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回答
2007-03-02
展开全部
土家民族文化资料
一、 土家民族的传说
土家人的来历
相传好久好久以前,涨了一河齐天大水,世界上的人都被淹死了,就剩下南极山上的一对兄妹。南天无极道人掐指一算,知道凡间遭了劫难,就走出无极宫,往凡间一看,只件大地冷冷清清,荒芜人烟,心想:要是凡间没有黎民百姓,这不就像个打缺的盘子了么?那世界也就不成世界了。再仔细一看,忽见凡间还有一男一女正在摘野果,顿觉一喜:“好呢,这下有办法了!”
原来是那兄妹俩,涨水那天,兄妹俩躲在一节大竹筒里,虽然没被淹死,但洪水退去便是干旱,日子更加难过。于是,就向天求叫:“苍天那
给我们水吧!救救凡间的生灵吧!”这一喊,天上果然降下一股清泉来。兄妹俩喝了个饱。这时,一阵清风吹过,飘来一朵五彩云,只见上面立着一位鹤发童颜的老人。兄妹俩自知是上界神仙下凡,便拜倒在地,那道人道:“你二人罪孽尚未赎清,故保全你们性命,眼下百姓死于非命,为续人间烟火,特令你二人改同胞为夫妻,此乃天作之和!”兄妹俩一听,连连摆手说:“要不得!要不得!我们是兄妹,世上哪有兄妹成亲的?”老道又讲:“你俩虽属同胞,但阴阳各异,眼下凡间人类已绝,如不结成夫妻,人间烟火又怎能延续?”兄妹还是不依。道人起火了:“你们不做夫妻,我就凿断天水,渴死你们!”说罢把拂尘一挥,拿泉水真个就断流了。妹妹见泉水断流,心里好急,暗暗想了一会儿,就对道人讲:“要我和哥哥结成夫妻,您必须答应我一个条件:这里有两扇磨子,刚刚背一扇站在东山顶,我背一扇站在南山顶,我俩同时将磨子朝山峡滚,如果两扇磨子合在一起,我就答应,要不,我们照旧还是兄妹。”道人一听,满口答应。于是兄妹俩一个站在东山,一个站在南山,道人喊:“算起!”哥哥滚了,妹妹故意停了一会儿才滚,可那两扇磨子一滚滚到山脚还是丝毫不差地合在一起了。老道大笑起来:“此乃天意,非人力所能及也!”于是把手一挥,泉水便冒了出来。可妹妹还是不肯:“这次不依,我们在两边山头各烧一堆火,要是两股烟子打伙哒,我们就成亲。”道人笑道:“依你的!”兄妹俩就烧起火来,两股烟子飘啊飘,一会儿就搅合成一股了。老道看着阿妹,笑道:“这下没什么讲的了吧?”兄妹没法子,只好住在一起。
十个月后。妹妹生了个儿子,哥哥觉得好丑,便把婴儿摔死哒,又用刀剁成肉泥抛在河边、树丛、草地和石头上。不料无极道人在上界看的清清楚楚,驾云下来,面对遍地的婴儿的血肉吹了一口仙气,立即变成了一群活蹦乱跳的男女孩子,老道临走,便封兄为东山老人,妹为南山圣母要他们管教好这些孩子。东山老人和南山圣母,觉得这么多孩童不便呼唤,只好分别赐姓,从杨树上变的就姓杨,从石头上变的就姓石,从芦茅丛变的就姓卢……这样就有了百家姓。后来,两兄妹老死了,孩子们分别把他们葬在东山和南山。以后,土家人每逢正月初一到十五都要在堂屋上供奉酒饭,焚香化纸,祭拜自己的祖先,祈求东山老人和南山圣母保佑平安。土老士的咒语也是这样念的:“东山老人,南山圣母,请!隔山请,隔山应;隔水请,隔水应。恭请二圣大显神灵……
二、 土家民族的歌谣、歌舞
土家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民间艺术丰富多彩,歌谣、舞蹈都有其民族风格和特色。
土家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民间艺术丰富多彩,歌谣、舞蹈都有其民族风格和特色。
土家族民歌:
民歌是土家族口头文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土家人民爱唱歌,开口一唱一大箩”。从来源而论,土家民歌来自巴歌。唐代刘禹锡根据巴歌创造的《竹枝词》世代相沿,其特点一直保存在土家族民歌中。土家族至今传唱的“杨柳”即为《竹枝词》之一种。在土家与汉族长期文化交流中,土家民歌又受汉族诗歌的不小影响。由于土家人多会汉语,或既能讲汉语又会讲土家话,因此演唱土家民歌大部分都是用汉语唱的,也有用土家语唱的。
土家地区宛如诗歌的海洋,土家族的歌唱和诗歌分不开。即席即兴而歌是多数,有的要用乐器伴奏,有的还是边唱边舞。不仅歌词优美,曲调也十分委婉动听。按歌曲的体裁才分,有劳动号子、山歌、神歌等。*草锣鼓歌是富有战斗性的劳动歌曲,刚劲有力,节奏鲜明,听起来振奋人心。在土家族中也和其他中南、西南的少数民族一样,流行盘歌。两人对唱,互相盘答,如一方盘问:“什么弯弯弯上天?什么弯弯在江湾?什么弯弯街前卖?什么弯弯姐面前?”对方答歌:“月牙弯弯弯上天,船儿弯弯在江面。梳子弯弯街前卖,眉毛弯弯姐面前。”还有盘天地、盘花草、盘鸟兽、盘生产等,其中男女互相盘答,以抒发爱情的较多,四句一首,对答如流,极为生动有趣。土家喜唱号子。如拖船号子、拖木号子、挑岩号子等。先唱“号儿”,再唱“歌儿”,一领众和,来回穿插,强调高亢,雄健有力。
山歌:
土家族民歌中首推山歌,一般多为七字一句,四句一首,也有五句一首。题材繁多,主要是抒情歌、叙事歌、神歌等。以下为一首情歌:
男: 小小姑娘我喊你,
我喊你十句呀,
你一句也不答我,
几时把你得罪了?
你一句一句给我说。
女:我的哥哥你喊我,
妈妈在屋怎把口开?
几时我妈不在屋,
我背着猪草看你来。
锣鼓歌:
也称挖土歌、山锣鼓、合音锣鼓等,是一种劳动歌,多表现土家人的劳动场景。如:
捆起腰带要崭劲,
把它挖起要斗形。
挖边哥哥要崭劲,
一步一步往前行。
摆手歌:
源于土家人祭祀土王而举行的一种礼仪歌舞。歌词主要是神话传说和过去的生产生活情景。如《人类起源歌》:
瓢泼大雨,
下了七天七夜,
水井的水,
雍尼不索尼,
钻进瓜窗里。
水冲卷起岩渣,
紧紧的堵住了瓜窗。
水涨破了天,
天塌垮到地上,
地涨升至天上,
天翻了,地覆了。
长篇叙事诗歌:
如《锦鸡》,有七章,724行:
卖身——
管家只问羊多少,
土司只问羊多壮。
谁管春哥饥寒苦?
只有长工问寒暖!
赎身——
一张字纸一条命,
今日才算自由人。
长工点起一把火,
卖身契约化灰烬。
重逢——
落雨太阳是假情,
媒人讲话几句真?
有情有意心对心,
哪要媒人作引针!
重逢——
生不丢来死不丢,
好比青藤缠石榴。
青藤缠了石榴树,
花死藤干两不丢。
哭丧歌:
歌手们围在祭帐前,一人击鼓而歌,有时众人帮腔,依次轮唱。除有固定唱词的部分外,大多随编随唱。一般每句七言或十言,两句或四句一首。如:
孝家今夜打鼓闹(热),
三亲六戚都来朝(拜)。
满堂儿孙批麻戴(孝),
孝男孝女痛哭嚎(啕)。
哭嫁歌:
土家族姑娘出嫁上轿前边哭边唱的歌。有辞祖宗、女哭娘、娘哭女、姐哭妹、妹哭姐、哭哥嫂、哭姐妹、哭梳头、哭穿露水衣、哭吃爷娘饭、哭百客、哭上轿等。
其中骂媒人颇有趣:
背时媒人是条狗,那头吃了这头走。
娘家来吹女婿好,婆家去夸嫁妆多。
树上麻雀哄得来,岩上猴子骗得走。
豌豆开花角对角,媒人吃了烂嘴角。
铁树开花八寸长,媒人吃了烂大肠。
哭父,也颇有特点:
天上星多月不明,爹爹为我苦费心,
爹的恩情说不尽,提起话头言难尽。
一怕我们受饥饿,二怕我们生疾病;
三怕穿戴比人丑,披星戴月费苦心。
四怕我们无文化,送进学堂把书念,
把你女儿养成人,花钱费米恩情深。
一尺五寸把女盘,只差拿来口中衔;
艰苦岁月费时日,挨冻受饿费心肠!
女儿错为菜子命,枉自父母费苦心;
我今离别父母去,内心难过泪淋淋!
为女不得孝双亲,难把父母到终身;
水里点灯灯不明,空来世间枉为人!
姐妹对哭词:
姐:梭罗树上十二丫,我们同根又同丫;
今朝姊妹要分离,离开绣楼好孤单!
妹:梭罗树上十二丫,我们同父又同娘;
今朝姐妹要离开,难舍难分情难断!
姐:梭罗树来台对台,我姐心里难宽怀;
丢你妹妹婆家去,逢年过节又才来!
妹:梭罗树来台以台,望姐心里多宽怀,
多承姐姐把妹待,姐的教诲记心怀!
