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中华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堪称国粹。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孩子们的民族精神,是新时期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一年来,在教育局领导的关心支持和指导下,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悟仁爱之道,传仁爱之神,兴仁爱之举,用仁爱美德引领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初步探索出仁爱育人的德育新思路,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工作实践使笔者有了如下几点感悟:
一、悟仁爱之道——学习思辩,达成共识
道者,道理、真理也。仁爱思想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精髓,它经过几千年的传承,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作为学校教育,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传承文明美德。
开展仁爱教育之前,我们在认识上存在偏颇之处:一怕步入复古误区;二怕影响教学质量;三怕师资难以跟上;四怕增加师生过重负担。但后来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特别是面对当前德育工作的新形势,新问题,我们进行了综合思辨,反复研讨,反复论证,最后达成了下面的共识:
1、中华传统美德具有不朽的历史地位。中华美德集中体现在儒学伦理道德上。联合国高度重视孔子思想在全世界的传承与弘扬,据不完全统计,现有78个成员国建立了孔子学院,孔子的哲学思想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认同,特别是韩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尊“孔”传“孔”走在了我们的前面。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对于弘扬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应该有一种紧迫感。
2、中华传统美德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美德思想发展到现在已2500多年,其间经历了几次摧毁性的冲击,但结果是打而不倒,批而不臭,这足以说明它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有着巨大的历史价值,有着指导和推进社会发展与进步的现实意义。儒学是经典,美德是国粹,抛弃它社会就动乱,弘扬它社会就稳定发展。因此,弘扬儒学文化,承传中华美德,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3、弘扬传统美德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目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西方腐朽没落的道德思想和生活方式正通过各种渠道侵入中国社会,广大中小学生面临种种不良诱惑,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面临各种挑战。我们清醒认识到,一部分人荣辱观颠倒,是非感模糊,是因为人们对传统优秀的伦理道德产生怀疑,失去对社会主义道德观和荣辱观的信仰。国家对此十分重视,相继提出了“人文精神”、“以德治国”、“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八荣八耻”等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理念,这一切表明,弘扬传统美德,正本清源,寻找不该失去的精神家园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4、弘扬传统美德是未来赋予教育的神圣使命。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学校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引领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新的环境、新的要求,要有新的发展平台,这样“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自然成了切入点。我们要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向上的心理,使他们知爱懂礼行孝,形成这种好的品质,使之受益终身,从这一点上讲,我们开展的仁爱教育,是对新课程以人为本理念的践行,是为学生人生的宽度奠基的工程。
