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还有什么称呼?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问题一:历史上对老师的称呼都有哪些? 古今教师称谓谈古今教师在古代也是受人敬重的职业。先秦时期,把教师称为“师傅”,可见人们对教师的敬重程度。如今在高等学府授予教师以“教授”、“讲师”“助教”等职称,是根据所担任的教学工作和专业水平授予的,而这几种称谓在古代都有。“教授”原为学官称谓,自宋始于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均设“教授”以传授学业。对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的教师称“讲师”、“助教”为国子监教师的称呼,协助国子博士传授儒学经学。“博士”之称源于战国,至宋唐时期,各专业学校更有“律学”、“算学”、“书学”博士之分。先秦至汉代有称教师为“师资”的。汉代还称太学教师为“学官”,也叫校官。“老师”之称始于宋代,时为地方小学教师的称词。明朝人选翰林院进士之师称“教习”,至清末学堂兴起,教师仍用其名。“先生”是自先秦至今对教师的尊称。明朝 *** 设“教授”,州设“学正”,县设“教谕”,掌教育生员,其副职皆称“训导”。可见这里的“教授”、“学正”、“教谕”已有针对教师不同地位,资历的含义了。到了现在,教师的称谓保留最普遍的要数“老师”了。古代对老师的称呼师父、师傅 对老师的尊称。师傅原为春秋时国君的老师。夫子 古代对老师的一种尊称,尤其流行于旧时私塾。师长 教师的尊称。外傅 古代对教师的特称。博士 经学教师称博士。至唐朝时期,各专业学校更有律学、算学、书学博士之分。教授 原为学官称谓,自宋始于宋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均设教授,以传授学业,后世相沿。讲师 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的教师谓讲师。助教 古代学官名。教师,西晋武帝咸宁四年设置,协助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南北朝、隋代相沿设置。唐代国子学、太学、广文馆、四门学等都设有助教。明、清两代,仅仅有国子监助教。为国子学(即后来的国子监)教师。教渝 宋代京师所设小学和武学中的教师称谓,到元、明、清的县学照样设置。教习 明朝入选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后,教师仍用其名。经师 汉代以后历代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的教师称经师。训导 明清时府设教授,州设学正,县设教渝,掌教育生员,其副职皆称训导。先生 古时对门馆、私塾老师中年长者的尊称。老师 原为宋元时期小学教师的称谓。
问题二:老师有没有其他称呼呢? 可以叫 座师 ,夫子,山长,师父,教谕,先生等等。
皇帝的老师 可以叫太傅
太子的老师,可以叫太子太傅
问题三:从古至今对老师的称呼有多少种? 师,老师的通称,自先秦至清未. 师傅:先秦时代. 师资:先秦时代对老师的敬词. 师保:古代担任教导贵族的学官. 师父:宋朝时代对教师的尊称. 博士:先秦来的国学老师. 祭酒:汉代始作官学中老师之称谓. 助教:国子监老师. 先生:先秦时代的国学老师. 门馆先生:宋元时代对家塾老师的称谓. 门客:宋元时代对家塾老师的另一个称谓. 教授:原为宋代学官,后用以对教书先生的尊称. 教谕:宋代 教习:明代 教职:原是周礼小宰六职之一,清代时沿用为教师之称. 学官:汉代 讲郎:东汉 学政:宋代太学 学正:宋元明清国子监教师. 监学:清中学堂以上设监学,管学生功课及考勤之事. 监丞:明清时期,对太学中国子监教师的称谓.
