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现实意义
展开全部
一、文艺必须坚持“为人民大众”的根本方向
“为人民大众”的思想,反映了无产阶级文艺理论具有革命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本质属性。正如毛泽东所说:“一切革命的文学艺术家只有联系群众,把自己当做群众的忠实的代言人,他们的工作才有意义。”③他认为,文艺创作应以人民大众的利益为前提。若丧失了“为人民大众”的立场,缺乏作家就是人民群众自。“忠实的代言人”的角色意识,无产阶级文艺就失去了它的思想力量和存在的意义。当然,毛泽东并不只是一股性地阐述这个问题,更重要的是他始终把“为人民大众”的思想运用到中国文艺的具体实践中去。体现在思想方面,就是要具有“正确韵政治观点”,能够“鼓励群众同心同德”的在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的倾同;体现在生活方面,就是要反映人民兰活”、反映“新的人物、新的世界”;在艺术方面,则是要有“尽可能完美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谈到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问题时指出:“这政治是指阶级的政港群众的政治,不是所谓少数政治家的政治。政治,不论革命的和反革命的,都是阶级对阶级的斗争,不是少数人的行为。”这就是说,对于无产阶级来讲,这政治就是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之所在、之所系。于是,在《讲话》中毛泽东又进一步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在毛泽东看来,无产阶级文艺是以有利于人民大众的目前的和长远的利益为基本点的。
二、把“对人民的态度如何”作为衡量作品好坏的根本标准
五四以来,“平民文学”的提出,“大众化”问题的争论,“到民间去”的呼吁,表现了文学界试图使作家与人民大众的关系进一步密切起来的努力。但是,由于没有找到这一问题的症结所在,而且客观环境也还没有提供解决这一问题的充分条件,所以为人民大众也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还不能成为广大作家和文艺批评家的实际行动。毛泽东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文艺为人民大众的问题,他创造性地发展了列宁的文艺思想,一方面要求“在群众中间唤起艺术家”,大力从工人、农民、士兵中间培养艺术人才,另一方面则要求作家、文艺家到群众中去,使自己的思想感情来一番彻底变化,从根本上解决自己为人民大众的立场和态度问题。他说,“许多同志爱说‘大众化’,但是什么叫做大众化呢?就是我们的文艺
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④他还说:对于人民,这个人类世界历史的创造者,为什么不应该歌颂呢?在谈到“无产阶级对于过去时代的文学艺术作品”时,毛泽东明确指出,“也必须首先检查它们对待人民的态度如何,在历史上有无进步意义,而分别采取不同态度。”⑤这就把“对人民的态度如何”,能否“使人民群众得到真正的利益”作为衡量一部作品好坏的根本标准。从延安时期一直到建国后的若干年内,毛泽东始终把这个问题作为解决无产阶级文艺创作的关键问题来抓,虽然这里也有某些失误和不当之处,但是,无产
阶级文艺的真正诞生,没有作家、艺术家感情的彻底改变和升华,确实是难以实现的。
毛泽东还针对旧中国广大劳动群众的文化教育状况,指出:在当时的条件下,“普及工作的任务更为迫切”,要用“工农兵自己所需要、所便于接受的东西”,用具有“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作品去普及。毛泽东一再告诫文艺理论工作者,“当着自己写文章的时候,不要老是想着‘我多么高明’,而要采取和读者处于完全平等地位的态度。”⑥这些提醒不仅有助于改进我们的文风,而且有利于文艺创作更好地联系社会实际。
三、文艺批评必须有人民大众的积极参与
文艺批评并不是以作品的产生为活动的终结,而是以它能否被广大读者——人民大众所接受并转化为精神力量、进而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为归宿的。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告诉我们,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文艺作品的评价,社会实践的主体——人民大众应该最有发言权,正如马克思所说,“人民历来就是作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判断者。”⑦毛泽东认为,文艺批评必须依靠人民群众,要把他们当做文艺批评的主人。文艺批评除了要有专家的辛勤耕耘之外,还要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只有这两者的结合,并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分析和评价文艺怍品的依据,才能形成健康向上的、促进文艺事业繁荣与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批评。毛泽东说:“戏唱得好坏,还是归观众评定的。要改正演员的错误,还是靠看戏的人。观众的高明处就在这个地方。一个戏,人们经常喜欢看,就可以继续演下去。有些戏,人们不大高兴看,就必须改变”⑧,否则,即使是“阳春白雪”,其作品价值也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人民群众对一都作品的反映和评论,可以反映出人民的意愿和需要,这是推动艺术创作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检验作家、艺术家“为大众的”动机与“被大众欢迎”、“对大众有益”的效果的最好标准。因此,毛泽东指出,文艺批评的目的就是要“使不适合广大群‘众斗争要求的艺术改变到适合广大群众斗争要求的艺术。”⑨人民大众参与文艺批评活动,不仅可以扩大文艺作品接受者的范围,而且还能使文艺批评从少数人手中解放出来,成为人民大众的实践活动,让人民群众自己教育自己,从而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鉴赏力,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
