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教育更注重什么

 我来答
培根鸡肉卷2333
2022-12-24 · TA获得超过717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581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13万
展开全部

西方教育更注重什么

  西方教育更注重什么,如何教育好孩子一直都是家长烦恼的,教育好孩子孩子才能成长的更加出色,家庭教育的意义重大,教育的方法是非常多的,下面为大家分享西方教育更注重什么。

  西方教育更注重什么1

  更注重自我探究和课外实践活动。

  西方学校所培养的具有创造力、批判性、勇于提出自己见解、善于为自己的利益辩护的人正是高度依赖创新的西方社会所需要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西方的教育方式同样都是“成功”的,因为它们都有助于培养所在社会“欣赏”的人才(不一定是社会真正需要或应该需要的人才)。

   中西方教育方式究竟孰优孰劣:

  在我看来,中国教育方式更适合中国社会的现实需要,而西方的教育方式更适合西方社会的现实需要。中国虽然一直在喊要培养具有创造力和批判性的人才,但这只是一种理想。在现实中,在很多行业和领域中,有创造力和批判性的人在中国社会大多是吃不开的。

  很多中国父母、老师、老板、上级领导更喜欢的还是听话办事的孩子。我们中国的学校教育强调教师权威和学生服从,考试注重测试学生准确无误的复制能力,这种教育在培养听话办事的孩子方面无疑是有效的。

  西方教育更注重什么2

   完整的教育体系与零散的教育模块

  首先我并不认为当今的中国教育具备完整的教育逻辑,所以更谈不上教育体系,很难说清中国教育意义的核心是什么,太多脱离生活相关的内容,如果说一定要找出一个定义的话,我只能用吃苦来形容。

  西方教育的体系中除了日常学习之外,小组讨论、社团活动、操行表现也同样被看重,另外结合家庭教育来看,中国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看似存在练习但实际上又彼此完全孤立。

  家庭教育更多是给学校教育服务,而学校教育则是给考试服务。并没有任何一门教育去关注该关注的问题,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不论放在哪个地方都显得是那么微不足道。

  当孩子的教育脱离了身心健康成长,实际上越学习就越对人生迷茫。屡屡上新闻的学生自杀事件不断被爆出,这些就是忽略身心健康成长一味对学校教育服务的结果。

   教育的目标结果导向差异

  当一个人有梦想的时候,自己的努力方向会沿着梦想去前进。虽然在国内我听过无数次教育要以人为本,但实际上真的是如此吗?

  中国教育与西方教育的另一个差一点也在这个范畴体现的淋漓尽致,中国的教育实际上是突出“管理属性”,所谓教育孩子就是管孩子。家长教育孩子就是指家长如何管孩子,学校教育就是老师管孩子的学习。西方的教育则是突出引导,老师更愿意听到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答案,去标准化答案的确有助于孩子的思考。

  人活在世理应对自己有约束性,但成功的教育体现在引导人去建立自我的道德约束而并非以管理制度作为约束的唯一准则。所以在职场中我们会发现西方人开会的目的是为了更合理的分工,而中国人开会则是为了统一思路、统一步调、统一精神之后一群人去干同一件事。因为习惯受约束也是一种病,这种病没法治。鲁迅先生给这种病定义为“子民思想”。

   商业属性的拓展与深耕

  自古以来教育都不是纯公益的,特别是在更古老的时候教育更是服务于达官显贵的,平民受教育根本就是一种奢求。

  只是如今教育的商业属性被发现,大批的人发现教育是一块大蛋糕,在国外很多课外教育完全属于奢侈品,想象一下外国人聘请家庭教师是一种什么样的现象?国外的教育商业属性首先突出的是一种专业性,而中国的教育真的仅仅是商业属性。

  如果硬要说中国教育没有任何可取之处也不尽然,但是这么多年从教育成果来看,中国教育的确远远被甩开,至少在国外可没有这么大规模的教育吐槽。

  虽然我们并不能改变高层的决策,但至少我们还有探寻真相的权利。孩子所能带来的无尽可能千万不要因为家长的盲目服从而灌输给孩子更错误的人生观。

  西方教育更注重什么3

   中西方家庭教育存在的差异

  西方家长普遍认为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亲友,都没有特权去支配和限制他的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能替孩子做选择,而是要使孩子感到他是自己的主人,甚至在什么情况下说什么话,家长都要仔细考虑,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心理。

  而中国家长则大都要求孩子顺从、听话。西方家长一般都相信孩子具有自我反省和教育的.能力,孩子要自己劳做,自己生活,从劳做中得到快乐,从动手中获得各种知识,学习各种技能。

  孩子能做到的,就让他自己做,这是对孩子的尊重。比如在西方有很多这样的情形:父亲或母亲在前面走,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跟在后面走。他们认为这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十分重要。中国的家长生怕孩子磕着碰着,往往要抱着或拉着孩子走。

  西方人巴望孩子成名成家的观念相对比较淡薄,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

  基于这种观念,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量,因此从小就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例如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装配摩托车,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理等活计。

  此外,还要外出当杂工,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机、冬天铲雪、秋天扫落叶等。西方孩子从小就从事的送报等劳动,本身就是一种吃苦精神的磨炼。在寒冷的冬天,当中国的同龄孩子还在热被窝里熟睡时,西方孩子早已起来挨家挨户去送报了。

  这在娇惯子女的中国家长看来可能有些“残忍”,而正是这看似“残忍”的教育,造就了西方孩子独立自强的生活本领。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孩子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中国的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因而超越孩子实际水平的高要求、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在家庭里到处弥漫。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为使孩子学习成绩好,将来“光宗耀祖”,学习之外的事情家长都不让孩子干,似乎学习好就是万能的

  而对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关心甚少,有的甚至完全不顾。从孩子出生到成年,家长几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来,做饭、洗衣服、打扫、攒钱供孩子读大学、出国、结婚、养儿育女等。尽管我们的家长都希望孩子成才、幸福,而这样的家庭教育既不可能令孩子成才

  也难以让孩子得到幸福,因为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

  西方的家长更加重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因而很注意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家长把快乐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来实施。他们经常和孩子一起讨论问题,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也愿意跟家长商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对于孩子的成才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至关重要。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