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悠久的历史文化有哪些
晋祠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心。
其中难老泉、侍女像、圣母像被誉为“晋祠三绝”。
1961年3月公布晋祠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公布为第一批国家AAAA级别旅游景区。
建设沿革
● 南北朝——隋朝
南北朝天保年间(550年-559年),文宣帝高洋扩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
读书台、望川亭、流杯亭、涌雪亭、仁智轩、均福堂、难老泉亭、善利泉亭等都始建于这个时期。
自高洋以下皆续有修缮。
隋开皇六年(581年-586年),在祠区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引晋水灌溉稻田,周回41里。
● 唐朝——金朝(唐、宋是晋祠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
唐贞观二十年(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晋祠,撰写碑文《晋祠之铭并序》,并又一次进行扩建。
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年-983年),宋太宗赵光义在晋祠大兴土木,修缮竣工时还刻碑记事。
天圣年间(1023年-1032年),宋仁宗赵祯于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
宋哲宗元祐、绍圣年间(1086年-1098年),铸造铁人、筑莲花台以壮威仪。
元祐二年(1087年),太原府社头吕吉等人献圣母殿檐柱木雕盘龙六条和圣母座物。
四年(1089年),铸金人台东南隅铁人一尊,现存铁人系民国15年(1926)补铸。
绍圣四年(1097年),铸金人台西南隅铁人一尊。
五年(1098年),铸金人台西北隅铁人一尊。
东北隅铁人早毁,于民国2年(1913年)补铸。
宋徽宗崇宁中(1102年——1106年),重修圣母殿,赐号“慈庙”。
政和元年(1111),重修苗裔堂。
八年(1118),铸鱼沼飞梁铁狮子一对。
金大定八年(1168年),更在飞梁大东,增建献殿,专为圣母子贡献祭品。
面宽3间,深2间。
● 元朝——清朝
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年),重修唐叔虞祠内建筑,勘定晋祠四周地界。
弋殷撰《重修汾东王庙记》。
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僧洪治禅师重修奉圣寺。
元泰定帝致和元年(1328年),重修苗裔堂。
元顺帝至正元年(1341年),王思诚任河东山西道(宣慰司),整修晋祠。
次年,太原地震,波及晋祠,乃重修圣母殿。
三年(1343年),石刻《孔子步趋图》,置于清华堂。
明洪武元年(1368年),重修雨花寺,正殿三间,左右配殿各三间。
二年(1369年),加封圣母为“广惠显灵昭济圣母”。
三年(1370年),创建仙翁阁,又称红阁。
明永乐十年(1412年),僧圆觉禅师来奉圣寺,增建观音堂,铸圣母殿左钟。
十四年(1416年),建上生寺,正殿三楹,东西配殿各三阁。
二十一年(1423),补铸莲花台西北隅铁人头。
明天顺元年(1457年),圣母殿右侧铸造大钟一口。
五年(1461年),山西巡抚茂彪修葺晋祠,刻《重修晋祠碑记》。
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圣母殿立《御制祭文》碑。
明正德六年(1511年),重修苗裔堂。
八年(1513年)补铸西北隅铁人胫部。
十五年(1520年),铸昊天神祠钟。
明嘉靖中,建白鹤亭。
十一年(1532年),王朝立在晋祠庙内东南角创晋溪书院。
二十七年(1548年),建读书台,修望川亭、唐叔虞祠、善利亭、难老亭。
四十年至四十一年(1561年——1562年),宁化王府修圣母殿、鱼沼飞梁。
四十二年(1563年),创建水母楼。
明隆庆元年(1567年),高汝行撰《重修晋祠庙记》,重修东岳祠。
明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在献殿前增建对越坊和钟鼓楼。
接着又在会仙桥的东面,重修了华丽的水镜台供演戏之用。
清康熙元年(1662年),重建望川亭。
二十五年(1686年),太原知县周在浚重修唐叔虞祠,并撰文记之。
三十八年(1699年),建吕祖阁。
四十八年(1709年),再修唐叔虞祠。
五十七年(1718年),整修奉圣寺,创建待凤轩。
清雍正八年(1730年),高氏重修台骀庙。
清乾隆元年(1736),建钧天乐台。
二年(1737年),改建三圣祠、同乐亭。
乾隆十二年(1747年)或乾隆十六年(1751年),重修舍利生生塔。
十六年(1751年),翰林杨二酉致仕回晋祠,致力于晋祠修缮。
二十五年(1760年),重修公输子祠。
三十六年(1771年),山西巡抚朱珪、太原令周宽重建唐叔虞祠。
三十八年(1773年),扩建文昌宫、晋水七贤祠、锁虹桥。
三十九年(1774年),修鱼沼飞梁。
四十三年(1778年),建白鹤亭。
五十年(1785年),建朝阳洞及读书台。
六十年(1795年),扩建昊天神祠、重修读书台。
清嘉庆六年(1801年),修玉皇阁、三清洞,关帝庙落成。
十四年(1809年),全面修葺晋祠,包括莲池、水榭、飞梁、台骀庙、公输子祠、三圣祠等。
二十三年(1818年),修雨花寺。
清道光五年(1825年),重修东岳庙。
二十四年(1844年),修葺晋祠部分建筑。
清咸丰五年(1855年),重建清华堂。
清同治二年(1863年),重修奉圣寺。
清光绪元年(1875年),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御题“三晋遗封”匾额。
二十八年(1902年),邑人刘大鹏完成《晋祠志》稿。
三十年(1904年),修晋祠待凤轩。
民国六年(1917年),建洗耳洞和真趣亭。
十五年(1926年),补铸晋祠金人台东南隅铁人头。
十六年(1927年),荣鸿肪筑陶然村别墅(荣家花园)。
十九年(1930年),建石舫“不系舟”。
●1949年——至今
1954年,修智伯渠,重建锁虹桥。
1960年,重建望川亭,重修苗裔堂,扩建文昌宫。
1964年,新建晋祠大门和望川亭,整修陆堡河及三台阁。
同年拆除同乐亭,改建山西历代书画室。
1965年,扩建难老泉水堰,兴建晋祠公园南湖大厅、船码头。
1975年,全面整修文昌宫。
1977年,省干部疗养院归还奉圣寺遗址房屋120间。
1978年,全面整修晋祠,平整土地47845平方米,迁出文物区内住户22家,王琼祠南山建成六角亭一座,整修智伯渠,重砌善利泉水渠,修缮关帝庙、唐叔祠、三台阁、晋溪书院。
1980年,在奉圣寺原址重建新迁建筑。
1980—1981年,在晋祠王郭村附近发掘出距今1400年的北齐东安王娄睿墓葬,墓中保存近200平方米的壁画,为中国保存最早、艺术价值很高的历史珍品。
1981年,扩建唐碑亭。
同年维修雨花寺、老君洞、瑞云阁、陶然村别墅等主要建筑。
改造晋祠公园饮马泉景区,建造御井亭、藕香榭、长廊及牌坊等工程,至1989年全部竣工。
1991年,董寿平美术纪念馆在晋祠博物馆落成开馆。
刻制晋祠内外八景碑竭,并建碑廊。
恢复晋溪书院。
建太原王氏始祖王子乔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