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移动app内交手机费用,支付宝显示支付成功,但app内订单却未成功,话费未到账,是怎么回事

 我来答
Gad丶0322
2021-12-03 · TA获得超过225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58
采纳率:97%
帮助的人:37.9万
展开全部
最近,新流财经发现,中国移动消费分期合作项目中提到了跟某些入围公司拟合作的一个十分特别的产品:
支付宝预授权。
一位接近中国移动的人士解释,这也就是指,当用户申请分期购机时,冻结一定的花呗或余额宝额度来作为该笔贷款的增信方式。
这也成为了消费金融领域,除常用的引入担保公司、保险公司等手段外的一个有意思的增信手段——有花呗和余额宝兜底,可以让放贷资金方机构真正接近于0坏账的那种。
“预授权模式是目前三大运营商消费分期业务中主推的模式。”一位与某运营商合作开展消费金融业务的人士称。
其实,早已经有人把“预授权”这个概念应用到了消费金融业务中,尤其是运营商相关的合约机分期业务,但这跟中国移动这次的预授权模式完全不同。
中国移动不是以预授权之名,行分期之实,而是接近于信用卡预授权功能的“真预授权”。实际上,早期中国电信也曾把类似的增信手段用在甜橙金融的贷款业务中。
但或许是因为政策不确定性,或预授权增信模式在信贷领域的应用范围不够广泛,此前并未被业内人士挖掘探讨。
这次,支付宝预授权却随着中国移动的大动作一起重新高调出现了。
“真预授权”最长冻结24期,分期坏账低至零
先来说一下中国移动这次的“真预授权”模式。
中国移动主要是通过金融科技子公司中移金科(中移动金融科技有限公司)与支付宝的ISV(独立软件开发商)服务商合作,在消费分期中应用支付宝预授权。ISV服务商可以接入支付宝,并有权限将支付宝接口外放,为支付宝拓展相关业务。
其实在中国联通、移动、电信3C场景的金融业务合作方中,都能看到一些知名的支付宝ISV服务商的身影。
当用户申请一笔合约机分期业务时,本来只需要金融机构放贷给商户,用户获得手机和通讯服务,还款时通过充话费的方式,一部分完成话费充值,一部分最终还款给金融机构。
加入支付宝预授权后,当用户申请分期时,就会被冻结一部分花呗额度或余额宝金额,而且往往等于或大于被包装成直降金额的贷款本金,以此作为增信兜底方式,再由另外的金融机构进行放款。
借款人还款期间,如果发生逾期,则最后这笔预授权会转成交易,用来代偿逾期金额,如无逾期则到期解除冻结。
这非常接近于信用卡预授权。一般银行的信用卡预授权额度通常是在酒店等服务机构作为质押,结束服务后,一般商户在30天内进行扣款或者取消,同时冻结金额不超过预授权交易金额的115%。
支付宝官方客服称,支付宝预授权冻结时间主要视客户申请合约机分期时跟相关服务机构签订的合同而定。据了解,中国移动在信用购机业务中的支付宝预授权冻结时间,可达到24个月——而一般合约机分期业务的周期也是24个月。
从功能上来说,此时支付宝预授权等于信用保证保险在消费金融资产中的增信用作用,如果冻结的是余额宝,那么发生逾期之后,则可以直接弥补风险损失,如果冻结的是花呗——也可以由花呗背后的资金方承担后续的风险。
因此,这对发放当笔合约机分期贷款的资金方来说,信贷资产风险极低,甚至可以趋近于零。对用户来说,花呗额度只是暂时不能使用,但在扣款之前不会形成花呗账单,如果冻结余额宝,期间收益也不受影响。
不过,由于预授权一般只能进行一次扣款,如果要保证风险降到最低,那么这比预授权很可能要等到贷款周期全部结束才能扣款或取消,或者签署多份授权协议,但这两种方式的用户体验都不够完美。
其实,在中国移动之前,中国电信旗下的甜橙金融几年前就尝试过同样的分期增信方式,但当时甜橙金融并未与支付宝合作,而是冻结客户在甜橙金融的理财产品额度,但这个方式后来在甜橙金融并未被广泛沿用。
业内人士分析,这类以真实的预授权功能给消金资产增信的手段,将来最大的挑战可能来自合规方面。从政策上来说,信用卡预授权业务能否成功复制到互联网金融业务中,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
以预授权之名,行分期之实
目前,三大运营商在消费金融领域应用得更为广泛的"支付宝预授权"模式,其实是假授权,真分期的业务。
“更多分期场景中宣传的支付宝预授权本质上就是真实的消费,因为没有第三方放款金融机构,冻结客户花呗额度或余额宝后,商户那边是马上到账的,只不过服务商都把这个包装成了预授权而已。”某消费金融机构人士认为,合约机分期业务中更常见的支付宝预授权模式又叫“ISV模式”,其实是花呗分期或余额宝消费。
跟上述中国移动采用的真实预授权交易不同的是,这种方式不会有第三方金融机构放款,用户的花呗或余额宝额度被冻结后,用户按月将套餐费用缴纳给运营商,就完成了还款,被冻结的金额则会按月进行解冻。
更明显的好处在于,一旦用户选择这种所谓的“支付宝预授权”来购买手机,通过率几乎就是100%,因为不存在第三方金融机构另外进行审核放款。
从形式上来说,看起来很像“预授权”,但实际上,是以预授权之名行分期之实。
在用户体验上来说,这种“假预授权”的方式略胜一筹,因为最大化地降低了用户贷款的感知,但并不具备真实的预授权带来的增信作用,而是由支付宝合作资金方直接承担了风险。
相比之下,以真实的支付宝预授权增信的方式适用性不广,因为合约机分期贷款中本金额度往往只有几百到几千元,额度小才容易实现预授权交易,但如果贷款本金过高的分期产品,则并不一定适合。
虽然真假“支付宝预授权”模式各有千秋。但自从三大运营商都展开大动作布局消费金融以后,运营商生态下的确诞生了更加复杂、有趣的消费金融竞争格局。
在传统的3C分期业务中,除了手机厂商、放贷金融机构和借款用户这三个固定角色,运营商角色的加入改变了普通场景分期的资金流向和利润空间,奠定了这个场景中庞大的市场空间。而保险公司、支付宝ISV服务商、一般助贷平台等角色的加入,提供了完善的资金结构、兜底模式和产品形态。
更重要的是,运营商生态场景中的分期业务,打破了大多消费金融机构“只能靠现金贷赚钱”的魔咒,起码合约机分期业务,就充分符合“有场景且有钱赚”的要求。
虽然这在运营商的资源调动能力、金融机构的风控能力以及多个主体的配合度等多维度充满了考验,但显然,已经有人走出了一条越来越明朗的道路。
或许,消费金融的垂直细分场景已经被挖掘得差不多了,但在一些极具特色的细分场景中,也许还能诞生一些差异化的故事。
来源:新流财经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