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证简介

 我来答
健康达人雷恩
2022-11-18 · TA获得超过2432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781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71.7万
展开全部

目录

  • 1 拼音
  • 2 英文参考
  • 3 注解
  • 4 参考资料
  • 附:
    • 1 治疗脾虚证的穴位
    • 2 治疗脾虚证的方剂
    • 3 治疗脾虚证的中成药
    • 4 脾虚证相关药物

1 拼音

pí xū zhèng

2 英文参考

syndrome of spleen deficiency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plenasthenic syndrom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注解

脾虚证为证候名[1]。指脾之气血阴阳不足,运化摄纳功能失职所致的证候,是多种证候的统称[2]。《脉经》卷二:“脾虚……病苦泄注,腹满,气逆,霍乱,呕吐,黄疸,心烦不得卧,肠鸣。”《圣济总录》卷四十四:“脾虚,论曰脾象土,位处中焦,主腐化水谷,通行营卫,脾气和则可以埤诸脏,灌四旁。若虚则生寒,令人心腹胀满,水谷不消,噫气吞酸,食辄呕吐,霍乱泄利,四肢沉重,多思气结,恶闻人声。”《本草经疏》:“脾虚十二证,饮食劳倦,伤脾发热,饮食不消化,属脾气虚;伤食必恶食,停食,为恣饮汤水,或冷茶、冷酒所致。水肿属脾气虚,脾虚中满,属脾气虚,兼脾阴虚;噎膈,属气血两虚,由于血液衰少,而非痰气壅逆所成。脾虚,属气虚;健忘,属气血两虚;倦怠,嗜卧,属脾气不足;脾虚腹痛,按之则止,属血虚;痞气,属脾气虚,及气郁所致。”从临床现实分析,脾虚中又以脾气虚、脾阳虚更为常见,每有腹胀、痞满、消瘦、肢乏、泄泻(或大便先硬后溏,亦有表现为脾虚便秘者)、食减、水肿等症。方用养脾散、大理中丸等方[1]。

参见脾病、脾虚寒:

脾病为病证名[3]。指脾脏的各种病证[3]。脾司运化,主四肢肌肉,统摄血液,为气上生化之源,开窍于口[3]。脾病有寒热虚实之分[3]。多由饮食劳倦所伤,脾失健运,水湿不化,或脾阳虚衰,中气下陷所致[3]。《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瘛,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难经·十六难》:“假令得脾脉,其外证:面黄,善噫,善思,善味,其内证:当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腹胀满,食不消,体重,节痛,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有是者脾也”。《太平圣惠方·脾脏论》:“夫脾者,位居中央,王于四季,受水谷之精气,化气血以荣华,周养身形,灌溉脏腑者也,若虚则生寒,寒则阴气盛,阴气盛则心腹胀满,水谷不消,喜噫吞酸,食则呕吐,气逆,霍乱,腹痛肠鸣,时自泄利,四肢沉重,常多思虑,不欲闻人声,多见饮食不足,诊其脉沉细软弱者,是脾虚之候也。”又:“夫脾实则生热,热则阳气盛,阳气盛则心胸烦闷,唇口干焦,身热颊疼,体重不能转侧,语声沉而心急,咽喉痛而不利,舌本肿强,口内生疮,腹胁胀满,不得安卧,梦多见歌乐,四肢怠惰,诊其脉紧实者,是脾实之候也。”《本草纲目·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脾藏意,属土,为万物之母,主营卫,主味,主肌肉,主四肢。本病,诸湿肿胀,痞满,噫气,大小便闭,黄疸,痰饮,吐泻霍乱,心腹痛,饮食不化。标病,身体肘肿,重困嗜卧,四肢不举,舌本强痛,足大趾不用,九窍不通,诸痉项强。”《杂病源流犀烛·脾病源流》:“盖脾统四脏,脾有病必波及之,四脏有病,亦必待养于脾……至若本经为病,不外湿淫热郁两端,湿由水气,病则壅,壅则伤气,气虚而不运,必腹胀,胃痛,肠鸣飧泄,身重,食不化。热由火气,病则不濡,不濡则伤血,血枯而燥,必胃气厚,善肌,肉痿,足不能行,善瘛,脚下痛,口干,舌本强,食即吐,食不下,烦心,水闭,黄疸,脾约,皆脾经病也。治之者,务使三焦之气流转和通,则土润而升,不忧其燥。而火气不得病之,土健而运,不忧其湿,而水气亦不得病之矣。”脾病治宜健脾化湿、温阳运脾、补益中气、益气摄血等法[3]。

脾虚寒为证候名[1]。脾虚兼寒,运化功能低下所致的证候[1]。症见形寒肢冷,腹中冷痛,得温则舒,口泛清涎,大便溏泄,或浮肿,或妇女崩漏,白带清稀[1]。《景岳全书·传忠录》:“腹满时减者,以腹中本无实邪,所以有时或减,既减而腹满如故者,以脾气虚寒而然。”治宜温胃建中[1]。

4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