走出认识误区,感悟仁爱之道,我们的思想明了,眼睛亮了。大家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仁爱教育的活动中来,从而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工作活力。
二、广仁爱之举——强化措施,循序推进
我们把“仁义礼智信”的仁爱核心与现代文明要义结合起来,把仁爱教育与绿色教育、创造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以“仁爱教育行动”为主线,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播撒仁爱种子,有序开展教育活动,具体来讲,我们坚持了“八抓”。
1、抓课题规划
2005年秋,我们经过酝酿、论证、策划,制定了一套完整的课题方案,计划用三年时间分三个阶段有序展开研究,并且从组织上加以保证,从措施上加以鞭策,其课题先在市教科院立项,后在省教科所正式立项,后来在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也排了名,自此,我们的仁爱教育纳入到科学的课题研究之中。
2、抓宣传造势
2005年12月,笔者在全校师生大会上作了《扬圣贤之德,铸仁爱之魂——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浸润孩子的心田》的动员报告,随后,学校领导大会小会讲仁爱,汇报工作谈仁爱,评先表模看仁爱。仁爱教育与教学工作齐抓共管,并行不悖。去年12月中旬,学校组织了两次规模较大的家长会,在大会上,笔者讲了开展仁爱教育活动的意义和方式,要求家校合作,携手共建精神家园。国家级杂志《新风教育》、《仙桃日报》、《希望》杂志和《仙桃广播电视报》对学校的相关活动进行了报道。至此,大新路小学的仁爱教育由校园走向了社会。
3、抓学习培训
仁爱教育以传统的优秀文化为基础,与现代精神文明相融合,它要求我们的课题实施者必须要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和思想道德修养,因此,加强业务学习则成了当务之急,基于这一点,学校狠抓了仁爱教育的校本培训。
一是专题辅导。对仁爱教育的“八德”,即忠、孝、诚、信、礼、义、廉、耻进行专题辅导讲座,主讲者认真备课,通古观今,去粗取精,把它与现代文明理念相融合,深入浅出地进行讲演,让师生听得懂,记得牢,学得到。
二是读诗诵经。我们把仁爱思想透渗到教学中,每周开设一节诵读课,师生吟诵经典古诗文,如《三字经》、《弟子规》、《论语》、《仁爱教育格言二十条》、《仁爱八德歌》等,力求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精神营养。一年来,我校教师读经典书籍人平2部,中高年级学生人均背诵古诗文70篇。
三是考试内化。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学校定期对师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查,查笔记、查心得、查总结。学校把仁爱教育理论考试纳入第七届“创造杯”教学大赛之中,让师生全都参加笔试,教师的成绩纳入继续教育学分中。
4、抓文化设计
为了在校园内形成仁爱教育的浓浓氛围,学校请来了市教科院的张院长和舒主任,让他们出谋划策,进行教育设计。目前,我们的校园文化布局有了一些新的变化:一是“忠、孝、诚、信、礼、义、廉、耻”八个大字悬挂在主体教学楼正墙中央,时刻警示师生做中华美德的传人;二是“践行孝道,学会感恩”的二十四孝图教人立德;三是仁爱教育格言警语催人上进;四是“仁爱之星”展牌成了仁爱教育的亮丽的风景。这一切与绿化、美化、净化的校园环境相融合,彰显出具有大新路小学校园仁爱文化的鲜明特色。
5、抓校本开发
我们组织专班在广泛阅读经典著作的基础上,选录了一部分适合小学生学习的内容,自编了“仁爱八德歌”,开发了“仁爱新绿普及读本”,以便让师生享受这些人生宝典。
6、抓活动展示
(1)形成教育序列。学校以“仁爱行动”为主题,把思想教育物化为教育行动,形成了教育序列,即仁爱教育行动在社会,仁爱教育行动在家庭,仁爱教育行动在校园,仁爱教育行动在班级。通过序列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说仁爱话、做仁爱事、行仁爱礼的好习惯。
(2)活动展示激励。我们让学生上三台,即上讲台、上擂台、上舞台。师生唱仁爱歌曲,演仁爱节目,献仁爱才艺,在活动中引领,在引领中升华。一年来,我们组织仁爱教育故事演讲会2场,仁爱教育辩论会2场,仁爱教育读书汇报会2次,文艺汇演2场,诵经比赛2场,“仁爱在我心中”征文活动1次。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展示活动,让仁爱思想在学生心中生根开花。
(3)创新班级管理。班主任是仁爱教育行动的核心力量,一年来,学校狠抓班主任培训活动,通过“仁爱教育窗口班”、“仁爱教育现场会”、“仁爱教育之星”的评选活动,激励学生自主践行仁爱,同时,通过班主任经验交流活动来促进仁爱教育平衡发展。
7、抓“四一”行动
“四一”行动即日学一语,日行一善,日写一文,日增一星。同学们每天学一句仁爱格言,做一件好事,写一则日记,增加一颗仁爱星星。达到一百颗星,便是“神州一号卫星”,达到两百颗便是“神舟二号卫星”……依此类推,让孩子们永远做善事,永远有追求。
8、抓家校共育
