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言文怎么说教育
1. 古文中“教育”怎么说
古文中表示“教育”的词语有:训、风、戒、教、诲、育、教迪、教管、教泽、诰教、诲化、诲育、豫教、教治、培育、埏埴、喻教等。
1、训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好了歌注》清代:曹雪芹
释义:
虽然对儿子教导有方,也不能保证他将来不会做土匪强盗;为女儿攀结富贵人家,将来女婿流连于歌楼舞场又是谁能想得到的呢?
2、风
唯择其好学从善者稍加崇厉,以风其余。——《清波杂志.卷十一》北宋:周辉
释义:
从中选择爱好学习的人对他更加推崇和严厉,从而教导其他的人。
3、戒
乃公戒汝,汝反睡,不听吾言,何也?——《陈万年教子》两汉:班固 撰
释义:
我作为父亲教育你,你反而打瞌睡,不听我的话,这是什么道理?
4、诲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学弈》先秦:佚名
释义:
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
5、育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蓼莪》先秦:佚名
释义:
爹爹呀你生下我,妈妈呀你喂养我。你们护我疼爱我,养我长大培育我,想我不愿离开我,出入家门怀抱我。
2. 这些话用文言文怎么说呢
臣谓当今之务,要在省官。夫官取衣食于民,一搢绅立朝堂之上,则千百人竭心力于下。且官之用,特在治民。齐民以政,孰若教之?故与其众建百官,曷若布德四民?臣请以省官之费以兴学,使人知以礼义为归,道德为本,则天下定,国家安矣。又为搢绅者,亦当去私见、开诚心,不偏不党,而壹其心于社稷苍生者焉。
原文稍嫌啰嗦,译文中稍作了些调整。而且实际上讲的有省官兴教、遏制党争两件事,居然混到一起来讲。见解也比较幼稚,居然认为光靠教育就能让老百姓都守道德,而且老百姓守了道德就不需要官吏来治理,或者做官的人会听皇帝的劝而抛弃私见,这都是不可能的。其实讲道德的人也会有矛盾,目的一致的人也会在方法、手段方面存在分歧(宋朝的新党、蜀党、洛党,其实目的都可以说是为国为民,只是在方法、具体见解上有不同见解)。
3. 关于教育的古文名句
1、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出自西汉戴圣编纂的《礼记.学记》。
意思是君子如果要教化人民,造成良好的风俗习惯,一定要从教育入手。表达了这样一种治学精神即,教育担负的最大责任不是传承知识, 而是移风易俗。体现社会本位论。
2、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出自西汉戴圣编纂的《礼记.学记》。
意为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治理民众,都把教育当作首要的事情。其体现了社会本位论的教育观。
3、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出自西汉戴圣编纂的《礼记.学记》。
意思是引导学生,而不是牵着学生走;鼓励学生,而不是压抑学生;启发学生,而不是代替学生作结论。体现启发性教学原则。
4、学而时习之——出自孔子及其弟子的《论语·学而》
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孔子说:"学到待人处世的道理并适时实践练习,不是一件令人心生喜悦的事吗?”
5、温故而知新 ——出自孔子及其弟子的《论语·为政》
原文为: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意思是: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指学习过的知识),由此获得新的知识(指未学习过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当老师了。”体现巩固性教学原则。
4. 学习:二字用文言文怎么说
“学”、“师”、“习”再文言文中均可以单独表示“学习”。
文言文中,一个字就能表达一个意思。
1、“学”:
表学习的词语:勤工俭学。
2、“师”:
表学习的词语:师夷长技。意思是学习蛮夷的领先技艺。
3、“习”:
表学习的词语:习文。
扩展资料
学习,是指通过阅读、听讲、思考、研究、实践等途径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学习分为狭义与广义两种:
狭义:通过阅读、听讲、研究、观察、理解、探索、实验、实践等手段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是一种使个体可以得到持续变化(知识和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与价值的改善和升华)的行为方式。例如通过学校教育获得知识的过程。
广义:是人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获得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方式。
5. 如何改善文言文翻译教学
语文教学改革十几年来,文言文教学仍停留在以教师串讲为主这一模式上。教师因为担心学生不明白,于是“一字字地讲,一句一句地串译”,面面俱到;学生不停地做笔记,生怕漏掉一个词语解释,来不及思考,被动地听着,这样教学质量总也上不去。如何才能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率?
有人把文言文的翻译技巧总结为六个字,即:对、换、留、删、补、调。
1.“对”即对译。文言文中单音词较多,翻译时要把单音词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双音词。
2.“换”即替换。一种情况就是:文言文中有些单音词不能对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双音词时,就要换上一个确切的词来翻译。例“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岳阳楼记》)中的“薄”,译为“迫近”;“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幼时记趣》)中的“明”,译为“眼力”。另一种情况就是要把通假字换成本字。文言文中,有时要用同音字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这叫做古字通假。通假,就是通用、借用的意思。在翻译时,先要换成本字,再作解释。
3.“留”即保留,指有的文言文词语不用翻译。古今词义相同的词语,如“山、水、牛、羊”等,人名、地名、朝代名、年号、官名、书名、器物名、度量衡单位等,都可以保留在译文中。
4.“删”即删除不译,指的是有些文言文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无实在意义,翻译时可以删去不译。如“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中的“夫”是句首发语词,只起引发议论的作用。
5.“补”即补充。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直接放在动词或名词前,不用量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把量词补充进去。例“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应译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根抚尺罢了”。另一种情况是指文言文中省略句子成分的现象,翻译时要补充完整。(1)省主语。例《桃花源记》中有这样一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在“具答之”前省略了主语“渔人”,在“便要还家”之前省略了“村人”,翻译时要增补进去。(2)省略介词或介词宾语。例“放之山下”(《黔之驴》)的意思是“把它放到山下”,可见原句中省略了“于”(应为“放之于山下”),“于”译为“到”。再如“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论战》),句中省略了介词“以”的宾语“之”,可译为‘此”,“这”,指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3)省略动词的宾语。例如上文提到的“便要还家”一句,动词“要”同“邀”,其后省略了宾语“渔人”。(4)省略动词谓语。如《登泰山记》中“极天云一线异色”,省略了“呈”,即为“极天云呈一线异色”,可译为“呈现”。总之,这些省略成分在翻译时一定要充实完整。
6.“调”即调整,文言文有和现代汉语的语序、词序不同的,翻译时要对原文语序进行调整,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有以下几种情况需要调整:①定语后置句。②状语后置句,⑧谓语提前句。④宾语提前句。 搞好文言文的翻译,还须掌握古今词义活用,被动用法,常见虚词等一定数量的词汇知识和古汉语语法知识。除此之外,还须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写作意图,把握文章的中心,翻译时才能得心应手。而对初中学生来说,这些均有较大难度,教师在教学中应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把握住教学深度,不可脱离初中教学大纲。
综上所述,我国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是祖先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而正是多亏了文言文这种书面语言,它才得以超越时空的限制而流传至今。所以,我们要重视文言文的教与学,帮助学生奠定初步的基础,从而能掌握一把打开古代文化宝库的钥匙,为今天的建设事业服务。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