问题四:古代怎么称呼老师? “老师”最初指年老资深的学者或传授学术的人,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后来,人们把教学生的人也称为“老师”,如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其实,在“老师”之外,古代对教师的称呼还有很多,而且有些已经相当陌生――
【师长】
含有视老师为尊长之义,是古时候对教师的尊称之一。《韩非子・五蠹》:“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
【夫子】
原为孔子门徒对孔子的尊称,后来夫子成为人们对教师的尊称。《论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山长】
是历代对山中书院的主讲教师的称谓,其出处源于《荆相近事》。五代十国时期,蒋维东隐居衡山讲学,受业者众多,蒋维东被尊称为“山长”。此后,“山长”成为对教师的一种尊称。元代时,各路、州、府都曾建有书院,设山长。明清沿袭元制,乾隆时期曾一度改称院长,清末仍叫山长。废除科举之后,书院改称学校,山长的称呼废止。
【师傅】
古时老师的通称。“师傅”一词原本是太师、太傅、少师、少傅等官职的合称,因为这些职位负责教 *** ,所以师傅也成为老师的代称。《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师傅这一称谓迄今仍在使用,但一般指工商曲艺戏剧等行业的老师。
【师父】
古代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所以也将老师尊称为师父。《吕氏春秋・劝学》:“事师之犹事父也。”
【西席】
也称西宾,是对教师的一种尊称。其来源为这样一个典故:汉明帝刘庄当太子时,曾拜桓荣为师,登皇位后,他对桓荣仍十分尊敬,常到桓荣住的太常府内,听桓荣讲经。汉代席地而坐,室内座次以靠西向东为尊。汉明帝虽贵为皇帝,仍然给桓荣安排坐西面东的座席,表示对启蒙老师的尊敬,此后,“西席”或“西宾”就成了对教师的尊称。
【师保】
原为古代辅弼帝王和教导王室子弟的官员,亦师亦保,统称“师保”。《易・系辞下》:“无有师保,如临父母。”后来泛指老师。如清代龚自珍《抱小》:“小学者,子弟之学。学之以侍父兄师保之侧,以待父兄师保之顾问者也。”
【宗师】
原为掌管宗室子弟训导的官员。《汉书・平帝记》:“其为宗室自太上皇以来族亲,各以世氏、郡国置宗师以纠之,致教训焉。”后逐渐演变为众人所崇仰、堪称师表的人。北宋孔平仲《谈苑》卷三:“石介,字守道,徂徕山人也。文章学术,天下宗师,皆呼为徂徕先生。”
【教授】
如今的教授一词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种职称,但在古代太学中则是讲学的博士。中国汉、唐两代太学都设有博士,宋代中央和地方的学校始设教授,元代各路、州、府儒学以及明清两代的府学也都设有教授。
【助教】
在国子监任教的教师。西晋咸宁二年立国子学,始设助教,协调国子祭酒、博士传授儒家经学。此后除个别朝代外,国子监中都设经学助教,称国子助教、太学助教、四门助教、广文助教等。
【学博】
原为唐代府郡的学官。唐代府郡置经学博士各一人,掌以五经教授学生,后泛称学官为学博。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第三十六回:“这人大是不同。不但无学博气,尤其无进士气。”
【讲郎】
原为讲授经书的官员。《后汉书・儒林传》:“又诏高才生受《古文尚书》、《毛诗》、《谷梁》、《左氏春秋》,虽不立学官,然皆擢高第为讲郎。”
【教谕】
原为宋代京师小学和武学中的学官名。明清时期,县设“县儒学”作为一县之最高教育机构,内设教谕一人,另设训导数人。训导是指辅助教谕的助手。府学教谕多为进士出身,由朝廷直接任命。《明史・职官志......>>
问题五:老师的老师怎么称呼 古代是怎么称呼的? 师祖或者太师父 ,这个是习武之人称谓。因为老师又称夫子,修文之士一般可以称“夫子之师”。
现代是怎么称呼的? 现代统称老师,老师的老师也无需多加修饰。
文雅一点怎么称呼? 尊敬为先生。需要说明的是,这里这个先生是五四时期的说法,跟现在普通话里面“先生”是不一样的。
