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述而1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引言】
《述而》38章是儒学思想的重要篇章。主要论及“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三人行必有我师”,“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等重要思想和学习态度,对儒学思想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原文】(7.1)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通译】
孔子说过“只做论述而不创作,相信而喜好古礼,私下觉得自己和老彭相比肩。”
【学究】
《述而》开篇就表明孔子学习的态度。这里“述而不作”并非是说孔子建议大家不要创造,而是告知大家礼仪和仁德是自然本有,我们不需要矫揉造作,只需要探究提炼,这样才能把仁德和礼仪很好传承。如果所有人按自己的认知设置礼仪,那不是乱套了吗?所以要信而好古。
大众认知对孔子这一段说法觉得有些保守,可实际上恰恰显示孔子的高明之处,以周公之礼为原版,探究社会自然规律和生存规律,不要谁人谁说,假如一群人就有一种说法,那么大社会就难以统一,这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发布“书同文 车同轨”,大大促进了社会的繁荣。
从另外一个角度也看,孔子这样提倡学习态度,也奠定了孔子素王的地位。
【原文】(7.2)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通译】
孔子说:“默然而认知学识,学习不觉得厌倦,教育他人不觉得疲倦,这对我能有什么困难呢?”
【学究】
孔子再次提出学习仁德礼仪的态度,那就是不要总是怀疑,需要踏踏实实的治学精神,只有这样才会觉得学习的无穷乐趣,也就愿意开心的教育他人,这样做对于孔子来说是没有任何困难的。
这里实际上是一种信仰的探索,对于学说有了顶礼膜拜的信仰态度,就不会怀疑和迟钝,探究学习的力量就无限发挥,古今中外,但凡有建树的学者无不是在某一个领域探究的结果。唯有如此态度,学习教育就不觉得枯燥乏味,一定其乐无穷。
【原文】(7.3)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而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通译】
孔子说:“仁德不修行,学习不讲究,听到仁义不能行动,不好的行为不能改进,这是我所担忧的。”
【学究】
所有人都要有修行的行为,这是一个通向君子的必经之路,知道而无实证等于不知道;学习古人的礼仪就要很讲究,不能马马虎虎敷衍了事,这样不如不学;听到好的仁义却不去践行,不去验证好坏是非,还不如没有听到;发现自己在修行学习践行过程出现差错,却视而不见等等这些行为是孔子最担忧的地方。
这些行为在日常生活随处可见,日以为常,现在信息太发达,瞬息万变,鸡汤文泛滥成灾,要做到清净修行,实乃不易。但修为静,学为识,闻为辨,孔子早为大家树立了好榜样。
【原文】(7.4)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通译】
孔子闲居在家里的时候,衣冠楚楚,仪态温婉,悠闲自在。
【学究】
刚才三章激烈的文字,突然转到这里静如止水,儒学也有道学般风采,可见孔子正是一个说动就动,说静就静的人物,他的那种心境广博厚重,深远悠长。但不管是动是静,孔子礼仪之为从不改变,即便幽居在家,也要衣冠楚楚,仪表一丝不苟。这种礼仪传承风范始终如一,才是真君子所为。可敬可佩!
《述而》38章是儒学思想的重要篇章。主要论及“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三人行必有我师”,“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等重要思想和学习态度,对儒学思想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原文】(7.1)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通译】
孔子说过“只做论述而不创作,相信而喜好古礼,私下觉得自己和老彭相比肩。”
【学究】
《述而》开篇就表明孔子学习的态度。这里“述而不作”并非是说孔子建议大家不要创造,而是告知大家礼仪和仁德是自然本有,我们不需要矫揉造作,只需要探究提炼,这样才能把仁德和礼仪很好传承。如果所有人按自己的认知设置礼仪,那不是乱套了吗?所以要信而好古。
大众认知对孔子这一段说法觉得有些保守,可实际上恰恰显示孔子的高明之处,以周公之礼为原版,探究社会自然规律和生存规律,不要谁人谁说,假如一群人就有一种说法,那么大社会就难以统一,这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发布“书同文 车同轨”,大大促进了社会的繁荣。
从另外一个角度也看,孔子这样提倡学习态度,也奠定了孔子素王的地位。
【原文】(7.2)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通译】
孔子说:“默然而认知学识,学习不觉得厌倦,教育他人不觉得疲倦,这对我能有什么困难呢?”
【学究】
孔子再次提出学习仁德礼仪的态度,那就是不要总是怀疑,需要踏踏实实的治学精神,只有这样才会觉得学习的无穷乐趣,也就愿意开心的教育他人,这样做对于孔子来说是没有任何困难的。
这里实际上是一种信仰的探索,对于学说有了顶礼膜拜的信仰态度,就不会怀疑和迟钝,探究学习的力量就无限发挥,古今中外,但凡有建树的学者无不是在某一个领域探究的结果。唯有如此态度,学习教育就不觉得枯燥乏味,一定其乐无穷。
【原文】(7.3)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而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通译】
孔子说:“仁德不修行,学习不讲究,听到仁义不能行动,不好的行为不能改进,这是我所担忧的。”
【学究】
所有人都要有修行的行为,这是一个通向君子的必经之路,知道而无实证等于不知道;学习古人的礼仪就要很讲究,不能马马虎虎敷衍了事,这样不如不学;听到好的仁义却不去践行,不去验证好坏是非,还不如没有听到;发现自己在修行学习践行过程出现差错,却视而不见等等这些行为是孔子最担忧的地方。
这些行为在日常生活随处可见,日以为常,现在信息太发达,瞬息万变,鸡汤文泛滥成灾,要做到清净修行,实乃不易。但修为静,学为识,闻为辨,孔子早为大家树立了好榜样。
【原文】(7.4)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通译】
孔子闲居在家里的时候,衣冠楚楚,仪态温婉,悠闲自在。
【学究】
刚才三章激烈的文字,突然转到这里静如止水,儒学也有道学般风采,可见孔子正是一个说动就动,说静就静的人物,他的那种心境广博厚重,深远悠长。但不管是动是静,孔子礼仪之为从不改变,即便幽居在家,也要衣冠楚楚,仪表一丝不苟。这种礼仪传承风范始终如一,才是真君子所为。可敬可佩!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