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种好的读书方法,说明理由300字左右
展开全部
新问题,找到新方法,创造出新理论,超越我们的前人.
读书、藏书、教书、写书、评书、荐书,我们将养成天下最好的个人嗜好,结交天下最好的良师益友[2],我们将因无尽的智慧而得永生.
编辑本段名人读书法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得到奖章后,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他的一些好的读书方法也流传至今.
王亚南睡三脚床
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
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
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
恩格斯的读书法
恩格斯的读书方法之一是重视读原著,一般不轻易使用第二手、第三手材料.
1884年8月6日,德国社会民主党人格奥尔格·享利希·福尔马尔给恩格斯写了一封,说有一位女士对社会主义感兴趣并打算研究社会科学,但不知进哪一所高等学校才好.恩格斯复信道,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大学里每一门科学尤其是经济学被糟蹋得很厉害,关键是要自学,并掌握有效的自学方法.
恩格斯在信中说:“从真正古典的书籍学起,而不是从那些最要不得的德国经济学简述读物或这些读物的作者的讲稿学起.”“最主要的是,认真学习从重农学派到斯密和李嘉图及其他学派的古典经济学,还有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的著作,以及马克思著作,同时要不断的努力得出自己的见解.”也就是说,要系统地读原著,因为“研究原著本身,不会让一些简述读物和别的第二手资料引入迷途.”
从其阅读过的书目来看,他虽然也读过大量的通俗小册子,报刊等,但花功夫最大,读得最多的还是那些经典原著.他认为,系统读原著是从事研究的一种正确的读书方法.这样,可以了解一个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不仅可以全面系统地掌握基本原理,而且可以掌握其发展过程,了解这一理论的全貌.
“杰克式”读书法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经过苦难磨练,十分珍视读书机会.他遇到一本书时,不是用小巧的橇子偷偷撬开它的锁,然后盗取点滴内容,而是像一只饿狼,把牙齿没进书的咽喉,凶暴地吮尽它的血,吞掉它的肉,咬碎它的骨头!直到那本书的所有纤维和筋肉成为他的一部分.
杨振宁“渗透”读书法
杨振宁教授认为:既然知识是互相渗透和扩展的,掌握知识的方法也应该与此相适应.
当我们专心学习一门课程或潜心钻研一个课题时,如果有意识地把智慧的触角伸向邻近的知识领域,必然别有一番意境.在那些熟悉的知识链条中的一环,则很有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新发现.
对于那些相关专业的书籍,如果时间和精力允许,不妨拿来读一读,暂弄不懂也没关系,一些有价值的启示,也许正产生于半通之中.采用渗透性学习方法,会使我们的视野开阔,思路活跃,大力提高学习的效率.
毛姆的“乐趣”读书法
英国作家毛姆提出“为乐趣而读书”的主张,他说:“我也不劝你一定要读完一本再读一本.就我自己而言,我发觉同时读五、六本书反而更合理.因为,我们无法每一天都有保持不变的心情,而且,即使在一天之内也不见得会对一本书具有同样的热情.”
“总、分、合”读书法
所谓总,就是先对全书形成总体印象.在浏览前言、后记、编后等总述性东西的基础上,认真地阅读目录,概括了解全书的结构、体系、线索内容和要点等.
所谓分,就是在“总”体了解基础上,逐页却不是逐字地略读全文.在略读中,要特别注意书中的重点、要点以及与自己需要密切相关的内容.
所谓总,就是在阅读完全书后,把已经获得的印象条理化、系统化,使观点与材料有机结合.经过认真思考、综合,弄清全书的内在联系,以达到总结、深化、提高的目的.
余秋雨“畏友”读书法
散文家余秋雨提出:“应该着力寻找高于自己的‘畏友’,使阅读成为一种既亲切又需花费不少脑力的进取性活动.尽量减少与自己已有水平基本相同的阅读层面,乐于接受好书对自己的塑造.我们的书架里可能有各种不同等级的书,适于选作精读对象的,不应是那些我们可以俯视、平视的书,而应该是我们需要仰视的书.”
顾炎武自督读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家喻户晓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顾炎武最先提出的.
