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赏析:卜算子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卜算子
石孝友
见也如何暮。别也如何遽。别也应难见也难,后会难凭据。去也如何去。住也如何住。住也应难去也难,此际难分付。
离情别绪,在词中是一个早不新鲜了的主题。这首小词在写法上颇有自己的特点。“见也如何暮。别也如何遽。”相见呵,为何这般地晚?相别呵,为何这样的急?“如何”,为何;为什么。但又有奈何,怎么办意。《诗·秦风·晨风》:“如何如何?忘我实多”!白居易《上阳白发人》诗:“上阳人,苦最多。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两如何”?这里正含有两层意:不理解为什么,又毫无办法。而偏又见“暮”别“遽”,相会的时间如此短促,怎么不倍感伤情?!两句各著一“也”字,别具声韵,似闻人的连声叹息。后来《西厢记·长亭送别》:“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亦正是此意,但恨怨形诸字面,词隐曲显,可见一斑。一起两句分言过去和现在。故第三句再作钩连:“别也应难见也难。”意为见既暮且难,别既遽且难。但两个难字取义不同:前一个“难”字含难过、难受、难耐意;后一“难”字含艰难、不容易意,犹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句意。别难主要是感情的因素在起作用;见难是由于世事茫茫,人事错迕,主要的因素在社会方面。所以“后会难凭据”,非不愿见,世事的变化,人事的.坎坷际遇,又岂是个人所能左右的!两个“难”字包含的内容不同,而感慨之情愈到后来愈重,几至唏嘘呜咽了。
上片“情”在送者,下片“情”在行者。“去也如何去。住也如何住。”临别踌躇,欲行又止。这里“如何”作什么时候解。《诗·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看来是非走不可了,可是万般依恋,又不知什么时辰走好了。那就索兴不走了吧。但“住也如何住”──非不愿住实不能住也。孙光宪《谒金门》词:“留不得!留得也应无益。”这是从送者方面立意。“留不得”是过去的无数事实形成的认识,可是真要当分手时,又希望他“留得”,思索沉吟,意欲挽留,结果得出的是“也无益”,于事何补!这里从行者方面着笔,言外之意是:即使再拖时间也终得要去的。仍和上片结构一样,用“住也应难去也难”钩连,而两“难”字含意也仍不同:住难,由于社会的人事方面的原因,即艰难,不容易,意若“留得也应无益”。去难,主要是感情的因素在起作用,即难过、难受、难耐意。百转千回,感情始终寻找不到出路,最后,情如排山倒海奔涌而来,却又嘎然而止:“此际难分付。”当此将别之际,万种柔肠,千般情意,都再也无法排解了!真是“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晏几道《思远人》)。分付(吩咐),安排之意。毛滂《惜分飞·富阳僧舍代作别语》:“今夜山深处,断魂分付潮回去。”
李调元《雨村词话》卷二评此词曰:“词中白描高手无过石孝友。《卜算子》云(词见上)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意即词写离情很含蓄。这首词的确很有艺术特色,它表现在:一、构思新颖巧妙。写离情的词,从唐五代以至南宋,高手如林。此词贵在破除窠臼,自立框架。首先由始至终八句完全抒情,无一景语。抒情不粘滞,那些一向为人描摹的难割难舍的缠绵情状,都置之笔外,而表现别情依依,却不在诸如“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香囊暗解,罗带轻分”(秦观);“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周邦彦)等等之下。其次,用笔直中有纡,它不作烘托渲染,亦无那么多的“现场描写”,但此中人的形态读者可于想象中得之。不着形迹,而深情若许,此真善于言情者也。复次,作者于词中四用“如何”,五用“难”字,八用“也”字。从前二字的多义性,其在不同境界的蕴意,本来一个极平常的字,却有那么大的艺术魅力,真令“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方干《赠喻凫》)者流扼腕矣。全词声情和谐,而又拗怒激楚,很好地表达出那既怨且恨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怀。