家庭和社会是仁爱教育的延伸,我们的仁爱教育以社校共建为平台,按照“学校主导,家庭互补,社教联动”三元构架,力求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辐射一个社区。学校成立了社区仁爱教育领导小组,聘请了相关家长作校外辅导员,并建立了仁爱教育家校联系卡,这样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家校教育网络。
一年来,通过坚持不懈的抓学习、抓宣传、抓落实、抓提高,仁爱思想,仁爱精神已内化为师生的自觉行为。
一、悟仁爱之道——学习思辩,达成共识
道者,道理、真理也。仁爱思想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精髓,它经过几千年的传承,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作为学校教育,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传承文明美德。
开展仁爱教育之前,我们在认识上存在偏颇之处:一怕步入复古误区;二怕影响教学质量;三怕师资难以跟上;四怕增加师生过重负担。但后来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特别是面对当前德育工作的新形势,新问题,我们进行了综合思辨,反复研讨,反复论证,最后达成了下面的共识:
1、中华传统美德具有不朽的历史地位。中华美德集中体现在儒学伦理道德上。联合国高度重视孔子思想在全世界的传承与弘扬,据不完全统计,现有78个成员国建立了孔子学院,孔子的哲学思想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认同,特别是韩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尊“孔”传“孔”走在了我们的前面。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对于弘扬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应该有一种紧迫感。
2、中华传统美德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美德思想发展到现在已2500多年,其间经历了几次摧毁性的冲击,但结果是打而不倒,批而不臭,这足以说明它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有着巨大的历史价值,有着指导和推进社会发展与进步的现实意义。儒学是经典,美德是国粹,抛弃它社会就动乱,弘扬它社会就稳定发展。因此,弘扬儒学文化,承传中华美德,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3、弘扬传统美德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目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西方腐朽没落的道德思想和生活方式正通过各种渠道侵入中国社会,广大中小学生面临种种不良诱惑,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面临各种挑战。我们清醒认识到,一部分人荣辱观颠倒,是非感模糊,是因为人们对传统优秀的伦理道德产生怀疑,失去对社会主义道德观和荣辱观的信仰。国家对此十分重视,相继提出了“人文精神”、“以德治国”、“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八荣八耻”等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理念,这一切表明,弘扬传统美德,正本清源,寻找不该失去的精神家园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4、弘扬传统美德是未来赋予教育的神圣使命。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学校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引领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新的环境、新的要求,要有新的发展平台,这样“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自然成了切入点。我们要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向上的心理,使他们知爱懂礼行孝,形成这种好的品质,使之受益终身,从这一点上讲,我们开展的仁爱教育,是对新课程以人为本理念的践行,是为学生人生的宽度奠基的工程。
走出认识误区,感悟仁爱之道,我们的思想明了,眼睛亮了。大家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仁爱教育的活动中来,从而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工作活力。
二、广仁爱之举——强化措施,循序推进