土家族舞蹈:
土家族传统舞蹈有跳丧鼓、摆手舞、八宝铜铃舞、梅山舞、跳马舞、操旗舞、八幅罗裙舞、玩耍耍等。
跳丧鼓上土家古老的丧葬仪式歌舞。凡老人正常死亡后,必须跳丧,死者年岁愈高,前往跳丧者愈多,不仅其族亲戚往吊,邻里乡人也要参加,称为“人死众家丧,一打丧鼓二帮忙”。跳丧多在葬前一夕进行,在死者灵前,先由歌师击鼓叫歌,成队的二歌郎、四歌郎、八歌郎相应接歌,随鼓节起舞,按曲牌进行,边饮宴,边歌舞,多达数百人时,就在灵柩前场坝上应歌接舞以兴哀。
摆手舞是土家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舞蹈。土家语称“舍巴”,汉语称“玩摆手”。跳摆手舞时,由一人在圈中司鼓兼鸣锣,男女舞众在一善舞者领头下,围圈舞蹈,随鼓点进退,变换舞姿。每舞一周或数周换一套程式,把许多动作连贯起来,构成具有完整情节的段落,套套相连。摆手舞内容丰富,主要有表现古代打仗的“马前舞”,在宫衙朝拜土王的“饮宴舞”,表现狩猎生活的“打猎舞”、表现劳动生活的“生产舞”、表现日常生活的“打蚊子”、“水牛打架”等。
八宝铜铃舞是土家族一种祭祀仪式舞。土家人向祖先“解钱”,便要请土老师来主持祭祀礼,土老师身穿八幅罗裙,头裹红丝帕,腰系短刀,手持八宝铜铃,边唱边舞。歌颂祖先的创业和迁徙,祷告先人安宁,乞求后生幸运。
玩耍耍又称花鼓子,是土家常见的一种民间舞蹈。舞时,多以一丑一旦出场,均持小扇(或手帕),动作比较简单。用大小步法,两手在身旁摆动,身体随脚手自然地向两边摆,男动作较大而粗犷,女动作较小而柔和,边歌边舞,轻松愉快,深受土家青年喜爱。
三、 土家民族的婚丧礼仪
婚姻 土家族的婚姻有姑表开亲之俗。一般姑家之女嫁舅家之子,称为“骨种”,“接亲路”,视为亲上加亲。土家族的婚礼,要送三道人情。姑娘出嫁前要练《哭嫁歌》。要哭众亲友,还要提前1~2天不饮食,叫做“不吃茶饭”。姑娘婚后生了孩子,男方要到女家报喜。由女婿提壶酒,送到女家放在堂屋的香龛上,壶嘴朝外,表示生男孩;壶嘴朝内,表示生女孩。后由女家亲戚送粮食、鸡、肉、蛋到男家吃“月米酒”,男家也要反送礼物。
丧葬 土家族的丧葬,老人去世,大都要举行隆重的葬礼。要请土老师主持选择安葬日期和墓地以及座山、向山。发丧时,路上要丢“引路纸钱”,坟内禁放有铁的东西。因此,要自己的亲人挖井,待死者埋葬以后,才能离开。埋葬的过程中,要请土老师开棺、清棺、“抛米”。抛米时,亲人在棺前跪地用背后衣服接米,有的当场将米嚼细吞下,也有的将米带回煮食,表示后代要团结和睦,衣食不愁,继承老人的遗风。
四、土家民族的节庆礼俗
土家族有过“赶年”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腊月二十八、二十九日过年,现土家族聚居的部分村寨,一直保留了这一习俗。“四月八”是土家族送毛虫的节日,要自念谚语,祈望庄稼免遭虫害,五谷丰登。
背景:湘、鄂、川、黔边界上家族的一些地方,每年要过三次年:腊月二十九(或二十八)“过赶年”;农历六月二十五过“六月年”;十月初一过“十月年”。
汉族以及一些有关民族过大年(简称“过年”,即春节)都在腊月三十(或二十九)。土家族人提前一天赶着过年,故称“过赶年”。土家族人为什么要过赶年呢?在湘、鄂、川、黔边界民间流行着四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说为了抵御外国的侵略。传说明嘉靖年间倭寇(日本)入侵中国,永顺土司工彭翼南奉命出征,他率领士兵三千,提前一日过了年奔赴前线,大败倭寇,立了“东南战功第一”。为了纪念这次征战胜利,同时,也为表达广大民众对抗倭将士的深切怀念,永顺县土家族人就定在腊月二十九(或二十八)过年,这种“过赶年”的习俗已经持续了好几百年的历史。另一种说法是,为了打败异族的骚扰。缘于民族战争频繁,土家族民众常常不能安全过年。于是,本民族头领便施巧计,出奇制胜。头领让民众提前一天过年,尔后,率领将士猝然出击,敌人过年大吃酒肉,毫无戒备,被土家族人打得落花流水,仓皇撤离。还有一种说法,土家族人祖先贫困,给财主当长工,穷得无法过年,不能合家团圆,只好提前一天“团年”。另外也有说,四川西阳、秀山一带的士家族人分别在农历三月三、四月十七过年,是因为明代万历年间土家族人奉命出征,班师回朝的日期不一致,所以过年的时间也就不一样。
从以上四种不同的说法(传说)中,可以找到一些共同的东西,那就是:不论是外国的侵略、异族的骚扰或者地主的盘剥、掠夺,土家族人从来就是英勇无畏,同仇敌汽,并且足智多谋,以奇制胜,这是一个英勇的民族,豪爽的民族。“过赶年”的晚上,寨上烧起冲天大火,调年旗高高飘扬,男男女女围着旺火跳摆手舞,唱调年歌,舞“毛古斯”。这种“过赶年”的爽快朴野、红火亢奋,别有一番情调。
土家族人豪爽、痛快的民族气质的形成与发展,与其历史进程中曾经饱经患难、备受欺压,几度被迫举族(氏族或部族)迁徒却能泰然处之的史实分不开。因而,同其先辈楚民族(或巴人,“南蛮”)一样,养成了念祖、怀旧、齐心、尚武的强烈民族精神,这在上家族过“六月年”和“十月年”的风俗与传说里鲜明地体现出来。
民间传说中说,古代土家族人原住江西一带,因不堪忍受官府、财主的掠夺、欺压,避免被斩尽杀绝的灾难,他们约定在农历四月初八开始准备,然后悄然离开,经过洞庭湖,溯沉江而上,到达武海派点心合时令陵山区一个山青水秀的地方。这里有大树可盖吊脚楼,有清泉可酝“苞谷烧”(家制白酒),能够安居乐业,值得欢庆一番。于是,新落居的土家族民众就决定先过一次年:宰牛,祀神,“摆手”,唱歌。这一天是农历六月二十五,就叫“六月年”。
经过几个月的辛勤劳作,新垦的土地肥沃,五谷颗粒粗壮,六畜见风长膘,土家族人迎来了新的家园的第一个丰收的秋天。这样,他们又在农历十月初一再过一个“十月年”(这也与他们的祖先——楚人以十月为岁首的“十月年”自然有关)。家家蒸“苞谷烧”,寨寨杀大肥猪,人们纷纷串寨,登门拜年,相互表达美好的祝愿。
在我国湘西、鄂西一带富饶美丽的土地上,自古以来居住着一个勤劳勇敢的兄弟民族,这就是土家族。
土家族约有五百七十万人(一九九零年),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龙山、保靖、古丈等县为主要聚居区,其余分布在湖北省恩施地区来凤、利川、鹤峰、咸丰、宣恩等县和四川石柱黔江、彭水等土家自治县。
土家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接近彝语支。没有本民族文字,长期以来使用汉文。绝大多数土家人都通用汉语,部分人兼通苗语,仅永顺、龙山一些偏僻地区,只会讲土家话。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称汉族为“客家”。二千年以前,他们定居于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带,那时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侮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关于土家族的族源说法不一,一说是古代巴人的后裔;一说是古代由贵州迁入湘西的乌蛮的一部;一说是唐末至五代的初年(一九一零年前后),由彭咸率领的从江西迁居湘西的百艺工匠的后裔。这些说法,都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有一点可以断定。即大约自五代以后,湘鄂西地区土家族这一稳定的人们共同体,开始逐渐形成为单一民族。
土家族所居住的湘鄂西区丘陵地带,海拔多在四百至一千五百米之间,境内山岭重迭,岗峦密布,武陵山脉横贯期间,酉水、澧水、清江纵横交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具有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的良好条件。山区森林密布,梯田满岗,种植水稻、玉米、薯类、麦类等;经济作物有甜菜、苎麻、棉花、油桐、油茶、茶叶等,其中油桐、油茶是土家族地区多种经营中的主要项目,在土家族人民的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经济林木有松、杉、楠、柏等。此外,贵重的药材、水产与地下矿藏也很丰富,特产娃娃鱼是闻名中外的珍贵动物。
土家族民俗
跳丧舞
土家族跳丧舞又叫绕棺、打绕棺、丧鼓舞,是巴人在两千年前传承下来的民间歌舞。老人逝世,停灵枢于堂前数日,亲属邻里前往吊唁。入夜,“打鼓踏歌”,通宵达旦,以增热烈气氛,谓为亡人人解寂,慰新属节哀。土家人热爱跳丧舞,“听到鼓声响,脚板就发痒”。跳丧舞的特点基本与土家族摆手舞相似,手脚同边,舞净豪放,动作平委、舒缓们着节奏强烈的打示波器乐,舞者边跳边唱,唱腔多用假嗓,近似喊歌。适合男女老幼齐跳,舞蹈词汇健康,一般以歌颂死者生平事迹、歌唱抚育以及生产劳动方面的内容为主。土家跳丧舞集歌、舞、吹、打于一体,是一种综合的民间艺术,跳丧舞本质上是一种民间祭祀活动,表现了土家人对祖抚的崇拜。
女儿会
女儿会原是土家族(苗族也有)青年谈情说爱的传统习俗节日,农历五月实三、七月十二举行,男女青年穿戴一新,前往赶会。旧时,女孩平素不得出门,唯这天去集于会,故称“女儿会”。欲择夫婿的女孩儿,着衣多层,内长外短,以让所有好衣裳都能被人看到。赶会时,稍带一些土产山货,佯装赶集售物。欲觅对象的男子则身背空背篓,佯装购物,相中那位姑娘,便近前“购物”。在一场风趣的“计价还价”中各显聪明才智,进行互相了解。如物价看涨,表明姑娘不答应,不伙子应知趣走开,否则便会挨骂。反之,即表示姑娘默许,双方退出闹市,找一僻静处自订终生大事。
过月半
土家人更重视过月半,素有“年小月半大”之说。本来是农历七月十五为月半节,但因过月半须全家团聚,并接回出嫁姑娘,这在时间上就有“婆家过月半走不脱,娘家过月半必须去”的矛盾,于是订七月初一至十五,均为过月半。过月半的主要活动是祭祖,以纸钱封包,写已故亲长名字,焚于户外,扬声呼名哀悼,以示敬送银钱,并以香、烛遍插小径,谓之路烛,化钱于野外,施给孤魂游鬼。
过赶年
南方人过春节多叫“过年”,而土家人的春节叫“过赶年”。赶年是土家人的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所谓“赶年”,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提前一天或两天(即腊月二十八或二十九)过年,对此土家人有自己的传说解释。
相传在明朝嘉靖年间,土家族先民随胡宗宪将军征计倭寇,一年,春节将至,倭寇未除。远离家乡的土家人在腊月二十九那天就提前过了年,总帅大犒将士,激厣斗志。将士们在丰盛的庆贺之后,养精蓄锐,军心大振。第二天(除夕)乘倭寇没有防备之时,发起进攻,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为了纪念祖先,土家族从此总是提前过年,并称之为过赶年,以此为每年最盛大的节日。