亲切一点怎么称呼? 如果年岁比较大可以在他姓后面加一个老字,比如,“郭老” ,年纪差不多又比较亲切的话,叫哥哥姐姐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此就比较通俗了
问题六:老师的老师 如何称呼 也叫老师就是了。
问题七:老师对学生的称呼有哪些? 女:小姑娘 名字不要姓
男;小伙子,名字不要姓
问题八:教师该怎么称呼自己? 新教师来校数周后,校领导必听一节随堂课,往往都会听到这些教师称自己“老师”,或在“老师”前加上自己的姓,谓“张老师”或“王老师”等。课后,他们都会被问:“你和同事说话,会不会称自己为‘老师’?”在得到否定的答复后,他们会获赠这样一段话:“你和同事在一起,你认为你们是平等的,因而你会不假思索地称自己‘我’,而与学生在一起时,你为什么会脱口而出以‘老师’自称呢?”这真是将了“老师”一“军”,用校长杨荣的话来说,那是给老师正确理念的“见面礼”,是对老师学会平等对待学生,开始真正做老师的“教学关怀”。
因为有了这一次的“不慎”,这些老师会扪心自问,回眸教学细节,从中感悟与自醒;因为有了这一次的“脸红”,这些老师会以小见大,正视教学对象,从中领悟与自觉;因为有了这一次的“追问”,这些教师会举一反三,接受先进理念,从中觉悟与自明。于是,教育的“平等”观念,不在书本里寻味,在听报告中过滤,而在碰撞中扎根,在冲突中发芽。
实验小学的“小题大做”,还是很有“大做小题”的价值。虽说老师在课堂里称“老师”,也未必是摆老师的架子,也并非欲以老师自居去压服学生,但口出心声,久而久之容易滋长陋习,可能会在潜意识中产生“我是老师,我永远是正确的”、“我是老师,我就是知识的权威”等概念。稍不警惕,容易错上加错,且不以为然。
有趣的是,该校发生的另一件“轶事”与此相关。一次晚自修,小施同学在填写《家庭默写本》封面上老师这一栏,“‘陈光宇’,‘宇’怎么写?”话音刚落,班级中大多数同学都抬起了头,其中一个同学说:“陈老师,他在叫你的名字,真没礼貌!”陈老师想,名字是一个人的符号,让人称呼的,不该分卑为学生和尊为老师的。在封面上写老师的名字,这是一件普
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事,于是她抽出一张备课纸,端端正正写下自己的名字,郑重其事地递给小施:“这是我的‘名片’,请你收下。”“想写就写”,这是对“平等”的兑现。
老师,这是一个神圣的名字,蕴含着巨大的元素。只有当对方在内心呼唤时,才会有别样的情感。而教师自己称“老师”,充其量只是对自己职业的重复“默写”而己,老是这样称呼自己,可能会消蚀原本的平等意识和健康的师生关系。因为,教育上的平等,不只表现在理念的追逐上,体现在大会的发言中,更在不经意中反映出来。
教师称“我”,更有亲切感,那是一种人与人平等的温泉;更有主人情,那是一种师与生共游的小溪;更有感染力,那是一种人格与学识的宝藏。把一颗心、所有的一切交给了学生,这不是一般“老师”能做到的,而真正的“我”则能达到这种境界。
问题九:老师的称呼是哪个朝代开始的 “老师”最早见于战国时期,不过不是现在的意思,而是指年老资深的学者,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
后来宋元时代把地方小学老师称为“老师”,如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一诗:“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儿,属句有夙性,说字矗老师。”
此后专指学生对教师的尊称,沿用至今
问题二:老师有没有其他称呼呢? 可以叫 座师 ,夫子,山长,师父,教谕,先生等等。
皇帝的老师 可以叫太傅
太子的老师,可以叫太子太傅
问题三:从古至今对老师的称呼有多少种? 师,老师的通称,自先秦至清未. 师傅:先秦时代. 师资:先秦时代对老师的敬词. 师保:古代担任教导贵族的学官. 师父:宋朝时代对教师的尊称. 博士:先秦来的国学老师. 祭酒:汉代始作官学中老师之称谓. 助教:国子监老师. 先生:先秦时代的国学老师. 门馆先生:宋元时代对家塾老师的称谓. 门客:宋元时代对家塾老师的另一个称谓. 教授:原为宋代学官,后用以对教书先生的尊称. 教谕:宋代 教习:明代 教职:原是周礼小宰六职之一,清代时沿用为教师之称. 学官:汉代 讲郎:东汉 学政:宋代太学 学正:宋元明清国子监教师. 监学:清中学堂以上设监学,管学生功课及考勤之事. 监丞:明清时期,对太学中国子监教师的称谓.