我们把“仁义礼智信”的仁爱核心与现代文明要义结合起来,把仁爱教育与绿色教育、创造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以“仁爱教育行动”为主线,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播撒仁爱种子,有序开展教育活动,具体来讲,我们坚持了“八抓”。
1、抓课题规划
2005年秋,我们经过酝酿、论证、策划,制定了一套完整的课题方案,计划用三年时间分三个阶段有序展开研究,并且从组织上加以保证,从措施上加以鞭策,其课题先在市教科院立项,后在省教科所正式立项,后来在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也排了名,自此,我们的仁爱教育纳入到科学的课题研究之中。
2、抓宣传造势
2005年12月,笔者在全校师生大会上作了《扬圣贤之德,铸仁爱之魂——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浸润孩子的心田》的动员报告,随后,学校领导大会小会讲仁爱,汇报工作谈仁爱,评先表模看仁爱。仁爱教育与教学工作齐抓共管,并行不悖。去年12月中旬,学校组织了两次规模较大的家长会,在大会上,笔者讲了开展仁爱教育活动的意义和方式,要求家校合作,携手共建精神家园。国家级杂志《新风教育》、《仙桃日报》、《希望》杂志和《仙桃广播电视报》对学校的相关活动进行了报道。至此,大新路小学的仁爱教育由校园走向了社会。
3、抓学习培训
仁爱教育以传统的优秀文化为基础,与现代精神文明相融合,它要求我们的课题实施者必须要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和思想道德修养,因此,加强业务学习则成了当务之急,基于这一点,学校狠抓了仁爱教育的校本培训。
一是专题辅导。对仁爱教育的“八德”,即忠、孝、诚、信、礼、义、廉、耻进行专题辅导讲座,主讲者认真备课,通古观今,去粗取精,把它与现代文明理念相融合,深入浅出地进行讲演,让师生听得懂,记得牢,学得到。
二是读诗诵经。我们把仁爱思想透渗到教学中,每周开设一节诵读课,师生吟诵经典古诗文,如《三字经》、《弟子规》、《论语》、《仁爱教育格言二十条》、《仁爱八德歌》等,力求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精神营养。一年来,我校教师读经典书籍人平2部,中高年级学生人均背诵古诗文70篇。
三是考试内化。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学校定期对师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查,查笔记、查心得、查总结。学校把仁爱教育理论考试纳入第七届“创造杯”教学大赛之中,让师生全都参加笔试,教师的成绩纳入继续教育学分中。
4、抓文化设计
为了在校园内形成仁爱教育的浓浓氛围,学校请来了市教科院的张院长和舒主任,让他们出谋划策,进行教育设计。目前,我们的校园文化布局有了一些新的变化:一是“忠、孝、诚、信、礼、义、廉、耻”八个大字悬挂在主体教学楼正墙中央,时刻警示师生做中华美德的传人;二是“践行孝道,学会感恩”的二十四孝图教人立德;三是仁爱教育格言警语催人上进;四是“仁爱之星”展牌成了仁爱教育的亮丽的风景。这一切与绿化、美化、净化的校园环境相融合,彰显出具有大新路小学校园仁爱文化的鲜明特色。
5、抓校本开发
我们组织专班在广泛阅读经典著作的基础上,选录了一部分适合小学生学习的内容,自编了“仁爱八德歌”,开发了“仁爱新绿普及读本”,以便让师生享受这些人生宝典。
6、抓活动展示
(1)形成教育序列。学校以“仁爱行动”为主题,把思想教育物化为教育行动,形成了教育序列,即仁爱教育行动在社会,仁爱教育行动在家庭,仁爱教育行动在校园,仁爱教育行动在班级。通过序列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说仁爱话、做仁爱事、行仁爱礼的好习惯。
(2)活动展示激励。我们让学生上三台,即上讲台、上擂台、上舞台。师生唱仁爱歌曲,演仁爱节目,献仁爱才艺,在活动中引领,在引领中升华。一年来,我们组织仁爱教育故事演讲会2场,仁爱教育辩论会2场,仁爱教育读书汇报会2次,文艺汇演2场,诵经比赛2场,“仁爱在我心中”征文活动1次。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展示活动,让仁爱思想在学生心中生根开花。
(3)创新班级管理。班主任是仁爱教育行动的核心力量,一年来,学校狠抓班主任培训活动,通过“仁爱教育窗口班”、“仁爱教育现场会”、“仁爱教育之星”的评选活动,激励学生自主践行仁爱,同时,通过班主任经验交流活动来促进仁爱教育平衡发展。
7、抓“四一”行动
“四一”行动即日学一语,日行一善,日写一文,日增一星。同学们每天学一句仁爱格言,做一件好事,写一则日记,增加一颗仁爱星星。达到一百颗星,便是“神州一号卫星”,达到两百颗便是“神舟二号卫星”……依此类推,让孩子们永远做善事,永远有追求。
8、抓家校共育
家庭和社会是仁爱教育的延伸,我们的仁爱教育以社校共建为平台,按照“学校主导,家庭互补,社教联动”三元构架,力求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辐射一个社区。学校成立了社区仁爱教育领导小组,聘请了相关家长作校外辅导员,并建立了仁爱教育家校联系卡,这样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家校教育网络。
一年来,通过坚持不懈的抓学习、抓宣传、抓落实、抓提高,仁爱思想,仁爱精神已内化为师生的自觉行为。