土家人过年,还要杀年猪、春糍粑、做点心。特别是这个年糍粑,很有特色。打糍粑多在腊月二十七这天,而且常常是左邻右舍几家人合在一起打,洋溢着欢笑与和谐。方法是:把糯米蒸熟后,用特制的粑槽、粑槌打糅,然后再压成扁扁的。糍粑打好后,总是五个一串串起来,另外还要做五个大粑,他们叫“库弄糍粑”。原来这种粑粑是用来向土五进贡的,后来没了土王,但习久成俗,也就相沿至今。据说,如果哪家不做大糍粑,一年都会不吉利。
六月六
古历六月初六日,是土家族纪念古代英雄覃厘的盛大节日。这一天,土家山寨喜气洋洋,杀猪、宰羊、打糍粑、做豆腐,把远方的客人接来家里作客,家里的衣服都拿出来晒一晒,女人们在溪流里洗头发,晚上灯笼火把,还要在摆手堂里跳摆手舞。
传说有一年,土家族聚居的地方闹饥荒,覃厘的老娘活活饿死了,有一晚老娘给覃厘托梦,要覃厘栽上一山南竹,在堂屋里练三年六个月的箭,等到鸡飞狗上屋的时候,把箭向北方射去,就可以射死皇帝,登上皇帝的座位。覃厘听了老娘的话,在后山栽了山楠竹,自己关起大门在堂屋里练箭,嘱咐嫂嫂等到满了三年六个月,看到鸡飞狗上屋就喊他。过了三年,嫂嫂等得不耐烦了,把黑狗放在屋上,把鸡赶得满天飞,然后高声喊覃厘,说是三年六个月了,鸡飞狗上屋了。覃厘听得嫂嫂的喊声,慌慌张张地开了大门,然后拉满弓,连发三枝箭向北方射去。箭一射出,后山的楠竹根根炸破了,他们还没骑上马背,射出的箭也没有射中皇帝。皇帝拔出钉在龙位上的简杆一看,上有“湖广覃厘”四个字,于是派兵马大元帅带五千兵开到上湖南捉拿覃厘。覃厘和嫂嫂躲进大山,躲了三年六个月,兵马大元帅好象海里寻针,没见覃厘的踪迹,安排回朝日期,谁知覃厘在山沟里洗澡,背上三务金龙闪闪被官兵看见了,于是被抓住解到京城,关进监牢里,嫂嫂也跟着到京控望覃厘,嫂嫂嘱咐覃厘说:“你只要说背上的金龙是画成的,皇帝就会放你。”第二天皇帝亲自审问。皇帝看到覃厘背上的金龙,本不敢杀他,问是生成的还是画成的,覃厘记得嫂嫂的嘱咐,答应说画成的,皇帝听说是画的微微一笑,吩咐刀斧手拖出去斩了,嫂嫂赶到杀场,抱住覃厘痛哭,血溅在她的衣服上、头发上。覃厘被杀之后,天地不分,日月不明,鸡犬不叫,皇帝知道杀错了,皇帝不穿龙袍,不登龙位,让覃厘的阴灵穿一龙袍、坐一天龙位,做一天皇帝。
土家族人在这天晒衣服也叫晒龙袍,就是覃厘做一天皇帝的传说,这天女人们洗头发,也是因为血油在嫂嫂的头发上留下的故事。现在土家地区流传有“三年都等了,却等不起六个月”等俗语都是指的覃厘的故事。
牛王节
土家族的祖先从事农耕较早,从古以来养成爱护耕牛、尊重耕牛的传统。每年古历四月十八日,定为牛的生日。这一天,土家族人都要给牛做生日,哪怕春耕生产很忙,到了四月十八那天,也要让所有的牛休息一天,还要给牛煮稀饭,主人还要恭恭敬敬的念一首《祝牛王词》。 据说念到这里,老牛眼泪汪汪,感到主人讲到它的内心之处。
相传,牛王原是天的一员神将。一天,他陪着玉帝在南天门观看凡间风景,当他看到凡人没有饭吃,一个个面黄肌瘦,就向玉帝求情,给凡人送粮食种,让凡人吃胞肚子。玉帝答应了牛王的要求,但嘱咐说:“叫凡人三天吃一餐吧。”牛王欢欢喜喜来凡间,给凡人送了许多种子,并教给耕种的方法,但他慌慌张张把玉帝的话传错了,说一天吃三餐。凡人有了粮食,一天吃三餐,肚子胞了,日子过好了,个个吃得肥胖胖,没有事做,敲着鼎罐盖唱歌,闹得玉帝不安宁。一天,玉帝对牛王说:“凡人吃了饭没事做,你到粮食地里撒些草籽种,后业粮食地里长满了青草,薅薅草草吧。”这回牛王又把玉帝的话听错了,走一步撒三把草籽种,后来粮食地里长满了青草,薅也薅不完,人们边薅骂,骂玉帝害死了凡人,骂得玉帝不耐烦。一天,玉帝把牛王叫来说:“都是你把好事做坏了。凡人功夫做不完,你下界帮凡人拉犁拉耙做阳春去吧,饿了就吃地上青草。”四月十八这天,牛王下凡了。从此以后,后王老老实实地给凡人做事,帮助凡人拖犁拉耙,一年苦到头不得歇气。饿了就吃青塞肚皮。人们为了报答牛王,于是把四月十八日定成牛王的生日。 “四月十八牛歇驾”,直到现在,这个古朴的风俗还牢牢保持着。
五、土家族的服饰文化
比较而言,土家族服饰没有苗族那样穿金戴银,更接近生活型、实用型。民国以来,土家男女一年四季都戴头巾,男人以青、蓝、白或条纹布为主,长二三米,一圈圈地缠绕在头上,包成人字路;女人则多为青丝帕或白印花头巾,丝帕薄如蝉翼,最长达七、八米,是妇女终生陪伴之物,死后必以帕缠头入葬。衣服以青、蓝、白、印花布为主,男穿对胸衣,双排七至十一扣,俗称蜈蚣扣,袖口、领口及裤管末端加花边;女人则右开襟,袖大而短,饰花边,拄银铜佩饰,俗称“满襟”,有满清遗风;未出阁少女着花衣,讲究大红大绿;小孩喜戴菩萨帽,虎头帽;男鞋多为青蓝布,女人穿绣鞋;姑娘出嫁时必穿“露水衣”,上着鲜艳挑花绣衣,下着八幅罗裙,与土老司八幅罗裙有异曲同工之妙。据大文豪沈从文考证,八幅罗裙是正宗土家装。过去土家男女不穿袜,兴打绑腿,尤男子将裤筒裹成人字路,配布鞋或草鞋,十分精神利索,民族专家说这是土家兵战争装束,有土司“兵农合一”传统制度的痕迹。而民间百匠,又有不同职业装,如铁匠穿长而宽的牛皮肚兜以防灼伤;猎户挂绣花子弹肚兜是实战需要;农民雨天下田披蓑衣则是农事需要。对那些“命相”不佳的小孩,还要按土老司的指点戴“百家锁”、穿百纳衣,即从一百户人家讨一百块碎布拼做成衣服穿,否则难养成人等等。故外人说:土家人穿了—身的“讲究”。
一、 土家民族的传说
土家人的来历
相传好久好久以前,涨了一河齐天大水,世界上的人都被淹死了,就剩下南极山上的一对兄妹。南天无极道人掐指一算,知道凡间遭了劫难,就走出无极宫,往凡间一看,只件大地冷冷清清,荒芜人烟,心想:要是凡间没有黎民百姓,这不就像个打缺的盘子了么?那世界也就不成世界了。再仔细一看,忽见凡间还有一男一女正在摘野果,顿觉一喜:“好呢,这下有办法了!”
原来是那兄妹俩,涨水那天,兄妹俩躲在一节大竹筒里,虽然没被淹死,但洪水退去便是干旱,日子更加难过。于是,就向天求叫:“苍天那
给我们水吧!救救凡间的生灵吧!”这一喊,天上果然降下一股清泉来。兄妹俩喝了个饱。这时,一阵清风吹过,飘来一朵五彩云,只见上面立着一位鹤发童颜的老人。兄妹俩自知是上界神仙下凡,便拜倒在地,那道人道:“你二人罪孽尚未赎清,故保全你们性命,眼下百姓死于非命,为续人间烟火,特令你二人改同胞为夫妻,此乃天作之和!”兄妹俩一听,连连摆手说:“要不得!要不得!我们是兄妹,世上哪有兄妹成亲的?”老道又讲:“你俩虽属同胞,但阴阳各异,眼下凡间人类已绝,如不结成夫妻,人间烟火又怎能延续?”兄妹还是不依。道人起火了:“你们不做夫妻,我就凿断天水,渴死你们!”说罢把拂尘一挥,拿泉水真个就断流了。妹妹见泉水断流,心里好急,暗暗想了一会儿,就对道人讲:“要我和哥哥结成夫妻,您必须答应我一个条件:这里有两扇磨子,刚刚背一扇站在东山顶,我背一扇站在南山顶,我俩同时将磨子朝山峡滚,如果两扇磨子合在一起,我就答应,要不,我们照旧还是兄妹。”道人一听,满口答应。于是兄妹俩一个站在东山,一个站在南山,道人喊:“算起!”哥哥滚了,妹妹故意停了一会儿才滚,可那两扇磨子一滚滚到山脚还是丝毫不差地合在一起了。老道大笑起来:“此乃天意,非人力所能及也!”于是把手一挥,泉水便冒了出来。可妹妹还是不肯:“这次不依,我们在两边山头各烧一堆火,要是两股烟子打伙哒,我们就成亲。”道人笑道:“依你的!”兄妹俩就烧起火来,两股烟子飘啊飘,一会儿就搅合成一股了。老道看着阿妹,笑道:“这下没什么讲的了吧?”兄妹没法子,只好住在一起。
十个月后。妹妹生了个儿子,哥哥觉得好丑,便把婴儿摔死哒,又用刀剁成肉泥抛在河边、树丛、草地和石头上。不料无极道人在上界看的清清楚楚,驾云下来,面对遍地的婴儿的血肉吹了一口仙气,立即变成了一群活蹦乱跳的男女孩子,老道临走,便封兄为东山老人,妹为南山圣母要他们管教好这些孩子。东山老人和南山圣母,觉得这么多孩童不便呼唤,只好分别赐姓,从杨树上变的就姓杨,从石头上变的就姓石,从芦茅丛变的就姓卢……这样就有了百家姓。后来,两兄妹老死了,孩子们分别把他们葬在东山和南山。以后,土家人每逢正月初一到十五都要在堂屋上供奉酒饭,焚香化纸,祭拜自己的祖先,祈求东山老人和南山圣母保佑平安。土老士的咒语也是这样念的:“东山老人,南山圣母,请!隔山请,隔山应;隔水请,隔水应。恭请二圣大显神灵……
二、 土家民族的歌谣、歌舞
土家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民间艺术丰富多彩,歌谣、舞蹈都有其民族风格和特色。
土家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民间艺术丰富多彩,歌谣、舞蹈都有其民族风格和特色。
土家族民歌:
民歌是土家族口头文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土家人民爱唱歌,开口一唱一大箩”。从来源而论,土家民歌来自巴歌。唐代刘禹锡根据巴歌创造的《竹枝词》世代相沿,其特点一直保存在土家族民歌中。土家族至今传唱的“杨柳”即为《竹枝词》之一种。在土家与汉族长期文化交流中,土家民歌又受汉族诗歌的不小影响。由于土家人多会汉语,或既能讲汉语又会讲土家话,因此演唱土家民歌大部分都是用汉语唱的,也有用土家语唱的。
土家地区宛如诗歌的海洋,土家族的歌唱和诗歌分不开。即席即兴而歌是多数,有的要用乐器伴奏,有的还是边唱边舞。不仅歌词优美,曲调也十分委婉动听。按歌曲的体裁才分,有劳动号子、山歌、神歌等。*草锣鼓歌是富有战斗性的劳动歌曲,刚劲有力,节奏鲜明,听起来振奋人心。在土家族中也和其他中南、西南的少数民族一样,流行盘歌。两人对唱,互相盘答,如一方盘问:“什么弯弯弯上天?什么弯弯在江湾?什么弯弯街前卖?什么弯弯姐面前?”对方答歌:“月牙弯弯弯上天,船儿弯弯在江面。梳子弯弯街前卖,眉毛弯弯姐面前。”还有盘天地、盘花草、盘鸟兽、盘生产等,其中男女互相盘答,以抒发爱情的较多,四句一首,对答如流,极为生动有趣。土家喜唱号子。如拖船号子、拖木号子、挑岩号子等。先唱“号儿”,再唱“歌儿”,一领众和,来回穿插,强调高亢,雄健有力。
山歌:
土家族民歌中首推山歌,一般多为七字一句,四句一首,也有五句一首。题材繁多,主要是抒情歌、叙事歌、神歌等。以下为一首情歌:
男: 小小姑娘我喊你,
我喊你十句呀,
你一句也不答我,
几时把你得罪了?
你一句一句给我说。
女:我的哥哥你喊我,
妈妈在屋怎把口开?
几时我妈不在屋,
我背着猪草看你来。
锣鼓歌:
也称挖土歌、山锣鼓、合音锣鼓等,是一种劳动歌,多表现土家人的劳动场景。如:
捆起腰带要崭劲,
把它挖起要斗形。
挖边哥哥要崭劲,
一步一步往前行。
摆手歌:
源于土家人祭祀土王而举行的一种礼仪歌舞。歌词主要是神话传说和过去的生产生活情景。如《人类起源歌》:
瓢泼大雨,
下了七天七夜,
水井的水,
雍尼不索尼,
钻进瓜窗里。
水冲卷起岩渣,
紧紧的堵住了瓜窗。
水涨破了天,
天塌垮到地上,
地涨升至天上,
天翻了,地覆了。
长篇叙事诗歌:
如《锦鸡》,有七章,724行:
卖身——
管家只问羊多少,
土司只问羊多壮。
谁管春哥饥寒苦?
只有长工问寒暖!
赎身——
一张字纸一条命,
今日才算自由人。
长工点起一把火,
卖身契约化灰烬。
重逢——
落雨太阳是假情,
媒人讲话几句真?
有情有意心对心,
哪要媒人作引针!