顾炎武自幼勤学.他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著.11岁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读完《资治通鉴》,并告诫说:“现在有的人图省事,只浏览一下《纲目》之类的书便以为万事皆了了,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这番话使顾炎武领悟到,读书做学问是件老老实实的事,必须认真忠实地对待它.顾炎武勤奋治学,他采取了“自督读书”的措施:首先,他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读完的卷数;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读完后把所读的书抄写一遍.他读完《资治通鉴》后,一部书就变成了两部书;再次,要求自己每读一本书都要做笔记,写下心得体会.他的一部分读书笔记,后来汇成了著名的《日知录》一书;最后,他在每年春秋两季,都要温习前半年读过的书籍,边默诵,边请人朗读,发现差异,立刻查对.他规定每天这样温课200页,温习不完,决不休息.
秦牧:牛嚼、鲸吞
当代著名作家秦牧,每天都要阅读大量的书报杂志,广搏地积累知识.结果,他写出的作品宛如由知识的珠宝串成,闪耀着独特的光彩.秦牧在谈到读书时,主张采取牛和鲸的吃法,即“牛嚼”与“鲸吞”.
什么叫“牛嚼”呢?他说:“老牛白日吃草之后,到深夜十一二点,还动着嘴巴,把白天吞咽下去的东西再次‘反刍’,嚼烂嚼细.我们对需要精读的东西,也应该这样反复多次,嚼得极细再吞下.有的书,刚开始先大体吞下去,然后分段细细研读体味.这样,再难消化的东西也容易消化了.”这就是“牛嚼”式的精读.
那什么叫“鲸吞”呢?他说,鲸类中的庞然大物——须鲸,游动时俨然能一座飘浮的小岛.但它却是以海里的小鱼小虾为主食的.这些小玩艺儿怎么填满它的巨胃呢?原来,须鲸游起来一直张着大口,小鱼小虾随着海水流入它的口中,它把嘴巴一合,海水就从齿缝中哗哗漏掉,而大量的小鱼小虾被筛留下来.如此一大口一大口地吃,整吨整吨的小鱼小虾就进入鲸的胃袋了.人们泛读也应该学习鲸的吃法,一个想要学点知识的人,如果只有精读,没有泛读;如果每天不能“吞食”它几万字的话,知识是很难丰富起来的.单靠精致的点心和维生素丸来养生,是肯定健壮不起来的.
“牛嚼”与“鲸吞”,二者不可偏废.既要“鲸吞”,要大量地广泛地阅读各种书籍,又要对其中少量经典著作反复钻研,细细品味.如此这般,精读和泛读就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李白读书
李白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研究一下他的读书法,对我们不无启发.李白家庭条件较好,藏书颇丰.自云:“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他在自己的诗文中,非常熟练地引用古人古事,可见他扎下何等深厚的根基.
李白读书,胸怀壮志,博古通今,意在实用.他说:“白上探玄古,中观人世,下察交道.”(《送戴十五归衡岳序》)上下相接,一气贯通,这需要多大的魄力! 他又说:“怀经济之才,抚巢由之节,文可以变风俗,学可以究天人.”(《为宋中丞自荐表》)观其一生所为,此言并非虚构.大概诗人的桂冠,不像如今这祥值钱.李白虽在少年时代,便已写得一手好诗,但并不标榜自己将来想做个什么诗人,而是口口声声,要探讨社会,要研究人生,要有经济之才,然后凭借自己的本事,去辅佐明主,改变世俗,振兴社谡.李白这种恩想,深受前贤先哲的影响.如屈原非常憎恨当时污浊的世道,苦心焦思,希望改革.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他作《史书》的目的,是“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李白踵武圣迹,继承他们的高风亮节.
读书是件苦事,也是件乐事.李白在《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诗中写道:“观书散遗帙,探古穷至妙.片言苟会心,掩卷忽而笑”.从这些诗句中间,可以看出,李白是如何认真钻研,具有一种不达“妙境”绝不罢休的顽强精神.作者与读者的思想能交流,能给你新知,道你之所未道,能令你惊喜;……难怪陶渊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了.“掩卷而笑”也罢,“欣然忘食”也罢,都是读书的快乐.
