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要屠杀功臣
朱元璋为什么要屠杀功臣
朱元璋逐鹿中原后,在和蒙元势力角逐后、与陈友谅、张士诚拼杀后,终于是成了最后唯一的胜利者。
他登上了九五至尊之位,可是就在他坐拥天下后,就想着如何能够传承住朱氏江山,这一个问题困扰着朱元璋许久……
朱元璋最大的焦虑就是在这里了,自己大半辈子辛苦打下的江山能不能好好的传承下去呢?朱元璋为此花费的心思甚至比起初打江山的时候还多。
俗语说道:“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事实上也就是那么个理,那么朱元璋为了守住自家江山做了些什么呢?
教化子孙,文武兼修。
教化子孙,让名儒传授治国之策。朱元璋知道学习的重要性,起初他自己就是一个目不识丁的人,后来读书识字,读兵书、研习治国良策。
朱元璋确实从读书这里获取了莫大的好处,紧随其后又让子孙跟上,他在宫里面让宋濂、吴中四杰等名家大儒为皇子们教授四书五经,学习治国之道。
不仅如此,还让自己之前的老兄弟徐达、汤和教授武功,外修文化、内练武功,朱家子孙东西也是学得越来越多了。
可是朱元璋的后代子孙们就真的比那些功臣们要强了吗?
首先,朱元璋的皇子们参加过真正的战争的占少数,除了镇守在北方的几个皇子,其他的真就不如开国功臣能力强。
即便是真的参加过战争皇子、子侄们,能够和开国功臣的领军能力相比的几乎就没有了。
其次,朱元璋的子侄们学习的基本上是纸上谈兵,开国功臣们才是实打实的真枪实剑从血水里杀出来的。朱元璋的后代们和开国功臣们相比,怎么比也是比不过的。
朱标之死,功臣之末。
皇太子朱标不幸死亡,朱家江山继承人是一个大问题。朱元璋一向重视江山的传承,朱元璋就是想着要在自己去世前,把所有潜在的威胁都给消除殆尽,这样皇长孙才能够统御群臣。
洪武二十五年,朱标去世。这一年的朱元璋65岁,皇太子朱标还不到四十岁,朱元璋切实体会到了老年丧子之痛。这时候的朱元璋面临这个问题更加的严峻了,不缺乏子孙但是没有合适的继承人。
朱樉为人暴戾,时常施加暴政,他属地内的百姓多有怨言。就在朱标辞世的前一年,秦王朱樉的大过太多了,差一点就被削藩了。
而其他的几个皇子也不合朱元璋的意,这样朱元璋的心思只能又回到了朱标的后代上。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有言,皇帝陛下的话就是圣旨,朱樉不合格,那就继续由朱标后代顶上。
恰逢大臣刘三吾上书,让嫡长子继承大统。为何会有这样的提法呢?各位皇子之间的争斗是一个原因,无论谁成为接下来的皇太子,都可能会面临藩王的打击报复。
而让长子长孙继承大统,也合朱元璋的心思,朱元璋器重朱标一脉,也有着几分迎合朱元璋。可这时候又回到了皇长孙能力不如那帮老臣的问题上。
大案连连,骄兵悍将。
那么朱元璋想要真的灭杀功臣们好像还差了一点什么?那就是功臣们确有着叛逆的苗头。
在四大案中的蓝玉案中,蓝玉是一名悍将,他为首的公侯伯共计十六位功臣,都被以谋反的罪名处死了。被牵涉的官员众多,诛灭九族,寻常百姓死去的不计其数。这一大案件缘何开始呢?
首先就是胡惟庸案要犯叶升的影响,他和蓝玉本是亲家,奈何发生了胡惟庸案,蓝玉也受到了些许影响,他认为朱元璋不再信任他了。
再有就是,他认为自己战功赫赫,能力卓绝,完全可以担任太师等更高的官职的。
还有就是蓝玉居功自傲,骄纵不法,借着功臣身份和皇亲地位,朱标也要喊他一声舅舅,不管蓝玉拥护不拥护朱标,但是等到了朱允炆继承大统时,和蓝玉的关系就更加疏远了,谋反的可能性也就更大些,到时候朝局动荡谁能够驾驭制服蓝玉呢?
结语
因此,只有将一众功臣全部清理,这才能够让朱元璋完全放心。朱元璋有些多疑,再加上晚年时候的受惊多想,很容易就过多的担心猜忌了,种种条件作用之下,朱元璋杀心更重了。
帝王能够成为一代帝王,除了杀伐果断的雄心,起初打天下时的初衷,还有就是晚年无数的猜忌了。朱元璋清除了胡党、蓝党,朱元璋强化功臣的目的就达到了,但像他这样杀戮如此之重的还是唯一一个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