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课件

 我来答
海猎o
2022-07-27 · TA获得超过9915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4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68.5万
展开全部

  朋友:语文八年级下第二单元教案

   【教学思路】

  阅读文学作品,关键是要培养学生对作品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创设一种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环境,诱发学生对课文的不同理解,并鼓励他们表达出来,老师在这中间应起一种引导和点拨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对作品直观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①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②培养学生积极的文学思考和欣赏能力,能大胆发表对作品的独到见解;

  ③能够进行积累的迁移,培养想象创新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散文诗,理解作品内涵。

  ②了解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时代性和目的性,理解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

  ③运用联想与想像,扩写、续写、创写句子,来欣赏、感悟《日》。

  ④通过自主合作、对比阅读,来欣赏、感悟《月》。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①体会《日》《月》所表达的作者热情洋溢和细腻幽静的思想感情。

  ②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理想及价值的取向。

  【教学重、难点】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

  ②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③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姮蛾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④通过创写句子的模式来教读课文。

  【教法】 ①创设情境法    ②疑读法     ③议读法

  【学法】 ①小组竞赛法    ②想象法     ③讨论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 教学课时】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读准字音,熟读全文;了解巴金的创作经历;搜集有关日月的故事,各准备一篇自己最喜欢的作品,并作好简要分析。

  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如写作背景,“夸父逐日”、“姮娥奔月”的故事以及“飞蛾扑火”的种种理解等,以便生动形象地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故事导趣。

  1、三分钟讲故事比赛:“嫦娥奔月”、“夸父追日”等。

  2、学生简单讲述自己对故事的理解。(目的:设置情境,引发联想)

  3、是否有所启发?有何感悟?(目的:学会自主思考,找寻答案)

   二、欣赏朗读:

  1、自由朗读(音准、节奏)

  2、同桌朗读(初步评价感情把握)

  3、教师范读

   三、深入感知:

  1、感知作者,了解文章背景。

  (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2、学生默读全文,根据历史背景初步了解文章主旨,形成自己的见解;找出文中的优美句段并加以简要说明;找出自己难以理解的地方,作上标记。

  3、分组讨论,互相解答问题。

  (教师巡堂,适时引导,并搜集有价值问题或观点。)

  问题如:

  (1)人们常说“飞蛾扑火——自寻死路”,飞蛾长得既丑又渺小,又不自量力,为何作者却对它大加赞美?“夸父逐日,渴死旸谷”,作者为什么却异常的“怀恋”?

  把握:从飞蛾到夸父,从渺小到伟大,他们都是为了追求光明,为了一种热量,而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赞美飞蛾,怀恋夸父,实则赞美为追求理想而不惜牺牲一切的大无畏精神。

  (2)在《日》中,作者并没有具体描绘太阳,却去写“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且对飞蛾、夸父进行了高度评价,这与太阳有关吗?谈谈你的看法。

  重点把握:太阳是光和热的象征,飞蛾、夸父的行为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一种伟大行为,写飞蛾和夸父是为后文“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作铺垫。

  (3) 如何理解“日”、“飞蛾”、“夸父”、“姮娥”等的象征意义?

  把握:这些人和物都寄托了作者的理想,表达了作者追求光明、拒绝寒冷的思想感情。

  (4)在《月》中,月亮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通过文章中的那些描写体会出来?

  (5) “月的光是死的光”,既如此,作者在末尾处为什么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把握:“冷光”“死的光”应是对当时现实的影射,“姮娥奔月”应是作者所不屑的——孤寂凄冷的生不如轰轰烈烈的死(对照两文可看出);但结尾处作者用“难道……吗?或许……”表达了作者对生者的期望——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姮娥奔月”的传说作者用疑问的语气寄托了自己的理想。

  (6)文中三次出现“某某人”“某某人”“什么人”,请结合两文和历史背景分析,“某某人”究竟指什么人呢?

