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论文
展开全部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条件,人际交往如何不仅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效率、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而且直接影响其能否主动适应现在社会的能力。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希望大家喜欢!
篇一
《如何消除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提升幸福感》
摘 要:大学生人际交往主要包括大学生与集体、同学、教师、朋友、家人的交往。在校期间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主要是大学生之间的交往。本文在实际调研的基础上,剖析转型社会大学生之间交往的心理障碍及表现形式、特点、产生成因和转型社会的发展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为消除转型社会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提升幸福感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人际交往 心理障碍 提升幸福感
转型社会是一种具有战略性的、社会全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发展和社会大变革,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分配方式和人与人关系随着所有制多种形式变化有了重大的调整。社会群体因职业、收入、受教育程度及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而发生“阶层性”变化,使不同利益的群体形成新型的人与人之间关系。这种新型的利益关系必然影响人与人的关系和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由于大学生涉世不深,在人际交往中会遇到一些新问题,呈现出一些心理障碍。在调研中我们分析常见的影响大学生个体交往的心理障碍主要有:嫉妒心理、疑心心理、自傲心理、冷漠心理、自卑心理。这些不正确的心理其各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特点和产生原因,因而教育对策各有讲究。
一、嫉妒心理
指个体大学生对同一竞争领域比自己优越的学生产生强烈怨恨和恐惧,甚至会做出伤害对方人身或破坏对方财物等行为。表现形式:此心理特别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认知,嫉妒学习成绩、工作科研能力比自己强的,家庭条件比自己优越的学生,把他人取得的荣誉视为对自己的竞争威胁,时常愤愤不平,心里不舒服,处处看不惯,总想找麻烦。特点是:武大郎开店,他人不能比自己高。此心理产生原因:主要是遗传因素、幼年初期的教育不当和成长环境有关等因素,使心胸更加狭窄,虚荣心较强,自尊心过度。从外在相貌、衣着打扮,内在能力、知识才干、人品特长、家庭政治经济状况等都是妒忌他人的理由。一旦自己愿望不能达到,就会背上沉重的包袱,造成精神过度紧张和心理失衡。
教育对策:首先要认识妒忌心理的危害性。引导有嫉妒心理的个体,认识嫉妒心理既伤害自己,又打击别人,使自己整天没有一个好心态,工作学习没劲头。愤愤不平必然会有冒犯他人的行为,影响人际关系交往,同时对自己身心产生不好的影响。在当今竞争激烈的转型社会,个体学生有争强好胜不甘落后的心理状态很好,能促进个人进步。但如果争强好胜走上极端,就要出事或犯错误。其次要客观认识他人的优点和缺点。现实中的人都有优点和缺点,只是程度不同表现形式不同、切忌形而上学片面性。应把他人优点作为自己的学习榜样,一个人不可能事事超越别人,能取人所长、补己之短、团结互助、共同进步最重要。对待他人的缺点,能宽容大度,交往求同存异,少指责多欣赏赞扬,在此基础上提出批评且对方较容易接受。再次要运用心理互换法。交往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在公平、公正、合理基础上展开竞争,体验对方取得成果的情感与幸福感。最后要在实践中防止嫉妒心理的蔓延。我国社会转型期出现了许多值得注意的心理问题和新的困惑。人们心理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别性日益增强,社会心理和文化多元、多变、多样的特点更加明显,主观意识中存在个人主义倾向,观察处理问题偏重于个人利益等,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个人主义和嫉妒心理的蔓延。针对这些心理变化,大学生要从实际出发,少讲或不讲不利于人际关系的语言,遇事不互相拆台,而要互相体谅,认识在合适自己的领域发展,往往是有得有失。要树新风,讲品行,在比、学、赶、帮、超等方面下工夫,充分体验个体取得成果的幸福感。