展开全部
中华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堪称国粹。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孩子们的民族精神,是新时期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一年来,在教育局领导的关心支持和指导下,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悟仁爱之道,传仁爱之神,兴仁爱之举,用仁爱美德引领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初步探索出仁爱育人的德育新思路,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工作实践使笔者有了如下几点感悟:
一、悟仁爱之道——学习思辩,达成共识
道者,道理、真理也。仁爱思想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精髓,它经过几千年的传承,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作为学校教育,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传承文明美德。
开展仁爱教育之前,我们在认识上存在偏颇之处:一怕步入复古误区;二怕影响教学质量;三怕师资难以跟上;四怕增加师生过重负担。但后来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特别是面对当前德育工作的新形势,新问题,我们进行了综合思辨,反复研讨,反复论证,最后达成了下面的共识:
1、中华传统美德具有不朽的历史地位。中华美德集中体现在儒学伦理道德上。联合国高度重视孔子思想在全世界的传承与弘扬,据不完全统计,现有78个成员国建立了孔子学院,孔子的哲学思想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认同,特别是韩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尊“孔”传“孔”走在了我们的前面。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对于弘扬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应该有一种紧迫感。
2、中华传统美德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美德思想发展到现在已2500多年,其间经历了几次摧毁性的冲击,但结果是打而不倒,批而不臭,这足以说明它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有着巨大的历史价值,有着指导和推进社会发展与进步的现实意义。儒学是经典,美德是国粹,抛弃它社会就动乱,弘扬它社会就稳定发展。因此,弘扬儒学文化,承传中华美德,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3、弘扬传统美德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目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西方腐朽没落的道德思想和生活方式正通过各种渠道侵入中国社会,广大中小学生面临种种不良诱惑,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面临各种挑战。我们清醒认识到,一部分人荣辱观颠倒,是非感模糊,是因为人们对传统优秀的伦理道德产生怀疑,失去对社会主义道德观和荣辱观的信仰。国家对此十分重视,相继提出了“人文精神”、“以德治国”、“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八荣八耻”等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理念,这一切表明,弘扬传统美德,正本清源,寻找不该失去的精神家园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4、弘扬传统美德是未来赋予教育的神圣使命。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学校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引领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新的环境、新的要求,要有新的发展平台,这样“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自然成了切入点。我们要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向上的心理,使他们知爱懂礼行孝,形成这种好的品质,使之受益终身,从这一点上讲,我们开展的仁爱教育,是对新课程以人为本理念的践行,是为学生人生的宽度奠基的工程。
