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十大著名商人
继商圣陶朱公之后,后世最有名的巨商,当属明朝的沈万三和清朝的红顶商人胡雪岩。胡雪岩亦官亦商。投靠左宗棠,又结识曾国藩,跻身政界,十来年的功夫,家产千万。左宗棠收复新疆时军费短缺,胡雪岩凭自己的影响力筹来将近两千万两银子相助,事后又获取了丰厚的回报,终于成为一代巨商,富可敌国。
沈万三像
胡雪岩的起家,源于他精明的头脑,一次正确的投资。胡雪岩没什么文化,只会一点《三字经》和《千字文》之类的。因为他小时候家里穷,没有上学的条件。慢慢长大,胡雪岩深切体会到知识的重要性。如果不赶紧充电,早晚要后悔。即使将来家产万金,不过是个没文化的商人,在那个年代终究要人一等。但胡雪岩已经过了读私塾的年龄,还怎么学知识呢?
他有自己的办法,到茶楼听书。茶楼里大都请有说书先生,各种历史故事在他们的嘴里说出来,生动又精彩。听书不仅是消遣,同样可以学到不少知识。胡雪岩一有时间就钻进茶楼,听春秋战国、楚汉争雄、三国鼎立、岳飞抗金之类的评书,乐此不疲。他不光增长了见识,也大大提高了思想层次。
人们经常用“阅人无数”一词,形容见多识广。胡雪岩在茶馆里,则主要靠耳朵听,顺带暗中观察。茶馆是三教九流的汇聚之地,什么样的人多有。胡雪岩不光听书,也留神听客人们的交谈。那些谈话内容繁杂无比,有的粗鄙不堪,有的颇为文雅;有人交头接耳议论时事,品评当朝风云人物,也有人大谈生意经。
胡雪岩
普通人听了大概不当回事,但胡雪岩有自己的一套办法,过滤渣滓留意有用的东西,学得了一个惊人的本事。后来胡雪岩纵横商场时,只要听别人说一两句话,就能察言观色猜到对方的意图。有这个绝技,经商自然是无往不利。
我们知道,胡雪岩混迹杭州茶馆时,以他敏锐的眼光发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人,王有龄。王有龄出身官宦世家,但是到他父亲时候,已经家道中落。胡雪岩发现王有龄吃饭,每次都是花铜板买两张大饼充饥,穿着也很破旧。即便如此,王有龄自幼受家庭环境熏陶,谈吐不凡,破衣烂衫掩盖不了他的勃勃英气。胡雪岩很感好奇,对他多留了一份心。
当时胡雪岩受阜康钱庄老掌柜临终托付,打理钱庄已经几年了,日早已好转。他整日泡茶馆,就是为了寻找发财机会。他觉得王有龄身上有一种特殊的气场,自己似乎与对方有缘。但胡雪岩没有贸然去结识对方,又忍了些日子,依旧故作淡定地看着王有龄在茶馆里摸出几个铜板,把一壶龙井泡到没了颜色,或者就着水吃烧饼。
王有龄不是没有门路,他有人脉关系,可以通过买官得到杭州一份“盐大使”的差事。盐业是官府专营,谁都知道盐务是肥差。但王有龄实在是没这个钱,喝着淡如白开水的茶,偶尔就忍不住长吁短叹。有一天胡雪岩实在忍不住,径直坐到了王有龄的桌子对面,开始小心翼翼搭讪。聊了两回,胡雪岩更是坚定了看法,这个王有龄不简单,学问渊博,这人肯定是遇到了什么困难。
两人慢慢熟悉,王有龄觉得胡雪岩看起来挺诚恳,就讲了自己的家世。后来说起了捐官的事,胡雪岩一听有个盐大使的肥缺,大吃一惊,问道,这么好的差事,你怎么不想办法拿下来。王有龄笑笑说,你以为很容易吗,得五百两银子。当时的白银购买力很高,五百两银子听起来不多,实际上的清朝封疆大吏,年薪不过百十两银子。
胡雪岩动起了心思。不过他也没这么多钱,几年间才攒了几十两银子而已。他不动声色,岔开话题跟王有龄聊起了家常,实际上心念电转,开始想办法弄钱。自己只要把这五百两银子投资到王有龄身上,将来的回报何止十倍百倍。胡雪岩打起了钱庄的主意。不久之后,他私下挪用了钱庄五百两白银,找机会交给了王有龄。
王有龄的眼睛瞪得铜铃一般,胡雪岩反倒很淡定,说你别管那么多,抓紧办正事。由此王有龄很快就咸鱼翻身了,参与盐务不久,升迁到湖州知府。胡雪岩跟随着王有龄,在湖州搞丝绸买卖,一路绿灯大开,甚至可以动用库银扶助百姓养蚕,发展自己的丝行。胡雪岩当年五百两银子的投资,至此赚回了何止百倍,为他的事业打下了基础。
参考书目:《红顶商人胡雪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