重逢——
生不丢来死不丢,
好比青藤缠石榴。
青藤缠了石榴树,
花死藤干两不丢。
哭丧歌:
歌手们围在祭帐前,一人击鼓而歌,有时众人帮腔,依次轮唱。除有固定唱词的部分外,大多随编随唱。一般每句七言或十言,两句或四句一首。如:
孝家今夜打鼓闹(热),
三亲六戚都来朝(拜)。
满堂儿孙批麻戴(孝),
孝男孝女痛哭嚎(啕)。
哭嫁歌:
土家族姑娘出嫁上轿前边哭边唱的歌。有辞祖宗、女哭娘、娘哭女、姐哭妹、妹哭姐、哭哥嫂、哭姐妹、哭梳头、哭穿露水衣、哭吃爷娘饭、哭百客、哭上轿等。
其中骂媒人颇有趣:
背时媒人是条狗,那头吃了这头走。
娘家来吹女婿好,婆家去夸嫁妆多。
树上麻雀哄得来,岩上猴子骗得走。
豌豆开花角对角,媒人吃了烂嘴角。
铁树开花八寸长,媒人吃了烂大肠。
哭父,也颇有特点:
天上星多月不明,爹爹为我苦费心,
爹的恩情说不尽,提起话头言难尽。
一怕我们受饥饿,二怕我们生疾病;
三怕穿戴比人丑,披星戴月费苦心。
四怕我们无文化,送进学堂把书念,
把你女儿养成人,花钱费米恩情深。
一尺五寸把女盘,只差拿来口中衔;
艰苦岁月费时日,挨冻受饿费心肠!
女儿错为菜子命,枉自父母费苦心;
我今离别父母去,内心难过泪淋淋!
为女不得孝双亲,难把父母到终身;
水里点灯灯不明,空来世间枉为人!
姐妹对哭词:
姐:梭罗树上十二丫,我们同根又同丫;
今朝姊妹要分离,离开绣楼好孤单!
妹:梭罗树上十二丫,我们同父又同娘;
今朝姐妹要离开,难舍难分情难断!
姐:梭罗树来台对台,我姐心里难宽怀;
丢你妹妹婆家去,逢年过节又才来!
妹:梭罗树来台以台,望姐心里多宽怀,
多承姐姐把妹待,姐的教诲记心怀!
土家族舞蹈:
土家族传统舞蹈有跳丧鼓、摆手舞、八宝铜铃舞、梅山舞、跳马舞、操旗舞、八幅罗裙舞、玩耍耍等。
跳丧鼓上土家古老的丧葬仪式歌舞。凡老人正常死亡后,必须跳丧,死者年岁愈高,前往跳丧者愈多,不仅其族亲戚往吊,邻里乡人也要参加,称为“人死众家丧,一打丧鼓二帮忙”。跳丧多在葬前一夕进行,在死者灵前,先由歌师击鼓叫歌,成队的二歌郎、四歌郎、八歌郎相应接歌,随鼓节起舞,按曲牌进行,边饮宴,边歌舞,多达数百人时,就在灵柩前场坝上应歌接舞以兴哀。
摆手舞是土家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舞蹈。土家语称“舍巴”,汉语称“玩摆手”。跳摆手舞时,由一人在圈中司鼓兼鸣锣,男女舞众在一善舞者领头下,围圈舞蹈,随鼓点进退,变换舞姿。每舞一周或数周换一套程式,把许多动作连贯起来,构成具有完整情节的段落,套套相连。摆手舞内容丰富,主要有表现古代打仗的“马前舞”,在宫衙朝拜土王的“饮宴舞”,表现狩猎生活的“打猎舞”、表现劳动生活的“生产舞”、表现日常生活的“打蚊子”、“水牛打架”等。
八宝铜铃舞是土家族一种祭祀仪式舞。土家人向祖先“解钱”,便要请土老师来主持祭祀礼,土老师身穿八幅罗裙,头裹红丝帕,腰系短刀,手持八宝铜铃,边唱边舞。歌颂祖先的创业和迁徙,祷告先人安宁,乞求后生幸运。
玩耍耍又称花鼓子,是土家常见的一种民间舞蹈。舞时,多以一丑一旦出场,均持小扇(或手帕),动作比较简单。用大小步法,两手在身旁摆动,身体随脚手自然地向两边摆,男动作较大而粗犷,女动作较小而柔和,边歌边舞,轻松愉快,深受土家青年喜爱。
三、 土家民族的婚丧礼仪
婚姻 土家族的婚姻有姑表开亲之俗。一般姑家之女嫁舅家之子,称为“骨种”,“接亲路”,视为亲上加亲。土家族的婚礼,要送三道人情。姑娘出嫁前要练《哭嫁歌》。要哭众亲友,还要提前1~2天不饮食,叫做“不吃茶饭”。姑娘婚后生了孩子,男方要到女家报喜。由女婿提壶酒,送到女家放在堂屋的香龛上,壶嘴朝外,表示生男孩;壶嘴朝内,表示生女孩。后由女家亲戚送粮食、鸡、肉、蛋到男家吃“月米酒”,男家也要反送礼物。
丧葬 土家族的丧葬,老人去世,大都要举行隆重的葬礼。要请土老师主持选择安葬日期和墓地以及座山、向山。发丧时,路上要丢“引路纸钱”,坟内禁放有铁的东西。因此,要自己的亲人挖井,待死者埋葬以后,才能离开。埋葬的过程中,要请土老师开棺、清棺、“抛米”。抛米时,亲人在棺前跪地用背后衣服接米,有的当场将米嚼细吞下,也有的将米带回煮食,表示后代要团结和睦,衣食不愁,继承老人的遗风。
四、土家民族的节庆礼俗
土家族有过“赶年”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腊月二十八、二十九日过年,现土家族聚居的部分村寨,一直保留了这一习俗。“四月八”是土家族送毛虫的节日,要自念谚语,祈望庄稼免遭虫害,五谷丰登。
背景:湘、鄂、川、黔边界上家族的一些地方,每年要过三次年:腊月二十九(或二十八)“过赶年”;农历六月二十五过“六月年”;十月初一过“十月年”。
汉族以及一些有关民族过大年(简称“过年”,即春节)都在腊月三十(或二十九)。土家族人提前一天赶着过年,故称“过赶年”。土家族人为什么要过赶年呢?在湘、鄂、川、黔边界民间流行着四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说为了抵御外国的侵略。传说明嘉靖年间倭寇(日本)入侵中国,永顺土司工彭翼南奉命出征,他率领士兵三千,提前一日过了年奔赴前线,大败倭寇,立了“东南战功第一”。为了纪念这次征战胜利,同时,也为表达广大民众对抗倭将士的深切怀念,永顺县土家族人就定在腊月二十九(或二十八)过年,这种“过赶年”的习俗已经持续了好几百年的历史。另一种说法是,为了打败异族的骚扰。缘于民族战争频繁,土家族民众常常不能安全过年。于是,本民族头领便施巧计,出奇制胜。头领让民众提前一天过年,尔后,率领将士猝然出击,敌人过年大吃酒肉,毫无戒备,被土家族人打得落花流水,仓皇撤离。还有一种说法,土家族人祖先贫困,给财主当长工,穷得无法过年,不能合家团圆,只好提前一天“团年”。另外也有说,四川西阳、秀山一带的士家族人分别在农历三月三、四月十七过年,是因为明代万历年间土家族人奉命出征,班师回朝的日期不一致,所以过年的时间也就不一样。
从以上四种不同的说法(传说)中,可以找到一些共同的东西,那就是:不论是外国的侵略、异族的骚扰或者地主的盘剥、掠夺,土家族人从来就是英勇无畏,同仇敌汽,并且足智多谋,以奇制胜,这是一个英勇的民族,豪爽的民族。“过赶年”的晚上,寨上烧起冲天大火,调年旗高高飘扬,男男女女围着旺火跳摆手舞,唱调年歌,舞“毛古斯”。这种“过赶年”的爽快朴野、红火亢奋,别有一番情调。
土家族人豪爽、痛快的民族气质的形成与发展,与其历史进程中曾经饱经患难、备受欺压,几度被迫举族(氏族或部族)迁徒却能泰然处之的史实分不开。因而,同其先辈楚民族(或巴人,“南蛮”)一样,养成了念祖、怀旧、齐心、尚武的强烈民族精神,这在上家族过“六月年”和“十月年”的风俗与传说里鲜明地体现出来。
民间传说中说,古代土家族人原住江西一带,因不堪忍受官府、财主的掠夺、欺压,避免被斩尽杀绝的灾难,他们约定在农历四月初八开始准备,然后悄然离开,经过洞庭湖,溯沉江而上,到达武海派点心合时令陵山区一个山青水秀的地方。这里有大树可盖吊脚楼,有清泉可酝“苞谷烧”(家制白酒),能够安居乐业,值得欢庆一番。于是,新落居的土家族民众就决定先过一次年:宰牛,祀神,“摆手”,唱歌。这一天是农历六月二十五,就叫“六月年”。
经过几个月的辛勤劳作,新垦的土地肥沃,五谷颗粒粗壮,六畜见风长膘,土家族人迎来了新的家园的第一个丰收的秋天。这样,他们又在农历十月初一再过一个“十月年”(这也与他们的祖先——楚人以十月为岁首的“十月年”自然有关)。家家蒸“苞谷烧”,寨寨杀大肥猪,人们纷纷串寨,登门拜年,相互表达美好的祝愿。
在我国湘西、鄂西一带富饶美丽的土地上,自古以来居住着一个勤劳勇敢的兄弟民族,这就是土家族。
土家族约有五百七十万人(一九九零年),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龙山、保靖、古丈等县为主要聚居区,其余分布在湖北省恩施地区来凤、利川、鹤峰、咸丰、宣恩等县和四川石柱黔江、彭水等土家自治县。
土家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接近彝语支。没有本民族文字,长期以来使用汉文。绝大多数土家人都通用汉语,部分人兼通苗语,仅永顺、龙山一些偏僻地区,只会讲土家话。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称汉族为“客家”。二千年以前,他们定居于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带,那时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侮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关于土家族的族源说法不一,一说是古代巴人的后裔;一说是古代由贵州迁入湘西的乌蛮的一部;一说是唐末至五代的初年(一九一零年前后),由彭咸率领的从江西迁居湘西的百艺工匠的后裔。这些说法,都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有一点可以断定。即大约自五代以后,湘鄂西地区土家族这一稳定的人们共同体,开始逐渐形成为单一民族。