走出认识误区,感悟仁爱之道,我们的思想明了,眼睛亮了。大家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仁爱教育的活动中来,从而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工作活力。
二、广仁爱之举——强化措施,循序推进
我们把“仁义礼智信”的仁爱核心与现代文明要义结合起来,把仁爱教育与绿色教育、创造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以“仁爱教育行动”为主线,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播撒仁爱种子,有序开展教育活动,具体来讲,我们坚持了“八抓”。
1、抓课题规划
2005年秋,我们经过酝酿、论证、策划,制定了一套完整的课题方案,计划用三年时间分三个阶段有序展开研究,并且从组织上加以保证,从措施上加以鞭策,其课题先在市教科院立项,后在省教科所正式立项,后来在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也排了名,自此,我们的仁爱教育纳入到科学的课题研究之中。
2、抓宣传造势
2005年12月,笔者在全校师生大会上作了《扬圣贤之德,铸仁爱之魂——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浸润孩子的心田》的动员报告,随后,学校领导大会小会讲仁爱,汇报工作谈仁爱,评先表模看仁爱。仁爱教育与教学工作齐抓共管,并行不悖。去年12月中旬,学校组织了两次规模较大的家长会,在大会上,笔者讲了开展仁爱教育活动的意义和方式,要求家校合作,携手共建精神家园。国家级杂志《新风教育》、《仙桃日报》、《希望》杂志和《仙桃广播电视报》对学校的相关活动进行了报道。至此,大新路小学的仁爱教育由校园走向了社会。
3、抓学习培训
仁爱教育以传统的优秀文化为基础,与现代精神文明相融合,它要求我们的课题实施者必须要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和思想道德修养,因此,加强业务学习则成了当务之急,基于这一点,学校狠抓了仁爱教育的校本培训。
一是专题辅导。对仁爱教育的“八德”,即忠、孝、诚、信、礼、义、廉、耻进行专题辅导讲座,主讲者认真备课,通古观今,去粗取精,把它与现代文明理念相融合,深入浅出地进行讲演,让师生听得懂,记得牢,学得到。
二是读诗诵经。我们把仁爱思想透渗到教学中,每周开设一节诵读课,师生吟诵经典古诗文,如《三字经》、《弟子规》、《论语》、《仁爱教育格言二十条》、《仁爱八德歌》等,力求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精神营养。一年来,我校教师读经典书籍人平2部,中高年级学生人均背诵古诗文70篇。
三是考试内化。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学校定期对师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查,查笔记、查心得、查总结。学校把仁爱教育理论考试纳入第七届“创造杯”教学大赛之中,让师生全都参加笔试,教师的成绩纳入继续教育学分中。
4、抓文化设计
为了在校园内形成仁爱教育的浓浓氛围,学校请来了市教科院的张院长和舒主任,让他们出谋划策,进行教育设计。目前,我们的校园文化布局有了一些新的变化:一是“忠、孝、诚、信、礼、义、廉、耻”八个大字悬挂在主体教学楼正墙中央,时刻警示师生做中华美德的传人;二是“践行孝道,学会感恩”的二十四孝图教人立德;三是仁爱教育格言警语催人上进;四是“仁爱之星”展牌成了仁爱教育的亮丽的风景。这一切与绿化、美化、净化的校园环境相融合,彰显出具有大新路小学校园仁爱文化的鲜明特色。
5、抓校本开发
我们组织专班在广泛阅读经典著作的基础上,选录了一部分适合小学生学习的内容,自编了“仁爱八德歌”,开发了“仁爱新绿普及读本”,以便让师生享受这些人生宝典。
6、抓活动展示
(1)形成教育序列。学校以“仁爱行动”为主题,把思想教育物化为教育行动,形成了教育序列,即仁爱教育行动在社会,仁爱教育行动在家庭,仁爱教育行动在校园,仁爱教育行动在班级。通过序列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说仁爱话、做仁爱事、行仁爱礼的好习惯。
(2)活动展示激励。我们让学生上三台,即上讲台、上擂台、上舞台。师生唱仁爱歌曲,演仁爱节目,献仁爱才艺,在活动中引领,在引领中升华。一年来,我们组织仁爱教育故事演讲会2场,仁爱教育辩论会2场,仁爱教育读书汇报会2次,文艺汇演2场,诵经比赛2场,“仁爱在我心中”征文活动1次。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展示活动,让仁爱思想在学生心中生根开花。
(3)创新班级管理。班主任是仁爱教育行动的核心力量,一年来,学校狠抓班主任培训活动,通过“仁爱教育窗口班”、“仁爱教育现场会”、“仁爱教育之星”的评选活动,激励学生自主践行仁爱,同时,通过班主任经验交流活动来促进仁爱教育平衡发展。
7、抓“四一”行动
“四一”行动即日学一语,日行一善,日写一文,日增一星。同学们每天学一句仁爱格言,做一件好事,写一则日记,增加一颗仁爱星星。达到一百颗星,便是“神州一号卫星”,达到两百颗便是“神舟二号卫星”……依此类推,让孩子们永远做善事,永远有追求。
8、抓家校共育