读书、藏书、教书、写书、评书、荐书,我们将养成天下最好的个人嗜好,结交天下最好的良师益友[2],我们将因无尽的智慧而得永生.
编辑本段名人读书法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得到奖章后,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他的一些好的读书方法也流传至今.
王亚南睡三脚床
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
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
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
恩格斯的读书法
恩格斯的读书方法之一是重视读原著,一般不轻易使用第二手、第三手材料.
1884年8月6日,德国社会民主党人格奥尔格·享利希·福尔马尔给恩格斯写了一封,说有一位女士对社会主义感兴趣并打算研究社会科学,但不知进哪一所高等学校才好.恩格斯复信道,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大学里每一门科学尤其是经济学被糟蹋得很厉害,关键是要自学,并掌握有效的自学方法.
恩格斯在信中说:“从真正古典的书籍学起,而不是从那些最要不得的德国经济学简述读物或这些读物的作者的讲稿学起.”“最主要的是,认真学习从重农学派到斯密和李嘉图及其他学派的古典经济学,还有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的著作,以及马克思著作,同时要不断的努力得出自己的见解.”也就是说,要系统地读原著,因为“研究原著本身,不会让一些简述读物和别的第二手资料引入迷途.”
从其阅读过的书目来看,他虽然也读过大量的通俗小册子,报刊等,但花功夫最大,读得最多的还是那些经典原著.他认为,系统读原著是从事研究的一种正确的读书方法.这样,可以了解一个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不仅可以全面系统地掌握基本原理,而且可以掌握其发展过程,了解这一理论的全貌.
“杰克式”读书法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经过苦难磨练,十分珍视读书机会.他遇到一本书时,不是用小巧的橇子偷偷撬开它的锁,然后盗取点滴内容,而是像一只饿狼,把牙齿没进书的咽喉,凶暴地吮尽它的血,吞掉它的肉,咬碎它的骨头!直到那本书的所有纤维和筋肉成为他的一部分.
杨振宁“渗透”读书法
杨振宁教授认为:既然知识是互相渗透和扩展的,掌握知识的方法也应该与此相适应.
当我们专心学习一门课程或潜心钻研一个课题时,如果有意识地把智慧的触角伸向邻近的知识领域,必然别有一番意境.在那些熟悉的知识链条中的一环,则很有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新发现.
对于那些相关专业的书籍,如果时间和精力允许,不妨拿来读一读,暂弄不懂也没关系,一些有价值的启示,也许正产生于半通之中.采用渗透性学习方法,会使我们的视野开阔,思路活跃,大力提高学习的效率.
毛姆的“乐趣”读书法
英国作家毛姆提出“为乐趣而读书”的主张,他说:“我也不劝你一定要读完一本再读一本.就我自己而言,我发觉同时读五、六本书反而更合理.因为,我们无法每一天都有保持不变的心情,而且,即使在一天之内也不见得会对一本书具有同样的热情.”
“总、分、合”读书法
所谓总,就是先对全书形成总体印象.在浏览前言、后记、编后等总述性东西的基础上,认真地阅读目录,概括了解全书的结构、体系、线索内容和要点等.
所谓分,就是在“总”体了解基础上,逐页却不是逐字地略读全文.在略读中,要特别注意书中的重点、要点以及与自己需要密切相关的内容.
所谓总,就是在阅读完全书后,把已经获得的印象条理化、系统化,使观点与材料有机结合.经过认真思考、综合,弄清全书的内在联系,以达到总结、深化、提高的目的.
余秋雨“畏友”读书法
散文家余秋雨提出:“应该着力寻找高于自己的‘畏友’,使阅读成为一种既亲切又需花费不少脑力的进取性活动.尽量减少与自己已有水平基本相同的阅读层面,乐于接受好书对自己的塑造.我们的书架里可能有各种不同等级的书,适于选作精读对象的,不应是那些我们可以俯视、平视的书,而应该是我们需要仰视的书.”
顾炎武自督读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家喻户晓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顾炎武最先提出的.