二、疑心心理
指个体学生对身边的任何事情都不相信,甚至怀疑一切人和事。表现形式:既不相信别人,又不相信自己。特点是:总觉是背后他人用挑剔的目光盯着自己,感到不被周围人信任。看到同学们在一起讲话,总以为他人在背后说自己坏话,他人投来一个目光也会产生疑心,认为对方对自己有意见不友好。其产生原因:个人修养有问题;早期曾受过被人疑心的伤害;对自己缺乏自信心;习惯凭著主观想象想入非非。
教育对策:首先,引导个体大学生认识疑心心理的弊端。从哲学角度讲,疑心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是一种没有事实根据的主观想象,要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唯心主义害死人,疑心会对他人产生怨恨。细细分析他人偶尔的目光里存在多种可能,欣赏、好奇、美貌或没有任何用意、顺其自然,此时没有必要任意猜测,甚至把事情主观想象的更坏,并给自己施加较大压力,对自己身心没有任何好处。有此心理的学生个体,平时心理压力较大,愁眉苦脸,没有一点幸福感,同时希望自己表现好些,而结果且往往适得其反。其次,用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周围一切事物。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实事求是地认识现实、自己和他人,没有事实的不要相信,在实践中避免主观唯心主义的浮想联翩。最后,去除疑心心理,大胆相信他人。俗话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只有相信他人,才能放手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才能从心底上有温暖感,安全感,幸福感,这种情感能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科学研究的进步,对大学生成才起促进作用。
三、自傲心理
指个体学生自以为了不起,经常炫耀自己,有较强的优越感,对自己的优点无限夸大。表现形式:以自我为中心,居人之上,盛气凌人,遇事指责他人开脱自己、没有朋友,奉行独来独往的原则。特点是:主观心理作怪,人与人之间不会和谐相处。其产生原因:环境优越的影响;个性较强、狭隘自私;从小养成的坏习惯,特别是90后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内心世界中皆被“自我”所占据。过多考虑自己的需要和感受,注重自我在人际交往中的地位,凭自己的认知去做事,往往不考虑后果和社会效果。
教育对策:首先,使有自傲心理的个体学生认识人与人之间是互相平等的。自傲是无知浅薄,狭隘偏见的表现,是愚蠢井底之蛙的仰望,自傲使人反感,使周围他人远离,想要有更多的朋友,获得他人的尊重,必须消除自傲心理,平等对待他人。其次,认识自傲体现了是个人素质和修养问题。骄傲自负,过于关注自我,对待同学盛气凌人,说明个体修养和素质较低,其结果往往是处处碰壁而寸步难行,大学生本身没有骄傲的资本,有些优越可能是别人一生奋斗的结果。要看重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果。最后,大学生个体的相互交往要以谦虚的态度对待他人,遇事要恭谦,热心、多做、勤问,以友好的方式和大学生之间和谐相处提升幸福感。
四、冷漠心理
指个体大学生对别人缺少同情心,对身边发生的任何事无动于衷,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表现形式:熟悉的同学迎面插身而过,面部无表情,不打招呼,形同路人,对外界漠不关心,热衷上网交流,把自己封闭在微博网路天地中。特点是:心理无人,身边无事。形成原因:阅历中曾上当受骗,身心受过较大的打击,从而消极对待一切;或性格内向,错误认为网路形式下人际交往的平等自由开放,现实中人际交往复杂;参加集体活动少,导致同学之间交往情感的疏远,以及信任危机。
教育对策:首先,使有冷漠心理的大学生认识学生之间交往应该互相尊重。见面要主动打招呼,这是为人处世之间交往最基本的常识和礼貌,他人遇到困难,要给予热情相助,良好的人际交往是双向的,帮助别人等于帮助了自己。其次,有意识地选择性格开朗、乐观、热情、善良、大学生进行交往。交往时间长了自己的心情也会变得开朗热情,实践中逐步改变不良心理,体会同学交往情感与友谊的珍贵。再次,认识转型期社会大环境对大学生交往的心理影响。社会转型期使部分大学生之间交往变得越来越现实,个体交往行为变得往往从自身利益着眼,同时又害怕交往过程中的上当受骗,使大学生之间的交往产生屏障造成冷漠,逐步改变社会大环境的不良影响,具备良好心态与同学之间交往,使同学之间交往如鱼得水自由自在,幸福快乐之感从心底油然而生。
