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智深人物形象分析(2)
展开全部
第四,鲁智深慷慨大方,重义轻财。他对钱财、名利、地位都看得很淡,但却十分重义气、重感情。如他救助金氏父女时,将身上的所有银两都拿了出来,并向史进、李忠借钱,但李忠只摸出二两银子给他,他看见李忠不爽快、吝啬,将二两银子还他。而在桃花山上,看见周通、李忠对他不真诚,明说送他盘缠,但又要等抢到后给他,他对他们的小气非常气愤,因而为了报复他们的不讲义气,他将他们的金银酒器踏扁后席卷一空而去。他视兄弟间的情分如生命,重视朋友间的义气,当他知道史进陷入华州城后,自己不顾生命危险,只身犯险而遭擒;他虽然仇视朝庭,不满当时的黑暗腐朽的社会现实,不想与官场上的贪官污吏、奸臣贼子为伍,但碍于兄弟间的义气,和梁山泊众英雄接受招安。在后来的战斗中,为了兄弟间的情谊,他出生入死,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令人纳闷的是,鲁智深这样一个平生“杀人放火“的人,到最后怎么可能“立地成佛”呢?然而,在《水浒》中,围绕鲁智深的生平际遇来看,“杀人放火”和“立地成佛”却又是那么有机地统一起来。“忠义说”认为,《水浒》强调造反起义就是忠君报国,“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对于鲁智深来说,“俗缘未尽,要还杀生之债”,正所谓“杀尽不平方太平”,杀死一个恶人就做了一件善事,杀尽了恶人,自己也便成了佛。
《水浒》第九十回,宋江在平定辽国后班师回朝,路过五台山,便领着鲁智深等人去参拜智真长老。想不到师徒见面,智真长老第一句话就说:“徒弟一去数年,杀人放火不易。”弄得平素机警敏捷的鲁智深,竟也“默默无语”,场面相当尴尬。智真长老说出这样的话是有原因的。当年鲁智深大闹五台山时,智真长老就对诸位和尚说:“(鲁智深)虽是如今眼下有些啰唣,后来却成得正果”。后来鲁智深前往相国寺时,智真长老送他四句:“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而止”。已经算定了鲁智深一生的行为际遇与结果。就连鲁智深自己也对宋江说:“洒家常想师-父说,俺虽是杀人放火的性,久后却得正果真身。”
鲁智深的人生结局非常富有戏剧性:平定方腊后,鲁智深住在杭州六合寺,深夜听见钱塘江潮信声如巨雷,忽然记起五台山智真长老给他说的偈言“听潮而园,见信而寂”。鲁智深明白自己死期已至,便“问寺内众僧处讨纸笔,写了一篇颂子;去法堂上捉把禅椅,当中坐了;焚起一炉好香,放了那张纸在禅床上,自迭起两只脚,左脚搭在右脚,自然天性腾空”,“花和尚”就这样“圆寂”了——爽快人干事爽快,死得也爽快。他写的颂是:
平生不修善果,只 爱 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起,今日方知我是我。
主持火化仪式的径山大惠禅师指着鲁智深说:
鲁智深,鲁智深,起身自绿林。两只放火眼,一片杀人心。忽地随潮归去,果然无处跟寻。咄!解使满空飞白玉,能令大地作黄金。
这两段话说的是一个意思:杀人放火照样可以立地成佛,而且只有杀尽恶人,方可成为真佛。
总而言之,和梁山泊众多因“官逼民反”而落草的英雄好汉相比,鲁智深上梁山,不是由于现实对他个人的迫-害,而是因为恃强凌弱的统治集团横行霸道,他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导致的结果。他本来可以“逍遥自在”地做他的提辖官,然而他却不能忍受他所生存的社会,对不合理的社会压迫他没有采取妥协的态度,而是采取了积极进攻的态度。他的正义感和责任心不仅在当时,就是在现在,也是有极为突出的典型性。还有,鲁智深平生活得潇洒坦荡不虚伪不做作,最终立地成佛,实在令人敬仰不已。
鲁智深人物形象分析 [篇2]
鲁智深,小说《水浒传》中重要人物,梁山一百单八将之一,姓鲁名达,出家后法名智深,人称花和尚,是《水浒传》开篇用了整整六回着力塑造的性格鲜明的第一个英雄人物。最早接触鲁智深的文学形象,是在中学语文课本名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这段在《水浒传》(七十回本)第三回《史大郎夜走华阴县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节选的文字,通过对鲁提辖酒楼遇金氏父女,寻问啼哭的缘由,救助父女脱脸,并三拳打死镇关西的精彩场面的描绘,生动而鲜活的向读者展现了鲁达的侠义性格和不朽的艺术形象。笔者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尝试对鲁智深人物形象优缺点进行细化分析,并就其形象所反映的文学作品价值观提出自己的评价。
一、传统价值观念视角下鲁智深的人物形象特点
文艺作品中总是蕴含了作者或一定时代的道德观、价值观,以儒家思想特别是程朱理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价值理念对鲁智深大多持肯定褒奖的态度。李贽从假道学观念出发,把他看作“佛性反是完全的人”;金圣叹认为他是“上上人物、人中绝顶”;燕南尚生《新评水浒传》认为他是“才大心细之人”。[分别见:李贽,忠义水浒传一百回总评,《水浒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 1980年, 第91页;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同上,第34页。燕南尚生,新评水浒传,同上, 第51页。]《水浒传》作者施耐庵不吝笔墨夸饰他行侠仗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美德,赞扬他的勇武、直率, 张扬他不受佛门戒律约束的叛逆个性。
