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概括 不少于2000字的故事内容概括.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论语》心得之一 天地人之道
中国人是讲究变化的.这种变化是渐变的,最终达到了一个“神于天,圣于地”的境界.
这“神于天,圣于地”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他行为的拓展.只有理想而没有土地的人,是梦想主义者不是理想主义者;只有土地而没有天空的人,是务实主义者不是现实主义者.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
人的意义跟天和地是一样的,天地人并称为“三才”.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一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的强大.《论语》的思想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因而无比强大.我们永远也不要忘记天地给予我们的力量.
孔夫子的态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内心却十分庄严.因为其中有一种强大的力量,那是信念的力量.孔夫子是一个特别讲究信念的人.
他的学生子贡问,一个国家要想安定,政治平稳,需要哪几条呢?
孔子的回答说只有三条:足兵,足食,民信之矣.
第一,国家机器要强大,必须得有足够的兵力做保障.
第二,要有足够的粮食,老百姓能够丰衣足食.
第三,老百姓要对国家有信仰.
这个学生说三条太多了.如果必须去掉一条,您说先去什么?
孔夫子说:“去兵.”咱就不要这种武力保障了.
子贡又问,如果还要去掉一个,您说要去掉哪个?
孔夫子非常认真地告诉他:“去食.”我们宁肯不吃饭了.
接着他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没有粮食无非就是一死,从古而今谁不死啊?所以死亡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国民对这个国家失去信仰以后的崩溃和涣散.
而真正从内心感到安定和对于政权的认可,则来自于信仰.这就是孔夫子的一种政治理念,他认为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
这个故事在《论语》里叫做“子贡问政”.
诚然,谁都不愿意过苦日子,但是单纯依靠物质的极大丰富同样不能解决心灵的问题.我们的物质生活显然在提高,但是许多人却越来越不满了.因为他看到周围总还有乍富的阶层,总还有让自己不平衡的事物.
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
在《论语》中,孔夫子告诉他的学生应该如何去寻找生活中的快乐.这种思想传承下来,对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文人诗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例如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让每个人心里都开出了一片乐土.
在如此激烈的竞争面前,每个人都在努力发展着自己的事业,收入多少、职位高低,似乎成了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但越是竞争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并且调整与他人的关系.那么,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如何为人呢?
子贡问了孔子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您能告诉我一个字,使我可以终身实践,并且永久受益吗? ”
孔子以商量的口气对他说:“如果有这么个字,那大概就是“恕”字吧.”
什么叫“恕”呢?孔子又加了八个字的解释,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己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别人干.人一辈子做到这一点就够了.
孔子的学生曾子也曾经说过,“说我老师这一辈子学问的精华,就是‘忠恕’这两个字了”.简单地说,就是要做好自己,同时要想到别人.拓展一点说,“恕”字是讲你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给你造成了伤害,你也应该尽量宽容.
但是,真正做到宽容谈何容易.佛家有一个有意思的小故事:
小和尚跟老和尚下山化缘,走到河边,见一个姑娘正发愁没法过河.老和尚对姑娘说,我把你背过去吧.于是就把姑娘背过了河.
小和尚惊得瞠目结舌,又不敢问.这样又走了二十里路,实在忍不住了,就问老和尚说,师父啊,我们是出家人,你怎么能背着那个姑娘过河呢?
老和尚就淡淡地告诉他,你看我把她背过河就放下了,你怎么背了二十里地还没放下?
这个故事的道理其实和孔夫子教给大家的一样,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
所以什么叫“仁者不忧”呢?就是让你的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小了.
其实,《论语》告诉我们的,不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幸福感.
大家知道,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东西,除了“恕”字以外,还有一个是“仁”字.
孔子的学生樊迟曾经毕恭毕敬地去问老师什么叫仁?老师只告诉他两个字:“爱人”.爱别人就叫仁.
樊迟又问什么叫智?老师说:“知人.”了解别人就叫智慧.
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就这么简单.
那么,怎样做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呢?
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你自己想有所树立,马上就想到也要让别人有所树立;你自己想实现理想马上就会想到也要帮助别人实现理想.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是实践仁义的方法.
有一则托尔斯泰写的小寓言,说有一个国王每天都在思考三个最最终极的哲学问题:在这个世界上,什么人最重要?什么事最重要?什么时间做事最重要? 就这三个问题,举朝大臣,没人能够回答得出来.
他很苦闷.后来有一天,出去微服私访,走到一个很偏远的地方,投宿到一个陌生的老汉家.
半夜里,他被一阵喧闹声惊醒,发现一个浑身是血的人闯进老汉家.
那个人说,后面有人追我.老汉说,那你就在我这儿避一避吧.就把他藏起来了.
国王吓得不敢睡,一会儿看见追兵来了.追兵问老汉,有没有看到一个人跑过来?老头说,不知道,我家里没有别人.
后来追兵走了,那个被追捕的人说了一些感激的话也走了.老汉关上门继续睡觉.
第二天国王问老汉说,你为什么敢收留那个人?你就不怕惹上杀身之祸?而且你就那么放他走了,你怎么不问他是谁呢?
老汉淡淡地跟他说,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就是眼下需要你帮助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马上去做,最重要的时间就是当下,一点不能拖延.
那个国王恍然大悟,他那三个久思不解的哲学问题,一下都解决了.
实际上,孔子也罢,庄子也罢,陶渊明、苏东坡直至泰戈尔,古今中外圣贤的意义是什么呢?就是用他们对生活的体验,总结出一些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用的道理.
他们把活泼泼的人生经验,穿越沧桑,传递到今天,让我们仍然觉得温暖;而他们在千古之前,缄默地微笑着、注视着,看我们仍然在他们的言论中受益而已.