土家族所居住的湘鄂西区丘陵地带,海拔多在四百至一千五百米之间,境内山岭重迭,岗峦密布,武陵山脉横贯期间,酉水、澧水、清江纵横交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具有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的良好条件。山区森林密布,梯田满岗,种植水稻、玉米、薯类、麦类等;经济作物有甜菜、苎麻、棉花、油桐、油茶、茶叶等,其中油桐、油茶是土家族地区多种经营中的主要项目,在土家族人民的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经济林木有松、杉、楠、柏等。此外,贵重的药材、水产与地下矿藏也很丰富,特产娃娃鱼是闻名中外的珍贵动物。
土家族民俗
跳丧舞
土家族跳丧舞又叫绕棺、打绕棺、丧鼓舞,是巴人在两千年前传承下来的民间歌舞。老人逝世,停灵枢于堂前数日,亲属邻里前往吊唁。入夜,“打鼓踏歌”,通宵达旦,以增热烈气氛,谓为亡人人解寂,慰新属节哀。土家人热爱跳丧舞,“听到鼓声响,脚板就发痒”。跳丧舞的特点基本与土家族摆手舞相似,手脚同边,舞净豪放,动作平委、舒缓们着节奏强烈的打示波器乐,舞者边跳边唱,唱腔多用假嗓,近似喊歌。适合男女老幼齐跳,舞蹈词汇健康,一般以歌颂死者生平事迹、歌唱抚育以及生产劳动方面的内容为主。土家跳丧舞集歌、舞、吹、打于一体,是一种综合的民间艺术,跳丧舞本质上是一种民间祭祀活动,表现了土家人对祖抚的崇拜。
女儿会
女儿会原是土家族(苗族也有)青年谈情说爱的传统习俗节日,农历五月实三、七月十二举行,男女青年穿戴一新,前往赶会。旧时,女孩平素不得出门,唯这天去集于会,故称“女儿会”。欲择夫婿的女孩儿,着衣多层,内长外短,以让所有好衣裳都能被人看到。赶会时,稍带一些土产山货,佯装赶集售物。欲觅对象的男子则身背空背篓,佯装购物,相中那位姑娘,便近前“购物”。在一场风趣的“计价还价”中各显聪明才智,进行互相了解。如物价看涨,表明姑娘不答应,不伙子应知趣走开,否则便会挨骂。反之,即表示姑娘默许,双方退出闹市,找一僻静处自订终生大事。
过月半
土家人更重视过月半,素有“年小月半大”之说。本来是农历七月十五为月半节,但因过月半须全家团聚,并接回出嫁姑娘,这在时间上就有“婆家过月半走不脱,娘家过月半必须去”的矛盾,于是订七月初一至十五,均为过月半。过月半的主要活动是祭祖,以纸钱封包,写已故亲长名字,焚于户外,扬声呼名哀悼,以示敬送银钱,并以香、烛遍插小径,谓之路烛,化钱于野外,施给孤魂游鬼。
过赶年
南方人过春节多叫“过年”,而土家人的春节叫“过赶年”。赶年是土家人的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所谓“赶年”,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提前一天或两天(即腊月二十八或二十九)过年,对此土家人有自己的传说解释。
相传在明朝嘉靖年间,土家族先民随胡宗宪将军征计倭寇,一年,春节将至,倭寇未除。远离家乡的土家人在腊月二十九那天就提前过了年,总帅大犒将士,激厣斗志。将士们在丰盛的庆贺之后,养精蓄锐,军心大振。第二天(除夕)乘倭寇没有防备之时,发起进攻,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为了纪念祖先,土家族从此总是提前过年,并称之为过赶年,以此为每年最盛大的节日。
土家人过年,还要杀年猪、春糍粑、做点心。特别是这个年糍粑,很有特色。打糍粑多在腊月二十七这天,而且常常是左邻右舍几家人合在一起打,洋溢着欢笑与和谐。方法是:把糯米蒸熟后,用特制的粑槽、粑槌打糅,然后再压成扁扁的。糍粑打好后,总是五个一串串起来,另外还要做五个大粑,他们叫“库弄糍粑”。原来这种粑粑是用来向土五进贡的,后来没了土王,但习久成俗,也就相沿至今。据说,如果哪家不做大糍粑,一年都会不吉利。
六月六
古历六月初六日,是土家族纪念古代英雄覃厘的盛大节日。这一天,土家山寨喜气洋洋,杀猪、宰羊、打糍粑、做豆腐,把远方的客人接来家里作客,家里的衣服都拿出来晒一晒,女人们在溪流里洗头发,晚上灯笼火把,还要在摆手堂里跳摆手舞。
传说有一年,土家族聚居的地方闹饥荒,覃厘的老娘活活饿死了,有一晚老娘给覃厘托梦,要覃厘栽上一山南竹,在堂屋里练三年六个月的箭,等到鸡飞狗上屋的时候,把箭向北方射去,就可以射死皇帝,登上皇帝的座位。覃厘听了老娘的话,在后山栽了山楠竹,自己关起大门在堂屋里练箭,嘱咐嫂嫂等到满了三年六个月,看到鸡飞狗上屋就喊他。过了三年,嫂嫂等得不耐烦了,把黑狗放在屋上,把鸡赶得满天飞,然后高声喊覃厘,说是三年六个月了,鸡飞狗上屋了。覃厘听得嫂嫂的喊声,慌慌张张地开了大门,然后拉满弓,连发三枝箭向北方射去。箭一射出,后山的楠竹根根炸破了,他们还没骑上马背,射出的箭也没有射中皇帝。皇帝拔出钉在龙位上的简杆一看,上有“湖广覃厘”四个字,于是派兵马大元帅带五千兵开到上湖南捉拿覃厘。覃厘和嫂嫂躲进大山,躲了三年六个月,兵马大元帅好象海里寻针,没见覃厘的踪迹,安排回朝日期,谁知覃厘在山沟里洗澡,背上三务金龙闪闪被官兵看见了,于是被抓住解到京城,关进监牢里,嫂嫂也跟着到京控望覃厘,嫂嫂嘱咐覃厘说:“你只要说背上的金龙是画成的,皇帝就会放你。”第二天皇帝亲自审问。皇帝看到覃厘背上的金龙,本不敢杀他,问是生成的还是画成的,覃厘记得嫂嫂的嘱咐,答应说画成的,皇帝听说是画的微微一笑,吩咐刀斧手拖出去斩了,嫂嫂赶到杀场,抱住覃厘痛哭,血溅在她的衣服上、头发上。覃厘被杀之后,天地不分,日月不明,鸡犬不叫,皇帝知道杀错了,皇帝不穿龙袍,不登龙位,让覃厘的阴灵穿一龙袍、坐一天龙位,做一天皇帝。
土家族人在这天晒衣服也叫晒龙袍,就是覃厘做一天皇帝的传说,这天女人们洗头发,也是因为血油在嫂嫂的头发上留下的故事。现在土家地区流传有“三年都等了,却等不起六个月”等俗语都是指的覃厘的故事。
牛王节
土家族的祖先从事农耕较早,从古以来养成爱护耕牛、尊重耕牛的传统。每年古历四月十八日,定为牛的生日。这一天,土家族人都要给牛做生日,哪怕春耕生产很忙,到了四月十八那天,也要让所有的牛休息一天,还要给牛煮稀饭,主人还要恭恭敬敬的念一首《祝牛王词》。 据说念到这里,老牛眼泪汪汪,感到主人讲到它的内心之处。
相传,牛王原是天的一员神将。一天,他陪着玉帝在南天门观看凡间风景,当他看到凡人没有饭吃,一个个面黄肌瘦,就向玉帝求情,给凡人送粮食种,让凡人吃胞肚子。玉帝答应了牛王的要求,但嘱咐说:“叫凡人三天吃一餐吧。”牛王欢欢喜喜来凡间,给凡人送了许多种子,并教给耕种的方法,但他慌慌张张把玉帝的话传错了,说一天吃三餐。凡人有了粮食,一天吃三餐,肚子胞了,日子过好了,个个吃得肥胖胖,没有事做,敲着鼎罐盖唱歌,闹得玉帝不安宁。一天,玉帝对牛王说:“凡人吃了饭没事做,你到粮食地里撒些草籽种,后业粮食地里长满了青草,薅薅草草吧。”这回牛王又把玉帝的话听错了,走一步撒三把草籽种,后来粮食地里长满了青草,薅也薅不完,人们边薅骂,骂玉帝害死了凡人,骂得玉帝不耐烦。一天,玉帝把牛王叫来说:“都是你把好事做坏了。凡人功夫做不完,你下界帮凡人拉犁拉耙做阳春去吧,饿了就吃地上青草。”四月十八这天,牛王下凡了。从此以后,后王老老实实地给凡人做事,帮助凡人拖犁拉耙,一年苦到头不得歇气。饿了就吃青塞肚皮。人们为了报答牛王,于是把四月十八日定成牛王的生日。 “四月十八牛歇驾”,直到现在,这个古朴的风俗还牢牢保持着。
五、土家族的服饰文化
比较而言,土家族服饰没有苗族那样穿金戴银,更接近生活型、实用型。民国以来,土家男女一年四季都戴头巾,男人以青、蓝、白或条纹布为主,长二三米,一圈圈地缠绕在头上,包成人字路;女人则多为青丝帕或白印花头巾,丝帕薄如蝉翼,最长达七、八米,是妇女终生陪伴之物,死后必以帕缠头入葬。衣服以青、蓝、白、印花布为主,男穿对胸衣,双排七至十一扣,俗称蜈蚣扣,袖口、领口及裤管末端加花边;女人则右开襟,袖大而短,饰花边,拄银铜佩饰,俗称“满襟”,有满清遗风;未出阁少女着花衣,讲究大红大绿;小孩喜戴菩萨帽,虎头帽;男鞋多为青蓝布,女人穿绣鞋;姑娘出嫁时必穿“露水衣”,上着鲜艳挑花绣衣,下着八幅罗裙,与土老司八幅罗裙有异曲同工之妙。据大文豪沈从文考证,八幅罗裙是正宗土家装。过去土家男女不穿袜,兴打绑腿,尤男子将裤筒裹成人字路,配布鞋或草鞋,十分精神利索,民族专家说这是土家兵战争装束,有土司“兵农合一”传统制度的痕迹。而民间百匠,又有不同职业装,如铁匠穿长而宽的牛皮肚兜以防灼伤;猎户挂绣花子弹肚兜是实战需要;农民雨天下田披蓑衣则是农事需要。对那些“命相”不佳的小孩,还要按土老司的指点戴“百家锁”、穿百纳衣,即从一百户人家讨一百块碎布拼做成衣服穿,否则难养成人等等。故外人说:土家人穿了—身的“讲究”。
展开全部
土家人热情好客,“过客不裹粮投宿,无不应者”。
昔日,贵客到来,要放铁炮以迎。铁炮如大鞭炮一般大小,竖立于铁匣上,放起来震天动地。如果一时没有铁炮,也可鸣放猎枪表示欢迎。听见炮声,寨上的老人、青年、儿童,一齐出来,迎接贵宾。主人立即煨茶装烟,做油茶汤。席上, 要喝大碗酒,吃大块肉。同时,还请寨上的老人或头面人物,陪客把盏。
土家人的油茶汤,制作十分考究。先将茶叶、粉丝、黄豆等物,用油炸过,加煮熟的腊肉粒、豆腐颗和玉米泡,再加葱花、姜米等佐料,掺上烧沸的油汤,吃起来清香爽口:泅茶汤冬可暖身,夏可消暑,提神解乏,疗饥醒酒,许多人四季不离,每日必饮。它是土家人待客的传统民族饮料。
土家人火塘内的火,四季不熄。冬天围塘取暖,平时就火用鼎罐做饭,天府好望角的土家人,勤劳质朴,从开春到深秋,有打早工的习惯。他们耿直豪爽,守信如一,有良好的道德风尚。亲朋邻里,遇结婚、丧葬、建房、天灾人祸,互相关照,互相帮助。遇上结婚,全寨人三天可以不开伙,一齐去贺喜,帮着迎亲、过礼、布置新房、做饭安席、照料客人。遇上白喜,听见报丧,全寨人奔来,白日帮忙张罗,夜晚跳丧守灵,直到抬丧掘墓,送葬垒坟,全当自家的事去做。修建房屋时,上梁立柱,合寨出动,无人收取分文。农忙时节,割麦栽秧,打谷扬场,对劳弱户,大家主动相帮,主人家只供饮食。薅包谷时,薅完一家,再走二家,互助互济,不要报酬,千百年来相沿成习。