五、自卑心理
指个体大学生怀疑自我能力,胆怯、畏惧、做事担心被人嫌弃和拒绝,怕被人看不起。表现形式:不敢主动地面对别人,认为自己事事不如人,自惭形秽,丧失信心,进而悲观失望,不思进取。其特点是:心理上不相信自己,认为他人一切总比自己强,实践中不敢去做,小心翼翼跟在别人身后慢行。产生原因:既有客观的又有主观的,目前的贫穷落后,羡慕别人先进,各方面的差异和社会环境长期影响的结果。自卑的浅层感受是别人看不起自己,而深层次是自己看不起自己,即缺乏自信。个体若被自卑感控制,其精神生活将会受到严重的束缚,学习中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会受极大的影响。
教育对策:首先,使有自卑心理的学生认识到树立自信心的重要性。自信心是成功者必备的心理素质,拥有自信心的人才敢于迎难而上,即使在最艰难的时期,仍然保持乐观前进的拼搏精神。其次,调整自我认识,多想自己成功的经历,并且不断进行自我暗示和激励,不断增加自己成功的体验,使自己增加了自信心。随着成功体验的积累,自卑心理就会被自信心理所代替。最后,要大胆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实践中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习科研能力。只有当学习与科研成为自觉行为时学习效率是最佳的,最终在实践中改变大学生命运,其乐无穷,提升幸福感。
总之在转型社会中大学生面临生活、升学、就业等现实压力,难免在人际交往中会产生一些心理障碍,精神处在孤独紧张的状态,愁容满面,精神郁闷,感到动辄得咎,事事扯肘,这些心理障碍如果不及时消除,就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幸福感,和正常的人际交往,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弃学轻生。通过以上剖析心理障碍和相应的教育对策,运用恰当的方法,使大学生甩掉种种错误的心理负担,在大学期间拥有一段终生难忘的幸福美好回忆,始终保持健康的心理和身体,幸福快乐地投入学习、科研、社会实践工作中,使大学生能够全面、健康地和谐成长。
参考文献:
[1]党敏,李晓亮.青少年网路人际交往与现实交往之间的冲突研究,2009.12.
[2]陈彦斌,胡相峰.养成训练未成年人公民品德塑造的新途径,2008.6.
本文是2012年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批准专案。编号2012—150《“多元化价值观影响下的大学生幸福指数研究》成果之一。
篇一
《如何消除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提升幸福感》
摘 要:大学生人际交往主要包括大学生与集体、同学、教师、朋友、家人的交往。在校期间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主要是大学生之间的交往。本文在实际调研的基础上,剖析转型社会大学生之间交往的心理障碍及表现形式、特点、产生成因和转型社会的发展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为消除转型社会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提升幸福感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人际交往 心理障碍 提升幸福感
转型社会是一种具有战略性的、社会全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发展和社会大变革,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分配方式和人与人关系随着所有制多种形式变化有了重大的调整。社会群体因职业、收入、受教育程度及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而发生“阶层性”变化,使不同利益的群体形成新型的人与人之间关系。这种新型的利益关系必然影响人与人的关系和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由于大学生涉世不深,在人际交往中会遇到一些新问题,呈现出一些心理障碍。在调研中我们分析常见的影响大学生个体交往的心理障碍主要有:嫉妒心理、疑心心理、自傲心理、冷漠心理、自卑心理。这些不正确的心理其各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特点和产生原因,因而教育对策各有讲究。
一、嫉妒心理
