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天文学的知识
关于天文学的知识如下:
天文学中,计算天体之间距离的一种单位。天体单位的数值是地球和太阳之间的平均距离。由于粗燃太阳质量在不断变化,天文单位也在不做液断变化。因此,在2012年8月30日,第28届国际天文联合会大会规定天文单位为定值149597870700米,不再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数值。
光年(ly),长度单位,1光年=光走一年的距离。1光年约为9460730472580800米,约为9.5万亿公里,约岩胡虚为6.3万天文单位。
星等衡量天体光度的量,星等数值越小,天体就越亮。最早由公元前2世纪的古希腊天文学家依巴谷(也有翻译成喜帕恰斯的)提出,他将肉眼可见的恒星划分为从1等(最亮)到6等(最暗)。19世纪,星等概念被精确定量化,得到“1等星比6等星亮100倍”等结论。
后来,随着科技和天文学理论的不断丰富,发现比1等星更亮的恒星,被命名为0等星、-1等星、-2等星,诸如此类;比6等星更暗的恒星,则被确立为7等星、8等星、9等星,诸如此类。比较经典的例子有-26.7等的太阳、-12.6等的满月、-4.9等的金星(金星最亮时才是-4.9等)。
星等有视星等(直接测量出来的星等,与天体间距离有关)、绝对星等(用来比较天体发光强度的星等,比较客观)、目视星等(肉眼看见的星等)之类的多种类型。不同类型的星等可以通过公式互相转换。一般来说,如果不加以说明,星等默认为目视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