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一首现代诗歌,分析其中的意象,体会意象在现代诗歌中的运用
展开全部
“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单位,是意和象融会的复合体,是作者主观的心意和客观的物象相凝聚的具象表现,是精神内容和物质形式的统一,它由情和景这两个元素构成.古人讲“立象以尽意”,借助客观外物来表达主观情感;又讲情景交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下面,笔者试就《雨巷》中个别意象的特点出发,探究《雨巷》的意象魅力.
雨巷:中国人对巷的亲近意识异常深厚.北方人称胡同,南方人称巷.汪曾琪先生在《胡同文化》里说,北京胡同,“不仅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使人怅望低徊”;南方的里巷也能给人相似的感受.对这些传统物象的眷念,其实也是诗人们对闲逸、孤寂、冷清的人居环境的独特向往.这也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典型心态.戴望舒在传统文学的浸染中,具有典型的传统文人特点(在大多数作家一味抛弃传统,进行新文学创作时,他以传统的意象作诗,是那样的不合群,但又是那样的可贵)——忧郁、苦闷、怀旧.小巷的悠长、沧桑、冷清,恰是诗人寂寥心情的最佳寄寓.有雨的南方小巷,人更少,更见缠绵,更易伤情.
江南雨季,细雨飘巷,烟雨朦胧,撩人情思.雨与巷的组合,构成了一个特有的意象,这是戴望舒的首创,难怪叶圣陶会称其为“雨巷诗人”.“雨巷”,较之单独的“雨”或“巷”,更有情致,更见凄切.
油纸伞:这是雨季的常见之物.因了雨,油纸伞为诗人遮了一方天地,也因了油纸伞,诗人又多了一份无法远望地惆怅.伞外的雨空,是心雨的天空.浅黄油纸伞在雨中浸润,让细润的心多了一份浅黄的伤痛——这是寻常之物,但又鲜见于传统诗词.唯戴望舒,将其放置雨巷的诗人头顶,让油纸伞撑出浓浓的诗意.
丁香姑娘:丁香是我国特有的名贵花木,栽培历史悠久,四月花开,花白色或紫色,清新淡雅,香气浓郁.丁香花因颜色不轻佻,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丁香花开在仲春时节,容易凋谢,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古往今来,咏丁香的诗句很多:李商隐的“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璟的“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陆龟蒙“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贺铸的“深恩纵似丁香结,难展芭蕉一寸心”……无不是将丁香的惆怅郁结在千千情结中,纠缠于密织的情网中,愁心永远守候的模样.
戴望舒在《雨巷》中承续了丁香的传统文化内涵,将丁香的意蕴更加情绪化,使丁香有了更深的忧郁.更为灵慧的是,诗人刻画的是雨中的“丁香姑娘”,恬淡清幽,更添一分寥落.诗人将丁香的外在之形极端淡化,以“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这样的偏正短语,将丁香人化,将姑娘物化,将人抽象化,让意象人化,让“丁香一样的姑娘”成了一个有别于传统意义的意象,这个新意象,是一个实在的人——姑娘,但又是一个抽象的意象.我们在朦胧地巷陌里感受,诗人在雨巷里用心述诗语,描摹其情感流动.人与物天然相和,物我合一,将细腻的心境与自然的灵动谐和.
这样的姑娘,这样的丁香,这样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诗人渴望与其相遇,即使相遇时只是“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只有“太息一般的眼光”,即使这以后,只能是无可定期的期待与“丁香一样的姑娘”再次相逢.
雨巷、油纸伞、丁香姑娘,戴望舒对这些意象是偏爱的,因为这些意象恰能映照诗人的内心,抒其性情,渲其郁闷,彰其心志.
诗人身处乱世,时世纷乱,如其他文人一样,不能全面地看清时世的走向,彷徨就不可避免.心性善良的他,在乱世中,更易苦闷、彷徨.江南里巷,是秀丽山水中的沧桑物象,雨中小巷,是流动的沧桑,平常人家的油纸伞,也成了诗人诗情的催化剂,而雨中丁香的弱嫩、飘零、孤寂,是诗人心性的纯美写照,所以,诗人想象,能在雨巷中遇见“丁香一样的姑娘”,那是一见钟情的姑娘,是风雨中飘零的生命,更是诗人心志的寄托,所以,诗人将永远地期待,与“丁香一样的姑娘”在雨巷中相逢.
也只有这样忧郁的雨巷里,诗人才有这样的体悟,才会有感激,才有这样纯美的诗语.
雨巷凝重悠长、油纸伞伴其前行、丁香姑娘或可相遇,这三个意象,雨巷灰暗沉重、油纸伞浅黄流动、丁香浅绿时现,构成了一幅流动的、朦胧的、写意画面,如在眼前,又仿入梦境.
