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音韵美
1.
所谓的生涩、不好背诵,只是因为我们对文言文了解的少、读得少。生涩不等于不美,不等于没价值。读熟了不就不生涩了吗?难道我们能因为不好背诵就抛弃文言文吗?我们为什么不找找自身的原因呢?我们是不是太懒了,太有惰性了呢?我们经常提倡的知难而进的精神哪里去了呢?
不要说有些文言文很生涩,就是白话文,照样有生涩难懂的文章,那些哲学家理论家的文章,都是用白话文写成的,但是也都很生涩。用白话文翻译的西方哲学家的著作,更是生涩。难道我们能因为自己的能力低下而否定那些伟大的作品吗?读不懂,生涩,就轻率地加以否定、抛弃,是懦夫的行为。我们身处学生时代,应该不畏任何困难,努力学习各种有益的东西。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那些伟大的作家和学者,比如鲁迅、胡适、钱钟书,他们学识渊博、学贯中西、著作等身,他们的成就从哪里来?他们怎么没有抱怨过文言文生涩呢?浅尝辄止、知难而退,是永远不会有所作为的。
古代的学子,四书五经不但要会读,还要会背,他们年纪轻轻就能掌握文言文,就学富五车,就能写出漂亮的文言文。他们能做到的,我们为什么不能做到?千百年前的古人都能做到的事,我们21世纪的年轻一代,有什么理由做不到?
2. 用汉字的诗意之美,形态之美,音韵之美各写一段话
汉字的音韵之美:
汉语的声调。不同声调的语汇组合排列起来,就会形成抑扬顿挫的音乐美。中国诗人便可借此奏出或激越高亢、或低昂沉郁、或简淡清亮、或重浊宏迈的乐章。其音韵之美变化无端,可使人闻之变色,或喜上心头,或泣下沾襟。 汉字音韵美除了受惠于汉字的声调、音节特点外,还得助于它的音义同构现象。据研究发现,许多汉语单字的发音与其所代表的含义具有某种契合。就是说,凡意义相对昂扬奋发、时空关系及含义指向都呈正向扩张型的字,其读音多响亮、厚壮,发音时的双唇开口度都相对较大,这类音为阳性音。反之,凡意思相对收缩、压抑、呈负向退降的字,其读音多沉钝、拘谨,发音时双唇开口度都相对较小,这类音为阴性音。
汉字
的诗意之美:
明月出天山,
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
吹度玉门关。
——李白《关山月》
没有人不会为此诗所描绘的宏伟壮观的景象所震撼。但除了视象美之外,我们感到一种更强有力的东西回荡在我们的耳鼓,这就是它那响亮、强壮、甚至带有一种威压感的阳性音。由于它们在含义上表现了廓大的空间关系,语音上也响亮、开口度大,声威赫赫,因此,这是典型的音义同构现象,非常圆满贴切地传达了诗人想要为我们描绘出的万里长空的宏伟视象。
既然描绘宏伟场面的作品宜于使用具有阳性音的阳性字眼,那么,不言而喻,描写低沉、压抑的情绪的作品就宜于使用具有阴性音的阴性字眼了。我们来看一首在情调上与李白那种豪放诗篇完全相反的作品,即情绪压抑、低沉的作品:
声 声 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鱼,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汉字的形态之美:
岳飞的《满江红》更是一首用词音综合象征人物情态、环境特点甚至抽象情感的优秀词作,:“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词中直接表现人物情感意志的语词如“怒”、“壮怀”、“恨”的词音都从喉咙深处流出,伴随一定程度的胸腔共鸣,与忧愁悲愤的情感寓藏并发自心灵深处之情之意相符;“激烈”突出情感的强烈,故发音时气息虽有双齿的合并抗阻,但仍然用力挤出;“空悲切”之“悲”,发音轻弱而短促,正如人因悲痛而几乎说不出话来。“潇潇雨歇”中“潇潇”状风雨交加,“歇”音微而短,状事物的运动渐渐停息。由“潇潇”而“歇”的词音流动,使人感受到风雨交加到渐渐停息的过程。而最能表征词音象征功能的是表现人物情态动作的语词音韵。如读“冲”时,气流从口中用力喷出,使人感到怒气冲天,仿佛要把帽子都掀掉。人凭依时的身体重量主要靠地面支撑,对凭依之物只是稍稍依偎,故“凭”音轻盈。“抬”、“仰”是向上的动作,且要克服一定的下沉阻力,所以音量宏大,声调上扬。“望”的视野辽阔,故发音时口型大,口腔内空无阻拦。总之,通过对以上具有象征意义的语词音韵的诵读体会,不仅使我们对诗人所处的骤雨初歇后的亭台环境、凭栏远望仰天长啸的情态形象、以及重愁叠恨悲愤交加的浓郁情感,获得了一般意义上的更深刻的体会;而且因诵读伴随气息、口腔、喉咙、胸腔、面部表情等多种生理体能上的运动,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说,诵读的过程就是对作者创作时的特定时空背景、他的一喜一怒、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乃至他的心跳、呼吸、哽咽等内在细微的情感涌动所作的身临其境的重新体验。这种体验之深刻、真切,对读者心灵的震撼力量,是诗歌词语一般概念意义所引起的联想体验所无法比似的。
3. 古文和现代文哪个更美
个人认为古文美。
1.古文对音韵,节奏,已及对偶,对仗,比喻等等修辞十分重视,文章朗朗上口,平仄有韵,纵横捭阖,或清雅明丽或气势磅礴2.古人读书人才写文章,今人是人就出书写文章,故而平均水平古文高3.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学的利弊至今仍为文化届争议,今文美否不确定,而古文美确是定论,4.许多今文,如新生代作家,旨在反高尚反审美,(当然这本也是一种美,看定义吧)5.人类一直都有古典审美的潜意识,就是会普遍感到古典即高雅,故而才会西有文艺复兴,中有古文运动,都是复古旗号,任何时候说古典美,都有人赞同。
4. 怎样体会语言的音韵美
通过朗读体会语言的音韵美
汉语言四个调值是其鲜明的特点,也是它得天独厚的优势,是任何语言都不具备的。正因为如此,才有了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合辙押韵等。教材上很多作品韵律感跟强,孩子们虽然不懂得这些专业知识,但是,他们从学说话开始便学背古诗了,从孩子摇头晃脑的样子,就可以感受到他们对韵律的理解和兴趣,这样的理解和兴趣,正是教师借以培养朗读兴趣和认识语言的最好资源,也是难得的良机。教师要从重音、语气、语调、语势、语速、语脉等方面给孩子示范出文章的美,让幼小的心灵如沐春雨,如坐春风。感受到祖国语言可以是潺潺流水,也可以是万马奔腾,可以是鸟语花香,也可以是疾风暴雨。例如《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是一篇儿童诗,教师通过“弯弯的”“小小的”“闪闪的”“蓝蓝的”叠音词的重读,再通过速度的快慢、节拍的强弱、力度的大小等巧妙变换和交替,以及语调升降等的富有韵律感的朗读,读出童真童趣的可爱和天真浪漫的幻想。让学生在体会到诗歌的意境之美妙.叶圣陶先生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朗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较大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