令人纳闷的是,鲁智深这样一个平生“杀人放火“的人,到最后怎么可能“立地成佛”呢?然而,在《水浒》中,围绕鲁智深的生平际遇来看,“杀人放火”和“立地成佛”却又是那么有机地统一起来。“忠义说”认为,《水浒》强调造反起义就是忠君报国,“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对于鲁智深来说,“俗缘未尽,要还杀生之债”,正所谓“杀尽不平方太平”,杀死一个恶人就做了一件善事,杀尽了恶人,自己也便成了佛。
《水浒》第九十回,宋江在平定辽国后班师回朝,路过五台山,便领着鲁智深等人去参拜智真长老。想不到师徒见面,智真长老第一句话就说:“徒弟一去数年,杀人放火不易。”弄得平素机警敏捷的鲁智深,竟也“默默无语”,场面相当尴尬。智真长老说出这样的话是有原因的。当年鲁智深大闹五台山时,智真长老就对诸位和尚说:“(鲁智深)虽是如今眼下有些啰唣,后来却成得正果”。后来鲁智深前往相国寺时,智真长老送他四句:“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而止”。已经算定了鲁智深一生的行为际遇与结果。就连鲁智深自己也对宋江说:“洒家常想师-父说,俺虽是杀人放火的性,久后却得正果真身。”
鲁智深的人生结局非常富有戏剧性:平定方腊后,鲁智深住在杭州六合寺,深夜听见钱塘江潮信声如巨雷,忽然记起五台山智真长老给他说的偈言“听潮而园,见信而寂”。鲁智深明白自己死期已至,便“问寺内众僧处讨纸笔,写了一篇颂子;去法堂上捉把禅椅,当中坐了;焚起一炉好香,放了那张纸在禅床上,自迭起两只脚,左脚搭在右脚,自然天性腾空”,“花和尚”就这样“圆寂”了——爽快人干事爽快,死得也爽快。他写的颂是:
平生不修善果,只 爱 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起,今日方知我是我。
主持火化仪式的径山大惠禅师指着鲁智深说:
鲁智深,鲁智深,起身自绿林。两只放火眼,一片杀人心。忽地随潮归去,果然无处跟寻。咄!解使满空飞白玉,能令大地作黄金。
这两段话说的是一个意思:杀人放火照样可以立地成佛,而且只有杀尽恶人,方可成为真佛。
总而言之,和梁山泊众多因“官逼民反”而落草的英雄好汉相比,鲁智深上梁山,不是由于现实对他个人的迫-害,而是因为恃强凌弱的统治集团横行霸道,他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导致的结果。他本来可以“逍遥自在”地做他的提辖官,然而他却不能忍受他所生存的社会,对不合理的社会压迫他没有采取妥协的态度,而是采取了积极进攻的态度。他的正义感和责任心不仅在当时,就是在现在,也是有极为突出的典型性。还有,鲁智深平生活得潇洒坦荡不虚伪不做作,最终立地成佛,实在令人敬仰不已。
鲁智深人物形象分析 [篇2]
鲁智深,小说《水浒传》中重要人物,梁山一百单八将之一,姓鲁名达,出家后法名智深,人称花和尚,是《水浒传》开篇用了整整六回着力塑造的性格鲜明的第一个英雄人物。最早接触鲁智深的文学形象,是在中学语文课本名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这段在《水浒传》(七十回本)第三回《史大郎夜走华阴县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节选的文字,通过对鲁提辖酒楼遇金氏父女,寻问啼哭的缘由,救助父女脱脸,并三拳打死镇关西的精彩场面的描绘,生动而鲜活的向读者展现了鲁达的侠义性格和不朽的艺术形象。笔者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尝试对鲁智深人物形象优缺点进行细化分析,并就其形象所反映的文学作品价值观提出自己的评价。
一、传统价值观念视角下鲁智深的人物形象特点
文艺作品中总是蕴含了作者或一定时代的道德观、价值观,以儒家思想特别是程朱理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价值理念对鲁智深大多持肯定褒奖的态度。李贽从假道学观念出发,把他看作“佛性反是完全的人”;金圣叹认为他是“上上人物、人中绝顶”;燕南尚生《新评水浒传》认为他是“才大心细之人”。[分别见:李贽,忠义水浒传一百回总评,《水浒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 1980年, 第91页;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同上,第34页。燕南尚生,新评水浒传,同上, 第51页。]《水浒传》作者施耐庵不吝笔墨夸饰他行侠仗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美德,赞扬他的勇武、直率, 张扬他不受佛门戒律约束的叛逆个性。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