家庭和社会是仁爱教育的延伸,我们的仁爱教育以社校共建为平台,按照“学校主导,家庭互补,社教联动”三元构架,力求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辐射一个社区。学校成立了社区仁爱教育领导小组,聘请了相关家长作校外辅导员,并建立了仁爱教育家校联系卡,这样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家校教育网络。
一年来,通过坚持不懈的抓学习、抓宣传、抓落实、抓提高,仁爱思想,仁爱精神已内化为师生的自觉行为
一、悟仁爱之道——学习思辩,达成共识
道者,道理、真理也。仁爱思想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精髓,它经过几千年的传承,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作为学校教育,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传承文明美德。
开展仁爱教育之前,我们在认识上存在偏颇之处:一怕步入复古误区;二怕影响教学质量;三怕师资难以跟上;四怕增加师生过重负担。但后来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特别是面对当前德育工作的新形势,新问题,我们进行了综合思辨,反复研讨,反复论证,最后达成了下面的共识:
1、中华传统美德具有不朽的历史地位。中华美德集中体现在儒学伦理道德上。联合国高度重视孔子思想在全世界的传承与弘扬,据不完全统计,现有78个成员国建立了孔子学院,孔子的哲学思想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认同,特别是韩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尊“孔”传“孔”走在了我们的前面。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对于弘扬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应该有一种紧迫感。
2、中华传统美德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美德思想发展到现在已2500多年,其间经历了几次摧毁性的冲击,但结果是打而不倒,批而不臭,这足以说明它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有着巨大的历史价值,有着指导和推进社会发展与进步的现实意义。儒学是经典,美德是国粹,抛弃它社会就动乱,弘扬它社会就稳定发展。因此,弘扬儒学文化,承传中华美德,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3、弘扬传统美德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目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西方腐朽没落的道德思想和生活方式正通过各种渠道侵入中国社会,广大中小学生面临种种不良诱惑,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面临各种挑战。我们清醒认识到,一部分人荣辱观颠倒,是非感模糊,是因为人们对传统优秀的伦理道德产生怀疑,失去对社会主义道德观和荣辱观的信仰。国家对此十分重视,相继提出了“人文精神”、“以德治国”、“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八荣八耻”等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理念,这一切表明,弘扬传统美德,正本清源,寻找不该失去的精神家园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4、弘扬传统美德是未来赋予教育的神圣使命。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学校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引领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新的环境、新的要求,要有新的发展平台,这样“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自然成了切入点。我们要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向上的心理,使他们知爱懂礼行孝,形成这种好的品质,使之受益终身,从这一点上讲,我们开展的仁爱教育,是对新课程以人为本理念的践行,是为学生人生的宽度奠基的工程。
走出认识误区,感悟仁爱之道,我们的思想明了,眼睛亮了。大家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仁爱教育的活动中来,从而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工作活力。
二、广仁爱之举——强化措施,循序推进
我们把“仁义礼智信”的仁爱核心与现代文明要义结合起来,把仁爱教育与绿色教育、创造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以“仁爱教育行动”为主线,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播撒仁爱种子,有序开展教育活动,具体来讲,我们坚持了“八抓”。
