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后我国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
我国 *** 如何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作用
从国际经验看,大多数国家的 *** 都对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发挥干预作用。
而通过对美、日、德三国 *** 制定产业政策的分析可以看出,首先 *** 应均充分尊重市场机制在实现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 对社会经济的干预都以不破坏市场调节为前,其干预的范围也多是为弥补市场失灵,而做出必要决策”。
其次,三国 *** 都十分注重对教育和科研开发的投资和建设,以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向高度化演进。
第三,日、美两国 *** 在产业政策决策时注意吸收社会各利益集团(包括私营企业)的意见和建议,以使其制定出来的产业政策符合社会各集团的利益,在实践中便于贯彻和执行。
目前我国各产业之间机构不协调,第一产业结构升级缓慢,农产品加工与社会化服务体系落后;第二产业中,基础工业与加工工业增长不协调,传统产业比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发育不足,加工业能力过剩;第三产业发展不足且结构不合理。
区域产业发展中,地区产业结构严重趋同,组织结构水平低。
针对现存产业机构失衡问题, *** 应采取的措施有:
(一)转变 *** 职能,推进体制改革,为产业结构调整创造有利的制度环境。
*** 的调控行为必须依法在范围、力度和方式上作双向的调整,在某些方而强化 *** 调控以纠正调控不足,在另一些方而弱化 *** 的调控,以纠正调控的过度。
例如,为保护竞争,维护市场秩序,质量规制和打击假冒伪劣而进行的 *** 行为必须强化。
加大力度改革不合理的劳动就业制度和户籍制度,尽快形成合理的投资融资机制,完善证券市场的功能,建立统一的开放的市场体系。
真正实行“非禁即入”市场准入制度,改审批制为备案制。
(二)推进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李仿改革,加强市场机制对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调节作用。
“十五”期间 ***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式和政策,应当有较大的转变和相应的改革,不仅要提出鼓励或限制的产业和产品目录,要有符合市场规律要求的经济和法律手段加以配合哪春纤,而要重视加强和完善市场调节功能,使结构调整的政策手段主要通过市场机制起作用。
(三)为了加强市场机制对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调节作用,需要重点推进以下几项改革:推进国有企业的体制改革,加快以股份制为基本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完善全国城乡人市场,健全市场体系;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尽快形成合理的投融资机制;进一步完善市场竞争的规则和机制,加快优胜劣汰的进程;继续消除地区之间的割据状态,促进资源在区域之间、产业之间和各种所有制企业之间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推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构建企业破产和职工再就业的系统工程。
我国现阶段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1 产业政策的前瞻性和现实性决定了其目标的多元化
从经济发展的阶段来说,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过程的加速阶段,同时,西方森颤发达国家已开始全面向信息化社会迈进。
信息化代表了现代经济发展的潮流,而全球化又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所以,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目标不可能是单一的,而必须将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一般经验、国际经济发展的最新趋势与我国的基本国情相结合,采取多目标战略。
2 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虽然在现实的不完全竞争的世界里,价格竞争优势不但来源于比较优势,还可能来自于规模经济、产品差异等因素。
但作为一国的发展战略、经济增长、产业演进来说,比较优势仍是基础,在此基础上提升产业的竞争优势。
正如迈克·波特所言,比较优势是最大的竞争优势。
产业政策一定要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目前,我国仍处于劳动要素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禀赋阶段,因而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现阶段实施竞争优势产业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丰裕的劳动资源、既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基础和尚可通过技术改进和制度改革拓展的产业发展空间等条件,使得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我国处于劳动要素具有比较禀赋优势阶段时推动经济增长的理想选择。
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大力发展将极大地吸收我国城乡中存在的大量富余劳动力,就业率的提高和城乡劳动要素的重新配置能推动产出的增加,而国民收入的提高将为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积累必要的资本。
因此,劳动密集型产业应成为产业政策扶植的重点。
当然,要以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龙头,才能扩大和深化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3 促进支柱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一方面重视市场力量对于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国内市场发育不完善,产业结构成长度低、技术水平落后、资金匮乏,单靠市场力量难以实现产业结构国际竞争力的迅速提升,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扶持十分必要。
高科技领域如国防、航空航天等公益性质的部门具有高投资、高风险且收益回报期长等特点,这就特别需要 *** 的支持。
4 大力发展技术含量多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是产业发展的方向
在这方面,一要淘汰那些污染环境、资源消耗较多、缺乏竞争力的落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二要对具有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实行技术改造,加快开发新产品,实施品牌战略;三要大力发展新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劳动密集与先进技术相结合的产业、围绕高科技外围发展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机械不能代替人工作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