顾炎武自幼勤学.他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著.11岁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读完《资治通鉴》,并告诫说:“现在有的人图省事,只浏览一下《纲目》之类的书便以为万事皆了了,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这番话使顾炎武领悟到,读书做学问是件老老实实的事,必须认真忠实地对待它.顾炎武勤奋治学,他采取了“自督读书”的措施:首先,他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读完的卷数;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读完后把所读的书抄写一遍.他读完《资治通鉴》后,一部书就变成了两部书;再次,要求自己每读一本书都要做笔记,写下心得体会.他的一部分读书笔记,后来汇成了著名的《日知录》一书;最后,他在每年春秋两季,都要温习前半年读过的书籍,边默诵,边请人朗读,发现差异,立刻查对.他规定每天这样温课200页,温习不完,决不休息.
秦牧:牛嚼、鲸吞
当代著名作家秦牧,每天都要阅读大量的书报杂志,广搏地积累知识.结果,他写出的作品宛如由知识的珠宝串成,闪耀着独特的光彩.秦牧在谈到读书时,主张采取牛和鲸的吃法,即“牛嚼”与“鲸吞”.
什么叫“牛嚼”呢?他说:“老牛白日吃草之后,到深夜十一二点,还动着嘴巴,把白天吞咽下去的东西再次‘反刍’,嚼烂嚼细.我们对需要精读的东西,也应该这样反复多次,嚼得极细再吞下.有的书,刚开始先大体吞下去,然后分段细细研读体味.这样,再难消化的东西也容易消化了.”这就是“牛嚼”式的精读.
那什么叫“鲸吞”呢?他说,鲸类中的庞然大物——须鲸,游动时俨然能一座飘浮的小岛.但它却是以海里的小鱼小虾为主食的.这些小玩艺儿怎么填满它的巨胃呢?原来,须鲸游起来一直张着大口,小鱼小虾随着海水流入它的口中,它把嘴巴一合,海水就从齿缝中哗哗漏掉,而大量的小鱼小虾被筛留下来.如此一大口一大口地吃,整吨整吨的小鱼小虾就进入鲸的胃袋了.人们泛读也应该学习鲸的吃法,一个想要学点知识的人,如果只有精读,没有泛读;如果每天不能“吞食”它几万字的话,知识是很难丰富起来的.单靠精致的点心和维生素丸来养生,是肯定健壮不起来的.
“牛嚼”与“鲸吞”,二者不可偏废.既要“鲸吞”,要大量地广泛地阅读各种书籍,又要对其中少量经典著作反复钻研,细细品味.如此这般,精读和泛读就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李白读书
李白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研究一下他的读书法,对我们不无启发.李白家庭条件较好,藏书颇丰.自云:“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他在自己的诗文中,非常熟练地引用古人古事,可见他扎下何等深厚的根基.
李白读书,胸怀壮志,博古通今,意在实用.他说:“白上探玄古,中观人世,下察交道.”(《送戴十五归衡岳序》)上下相接,一气贯通,这需要多大的魄力! 他又说:“怀经济之才,抚巢由之节,文可以变风俗,学可以究天人.”(《为宋中丞自荐表》)观其一生所为,此言并非虚构.大概诗人的桂冠,不像如今这祥值钱.李白虽在少年时代,便已写得一手好诗,但并不标榜自己将来想做个什么诗人,而是口口声声,要探讨社会,要研究人生,要有经济之才,然后凭借自己的本事,去辅佐明主,改变世俗,振兴社谡.李白这种恩想,深受前贤先哲的影响.如屈原非常憎恨当时污浊的世道,苦心焦思,希望改革.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他作《史书》的目的,是“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李白踵武圣迹,继承他们的高风亮节.
读书是件苦事,也是件乐事.李白在《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诗中写道:“观书散遗帙,探古穷至妙.片言苟会心,掩卷忽而笑”.从这些诗句中间,可以看出,李白是如何认真钻研,具有一种不达“妙境”绝不罢休的顽强精神.作者与读者的思想能交流,能给你新知,道你之所未道,能令你惊喜;……难怪陶渊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了.“掩卷而笑”也罢,“欣然忘食”也罢,都是读书的快乐.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