石孝友
见也如何暮。别也如何遽。别也应难见也难,后会难凭据。去也如何去。住也如何住。住也应难去也难,此际难分付。
离情别绪,在词中是一个早不新鲜了的主题。这首小词在写法上颇有自己的特点。“见也如何暮。别也如何遽。”相见呵,为何这般地晚?相别呵,为何这样的急?“如何”,为何;为什么。但又有奈何,怎么办意。《诗·秦风·晨风》:“如何如何?忘我实多”!白居易《上阳白发人》诗:“上阳人,苦最多。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两如何”?这里正含有两层意:不理解为什么,又毫无办法。而偏又见“暮”别“遽”,相会的时间如此短促,怎么不倍感伤情?!两句各著一“也”字,别具声韵,似闻人的连声叹息。后来《西厢记·长亭送别》:“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亦正是此意,但恨怨形诸字面,词隐曲显,可见一斑。一起两句分言过去和现在。故第三句再作钩连:“别也应难见也难。”意为见既暮且难,别既遽且难。但两个难字取义不同:前一个“难”字含难过、难受、难耐意;后一“难”字含艰难、不容易意,犹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句意。别难主要是感情的因素在起作用;见难是由于世事茫茫,人事错迕,主要的因素在社会方面。所以“后会难凭据”,非不愿见,世事的变化,人事的.坎坷际遇,又岂是个人所能左右的!两个“难”字包含的内容不同,而感慨之情愈到后来愈重,几至唏嘘呜咽了。
上片“情”在送者,下片“情”在行者。“去也如何去。住也如何住。”临别踌躇,欲行又止。这里“如何”作什么时候解。《诗·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看来是非走不可了,可是万般依恋,又不知什么时辰走好了。那就索兴不走了吧。但“住也如何住”──非不愿住实不能住也。孙光宪《谒金门》词:“留不得!留得也应无益。”这是从送者方面立意。“留不得”是过去的无数事实形成的认识,可是真要当分手时,又希望他“留得”,思索沉吟,意欲挽留,结果得出的是“也无益”,于事何补!这里从行者方面着笔,言外之意是:即使再拖时间也终得要去的。仍和上片结构一样,用“住也应难去也难”钩连,而两“难”字含意也仍不同:住难,由于社会的人事方面的原因,即艰难,不容易,意若“留得也应无益”。去难,主要是感情的因素在起作用,即难过、难受、难耐意。百转千回,感情始终寻找不到出路,最后,情如排山倒海奔涌而来,却又嘎然而止:“此际难分付。”当此将别之际,万种柔肠,千般情意,都再也无法排解了!真是“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晏几道《思远人》)。分付(吩咐),安排之意。毛滂《惜分飞·富阳僧舍代作别语》:“今夜山深处,断魂分付潮回去。”
李调元《雨村词话》卷二评此词曰:“词中白描高手无过石孝友。《卜算子》云(词见上)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意即词写离情很含蓄。这首词的确很有艺术特色,它表现在:一、构思新颖巧妙。写离情的词,从唐五代以至南宋,高手如林。此词贵在破除窠臼,自立框架。首先由始至终八句完全抒情,无一景语。抒情不粘滞,那些一向为人描摹的难割难舍的缠绵情状,都置之笔外,而表现别情依依,却不在诸如“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香囊暗解,罗带轻分”(秦观);“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周邦彦)等等之下。其次,用笔直中有纡,它不作烘托渲染,亦无那么多的“现场描写”,但此中人的形态读者可于想象中得之。不着形迹,而深情若许,此真善于言情者也。复次,作者于词中四用“如何”,五用“难”字,八用“也”字。从前二字的多义性,其在不同境界的蕴意,本来一个极平常的字,却有那么大的艺术魅力,真令“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方干《赠喻凫》)者流扼腕矣。全词声情和谐,而又拗怒激楚,很好地表达出那既怨且恨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怀。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