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晨什么暮鼓成语
晨钟暮鼓.
晨钟暮鼓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chén zhōng mù gǔ,由两个偏正 短语 “晨钟”与“暮鼓”组成,而“晨”、“暮”相对,“钟”、“鼓”相近,可谓极妙。你知道关于 成语 的 典故 具体有哪些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成语晨钟暮鼓的典故,供大家参考。
一、晨钟暮鼓成语解释
暮:傍晚。佛教规矩,寺里晚上打鼓,早上敲钟。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唐·李咸用《山中》诗:“朝钟暮鼓不到耳,明月孤云长挂情。”
二、晨钟暮鼓 成语典故
古人划一昼夜为十二时辰,分别以地支(子丑寅卯)序之,每个时辰相当于今日的两个小时。以圭表 或铜壶测得时辰,便击鼓报时,以便让民众知晓。但鼓声传的范围有限,齐武帝 ( 483 年- 493 年)时,为使宫中都能听见报时声,便在景阳楼内悬一口大铜钟,改为只在晚上击鼓报时,首开先河。为了使钟声传播更远,除了铜钟越铸越大之外,还建较高的钟楼,与鼓楼相对,朝来撞钟,夜来击鼓。
因为“晨钟暮鼓”这个词条,谐音:臣忠目古,很多人以为寺庙是早上敲钟晚上敲鼓。其实不然,不论早晚,寺庙都既要敲钟又要击鼓。所不同的是,早晨是先敲钟后击鼓,晚上是先击鼓后敲钟。这是询问了寺庙的高僧后得知的。
晨钟暮鼓与晨鼓暮钟
敲钟击鼓,确是古代的一种报时方式,但是并不在 除夕 之夜作为除旧迎新之举,而是每天早晚撞击。在城楼响起钟声鼓声,既可用来报时,也是城市管理的一种方式。佛教传人,寺内也敲钟击鼓,则是集众(僧徒)参禅的寺规。两者性质是不同的。
城楼报时,敲钟击鼓,历朝历代每有规定。如唐代实施晨钟暮鼓,鼓响 ,城门关闭,实行宵禁;钟鸣,城门开启,万户活动。老百姓都习以为常。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简 所写《李娃传 》提到:“久之日暮,鼓声四起。姆曰:‘鼓已发矣,当速归,勿犯禁!一禁,即夜禁。鼓声一响,街上就禁止行人,违者称为“犯夜”,要受拘禁。
不过,在汉魏时期 ,报时方式却是晨鼓暮钟,恰恰与唐代相反。汉蔡邕 撰《独断 》记:
鼓以动众,钟以止众。夜漏尽,
鼓鸣即起;昼漏尽,钟鸣则息也。
滴漏是古代计时器 具,根据刻度分夜漏和昼漏。夜漏尽,乃夜时将尽,天将明;昼漏尽,则日时将尽,夜已临。汉代击鼓迎晨,是因为鼓声振奋,催人劳作。早在先秦时期,鼓已作为壮音,出征先要击鼓,如《诗经·邶风·击鼓 》所记的“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三、晨钟暮鼓成语 造句
1、晨钟暮鼓常盈耳廉洁自律挂心中。
2、古人云:“晨钟暮鼓,惊醒多少名利之客。”。
3、晨钟暮鼓常盈耳,激浊扬清治源头。
4、既然进了寺院,就得尽快熟悉这种晨钟暮鼓的生活。
5、佛寺林立,佛徒众多,晨钟暮鼓,香烟燎绕,颇引一些虔诚僧众来此观光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