上山围猎,所获猎物按“见者有份”的原则进行分配。分配时,先清点在场人数,然后按人数将兽肉砍成若干块,穿上棕绳,装入背篓,加以遮盖,棕绳头外露。一人端上背篓,转上数圈,在场的人各捉一棕绳,提出兽肉,无论好坏,都无意见。田边、地角、道旁的水果,成熟以后,路人亦可随意摘食。这些, 都保留着原始分配的痕迹。
黔江是多民族聚居之地,少数民族达13个。在这里世居的土家族、苗族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由于各民族交错杂居,长期的经济交流、文化交往,风俗相染、语言相习,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创造了这里独特的文明史。
走进土家苗寨,翠竹岭下,古树丛中,可见座座寨子,依山傍水,清幽神秘。进得吊脚楼,主人热情奉上清香爽口的油茶汤,冬暖身,夏消暑,让人倦意顿消。倘若遇上“哭嫁”.“跳丧”,尽可领略土家族、苗族的婚恋情、生死观。土家族的“赶年”、“四月八“和苗族的“赶秋“等节日,更是场面壮观,气氛热烈,颇具古风。
土家苗寨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土家族的摆手舞,铜铃舞,苗族的芦笙、木鼓舞,弛名遐尔,久负盛名。土家刺绣,苗家腊染,堪称一绝。土家苗寨更是歌的海洋,人人会歌,无处不歌,歌山歌海,情溢山寨,有“对歌““盘歌““山歌““薅草锣鼓”等,生动形象,音韵和谐,情意真挚,优美悦耳,闻之如品甘饴,如沐春风。
男 婚 女 嫁
土家姑娘的结婚喜庆之日,是用哭声迎来的。新娘在结婚前半个多月就哭起,有的要哭一月有余。土家人还把能否唱哭嫁歌,作为衡量女子才智和贤德的标志。新娘对家中每位亲人要唱一首,来一位亲朋又唱一首;遇上陌生人来要唱,每做一件事也要唱。哭嫁歌有"哭父母"、"哭哥嫂"、"哭伯叔"、"哭姐妹"、"哭媒人"、"哭梳头"、"哭戴花"、"哭辞爹离娘"、"哭辞祖宗"、"哭上轿"等等。
哭嫁,源于妇女婚姻之不自由。昔日,土家人的这样几种婚俗:
一是"凡姑氏之女,必嫁舅家之子",叫做"接骨种"。"无论处之大小,竟有姑家女子年长十余岁,必待舅父之子成立婚配"。"兄亡收嫂,称为'坐床'"。
二是纯男性选择式。无论何家女子,只要男方看中,买一串鞭炮去她家门口放了即为定亲,女方任何人不得反对。若一女子被几个男子举行放炮定亲仪式,便惶惶然不知所措。男方则千方百计斥取婚姻,甚至歼灭婚敌,因此而有殃及女宾安全的。
三是抢亲,所谓"抢来的"。
四是童养媳,所谓"引来的"。
过去,土家姑娘的命运是悲惨的。她们用哭嫁的歌声,来控诉罪恶的婚姻制度。
她们"骂媒人":
你做媒人的想穿鞋,树上的鸟儿都哄得来。
你做媒人的想喝酒,山上的猴子都哄得走。
……
花言巧语几箩篼,不愁银钱不到手。
好比我家馋嘴狗,东家吃了西家走。
……
"哭嫁歌"有传统唱词,也有即兴创作,它主要表达这样几种情感:一是感谢父母的养之恩
红花开时离枝去,爹娘养我枉操心。
一尺五寸养育起,背过许多山和坳。
二是表达对亲人的离别之情,如表达对哥嫂的期望穿上嫁衣别哥嫂,好比鲜花叶掉了,好比风稳断了线,好比油灯去灯芯。
花儿红,叶儿青,只有哥嫂最操心。
哥妹今天各分手,堂前双亲你孝敬。
三是对封建婚姻的反抗和对自由婚姻的追求
一把指拇尖又尖,娘把女儿往外掀,
一把指拇齐又齐,爹把女儿往外赶。
罐子装人冤头死,活人掀到死人坑,
左脚踏进阎王殿,右脚踩进烂泥坑。
婚期愈近,哭得愈悲切。上轿之前,更是哭得嗓子嘶哑。哥哥将其背出门时,她便用又手捶着哥哥的背:
哥哥呀,哥哥呀,
你为什么这样狠心,背我往火坑里送。
你为什么要帮人家的忙?
你把我背互岩坎上倒了吧,
让我变只鸟儿,飞到无边无际的天边头去吧;
你把我背到深潭里倒了吧,
让我变只鱼儿,游到无边无际的大海里去吧!
感情是何等的强烈、真挚!他们是在用哭来表达对自由婚姻的追求和对幸福的向往啊!
今天,婚姻自由了。天府好望角的土家族姑娘在结婚时也还要哭嫁,但现在的哭嫁仅是一种仪式罢了。
参考资料:http://www.cqqj.net/mzfq/index.htm
昔日,贵客到来,要放铁炮以迎。铁炮如大鞭炮一般大小,竖立于铁匣上,放起来震天动地。如果一时没有铁炮,也可鸣放猎枪表示欢迎。听见炮声,寨上的老人、青年、儿童,一齐出来,迎接贵宾。主人立即煨茶装烟,做油茶汤。席上, 要喝大碗酒,吃大块肉。同时,还请寨上的老人或头面人物,陪客把盏。
土家人的油茶汤,制作十分考究。先将茶叶、粉丝、黄豆等物,用油炸过,加煮熟的腊肉粒、豆腐颗和玉米泡,再加葱花、姜米等佐料,掺上烧沸的油汤,吃起来清香爽口:泅茶汤冬可暖身,夏可消暑,提神解乏,疗饥醒酒,许多人四季不离,每日必饮。它是土家人待客的传统民族饮料。
土家人火塘内的火,四季不熄。冬天围塘取暖,平时就火用鼎罐做饭,天府好望角的土家人,勤劳质朴,从开春到深秋,有打早工的习惯。他们耿直豪爽,守信如一,有良好的道德风尚。亲朋邻里,遇结婚、丧葬、建房、天灾人祸,互相关照,互相帮助。遇上结婚,全寨人三天可以不开伙,一齐去贺喜,帮着迎亲、过礼、布置新房、做饭安席、照料客人。遇上白喜,听见报丧,全寨人奔来,白日帮忙张罗,夜晚跳丧守灵,直到抬丧掘墓,送葬垒坟,全当自家的事去做。修建房屋时,上梁立柱,合寨出动,无人收取分文。农忙时节,割麦栽秧,打谷扬场,对劳弱户,大家主动相帮,主人家只供饮食。薅包谷时,薅完一家,再走二家,互助互济,不要报酬,千百年来相沿成习。
上山围猎,所获猎物按“见者有份”的原则进行分配。分配时,先清点在场人数,然后按人数将兽肉砍成若干块,穿上棕绳,装入背篓,加以遮盖,棕绳头外露。一人端上背篓,转上数圈,在场的人各捉一棕绳,提出兽肉,无论好坏,都无意见。田边、地角、道旁的水果,成熟以后,路人亦可随意摘食。这些, 都保留着原始分配的痕迹。
黔江是多民族聚居之地,少数民族达13个。在这里世居的土家族、苗族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由于各民族交错杂居,长期的经济交流、文化交往,风俗相染、语言相习,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创造了这里独特的文明史。
走进土家苗寨,翠竹岭下,古树丛中,可见座座寨子,依山傍水,清幽神秘。进得吊脚楼,主人热情奉上清香爽口的油茶汤,冬暖身,夏消暑,让人倦意顿消。倘若遇上“哭嫁”.“跳丧”,尽可领略土家族、苗族的婚恋情、生死观。土家族的“赶年”、“四月八“和苗族的“赶秋“等节日,更是场面壮观,气氛热烈,颇具古风。
土家苗寨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土家族的摆手舞,铜铃舞,苗族的芦笙、木鼓舞,弛名遐尔,久负盛名。土家刺绣,苗家腊染,堪称一绝。土家苗寨更是歌的海洋,人人会歌,无处不歌,歌山歌海,情溢山寨,有“对歌““盘歌““山歌““薅草锣鼓”等,生动形象,音韵和谐,情意真挚,优美悦耳,闻之如品甘饴,如沐春风。
男 婚 女 嫁
土家姑娘的结婚喜庆之日,是用哭声迎来的。新娘在结婚前半个多月就哭起,有的要哭一月有余。土家人还把能否唱哭嫁歌,作为衡量女子才智和贤德的标志。新娘对家中每位亲人要唱一首,来一位亲朋又唱一首;遇上陌生人来要唱,每做一件事也要唱。哭嫁歌有"哭父母"、"哭哥嫂"、"哭伯叔"、"哭姐妹"、"哭媒人"、"哭梳头"、"哭戴花"、"哭辞爹离娘"、"哭辞祖宗"、"哭上轿"等等。
哭嫁,源于妇女婚姻之不自由。昔日,土家人的这样几种婚俗:
一是"凡姑氏之女,必嫁舅家之子",叫做"接骨种"。"无论处之大小,竟有姑家女子年长十余岁,必待舅父之子成立婚配"。"兄亡收嫂,称为'坐床'"。
二是纯男性选择式。无论何家女子,只要男方看中,买一串鞭炮去她家门口放了即为定亲,女方任何人不得反对。若一女子被几个男子举行放炮定亲仪式,便惶惶然不知所措。男方则千方百计斥取婚姻,甚至歼灭婚敌,因此而有殃及女宾安全的。
三是抢亲,所谓"抢来的"。
四是童养媳,所谓"引来的"。
过去,土家姑娘的命运是悲惨的。她们用哭嫁的歌声,来控诉罪恶的婚姻制度。
她们"骂媒人":
你做媒人的想穿鞋,树上的鸟儿都哄得来。
你做媒人的想喝酒,山上的猴子都哄得走。
……
花言巧语几箩篼,不愁银钱不到手。
好比我家馋嘴狗,东家吃了西家走。
……
"哭嫁歌"有传统唱词,也有即兴创作,它主要表达这样几种情感:一是感谢父母的养之恩
红花开时离枝去,爹娘养我枉操心。
一尺五寸养育起,背过许多山和坳。
二是表达对亲人的离别之情,如表达对哥嫂的期望穿上嫁衣别哥嫂,好比鲜花叶掉了,好比风稳断了线,好比油灯去灯芯。
花儿红,叶儿青,只有哥嫂最操心。
哥妹今天各分手,堂前双亲你孝敬。
三是对封建婚姻的反抗和对自由婚姻的追求
一把指拇尖又尖,娘把女儿往外掀,
一把指拇齐又齐,爹把女儿往外赶。
罐子装人冤头死,活人掀到死人坑,
左脚踏进阎王殿,右脚踩进烂泥坑。
婚期愈近,哭得愈悲切。上轿之前,更是哭得嗓子嘶哑。哥哥将其背出门时,她便用又手捶着哥哥的背:
哥哥呀,哥哥呀,
你为什么这样狠心,背我往火坑里送。
你为什么要帮人家的忙?
你把我背互岩坎上倒了吧,
让我变只鸟儿,飞到无边无际的天边头去吧;
你把我背到深潭里倒了吧,
让我变只鱼儿,游到无边无际的大海里去吧!
感情是何等的强烈、真挚!他们是在用哭来表达对自由婚姻的追求和对幸福的向往啊!