1、抓课题规划
2005年秋,我们经过酝酿、论证、策划,制定了一套完整的课题方案,计划用三年时间分三个阶段有序展开研究,并且从组织上加以保证,从措施上加以鞭策,其课题先在市教科院立项,后在省教科所正式立项,后来在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也排了名,自此,我们的仁爱教育纳入到科学的课题研究之中。
2、抓宣传造势
2005年12月,笔者在全校师生大会上作了《扬圣贤之德,铸仁爱之魂——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浸润孩子的心田》的动员报告,随后,学校领导大会小会讲仁爱,汇报工作谈仁爱,评先表模看仁爱。仁爱教育与教学工作齐抓共管,并行不悖。去年12月中旬,学校组织了两次规模较大的家长会,在大会上,笔者讲了开展仁爱教育活动的意义和方式,要求家校合作,携手共建精神家园。国家级杂志《新风教育》、《仙桃日报》、《希望》杂志和《仙桃广播电视报》对学校的相关活动进行了报道。至此,大新路小学的仁爱教育由校园走向了社会。
3、抓学习培训
仁爱教育以传统的优秀文化为基础,与现代精神文明相融合,它要求我们的课题实施者必须要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和思想道德修养,因此,加强业务学习则成了当务之急,基于这一点,学校狠抓了仁爱教育的校本培训。
一是专题辅导。对仁爱教育的“八德”,即忠、孝、诚、信、礼、义、廉、耻进行专题辅导讲座,主讲者认真备课,通古观今,去粗取精,把它与现代文明理念相融合,深入浅出地进行讲演,让师生听得懂,记得牢,学得到。
二是读诗诵经。我们把仁爱思想透渗到教学中,每周开设一节诵读课,师生吟诵经典古诗文,如《三字经》、《弟子规》、《论语》、《仁爱教育格言二十条》、《仁爱八德歌》等,力求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精神营养。一年来,我校教师读经典书籍人平2部,中高年级学生人均背诵古诗文70篇。
三是考试内化。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学校定期对师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查,查笔记、查心得、查总结。学校把仁爱教育理论考试纳入第七届“创造杯”教学大赛之中,让师生全都参加笔试,教师的成绩纳入继续教育学分中。
4、抓文化设计
为了在校园内形成仁爱教育的浓浓氛围,学校请来了市教科院的张院长和舒主任,让他们出谋划策,进行教育设计。目前,我们的校园文化布局有了一些新的变化:一是“忠、孝、诚、信、礼、义、廉、耻”八个大字悬挂在主体教学楼正墙中央,时刻警示师生做中华美德的传人;二是“践行孝道,学会感恩”的二十四孝图教人立德;三是仁爱教育格言警语催人上进;四是“仁爱之星”展牌成了仁爱教育的亮丽的风景。这一切与绿化、美化、净化的校园环境相融合,彰显出具有大新路小学校园仁爱文化的鲜明特色。
5、抓校本开发
我们组织专班在广泛阅读经典著作的基础上,选录了一部分适合小学生学习的内容,自编了“仁爱八德歌”,开发了“仁爱新绿普及读本”,以便让师生享受这些人生宝典。
6、抓活动展示
(1)形成教育序列。学校以“仁爱行动”为主题,把思想教育物化为教育行动,形成了教育序列,即仁爱教育行动在社会,仁爱教育行动在家庭,仁爱教育行动在校园,仁爱教育行动在班级。通过序列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说仁爱话、做仁爱事、行仁爱礼的好习惯。
(2)活动展示激励。我们让学生上三台,即上讲台、上擂台、上舞台。师生唱仁爱歌曲,演仁爱节目,献仁爱才艺,在活动中引领,在引领中升华。一年来,我们组织仁爱教育故事演讲会2场,仁爱教育辩论会2场,仁爱教育读书汇报会2次,文艺汇演2场,诵经比赛2场,“仁爱在我心中”征文活动1次。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展示活动,让仁爱思想在学生心中生根开花。
(3)创新班级管理。班主任是仁爱教育行动的核心力量,一年来,学校狠抓班主任培训活动,通过“仁爱教育窗口班”、“仁爱教育现场会”、“仁爱教育之星”的评选活动,激励学生自主践行仁爱,同时,通过班主任经验交流活动来促进仁爱教育平衡发展。
7、抓“四一”行动
“四一”行动即日学一语,日行一善,日写一文,日增一星。同学们每天学一句仁爱格言,做一件好事,写一则日记,增加一颗仁爱星星。达到一百颗星,便是“神州一号卫星”,达到两百颗便是“神舟二号卫星”……依此类推,让孩子们永远做善事,永远有追求。
8、抓家校共育
家庭和社会是仁爱教育的延伸,我们的仁爱教育以社校共建为平台,按照“学校主导,家庭互补,社教联动”三元构架,力求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辐射一个社区。学校成立了社区仁爱教育领导小组,聘请了相关家长作校外辅导员,并建立了仁爱教育家校联系卡,这样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家校教育网络。
一年来,通过坚持不懈的抓学习、抓宣传、抓落实、抓提高,仁爱思想,仁爱精神已内化为师生的自觉行为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