  把握:指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不惜牺牲生命的人。

  (可能有多种理解,不要求形成一致答案,但依据要充分。教师引导时要着重分析当时的背景,以便学生形成清晰的思路。)

   第二课时

   四、朗读:

  1、各小组派代表感情朗读;

  2、全班感情朗读;

  3、分组朗读,设置评分等级。(师生共评)

  组 别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等 级

  A.声音洪亮整齐,咬字准确朗读流利,无错读,有充分感情。

  B.声音洪亮整齐,咬字基本准确,个别误读,有感情。

  C.声音较洪亮,不够整齐,误读,感情平淡。

  D.声音较小,不够整齐,误读,错读,没有感情。

   五、播放《日》朗读flash:

  1、小组讨论:巴金在作品中是否就是想表达对光明的热爱和追求呢?(用原文回答)

  ——为着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的日球。并且,对飞蛾、夸父这两位光明的使者持敬佩,怀念的态度。看来,日球确实让我们感受那喷薄而出的热情和希望。

  2、请你将巴金对“日”的情感进行延续,自由选择《日》中任意一段(句),进行扩写或续写,也可仿照其进行创写。(学生完成后将所写语段读出,师生共评)

   六、播放《月》朗读flash:

  1、月亮在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     ——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寒冷、冰冷。文中多处提到,如“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望着明月,总觉寒光冷气浸入我的身体”,“月光冷得很”,“月的光是死的光”等等。

  2、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中的哪些诗句?(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交流写月的古诗文,进行整理归类。

  (1)月,呈现不同的形态。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范仲淹《岳阳楼记》)

  (2)月,撩拨满腹的愁绪。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3)月,包含着瑰丽的想像。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3、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题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

  ——冷和热是一种及强烈的对比,而事物在对比之下,特征才会更加突出明显,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会在不同的两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更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地这样写。将两篇文章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七、小结:

  《短文两篇》是巴金写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散文诗。它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炽热的青春气息。《日》表现了巴金激情澎湃的一面,在那个“没有了光和热”,只有“黑暗的寒冷世界”,“我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日球”,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表现了作者对真理的追求;而《月》集中体现了巴金细腻幽静的.另一面,作者赞颂妲娥为了一个不知名的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妄想”改变“月”这个冰冷的星球。妲娥是作者理想精神的化身。。虽然风格不同,但作者的感情却是一以贯之的。无论是扑向灯火的飞蛾,还是渴死在旸谷的夸父,还是希望可以用自己的一己之力改变现状的姮娥,他们都代表着一种力,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是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八、作业:

  1、选择你最钟爱或最有感触的物品,仿照《日》,写一篇托物言志的短文。

  2、搜集带“日”或“月”的古诗词,整理归类,工整地抄写在《素材本》中。

  板书:

  日                                 月

  发光、发热                          冰冷、死光

  飞蛾扑火、夸父逐日                       姮娥奔月

  死   —————   不如   —————    生

  轰轰烈烈                            寒冷、寂寞

  (对光明的强烈追求)                  (对生者的期望)

  篇二:八年级下册语文课件

   【教学思路】

  本文既是一首色彩鲜明的抒情诗,又好似一幅富有音乐节律和流动感的油画,具备诗的音乐美和绘画美,给人以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在解读这首诗时,要根据散文诗的特点加强朗读,于诵读中展现海燕的活动空间,紧紧围绕三幅画面引导学生欣赏海燕大无畏的精神,体会象征,对比,拟人等手法的运用技巧,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①初步了解作者及课文的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

  ②领会作品深刻的象征内涵,理解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作品的诗情、诗理和诗味,品味本文语言激越奔放强烈的特点;体会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对表达思想情感的作用;理解对比、衬托的运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难点】

  ①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②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对表达思想情感的作用;理解对比、衬托的运用。

   【教学方法】

  ①诵读法:通过教师范读和学生自由朗读等形式,让学生把生活感受与作品内容结合起来。

  ②提问法:通过精心设计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形象,并理解主要形象的精神内涵。

  ③练习法:采用仿说练习的方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认真预习课文,通过各种渠道,查找有关高尔基的资料。复习《雷电颂》中有关象征手法的知识。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提问:你为什么喜欢诗歌?或者你喜欢诗歌的什么?(学生的回答可能涉及:语言优美、情感丰富、有强烈的节奏感)但是可能有一些同学对散文是情有独衷,因为散文不仅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 “形散而神不散”。如果我们要两者兼得,怎们办呢?一种新的文学样式为我们提供了方便,这就是散文诗。今天我们就走进《海燕》一文(板书,出示课题)。