戴望舒自己曾说过:“诗不是某一个官感的享乐,而是全官感或超官感的东西.”通过对法国象征派诗人果尔蒙作品的分析,戴望舒更加确信诗歌意象直接通向读者那“微细到纤毫的感觉的”神经,有了绝好的意象,诗人“巧妙的笔触”便会变为“绝端的微妙——心灵底微妙与感觉底微妙”.我们如果从《雨巷》的意象出发,分析其艺术魅力,又不拘泥于前人的理解,用心与诗人共同感悟这些意象,那么,我们会有更多的收获.
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虽然是受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如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南唐李璟更是把丁香结和雨中愁怅朕在一起了.他有一首《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在谁是主?思悠悠闲!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这首诗里就是用雨中丁香结做为人们愁心象征的,很显然,戴望舒从这些诗词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这种吸收和借鉴是很明显的,但是能不能说《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旧诗名居“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和稀释呢?我认为不能这样看.在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时,诗人既吸取了前人的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创造.第一,古人在诗里以丁香结本身象征愁心,《雨巷》则想象了一个如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瞬忽即失的形象,与古典诗词中套用陈词旧典不同,也与诗人早期写的其他充满旧诗词调子的作品迥异,表现了更多的新时代气息.“丁香空结雨中愁”没有“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更能唤起人们希望和幻灭的情绪,在表现时代忧愁的领域里,这个形象是一个难得的创造.第二,在古代诗词里,雨中丁香结是以真实的生活景物来寄托诗人的感情的.诗人依据生活的经验而又加上了自己想象的创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艺术想象的产物.
他很孤独,也很寂寞,在绵绵的细雨中,“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在这样阴郁而孤寂的环境里,他心里怀着一点朦胧而痛苦的希望:“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悉怨的姑娘”.这个姑娘被诗人赋予了美丽而又愁苦的色彩.她虽然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但是也有“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内心充满了“冷漠”“凄清”和“惆怅”.她和诗人一样,在寂寥的雨巷中,“哀怨又彷徨”.而且,她竟是默默无言,“像梦一般地”从自己身边飘过去了,走尽了这寂寥的雨巷.
在诗中,这些形象形式上各自独立,但却使我们觉得形象之间有着某种联系,共同具有某些东西.形象构成了一种特殊关系. 在这朦胧的意象中,作者究竟想要说什么?
有人说,《雨巷》是诗人用美好的“想象”来掩盖丑恶的“真实”的“自我解脱”,是“用一此皂泡般的华美的幻象来欺骗自己和读者”,除了艺术上的和谐间律美外,“在内容上并无可取之处”.有人说,这诗如中国的水墨写意,只尽情地渲染情感,发散着自己忧愁与迷惘,“我喜欢你彷徨中的美丽,我铭骨你遗憾时的忧伤”.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
雨巷:中国人对巷的亲近意识异常深厚.北方人称胡同,南方人称巷.汪曾琪先生在《胡同文化》里说,北京胡同,“不仅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使人怅望低徊”;南方的里巷也能给人相似的感受.对这些传统物象的眷念,其实也是诗人们对闲逸、孤寂、冷清的人居环境的独特向往.这也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典型心态.戴望舒在传统文学的浸染中,具有典型的传统文人特点(在大多数作家一味抛弃传统,进行新文学创作时,他以传统的意象作诗,是那样的不合群,但又是那样的可贵)——忧郁、苦闷、怀旧.小巷的悠长、沧桑、冷清,恰是诗人寂寥心情的最佳寄寓.有雨的南方小巷,人更少,更见缠绵,更易伤情.
江南雨季,细雨飘巷,烟雨朦胧,撩人情思.雨与巷的组合,构成了一个特有的意象,这是戴望舒的首创,难怪叶圣陶会称其为“雨巷诗人”.“雨巷”,较之单独的“雨”或“巷”,更有情致,更见凄切.
油纸伞:这是雨季的常见之物.因了雨,油纸伞为诗人遮了一方天地,也因了油纸伞,诗人又多了一份无法远望地惆怅.伞外的雨空,是心雨的天空.浅黄油纸伞在雨中浸润,让细润的心多了一份浅黄的伤痛——这是寻常之物,但又鲜见于传统诗词.唯戴望舒,将其放置雨巷的诗人头顶,让油纸伞撑出浓浓的诗意.
丁香姑娘:丁香是我国特有的名贵花木,栽培历史悠久,四月花开,花白色或紫色,清新淡雅,香气浓郁.丁香花因颜色不轻佻,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丁香花开在仲春时节,容易凋谢,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古往今来,咏丁香的诗句很多:李商隐的“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璟的“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陆龟蒙“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贺铸的“深恩纵似丁香结,难展芭蕉一寸心”……无不是将丁香的惆怅郁结在千千情结中,纠缠于密织的情网中,愁心永远守候的模样.