问题四:古代怎么称呼老师? “老师”最初指年老资深的学者或传授学术的人,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后来,人们把教学生的人也称为“老师”,如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其实,在“老师”之外,古代对教师的称呼还有很多,而且有些已经相当陌生――
【师长】
含有视老师为尊长之义,是古时候对教师的尊称之一。《韩非子・五蠹》:“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
【夫子】
原为孔子门徒对孔子的尊称,后来夫子成为人们对教师的尊称。《论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山长】
是历代对山中书院的主讲教师的称谓,其出处源于《荆相近事》。五代十国时期,蒋维东隐居衡山讲学,受业者众多,蒋维东被尊称为“山长”。此后,“山长”成为对教师的一种尊称。元代时,各路、州、府都曾建有书院,设山长。明清沿袭元制,乾隆时期曾一度改称院长,清末仍叫山长。废除科举之后,书院改称学校,山长的称呼废止。
【师傅】
古时老师的通称。“师傅”一词原本是太师、太傅、少师、少傅等官职的合称,因为这些职位负责教 *** ,所以师傅也成为老师的代称。《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师傅这一称谓迄今仍在使用,但一般指工商曲艺戏剧等行业的老师。
【师父】
古代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所以也将老师尊称为师父。《吕氏春秋・劝学》:“事师之犹事父也。”
【西席】
也称西宾,是对教师的一种尊称。其来源为这样一个典故:汉明帝刘庄当太子时,曾拜桓荣为师,登皇位后,他对桓荣仍十分尊敬,常到桓荣住的太常府内,听桓荣讲经。汉代席地而坐,室内座次以靠西向东为尊。汉明帝虽贵为皇帝,仍然给桓荣安排坐西面东的座席,表示对启蒙老师的尊敬,此后,“西席”或“西宾”就成了对教师的尊称。
【师保】
原为古代辅弼帝王和教导王室子弟的官员,亦师亦保,统称“师保”。《易・系辞下》:“无有师保,如临父母。”后来泛指老师。如清代龚自珍《抱小》:“小学者,子弟之学。学之以侍父兄师保之侧,以待父兄师保之顾问者也。”
【宗师】
原为掌管宗室子弟训导的官员。《汉书・平帝记》:“其为宗室自太上皇以来族亲,各以世氏、郡国置宗师以纠之,致教训焉。”后逐渐演变为众人所崇仰、堪称师表的人。北宋孔平仲《谈苑》卷三:“石介,字守道,徂徕山人也。文章学术,天下宗师,皆呼为徂徕先生。”
【教授】
如今的教授一词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种职称,但在古代太学中则是讲学的博士。中国汉、唐两代太学都设有博士,宋代中央和地方的学校始设教授,元代各路、州、府儒学以及明清两代的府学也都设有教授。
【助教】
在国子监任教的教师。西晋咸宁二年立国子学,始设助教,协调国子祭酒、博士传授儒家经学。此后除个别朝代外,国子监中都设经学助教,称国子助教、太学助教、四门助教、广文助教等。
【学博】
原为唐代府郡的学官。唐代府郡置经学博士各一人,掌以五经教授学生,后泛称学官为学博。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第三十六回:“这人大是不同。不但无学博气,尤其无进士气。”
【讲郎】
原为讲授经书的官员。《后汉书・儒林传》:“又诏高才生受《古文尚书》、《毛诗》、《谷梁》、《左氏春秋》,虽不立学官,然皆擢高第为讲郎。”
【教谕】
原为宋代京师小学和武学中的学官名。明清时期,县设“县儒学”作为一县之最高教育机构,内设教谕一人,另设训导数人。训导是指辅助教谕的助手。府学教谕多为进士出身,由朝廷直接任命。《明史・职官志......>>