指个体大学生对同一竞争领域比自己优越的学生产生强烈怨恨和恐惧,甚至会做出伤害对方人身或破坏对方财物等行为。表现形式:此心理特别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认知,嫉妒学习成绩、工作科研能力比自己强的,家庭条件比自己优越的学生,把他人取得的荣誉视为对自己的竞争威胁,时常愤愤不平,心里不舒服,处处看不惯,总想找麻烦。特点是:武大郎开店,他人不能比自己高。此心理产生原因:主要是遗传因素、幼年初期的教育不当和成长环境有关等因素,使心胸更加狭窄,虚荣心较强,自尊心过度。从外在相貌、衣着打扮,内在能力、知识才干、人品特长、家庭政治经济状况等都是妒忌他人的理由。一旦自己愿望不能达到,就会背上沉重的包袱,造成精神过度紧张和心理失衡。
教育对策:首先要认识妒忌心理的危害性。引导有嫉妒心理的个体,认识嫉妒心理既伤害自己,又打击别人,使自己整天没有一个好心态,工作学习没劲头。愤愤不平必然会有冒犯他人的行为,影响人际关系交往,同时对自己身心产生不好的影响。在当今竞争激烈的转型社会,个体学生有争强好胜不甘落后的心理状态很好,能促进个人进步。但如果争强好胜走上极端,就要出事或犯错误。其次要客观认识他人的优点和缺点。现实中的人都有优点和缺点,只是程度不同表现形式不同、切忌形而上学片面性。应把他人优点作为自己的学习榜样,一个人不可能事事超越别人,能取人所长、补己之短、团结互助、共同进步最重要。对待他人的缺点,能宽容大度,交往求同存异,少指责多欣赏赞扬,在此基础上提出批评且对方较容易接受。再次要运用心理互换法。交往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在公平、公正、合理基础上展开竞争,体验对方取得成果的情感与幸福感。最后要在实践中防止嫉妒心理的蔓延。我国社会转型期出现了许多值得注意的心理问题和新的困惑。人们心理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别性日益增强,社会心理和文化多元、多变、多样的特点更加明显,主观意识中存在个人主义倾向,观察处理问题偏重于个人利益等,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个人主义和嫉妒心理的蔓延。针对这些心理变化,大学生要从实际出发,少讲或不讲不利于人际关系的语言,遇事不互相拆台,而要互相体谅,认识在合适自己的领域发展,往往是有得有失。要树新风,讲品行,在比、学、赶、帮、超等方面下工夫,充分体验个体取得成果的幸福感。
二、疑心心理
指个体学生对身边的任何事情都不相信,甚至怀疑一切人和事。表现形式:既不相信别人,又不相信自己。特点是:总觉是背后他人用挑剔的目光盯着自己,感到不被周围人信任。看到同学们在一起讲话,总以为他人在背后说自己坏话,他人投来一个目光也会产生疑心,认为对方对自己有意见不友好。其产生原因:个人修养有问题;早期曾受过被人疑心的伤害;对自己缺乏自信心;习惯凭著主观想象想入非非。
教育对策:首先,引导个体大学生认识疑心心理的弊端。从哲学角度讲,疑心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是一种没有事实根据的主观想象,要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唯心主义害死人,疑心会对他人产生怨恨。细细分析他人偶尔的目光里存在多种可能,欣赏、好奇、美貌或没有任何用意、顺其自然,此时没有必要任意猜测,甚至把事情主观想象的更坏,并给自己施加较大压力,对自己身心没有任何好处。有此心理的学生个体,平时心理压力较大,愁眉苦脸,没有一点幸福感,同时希望自己表现好些,而结果且往往适得其反。其次,用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周围一切事物。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实事求是地认识现实、自己和他人,没有事实的不要相信,在实践中避免主观唯心主义的浮想联翩。最后,去除疑心心理,大胆相信他人。俗话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只有相信他人,才能放手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才能从心底上有温暖感,安全感,幸福感,这种情感能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科学研究的进步,对大学生成才起促进作用。
三、自傲心理
指个体学生自以为了不起,经常炫耀自己,有较强的优越感,对自己的优点无限夸大。表现形式:以自我为中心,居人之上,盛气凌人,遇事指责他人开脱自己、没有朋友,奉行独来独往的原则。特点是:主观心理作怪,人与人之间不会和谐相处。其产生原因:环境优越的影响;个性较强、狭隘自私;从小养成的坏习惯,特别是90后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内心世界中皆被“自我”所占据。过多考虑自己的需要和感受,注重自我在人际交往中的地位,凭自己的认知去做事,往往不考虑后果和社会效果。