今天,婚姻自由了。天府好望角的土家族姑娘在结婚时也还要哭嫁,但现在的哭嫁仅是一种仪式罢了。
参考资料:http://www.cqqj.net/mzfq/index.htm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内容摘要:
土家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了自己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和法律文化,并成为他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在土家族的风俗习惯中包涵了许多调整民族内部各种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土家族习惯法既有优良、先进、值得肯定的东西,也有封建、落后、迷信的东西,必须对其封建、落后、迷信的东西进行改革,而对于好的有积极作用的民族文化应该给予提倡和保护。
关键词:土家族 传统文化 习惯法 改革
土家族分布在今天的湘西、鄂西、川东、贵州东北部地区,建国以后,在这些地区先后成立了湘西、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黔江、酉阳、秀水、彭水、石柱、沿河、印江、宜昌长阳、五峰等9个自治县以及一些土家族民族乡。土家族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中,创造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传统法律文化并成为自己民族的文化特色。
土家族传统法律文化的闪光点
1、乡规民约具有法的权威和功能,土家族习惯法涉及的乡规民约,其内容十分丰富,如:封山育林公约、保护秋收公约、收拣桐茶公约、水井公约、维护地方公约等,其成文法少,不成文法居多,表现为口头传录和行为继承。土家族地处五陵山区,由于中央王朝统治权力影响较弱,这种习惯法发挥作用很大,持续时间很长,富有生命力。
2、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土家族是一个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民族,他们虽然处在比较偏远的山区,但十分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每当有外敌入侵的时候,他们便拿起武器,保家卫国。如明朝的抗倭斗争、近现代的鸦片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土家族人民踊跃参加,爱国主义精神成为土家族人的传统精神,由于土家族人民生活的环境比较差,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他们勤劳勇敢,同大自然作斗争,而这种民族性格在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反抗剥削压迫,翻身求解放的斗争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3、土司制定了严酷的刑法和愚民政策。土家人世代居住在比较偏远的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和生产力往往非常落后,而且在解放前,土家人也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受到当地统治者的欺压和剥削。从元朝时设置土司,土司实行集权专制制度,对土民有生杀予夺之权,土司制定了严酷的刑法,其刑法重则斩首,轻则施以宫刑、断指、割耳、杖责等,比当时封建王朝的刑法还要残酷,且由土司一人随意判刑,土民生存权也难以得到保证。土司实行“土民皆不受学”的愚民政策,到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改土归流之前,土家族子弟没有读书的机会,完全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但是土司子弟却从小刻苦读书,土家族人民虽然不能读书,却保留了巴人能歌善舞等民俗文化遗存。解放以前又受到汉族和土家族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土家族贫民过着非常悲惨的生活,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新中国建立以后,党和政府实行了尊重维护少数民族利益的方针政策,各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帮助,共同发展,土家族人安居乐业,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改革开放以后,广大土家族人民分到了土地,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土家族人民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南下外出打工,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条件大大改善,逐渐跟上了时代的步伐。
4、诚实守信,热情好客。土家人的借贷不写借据,亲属间的相互借贷和短期借贷也不收利息,这种借贷无字无据无定期,全凭信用,条件一好转就自觉偿还;当本人不能偿还时,有子孙偿还,真正做到父债子还。土家族还是一个助人为乐、团结进步的民族,农活对土家人来说,单家独户难以进行,他们就互相帮助,如谁家在修房造屋、农忙的时候,土家人就主动帮助,并且不计较报酬,哪家有红白喜事的时候,同村居住的妇女就帮助生火做饭,男子就挑水劈材。土家人十分好客,客人临门,必盛情款待。吃饭的时候,一般这家的女主人会给客人夹菜,而自己却不上桌子吃饭,等客人吃饱喝足之后,自己才吃饭,以示对客人的尊重,在客人吃饭的时候从不让客人的碗空着,不等客人吃完,善良的女主人就给客人加饭,男主人也绝对不会和客人抢着吃,好的菜总是请客人先吃,自己才吃,即使是孩子也是这样的。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诚实而善良的土家人还保留着这一美好的传统。
5、婚姻家庭是土家族法律文化的重要内容。普通土家族百姓的婚姻形式都是一夫一妻制,当然改土归流之前的土司例外,可以一夫多妻。土家族聚居区还有其他民族居住,他们各个民族互通婚姻,当然对通婚范围有规定,禁止同一父系血统的人结婚,舅表、姨表、姑表关系之间禁止结婚,这和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定是一致的,还有禁止同姓的人结婚,尽管彼此没有血缘关系,承认转房制,包括弟与嫂,姐夫与小姨之间的婚姻。结婚的年龄女子通常在15至16岁,有的还是童养媳,男子一般在20岁左右,不过现在多数土家人结婚的年龄都是根据国家法律的规定即男子不得低于22岁,女子不得低于20岁,但是也有少数人没有在法律规定的范围之内结婚,比如有的土家族女子在小于20岁就结婚了,这一现象在偏远的农村表现得比较突出。婚姻方式主要是包办婚姻,在建国以前尤其突出,当子女长到一定年龄,家长就开始为其张罗婚事,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双方都是处于被动地位,只要是父母选定,都得同意,而且在结婚之前彼此不得见面,不知道对方是否健康,是否美丑。改革开放以后的土家族人还存在着少量的包办婚姻,而且至今不能完全杜绝,其中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一是居住地比较偏远,文化比较低;二是少数父母还保留有封建家长制作风等等。不过大多数土家人还是自由婚姻。
在土家族的习惯法中,规定土家族人如果男女双方订婚之后,就认为具有法律效力,对人们的婚姻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男女双方一经定婚,任何一方不得解除婚约,否则便受到舆论的谴责,甚至受到处罚。如果其中一方不愿继续发展关系的话,即“悔婚”,如果是男方悔婚的话,便不得索回送给女方的彩礼,有的还要给女方一些补偿;如果女方悔婚,则要全部退回所有彩礼,这一风俗延续至今。有的地方甚至还存在着“抢亲”这一陋俗,就是说双方订立婚约的男女,经过双方家长默许,在女方当事人不同意的情况下男方采取强制性的婚姻行为。在土家人中,已经出嫁的女儿是不能享有自己父母财产的继承权,因为土家族人在嫁女时候已经给女儿置办了丰厚的嫁妆。在无子家庭中,女儿招“上门”女婿,所生的子女必须随母姓,而且“上门”女婿的地位低下,所以在土家人中一般是不会让自己的儿子去做“上门”女婿的。在土家族山寨中,最注重长幼有别,尊老爱幼,家庭和家庭中的内外事务均由长辈来操作和决定,晚辈不得插手。对在婚姻家庭中不履行抚养或赡养义务的行为进行严格处罚。土家人的习惯法中涉及的内容还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
改革土家族的法律文化
毋庸讳言,在土家族的法律文化中既有优良、先进、值得肯定的东西,也有落后、封闭,迷信的东西。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新世纪,优良的法律文化将会继续发挥它对精神文明的促进作用,不良的法律文化会逐渐被社会所淘汰。由于这种文化对土家族有着很深的影响,至今在土家族人民中还起着一定的作用,必须加以管理和调节,并对土家族法律文化中愚昧落后的地方进行改革,对于不良的可以任其自生自灭,对于好的有积极作用的民族文化应给予保护和提倡,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1、改革土家族的法律文化必须与社会主义建设相协调。要历史地辨证地看待土家族的法律文化,今天的土家族山寨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必须建立社会主义的法律体制和一切适应土家族社会发展的新制度。把那些有利于民族的进步、社会发展的成分吸收到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来,才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的行为规范与伦理道 德。对于土家族的习惯法,我们应该用马列主义的法学观点对其进行解剖、审视、废除那些封建落后的、愚昧的东西,剔除那些带有宗教、神权色彩的成分,结合当地的实际,根据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要求,对其进行科学的鉴别和扬弃,把那些在今天的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民族的进步、社会发展的成分吸收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其法律效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社会主义的行为规范、伦理道德也才能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所以,我们在民族地区的法制建设中,必须注意到民族地区的社会特点和民族特点。我们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土家族地区和全国一样,在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指引下,改革开放,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是,土家族地区由于比较偏远,传统文化中的那些已经过时的,阻碍社会发展的陋习、观念、传统意识还没有彻底消失,甚至有的还有所复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中,改革习惯法,必须与社会主义的整体建设结合起来。
2、必须与我国的西部大开发结合起来。因为西部土家族民族地区的现代法律意识仍然比较淡薄,习惯法在当今土家族地区仍然具有影响,并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西部最大的实际就是其西部地区的法律文化,包括土家族的法律文化。为此,应把国家法与习惯法结合起来,促进西部开发立法,提高立法质量。在西部大开发中,如民族风情旅游,对少数民族的乡风民俗是发扬还是破坏?民族地区的安定关系着整个民族地区的发展,在党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的今天,民族地区的安定和发展更是关系着整个西部的发展,因此,民族地区的立法显得更加重要,这就要联系民族地区的现状,对民族地区民族生活习俗、习惯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在充分了解并理解、尊重民族习俗的基础上进行立法。
3、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的文化教育事业,这是建立社会主义民族法制的重要条件。如前所述,土家人的教育比较落后,尤其是解放以前,大部分土家弟没有上学的机会,甚至在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家庭贫困、经济落后等原因,很多家庭无法送子女上学读书,仍然有一些土家族子弟没有受到教育,再加上男尊女卑的封建残余思想在作祟,一些贫困家庭的土家族的女孩更是没有上学的机会,受教育的普及率相当低,基本上处于文盲半文盲的状态。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家庭环境、家庭经济收入、人们的思想等发生了变化,大部分土家族子女能够入学接受教育,但是教育水平还是比较低下,没有从根本上扫除文盲半文盲状态。直到二十世纪90年代末期,才开始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土家族人民响应党的号召纷纷送自己的子女上学读书,文盲半文盲大大减少,普及程度大大提高,1999年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还通过了湖北省政府的普九验收,许多土家族子女纷纷考上大学,外出求学,文化水平真正上了一个新台阶。国家真正在西部地区实施免费义务教育是在2006年春,国家拨款300多个亿帮助广大西部地区适龄儿童和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勤劳而善良的土家族父母包括成年子女纷纷外出务工,在给自己创造财富的同时,也用自己的双手为国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而且在打工期间学习各种技术,学习文化知识,成为新世纪国家需要的各种人才,并用所学的知识改变了家乡过去贫穷落后的面貌。
4、必须在土家族地区加强法学教育,培养高素质的法律专门人才。对土家族的民族习惯法进行深入的实地的调查,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归纳、筛选,对一些好的且行之有效的习惯法,国家必须采取顺应,融合的过渡政策,并且有条件地吸收,认可这部习惯法,并且过渡到有关的法律法规之中;而对一些落后的法律文化,如男尊女卑、神判、早婚,抢婚等等,通过长期、有效的法制宣传教育,逐步提高他们的认识,逐渐放弃落后的习惯法,找到民族习惯法和国家法律的结合点。这就需要培养专门的法律工作者尤其是土家人自己的法律工作者进行宣传和教育,以制定民族自治法,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如利川出资50万元对大水井建筑内的住户进行了整体搬迁,还出台了大水井、鱼木寨两处文物的暂行办法,让文物保护有法可依。同时在民族地区,有时候法律并不是效力最高的控制工具,说服性的控制工具,往往比法律更具有功效。在依法治国的今天,民族传统法律文化的整合、复兴和弘扬是一个民族——国家法治发达的正确途径。
结束语
笔者作为土家族的一员,要对本民族的文化变革与发展有强烈的责任感,决不能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要积极学习,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大胆吸收现代文化,努力从自身做起并影响他人,摒弃陋习,继承和发扬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保证。”土家族人也是我们祖国大家族的一员,并且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了自己民族特色的风俗习惯,每个土家人对自己民族的风俗习惯有深厚的感情,在他们看来,对自己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也就是对自己民族的尊重;相反,对自己民族的歧视、侮辱。忽视,也就是对自己民族的歧视、侮辱、忽视。建国以后,我国的法律工作者以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为出发点,用法的形式来保障少数民族包括土家族的风俗习惯,而且还制定一整套保护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法律、法规。规定各自治机关有权自主地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等民族文化事业,自主地收集、整理、翻译、和出版民族书籍、保护民族的名胜古迹、珍贵文物和文化遗产等等。目前我国民族法制建设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以民族区域自治法和散居少数民族权利保障法为主干,包括其他调整民族关系的法律、法规以及有关规范性文件在内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法律体系。