戴望舒在《雨巷》中承续了丁香的传统文化内涵,将丁香的意蕴更加情绪化,使丁香有了更深的忧郁.更为灵慧的是,诗人刻画的是雨中的“丁香姑娘”,恬淡清幽,更添一分寥落.诗人将丁香的外在之形极端淡化,以“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这样的偏正短语,将丁香人化,将姑娘物化,将人抽象化,让意象人化,让“丁香一样的姑娘”成了一个有别于传统意义的意象,这个新意象,是一个实在的人——姑娘,但又是一个抽象的意象.我们在朦胧地巷陌里感受,诗人在雨巷里用心述诗语,描摹其情感流动.人与物天然相和,物我合一,将细腻的心境与自然的灵动谐和.
这样的姑娘,这样的丁香,这样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诗人渴望与其相遇,即使相遇时只是“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只有“太息一般的眼光”,即使这以后,只能是无可定期的期待与“丁香一样的姑娘”再次相逢.
雨巷、油纸伞、丁香姑娘,戴望舒对这些意象是偏爱的,因为这些意象恰能映照诗人的内心,抒其性情,渲其郁闷,彰其心志.
诗人身处乱世,时世纷乱,如其他文人一样,不能全面地看清时世的走向,彷徨就不可避免.心性善良的他,在乱世中,更易苦闷、彷徨.江南里巷,是秀丽山水中的沧桑物象,雨中小巷,是流动的沧桑,平常人家的油纸伞,也成了诗人诗情的催化剂,而雨中丁香的弱嫩、飘零、孤寂,是诗人心性的纯美写照,所以,诗人想象,能在雨巷中遇见“丁香一样的姑娘”,那是一见钟情的姑娘,是风雨中飘零的生命,更是诗人心志的寄托,所以,诗人将永远地期待,与“丁香一样的姑娘”在雨巷中相逢.
也只有这样忧郁的雨巷里,诗人才有这样的体悟,才会有感激,才有这样纯美的诗语.
雨巷凝重悠长、油纸伞伴其前行、丁香姑娘或可相遇,这三个意象,雨巷灰暗沉重、油纸伞浅黄流动、丁香浅绿时现,构成了一幅流动的、朦胧的、写意画面,如在眼前,又仿入梦境.
戴望舒自己曾说过:“诗不是某一个官感的享乐,而是全官感或超官感的东西.”通过对法国象征派诗人果尔蒙作品的分析,戴望舒更加确信诗歌意象直接通向读者那“微细到纤毫的感觉的”神经,有了绝好的意象,诗人“巧妙的笔触”便会变为“绝端的微妙——心灵底微妙与感觉底微妙”.我们如果从《雨巷》的意象出发,分析其艺术魅力,又不拘泥于前人的理解,用心与诗人共同感悟这些意象,那么,我们会有更多的收获.
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虽然是受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如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南唐李璟更是把丁香结和雨中愁怅朕在一起了.他有一首《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在谁是主?思悠悠闲!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这首诗里就是用雨中丁香结做为人们愁心象征的,很显然,戴望舒从这些诗词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这种吸收和借鉴是很明显的,但是能不能说《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旧诗名居“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和稀释呢?我认为不能这样看.在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时,诗人既吸取了前人的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创造.第一,古人在诗里以丁香结本身象征愁心,《雨巷》则想象了一个如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瞬忽即失的形象,与古典诗词中套用陈词旧典不同,也与诗人早期写的其他充满旧诗词调子的作品迥异,表现了更多的新时代气息.“丁香空结雨中愁”没有“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更能唤起人们希望和幻灭的情绪,在表现时代忧愁的领域里,这个形象是一个难得的创造.第二,在古代诗词里,雨中丁香结是以真实的生活景物来寄托诗人的感情的.诗人依据生活的经验而又加上了自己想象的创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艺术想象的产物.
他很孤独,也很寂寞,在绵绵的细雨中,“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在这样阴郁而孤寂的环境里,他心里怀着一点朦胧而痛苦的希望:“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悉怨的姑娘”.这个姑娘被诗人赋予了美丽而又愁苦的色彩.她虽然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但是也有“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内心充满了“冷漠”“凄清”和“惆怅”.她和诗人一样,在寂寥的雨巷中,“哀怨又彷徨”.而且,她竟是默默无言,“像梦一般地”从自己身边飘过去了,走尽了这寂寥的雨巷.
在诗中,这些形象形式上各自独立,但却使我们觉得形象之间有着某种联系,共同具有某些东西.形象构成了一种特殊关系. 在这朦胧的意象中,作者究竟想要说什么?
有人说,《雨巷》是诗人用美好的“想象”来掩盖丑恶的“真实”的“自我解脱”,是“用一此皂泡般的华美的幻象来欺骗自己和读者”,除了艺术上的和谐间律美外,“在内容上并无可取之处”.有人说,这诗如中国的水墨写意,只尽情地渲染情感,发散着自己忧愁与迷惘,“我喜欢你彷徨中的美丽,我铭骨你遗憾时的忧伤”.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