教育对策:首先,使有自傲心理的个体学生认识人与人之间是互相平等的。自傲是无知浅薄,狭隘偏见的表现,是愚蠢井底之蛙的仰望,自傲使人反感,使周围他人远离,想要有更多的朋友,获得他人的尊重,必须消除自傲心理,平等对待他人。其次,认识自傲体现了是个人素质和修养问题。骄傲自负,过于关注自我,对待同学盛气凌人,说明个体修养和素质较低,其结果往往是处处碰壁而寸步难行,大学生本身没有骄傲的资本,有些优越可能是别人一生奋斗的结果。要看重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果。最后,大学生个体的相互交往要以谦虚的态度对待他人,遇事要恭谦,热心、多做、勤问,以友好的方式和大学生之间和谐相处提升幸福感。
四、冷漠心理
指个体大学生对别人缺少同情心,对身边发生的任何事无动于衷,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表现形式:熟悉的同学迎面插身而过,面部无表情,不打招呼,形同路人,对外界漠不关心,热衷上网交流,把自己封闭在微博网路天地中。特点是:心理无人,身边无事。形成原因:阅历中曾上当受骗,身心受过较大的打击,从而消极对待一切;或性格内向,错误认为网路形式下人际交往的平等自由开放,现实中人际交往复杂;参加集体活动少,导致同学之间交往情感的疏远,以及信任危机。
教育对策:首先,使有冷漠心理的大学生认识学生之间交往应该互相尊重。见面要主动打招呼,这是为人处世之间交往最基本的常识和礼貌,他人遇到困难,要给予热情相助,良好的人际交往是双向的,帮助别人等于帮助了自己。其次,有意识地选择性格开朗、乐观、热情、善良、大学生进行交往。交往时间长了自己的心情也会变得开朗热情,实践中逐步改变不良心理,体会同学交往情感与友谊的珍贵。再次,认识转型期社会大环境对大学生交往的心理影响。社会转型期使部分大学生之间交往变得越来越现实,个体交往行为变得往往从自身利益着眼,同时又害怕交往过程中的上当受骗,使大学生之间的交往产生屏障造成冷漠,逐步改变社会大环境的不良影响,具备良好心态与同学之间交往,使同学之间交往如鱼得水自由自在,幸福快乐之感从心底油然而生。
五、自卑心理
指个体大学生怀疑自我能力,胆怯、畏惧、做事担心被人嫌弃和拒绝,怕被人看不起。表现形式:不敢主动地面对别人,认为自己事事不如人,自惭形秽,丧失信心,进而悲观失望,不思进取。其特点是:心理上不相信自己,认为他人一切总比自己强,实践中不敢去做,小心翼翼跟在别人身后慢行。产生原因:既有客观的又有主观的,目前的贫穷落后,羡慕别人先进,各方面的差异和社会环境长期影响的结果。自卑的浅层感受是别人看不起自己,而深层次是自己看不起自己,即缺乏自信。个体若被自卑感控制,其精神生活将会受到严重的束缚,学习中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会受极大的影响。
教育对策:首先,使有自卑心理的学生认识到树立自信心的重要性。自信心是成功者必备的心理素质,拥有自信心的人才敢于迎难而上,即使在最艰难的时期,仍然保持乐观前进的拼搏精神。其次,调整自我认识,多想自己成功的经历,并且不断进行自我暗示和激励,不断增加自己成功的体验,使自己增加了自信心。随着成功体验的积累,自卑心理就会被自信心理所代替。最后,要大胆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实践中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习科研能力。只有当学习与科研成为自觉行为时学习效率是最佳的,最终在实践中改变大学生命运,其乐无穷,提升幸福感。
总之在转型社会中大学生面临生活、升学、就业等现实压力,难免在人际交往中会产生一些心理障碍,精神处在孤独紧张的状态,愁容满面,精神郁闷,感到动辄得咎,事事扯肘,这些心理障碍如果不及时消除,就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幸福感,和正常的人际交往,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弃学轻生。通过以上剖析心理障碍和相应的教育对策,运用恰当的方法,使大学生甩掉种种错误的心理负担,在大学期间拥有一段终生难忘的幸福美好回忆,始终保持健康的心理和身体,幸福快乐地投入学习、科研、社会实践工作中,使大学生能够全面、健康地和谐成长。
参考文献:
[1]党敏,李晓亮.青少年网路人际交往与现实交往之间的冲突研究,2009.12.
[2]陈彦斌,胡相峰.养成训练未成年人公民品德塑造的新途径,2008.6.
本文是2012年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批准专案。编号2012—150《“多元化价值观影响下的大学生幸福指数研究》成果之一。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