问题五:老师的老师怎么称呼 古代是怎么称呼的? 师祖或者太师父 ,这个是习武之人称谓。因为老师又称夫子,修文之士一般可以称“夫子之师”。
现代是怎么称呼的? 现代统称老师,老师的老师也无需多加修饰。
文雅一点怎么称呼? 尊敬为先生。需要说明的是,这里这个先生是五四时期的说法,跟现在普通话里面“先生”是不一样的。
亲切一点怎么称呼? 如果年岁比较大可以在他姓后面加一个老字,比如,“郭老” ,年纪差不多又比较亲切的话,叫哥哥姐姐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此就比较通俗了
问题六:老师的老师 如何称呼 也叫老师就是了。
问题七:老师对学生的称呼有哪些? 女:小姑娘 名字不要姓
男;小伙子,名字不要姓
问题八:教师该怎么称呼自己? 新教师来校数周后,校领导必听一节随堂课,往往都会听到这些教师称自己“老师”,或在“老师”前加上自己的姓,谓“张老师”或“王老师”等。课后,他们都会被问:“你和同事说话,会不会称自己为‘老师’?”在得到否定的答复后,他们会获赠这样一段话:“你和同事在一起,你认为你们是平等的,因而你会不假思索地称自己‘我’,而与学生在一起时,你为什么会脱口而出以‘老师’自称呢?”这真是将了“老师”一“军”,用校长杨荣的话来说,那是给老师正确理念的“见面礼”,是对老师学会平等对待学生,开始真正做老师的“教学关怀”。
因为有了这一次的“不慎”,这些老师会扪心自问,回眸教学细节,从中感悟与自醒;因为有了这一次的“脸红”,这些老师会以小见大,正视教学对象,从中领悟与自觉;因为有了这一次的“追问”,这些教师会举一反三,接受先进理念,从中觉悟与自明。于是,教育的“平等”观念,不在书本里寻味,在听报告中过滤,而在碰撞中扎根,在冲突中发芽。
实验小学的“小题大做”,还是很有“大做小题”的价值。虽说老师在课堂里称“老师”,也未必是摆老师的架子,也并非欲以老师自居去压服学生,但口出心声,久而久之容易滋长陋习,可能会在潜意识中产生“我是老师,我永远是正确的”、“我是老师,我就是知识的权威”等概念。稍不警惕,容易错上加错,且不以为然。
有趣的是,该校发生的另一件“轶事”与此相关。一次晚自修,小施同学在填写《家庭默写本》封面上老师这一栏,“‘陈光宇’,‘宇’怎么写?”话音刚落,班级中大多数同学都抬起了头,其中一个同学说:“陈老师,他在叫你的名字,真没礼貌!”陈老师想,名字是一个人的符号,让人称呼的,不该分卑为学生和尊为老师的。在封面上写老师的名字,这是一件普
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事,于是她抽出一张备课纸,端端正正写下自己的名字,郑重其事地递给小施:“这是我的‘名片’,请你收下。”“想写就写”,这是对“平等”的兑现。
老师,这是一个神圣的名字,蕴含着巨大的元素。只有当对方在内心呼唤时,才会有别样的情感。而教师自己称“老师”,充其量只是对自己职业的重复“默写”而己,老是这样称呼自己,可能会消蚀原本的平等意识和健康的师生关系。因为,教育上的平等,不只表现在理念的追逐上,体现在大会的发言中,更在不经意中反映出来。
教师称“我”,更有亲切感,那是一种人与人平等的温泉;更有主人情,那是一种师与生共游的小溪;更有感染力,那是一种人格与学识的宝藏。把一颗心、所有的一切交给了学生,这不是一般“老师”能做到的,而真正的“我”则能达到这种境界。
问题九:老师的称呼是哪个朝代开始的 “老师”最早见于战国时期,不过不是现在的意思,而是指年老资深的学者,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
后来宋元时代把地方小学老师称为“老师”,如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一诗:“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儿,属句有夙性,说字矗老师。”
此后专指学生对教师的尊称,沿用至今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