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皇帝宇文泰为理想让侄子宇文护掌权,最终实现了吗?
北周皇帝宇文泰为理想让侄子宇文护掌权,宇文泰让侄子宇文护接掌国政,本意是想造就另一个周公旦、重演“周公辅政”的佳话。宇文泰控制的西魏,后来改名“周”,史称北周。顾名思义,宇文鲜卑之所以拿“周”为国号,不仅因为他的统治中心——关中是先秦时期周王朝的龙兴之地,更因为它向周王朝寻求自己的政治理论依据,那就是周礼。
西魏在宇文泰执政期间建立的六官制度(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其根源就来自周礼,由儒生苏绰、卢辩接力编订;宇文泰在思想层面崇尚儒学,在京师长安设立国子学,拜一众大儒为师,从而培养了一代代打上了儒家思想烙印的士大夫,成为维系政权运行的支柱。
宇文护能够掌权直至专权都是由于宇文泰将朝廷大权托付给宇文护造成的。宇文泰病重期间,他的儿子们都还是少年,不能亲政,那么朝政大权托付给谁呢?当然是要托付给一个有能力又能够相信的人。宇文护是宇文家族的一员,也立了不少功劳,因此符合担当托孤重任,于是宇文泰将大权都交给了宇文护。
我们知道,后来宇文护专权了,这一点宇文泰是没有想到的。宇文泰只注重了宇文护的个人能力,并没有去考察宇文护的个人品德。他认为宇文护和他是一家人,因此就值得信任,然而他忘记了人在权力面前是会被一叶障目的。
当初的周武王还未伐纣时,弟弟姬旦就协助兄长处理事务;武王克殷、建立周朝后,第二年就撒手西去,儿子周成王年幼,周公旦(姬旦)就承担起替侄子处理政务的重任。主政期间,周公旦镇压内外叛乱、分封诸侯、营建洛邑、制礼作乐,系统性地为周王朝打下基础。待到周成王成年后,周公旦毅然还政、激流勇退。周公辅政的往事,成为后世代代相传的佳话,周公旦也被历代统治者和学者视为圣人。
但周武帝也不是软柿子。两位兄弟的惨烈教训,教会了他在虚与委蛇、忍辱负重的同时默默积蓄力量。整整12年后,即公元572年,宇文邕安排宇文护在皇宫拜见皇太后,趁其低头诵读《酒诰》的机会,从身后将其击倒,随后命手下将其砍杀。紧接着,宇文邕以霹雳手段迅速地将宇文护党羽全部诛杀,干脆利落地收回了权力。
如吕思勉评价的那样:“宇文护虽跋扈,亦不可谓无才,其居相位时,政事亦似未大坏。” 宇文护虽然没有成为宇文泰期待中的另一个周公旦,但对北周确实有功。但所谓“大名不可久荷,大功不可久任,大权不可久执,大威不可久居”,公然连续弑君、践踏皇权,注定了他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