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燕 高尔基 暴风雨 暴风雨就要来啦 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反复的修辞手法强化了海燕作为“信使”的极度兴奋喜悦之情,预示着黑暗的沙皇统治行将崩溃,一场人民革命行将到来,表现出无产阶级革命者高度的智慧和对时代历史剧变的敏锐的预见性。
文章简介:
《海燕》又名《海燕之歌》,是高尔基创作的一篇著名散文诗。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常在海面上飞翔。因此,在俄文里,“海燕”一词含有“暴风雨的预言者”之意。此文按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分成三部分,描绘了海燕面临狂风暴雨和波涛翻腾的大海时的壮丽场景。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对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际勇敢欢乐的形象的描写,深刻反映了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急剧发展的革命形势,热情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预言沙皇的黑暗统治必将崩溃,预示无产阶级革命即将到来并必将取得胜利的前景。并且号召广大劳动人民积极行动起来,迎接伟大的革命斗争。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海燕》是高尔基1901年3月写的一篇带有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的末尾一章。由于19世纪欧洲爆发的工业危机很快就蔓延到了俄国。
在1900年到1903年的危机年代里,俄国倒闭了3000多家大小企业,被开除的工人达10万多人,再加上沙皇统治日趋黑暗,人民群众无法忍受,反抗情绪日益高涨,革命斗争蓬勃兴起。
俄国工人运动开始从经济罢工转到政治罢工,转到游行示威,提出关于民主自由的政治要求,提出“打倒沙皇专制”的政治口号,动摇着沙皇统治的根基。
当时人民群众的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沙皇反动政府加紧了对人民的镇压,正是革命与反革命激烈搏斗的时候。
高尔基在1901年2月19日从下诺夫哥罗德(苏联时期曾改名高尔基市,苏联解体后改回原名)到了彼得堡,参加俄国作家协会为了纪念农奴解放40周年而举行的特别会议,发表了抨击沙皇政府的尖锐演说。
3月4日他又参加了在彼得堡喀山大教堂附近举行的学生示威游行,亲自目睹了沙皇宪警对学生的血腥镇压。他还在一些作家和社会活动家联名写的抗议沙皇政府暴行的公开信上签了名。3月12日,他回到尼日尼—诺夫戈罗德。
在亲身感受到了工人运动、学生运动的磅礴气势,目睹了沙皇政府镇压学生运动的残暴罪行之后,来自社会底层、深谙底层人民疾苦的高尔基为了热情地歌颂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揭露沙皇反动政府,抨击机会主义者,揭露资产阶级自由派的丑恶嘴脸。
根据当时的斗争形势和参加示威的感受,写成了一篇带有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幻想曲”《春天的旋律》。它的结尾部分,就是著名的散文诗《海燕》(估计这篇作品的写作时间,不会早于3月14日和晚于3月24日)。
高尔基在《春天的旋律》里,将鸟儿加以“人格化”,而且对其中某些鸟儿加上官衔和称号,用来讽刺俄国社会各阶级的代表人物和抨击沙皇统治,这在当时是无法发表的。高尔基原想在莫斯科的《信使报》上发表,但遭到审查当局的否决。
高尔基又立即把这篇小说寄给圣彼得堡的《生活》杂志,也同样遭到审查当局的否决,但其结尾《海燕之歌》却被单独发表在当年四月号的《生活》杂志上。
这是由于沙皇审查当局“漏审的疏忽”。《生活》杂志主编波塞曾这样回忆说:“《海燕》是经过审查官叶拉庚事先审查后发表的,但他没有看出它有什么革命性的东西。”审查当局不久就发现“漏审的疏忽”所造成的严重错误,下令查封了《生活》杂志。
作者简介:
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1868年3月16日生于俄罗斯帝国下诺夫哥罗德的一个木工家庭。是著名的作家、评论家、政论家、学者,也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和苏联文学的创始人之一。
1892年用笔名“马克西姆·高尔基”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马卡尔·楚德拉》,从此专心从事写作。
主要作品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散文诗《鹰之歌》《海燕》,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和剧本《小市民》等。1936年6月18日逝世于莫斯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