土家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了自己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和法律文化,并成为他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在土家族的风俗习惯中包涵了许多调整民族内部各种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土家族习惯法既有优良、先进、值得肯定的东西,也有封建、落后、迷信的东西,必须对其封建、落后、迷信的东西进行改革,而对于好的有积极作用的民族文化应该给予提倡和保护。
关键词:土家族 传统文化 习惯法 改革
土家族分布在今天的湘西、鄂西、川东、贵州东北部地区,建国以后,在这些地区先后成立了湘西、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黔江、酉阳、秀水、彭水、石柱、沿河、印江、宜昌长阳、五峰等9个自治县以及一些土家族民族乡。土家族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中,创造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传统法律文化并成为自己民族的文化特色。
土家族传统法律文化的闪光点
1、乡规民约具有法的权威和功能,土家族习惯法涉及的乡规民约,其内容十分丰富,如:封山育林公约、保护秋收公约、收拣桐茶公约、水井公约、维护地方公约等,其成文法少,不成文法居多,表现为口头传录和行为继承。土家族地处五陵山区,由于中央王朝统治权力影响较弱,这种习惯法发挥作用很大,持续时间很长,富有生命力。
2、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土家族是一个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民族,他们虽然处在比较偏远的山区,但十分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每当有外敌入侵的时候,他们便拿起武器,保家卫国。如明朝的抗倭斗争、近现代的鸦片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土家族人民踊跃参加,爱国主义精神成为土家族人的传统精神,由于土家族人民生活的环境比较差,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他们勤劳勇敢,同大自然作斗争,而这种民族性格在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反抗剥削压迫,翻身求解放的斗争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3、土司制定了严酷的刑法和愚民政策。土家人世代居住在比较偏远的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和生产力往往非常落后,而且在解放前,土家人也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受到当地统治者的欺压和剥削。从元朝时设置土司,土司实行集权专制制度,对土民有生杀予夺之权,土司制定了严酷的刑法,其刑法重则斩首,轻则施以宫刑、断指、割耳、杖责等,比当时封建王朝的刑法还要残酷,且由土司一人随意判刑,土民生存权也难以得到保证。土司实行“土民皆不受学”的愚民政策,到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改土归流之前,土家族子弟没有读书的机会,完全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但是土司子弟却从小刻苦读书,土家族人民虽然不能读书,却保留了巴人能歌善舞等民俗文化遗存。解放以前又受到汉族和土家族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土家族贫民过着非常悲惨的生活,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新中国建立以后,党和政府实行了尊重维护少数民族利益的方针政策,各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帮助,共同发展,土家族人安居乐业,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改革开放以后,广大土家族人民分到了土地,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土家族人民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南下外出打工,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条件大大改善,逐渐跟上了时代的步伐。
4、诚实守信,热情好客。土家人的借贷不写借据,亲属间的相互借贷和短期借贷也不收利息,这种借贷无字无据无定期,全凭信用,条件一好转就自觉偿还;当本人不能偿还时,有子孙偿还,真正做到父债子还。土家族还是一个助人为乐、团结进步的民族,农活对土家人来说,单家独户难以进行,他们就互相帮助,如谁家在修房造屋、农忙的时候,土家人就主动帮助,并且不计较报酬,哪家有红白喜事的时候,同村居住的妇女就帮助生火做饭,男子就挑水劈材。土家人十分好客,客人临门,必盛情款待。吃饭的时候,一般这家的女主人会给客人夹菜,而自己却不上桌子吃饭,等客人吃饱喝足之后,自己才吃饭,以示对客人的尊重,在客人吃饭的时候从不让客人的碗空着,不等客人吃完,善良的女主人就给客人加饭,男主人也绝对不会和客人抢着吃,好的菜总是请客人先吃,自己才吃,即使是孩子也是这样的。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诚实而善良的土家人还保留着这一美好的传统。
5、婚姻家庭是土家族法律文化的重要内容。普通土家族百姓的婚姻形式都是一夫一妻制,当然改土归流之前的土司例外,可以一夫多妻。土家族聚居区还有其他民族居住,他们各个民族互通婚姻,当然对通婚范围有规定,禁止同一父系血统的人结婚,舅表、姨表、姑表关系之间禁止结婚,这和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定是一致的,还有禁止同姓的人结婚,尽管彼此没有血缘关系,承认转房制,包括弟与嫂,姐夫与小姨之间的婚姻。结婚的年龄女子通常在15至16岁,有的还是童养媳,男子一般在20岁左右,不过现在多数土家人结婚的年龄都是根据国家法律的规定即男子不得低于22岁,女子不得低于20岁,但是也有少数人没有在法律规定的范围之内结婚,比如有的土家族女子在小于20岁就结婚了,这一现象在偏远的农村表现得比较突出。婚姻方式主要是包办婚姻,在建国以前尤其突出,当子女长到一定年龄,家长就开始为其张罗婚事,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双方都是处于被动地位,只要是父母选定,都得同意,而且在结婚之前彼此不得见面,不知道对方是否健康,是否美丑。改革开放以后的土家族人还存在着少量的包办婚姻,而且至今不能完全杜绝,其中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一是居住地比较偏远,文化比较低;二是少数父母还保留有封建家长制作风等等。不过大多数土家人还是自由婚姻。
在土家族的习惯法中,规定土家族人如果男女双方订婚之后,就认为具有法律效力,对人们的婚姻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男女双方一经定婚,任何一方不得解除婚约,否则便受到舆论的谴责,甚至受到处罚。如果其中一方不愿继续发展关系的话,即“悔婚”,如果是男方悔婚的话,便不得索回送给女方的彩礼,有的还要给女方一些补偿;如果女方悔婚,则要全部退回所有彩礼,这一风俗延续至今。有的地方甚至还存在着“抢亲”这一陋俗,就是说双方订立婚约的男女,经过双方家长默许,在女方当事人不同意的情况下男方采取强制性的婚姻行为。在土家人中,已经出嫁的女儿是不能享有自己父母财产的继承权,因为土家族人在嫁女时候已经给女儿置办了丰厚的嫁妆。在无子家庭中,女儿招“上门”女婿,所生的子女必须随母姓,而且“上门”女婿的地位低下,所以在土家人中一般是不会让自己的儿子去做“上门”女婿的。在土家族山寨中,最注重长幼有别,尊老爱幼,家庭和家庭中的内外事务均由长辈来操作和决定,晚辈不得插手。对在婚姻家庭中不履行抚养或赡养义务的行为进行严格处罚。土家人的习惯法中涉及的内容还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
改革土家族的法律文化
毋庸讳言,在土家族的法律文化中既有优良、先进、值得肯定的东西,也有落后、封闭,迷信的东西。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新世纪,优良的法律文化将会继续发挥它对精神文明的促进作用,不良的法律文化会逐渐被社会所淘汰。由于这种文化对土家族有着很深的影响,至今在土家族人民中还起着一定的作用,必须加以管理和调节,并对土家族法律文化中愚昧落后的地方进行改革,对于不良的可以任其自生自灭,对于好的有积极作用的民族文化应给予保护和提倡,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1、改革土家族的法律文化必须与社会主义建设相协调。要历史地辨证地看待土家族的法律文化,今天的土家族山寨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必须建立社会主义的法律体制和一切适应土家族社会发展的新制度。把那些有利于民族的进步、社会发展的成分吸收到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来,才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的行为规范与伦理道 德。对于土家族的习惯法,我们应该用马列主义的法学观点对其进行解剖、审视、废除那些封建落后的、愚昧的东西,剔除那些带有宗教、神权色彩的成分,结合当地的实际,根据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要求,对其进行科学的鉴别和扬弃,把那些在今天的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民族的进步、社会发展的成分吸收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其法律效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社会主义的行为规范、伦理道德也才能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所以,我们在民族地区的法制建设中,必须注意到民族地区的社会特点和民族特点。我们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土家族地区和全国一样,在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指引下,改革开放,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是,土家族地区由于比较偏远,传统文化中的那些已经过时的,阻碍社会发展的陋习、观念、传统意识还没有彻底消失,甚至有的还有所复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中,改革习惯法,必须与社会主义的整体建设结合起来。
2、必须与我国的西部大开发结合起来。因为西部土家族民族地区的现代法律意识仍然比较淡薄,习惯法在当今土家族地区仍然具有影响,并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西部最大的实际就是其西部地区的法律文化,包括土家族的法律文化。为此,应把国家法与习惯法结合起来,促进西部开发立法,提高立法质量。在西部大开发中,如民族风情旅游,对少数民族的乡风民俗是发扬还是破坏?民族地区的安定关系着整个民族地区的发展,在党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的今天,民族地区的安定和发展更是关系着整个西部的发展,因此,民族地区的立法显得更加重要,这就要联系民族地区的现状,对民族地区民族生活习俗、习惯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在充分了解并理解、尊重民族习俗的基础上进行立法。
3、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的文化教育事业,这是建立社会主义民族法制的重要条件。如前所述,土家人的教育比较落后,尤其是解放以前,大部分土家弟没有上学的机会,甚至在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家庭贫困、经济落后等原因,很多家庭无法送子女上学读书,仍然有一些土家族子弟没有受到教育,再加上男尊女卑的封建残余思想在作祟,一些贫困家庭的土家族的女孩更是没有上学的机会,受教育的普及率相当低,基本上处于文盲半文盲的状态。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家庭环境、家庭经济收入、人们的思想等发生了变化,大部分土家族子女能够入学接受教育,但是教育水平还是比较低下,没有从根本上扫除文盲半文盲状态。直到二十世纪90年代末期,才开始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土家族人民响应党的号召纷纷送自己的子女上学读书,文盲半文盲大大减少,普及程度大大提高,1999年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还通过了湖北省政府的普九验收,许多土家族子女纷纷考上大学,外出求学,文化水平真正上了一个新台阶。国家真正在西部地区实施免费义务教育是在2006年春,国家拨款300多个亿帮助广大西部地区适龄儿童和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勤劳而善良的土家族父母包括成年子女纷纷外出务工,在给自己创造财富的同时,也用自己的双手为国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而且在打工期间学习各种技术,学习文化知识,成为新世纪国家需要的各种人才,并用所学的知识改变了家乡过去贫穷落后的面貌。
4、必须在土家族地区加强法学教育,培养高素质的法律专门人才。对土家族的民族习惯法进行深入的实地的调查,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归纳、筛选,对一些好的且行之有效的习惯法,国家必须采取顺应,融合的过渡政策,并且有条件地吸收,认可这部习惯法,并且过渡到有关的法律法规之中;而对一些落后的法律文化,如男尊女卑、神判、早婚,抢婚等等,通过长期、有效的法制宣传教育,逐步提高他们的认识,逐渐放弃落后的习惯法,找到民族习惯法和国家法律的结合点。这就需要培养专门的法律工作者尤其是土家人自己的法律工作者进行宣传和教育,以制定民族自治法,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如利川出资50万元对大水井建筑内的住户进行了整体搬迁,还出台了大水井、鱼木寨两处文物的暂行办法,让文物保护有法可依。同时在民族地区,有时候法律并不是效力最高的控制工具,说服性的控制工具,往往比法律更具有功效。在依法治国的今天,民族传统法律文化的整合、复兴和弘扬是一个民族——国家法治发达的正确途径。
结束语
笔者作为土家族的一员,要对本民族的文化变革与发展有强烈的责任感,决不能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要积极学习,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大胆吸收现代文化,努力从自身做起并影响他人,摒弃陋习,继承和发扬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保证。”土家族人也是我们祖国大家族的一员,并且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了自己民族特色的风俗习惯,每个土家人对自己民族的风俗习惯有深厚的感情,在他们看来,对自己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也就是对自己民族的尊重;相反,对自己民族的歧视、侮辱。忽视,也就是对自己民族的歧视、侮辱、忽视。建国以后,我国的法律工作者以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为出发点,用法的形式来保障少数民族包括土家族的风俗习惯,而且还制定一整套保护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法律、法规。规定各自治机关有权自主地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等民族文化事业,自主地收集、整理、翻译、和出版民族书籍、保护民族的名胜古迹、珍贵文物和文化遗产等等。目前我国民族法制建设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以民族区域自治法和散居少数民族权利保障法为主干,包括其他调整民族关系的法律、法规以及有关规范性文件在内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法律体系。
参考资料: http://www.sociology.cass.cn/shxw/shrlx/t20061201_10149.htm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