正似乎非常不满,甚至有故意让雍正难堪之嫌。

很明显,太后和雍正之间的母子之情是畸形的,是很不正常的。那么,他为何要5次打雍正的脸呢?

有野史认为,或许康熙生前曾对德妃说过他更有意于胤禵,不料最后皇位落在了雍正的头上,这可能是太后对雍正不满的直接原因。 但这种猜测在正史中没有记载。

笔者认为,雍正登基后,太后之所以5次让雍正难堪,最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第一方面,太后对康熙的感情深厚 ,康熙的突然驾崩让太后有些茫然若失,甚至有些错乱,因此待会做出许多看似“匪夷所思”的举动。例如,她要为康熙殉葬,她不愿在康熙丧期内穿朝服接受朝贺等等。

第二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方面,太后对雍正处理亲弟弟胤禵(雍正登基后改为允禵,下同)的做法极度不满。 雍正登基后,立即下旨收回了胤禵福远大将军的兵权,命胤禵火速回京奔丧。《清史稿·诸王传》记载:

可以看出,胤禵刚回到京城,就被雍正幽禁在皇陵之内。到了雍正元年五月,雍正下旨历数胤禵之过,希望胤禵能“改过自新”,并且加封胤禵为郡王,最后说了一句“慰我皇妣皇太后之心”。

因为太后也是五月去世,雍正用了“皇妣”二字,可见,胤禵被封为郡王,应该发生在太后去世之后。

从这段记载可以推测:太后对雍正打压胤禵不满,临终前仍不放心胤禵,甚至恳求雍正放过胤禵。所以,才有了太后去世,雍正封胤禵为郡王的事情发生。

对于这种情况,太后、雍正和胤禵三人可能都有自己的委屈。

太后觉得,雍正做哥哥的既然赢了,就不该再为难自己的亲弟弟。

雍正觉得,胤禵曾经和自己是敌对阵营,我不杀他已经算是给母亲面子了。 若换做他登基,我的下场不一定有他好。同样是您的儿子,母亲为何一味偏袒弟弟?为何如此偏心?

而胤禵是高傲的,他对雍正的获胜并不服气,甚至怀恨在心 。所以雍正才说他“无知狂悖,气傲心高”。雍正在位13年,胤禵一直处在幽禁之中,当相比于胤禩、胤禟,胤禵的结局稍好一些。

母子三人,泪流六行,都觉得自己委屈,这才是导致太后屡次为难雍正的原因。

在笔者看来,孝恭仁皇后乌雅氏晚年有两个儿子傍身,其中雍正帝在治国理政中已经证明了自己,而胤禵在西北也证明了自己的能力。

换句话说, 乌雅氏的两子都是人杰,这本是做母亲最大的欣慰。然而,两个儿子却同室操戈,这又是做母亲的最痛心、最不愿意看到的。

《诗经·小雅·棠棣》中有一句话: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意思是说,亲兄弟在墙内闹矛盾,但如果墙外有敌人,还会携手御敌,因为我们是骨肉相连亲兄弟。

笔者在这里不评价九子夺嫡,也无意批评雍正对弟弟的残酷。我们站在一个母亲的立场上来看,乌雅氏虽然贵为太后,但她的人生是不完美的,是有大缺憾的。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