   二、检查预习:

  1.形象感知,领略海燕风采。(教师出示“海燕形象图课件”,让学生认识、感受海燕的形象,让学生对海燕有初步的认识。)

  2.熟悉背景,把握时代脉博。(让学生知道高尔基为什么要对海燕进行歌颂)

  (1)让学生根据自己查阅的资料,在全班交流。

  (2)教师总结(出示幻灯片):

  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也是前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出生于木匠家庭,四岁丧父,十岁就为生活所迫,走向社会,到处流浪。他当过鞋铺学徒,轮船杂役,面包工人等,备尝人间苦难。他亲眼看到劳动人民在沙皇统治下所遭受的压迫和剥削,这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他第一次投稿时具名为马克西姆高尔基(俄文意为“苦难”)。著名作品有长篇小说《母亲》和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本文是一篇著名的散文诗,是高尔基早期的代表作品。它写于1901年,那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夕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国的革命运动正不断高涨。高尔基参加了种种反沙皇统治的斗争,发表了尖锐抨击沙皇的演说。他根据自己的斗争经历,写了一篇带有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又译为《迎春曲》《幻想曲》),《海燕》就是其中的末尾一章。它的发表具有极大的宣传性和号召力,受到了列宁的高度重视和称赞。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范读。

  要求:学生不要看书,看屏幕,仔细聆听,发挥想象,静心感受。

  提问:用一句话概括你听到了哪些内容?(教师应引导学生理出文章中表现的主要形象。)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要求:画出文中描写海燕的句子。

  提问:用一个词语概括海燕的精神内涵。(答案可能有:临危不惧、高傲、勇敢等)

   四.品味探究,赏析艺术形象

  1.学生默读全文,思考并讨论:

  本文是一首感情强烈的抒情散文诗,也好似一幅富有音乐节律和流动感的画。请同学们思考海燕在几个不同的场景中活动,在这几个不同的场景中海燕又有什么表现?

  学生讨论交流后明确:

  全文给我们展示了三幅不同的画面,海燕在这三幅典型环境中活动,其形象逐步完整、鲜明:第一幅,风卷云集,海燕高翔,渴望着暴风雨的到来;第二幅,暴风雨迫近,海燕博风击浪,迎接暴风雨的到来;第三幅,暴风雨将临,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呼唤暴风雨。这三幅场景以时间为序,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按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逐步展开。

  2.学生细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本文中正面描写海燕形象的语句,体会这些语句的作用,具体分析海燕的形象。

  示例一:“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赏析:这一句从两方面来写。一是从形状、颜色角度写,既表现海燕矫健、勇猛的雄姿,又在大海背景上现出一点亮色,使人看到光明和希望;二是从行动角度写,表现出海燕藐视恶劣环境的英勇气概。

  示例二:第二、三段。

  赏析:先承接前面的“飞翔”而来,以瞬息交替的动作,写海燕的勇敢低飞,又迅疾高翔的矫健雄姿。而后从声音角度写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

  示例三:第九、十段。

  赏析:再现前面对海燕的描写,又用比喻补写海燕形象。在这里,作者绘形绘声地描写了海燕在海浪与云空拚搏的背景里,“叫喊”“大笑”“号叫”,显示其欢快、豪状;海燕从“飞翔”到“飞舞”,从“直冲”到“穿过”,从“碰着”到“掠起”更显出其敏捷、勇猛。

  示例四:文章的最后三段。

  赏析:这是写海燕的呼喊,写它的两次大声疾呼,表达了海燕作为报讯者的欢快之情,作为胜利预言家的豪迈情怀。

  海燕的形象终于随着暴风雨的渐次迫近而更加鲜明、完整。

  4.课文还描写了其他的动物,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描写其他动物的句子,用曲线划出表现其精神的关键词语。

  提示:海鸥、海鸭、企鹅;恐惧。

   【板书】:

  海鸥

  海鸭      恐惧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