“为人民大众”的思想,反映了无产阶级文艺理论具有革命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本质属性。正如毛泽东所说:“一切革命的文学艺术家只有联系群众,把自己当做群众的忠实的代言人,他们的工作才有意义。”③他认为,文艺创作应以人民大众的利益为前提。若丧失了“为人民大众”的立场,缺乏作家就是人民群众自。“忠实的代言人”的角色意识,无产阶级文艺就失去了它的思想力量和存在的意义。当然,毛泽东并不只是一股性地阐述这个问题,更重要的是他始终把“为人民大众”的思想运用到中国文艺的具体实践中去。体现在思想方面,就是要具有“正确韵政治观点”,能够“鼓励群众同心同德”的在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的倾同;体现在生活方面,就是要反映人民兰活”、反映“新的人物、新的世界”;在艺术方面,则是要有“尽可能完美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谈到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问题时指出:“这政治是指阶级的政港群众的政治,不是所谓少数政治家的政治。政治,不论革命的和反革命的,都是阶级对阶级的斗争,不是少数人的行为。”这就是说,对于无产阶级来讲,这政治就是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之所在、之所系。于是,在《讲话》中毛泽东又进一步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在毛泽东看来,无产阶级文艺是以有利于人民大众的目前的和长远的利益为基本点的。
二、把“对人民的态度如何”作为衡量作品好坏的根本标准
五四以来,“平民文学”的提出,“大众化”问题的争论,“到民间去”的呼吁,表现了文学界试图使作家与人民大众的关系进一步密切起来的努力。但是,由于没有找到这一问题的症结所在,而且客观环境也还没有提供解决这一问题的充分条件,所以为人民大众也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还不能成为广大作家和文艺批评家的实际行动。毛泽东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文艺为人民大众的问题,他创造性地发展了列宁的文艺思想,一方面要求“在群众中间唤起艺术家”,大力从工人、农民、士兵中间培养艺术人才,另一方面则要求作家、文艺家到群众中去,使自己的思想感情来一番彻底变化,从根本上解决自己为人民大众的立场和态度问题。他说,“许多同志爱说‘大众化’,但是什么叫做大众化呢?就是我们的文艺
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④他还说:对于人民,这个人类世界历史的创造者,为什么不应该歌颂呢?在谈到“无产阶级对于过去时代的文学艺术作品”时,毛泽东明确指出,“也必须首先检查它们对待人民的态度如何,在历史上有无进步意义,而分别采取不同态度。”⑤这就把“对人民的态度如何”,能否“使人民群众得到真正的利益”作为衡量一部作品好坏的根本标准。从延安时期一直到建国后的若干年内,毛泽东始终把这个问题作为解决无产阶级文艺创作的关键问题来抓,虽然这里也有某些失误和不当之处,但是,无产
阶级文艺的真正诞生,没有作家、艺术家感情的彻底改变和升华,确实是难以实现的。
毛泽东还针对旧中国广大劳动群众的文化教育状况,指出:在当时的条件下,“普及工作的任务更为迫切”,要用“工农兵自己所需要、所便于接受的东西”,用具有“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作品去普及。毛泽东一再告诫文艺理论工作者,“当着自己写文章的时候,不要老是想着‘我多么高明’,而要采取和读者处于完全平等地位的态度。”⑥这些提醒不仅有助于改进我们的文风,而且有利于文艺创作更好地联系社会实际。
三、文艺批评必须有人民大众的积极参与
文艺批评并不是以作品的产生为活动的终结,而是以它能否被广大读者——人民大众所接受并转化为精神力量、进而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为归宿的。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告诉我们,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文艺作品的评价,社会实践的主体——人民大众应该最有发言权,正如马克思所说,“人民历来就是作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判断者。”⑦毛泽东认为,文艺批评必须依靠人民群众,要把他们当做文艺批评的主人。文艺批评除了要有专家的辛勤耕耘之外,还要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只有这两者的结合,并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分析和评价文艺怍品的依据,才能形成健康向上的、促进文艺事业繁荣与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批评。毛泽东说:“戏唱得好坏,还是归观众评定的。要改正演员的错误,还是靠看戏的人。观众的高明处就在这个地方。一个戏,人们经常喜欢看,就可以继续演下去。有些戏,人们不大高兴看,就必须改变”⑧,否则,即使是“阳春白雪”,其作品价值也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人民群众对一都作品的反映和评论,可以反映出人民的意愿和需要,这是推动艺术创作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检验作家、艺术家“为大众的”动机与“被大众欢迎”、“对大众有益”的效果的最好标准。因此,毛泽东指出,文艺批评的目的就是要“使不适合广大群‘众斗争要求的艺术改变到适合广大群众斗争要求的艺术。”⑨人民大众参与文艺批评活动,不仅可以扩大文艺作品接受者的范围,而且还能使文艺批评从少数人手中解放出来,成为人民大众的实践活动,让人民群众自己教育自己,从而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鉴赏力,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