中国人是讲究变化的.这种变化是渐变的,最终达到了一个“神于天,圣于地”的境界.
这“神于天,圣于地”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他行为的拓展.只有理想而没有土地的人,是梦想主义者不是理想主义者;只有土地而没有天空的人,是务实主义者不是现实主义者.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
人的意义跟天和地是一样的,天地人并称为“三才”.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一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的强大.《论语》的思想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因而无比强大.我们永远也不要忘记天地给予我们的力量.
孔夫子的态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内心却十分庄严.因为其中有一种强大的力量,那是信念的力量.孔夫子是一个特别讲究信念的人.
他的学生子贡问,一个国家要想安定,政治平稳,需要哪几条呢?
孔子的回答说只有三条:足兵,足食,民信之矣.
第一,国家机器要强大,必须得有足够的兵力做保障.
第二,要有足够的粮食,老百姓能够丰衣足食.
第三,老百姓要对国家有信仰.
这个学生说三条太多了.如果必须去掉一条,您说先去什么?
孔夫子说:“去兵.”咱就不要这种武力保障了.
子贡又问,如果还要去掉一个,您说要去掉哪个?
孔夫子非常认真地告诉他:“去食.”我们宁肯不吃饭了.
接着他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没有粮食无非就是一死,从古而今谁不死啊?所以死亡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国民对这个国家失去信仰以后的崩溃和涣散.
而真正从内心感到安定和对于政权的认可,则来自于信仰.这就是孔夫子的一种政治理念,他认为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
这个故事在《论语》里叫做“子贡问政”.
诚然,谁都不愿意过苦日子,但是单纯依靠物质的极大丰富同样不能解决心灵的问题.我们的物质生活显然在提高,但是许多人却越来越不满了.因为他看到周围总还有乍富的阶层,总还有让自己不平衡的事物.
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
在《论语》中,孔夫子告诉他的学生应该如何去寻找生活中的快乐.这种思想传承下来,对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文人诗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例如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让每个人心里都开出了一片乐土.
在如此激烈的竞争面前,每个人都在努力发展着自己的事业,收入多少、职位高低,似乎成了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但越是竞争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并且调整与他人的关系.那么,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如何为人呢?
子贡问了孔子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您能告诉我一个字,使我可以终身实践,并且永久受益吗? ”
孔子以商量的口气对他说:“如果有这么个字,那大概就是“恕”字吧.”
什么叫“恕”呢?孔子又加了八个字的解释,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己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别人干.人一辈子做到这一点就够了.
孔子的学生曾子也曾经说过,“说我老师这一辈子学问的精华,就是‘忠恕’这两个字了”.简单地说,就是要做好自己,同时要想到别人.拓展一点说,“恕”字是讲你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给你造成了伤害,你也应该尽量宽容.
但是,真正做到宽容谈何容易.佛家有一个有意思的小故事:
小和尚跟老和尚下山化缘,走到河边,见一个姑娘正发愁没法过河.老和尚对姑娘说,我把你背过去吧.于是就把姑娘背过了河.
小和尚惊得瞠目结舌,又不敢问.这样又走了二十里路,实在忍不住了,就问老和尚说,师父啊,我们是出家人,你怎么能背着那个姑娘过河呢?
老和尚就淡淡地告诉他,你看我把她背过河就放下了,你怎么背了二十里地还没放下?
这个故事的道理其实和孔夫子教给大家的一样,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
所以什么叫“仁者不忧”呢?就是让你的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小了.
其实,《论语》告诉我们的,不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幸福感.
大家知道,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东西,除了“恕”字以外,还有一个是“仁”字.
孔子的学生樊迟曾经毕恭毕敬地去问老师什么叫仁?老师只告诉他两个字:“爱人”.爱别人就叫仁.
樊迟又问什么叫智?老师说:“知人.”了解别人就叫智慧.
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就这么简单.
那么,怎样做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呢?
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你自己想有所树立,马上就想到也要让别人有所树立;你自己想实现理想马上就会想到也要帮助别人实现理想.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是实践仁义的方法.
有一则托尔斯泰写的小寓言,说有一个国王每天都在思考三个最最终极的哲学问题:在这个世界上,什么人最重要?什么事最重要?什么时间做事最重要? 就这三个问题,举朝大臣,没人能够回答得出来.
他很苦闷.后来有一天,出去微服私访,走到一个很偏远的地方,投宿到一个陌生的老汉家.
半夜里,他被一阵喧闹声惊醒,发现一个浑身是血的人闯进老汉家.
那个人说,后面有人追我.老汉说,那你就在我这儿避一避吧.就把他藏起来了.
国王吓得不敢睡,一会儿看见追兵来了.追兵问老汉,有没有看到一个人跑过来?老头说,不知道,我家里没有别人.
后来追兵走了,那个被追捕的人说了一些感激的话也走了.老汉关上门继续睡觉.
第二天国王问老汉说,你为什么敢收留那个人?你就不怕惹上杀身之祸?而且你就那么放他走了,你怎么不问他是谁呢?
老汉淡淡地跟他说,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就是眼下需要你帮助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马上去做,最重要的时间就是当下,一点不能拖延.
那个国王恍然大悟,他那三个久思不解的哲学问题,一下都解决了.
实际上,孔子也罢,庄子也罢,陶渊明、苏东坡直至泰戈尔,古今中外圣贤的意义是什么呢?就是用他们对生活的体验,总结出一些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用的道理.
他们把活泼泼的人生经验,穿越沧桑,传递到今天,让我们仍然觉得温暖;而他们在千古之前,缄默地微笑着、注视着,看我们仍然在他们的言论中受益而已.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