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做高中研究性学习信息结题报告
展开全部
内容提要:本课题主要运用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调查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等,根据新课程理念及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论,结合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旨在探索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管理模式,并将研究性学习作为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引进课堂,以构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
关键词:普通高中 研究性学习 课程形态 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整合
第一部分 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2000年2月,我校将课程文化建设作为校园群体文化活动之一的成果《校园群体文化活动与素质教育研究》获得省基础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的三板块课程设置一时成为我校的课程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2001年全国基本实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方案,要求学校主动构建以凸显新课程理念特征的多板块课程体系,努力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探索“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切实推进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之一,它可以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运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那么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如何通过研究性学习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怎么样通过研究性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个体学习和接受学习”的方式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转变?怎样从一种课程形态和一种学习方式来认识并强化研究性学习的管理?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我校在开展校园群体文化活动与特色学校创建的过程中,对学校课程设置进行思考,提出《普通高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的课题,来探索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管理模式,并将研究性学习作为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引进课堂,以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促进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到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促进新课程改革方案的顺利实施。目前,我们的基础教育尤其是高中教育过分强调了接受学习、个体学习、被动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已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课程形态,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自主、和
谐发展,旨在建立一种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善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以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和推进新课程改革方案的顺利实施。
2、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我校开展校园群体文化活动与素质教育研究的需要。进一步开展课程文化建设,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就要求普通高中教育必须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研究性学习突破了原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它改变的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获取知识、获取信息的方法和渠道,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中获得一种崭新的学习体验。
3、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整合是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需要。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是指教师不再把现成结论、规律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进而了解获取结论和总结规律的过程,它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个概念。它们之间往往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结伴而行。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它必须渗透于学生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同时通过“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方式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4、研究性学习的管理可以为我校全面实施“学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与学校选修课程”的三板块课程体系提供范例。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之一,我们必须认真构建“学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与学校选修课程”的三板块课程体系,加强课程的设置与管理,主动探索研究性学习的管理模式,正确评价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情况,并结合本地的教育教学资源,开发校本选修课程,尤其要做好本土化课程的开发与利用研究工作,为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广阔的天地。
5、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未来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换句话说,什么样的人才能在未来社会中站稳脚跟?应该说,掌握了方法、会学习的人,有主动精神、会与他人合作的人,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能够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这些方面的素质,因而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首先,研究性学习因为符合了学生的好奇、探索的心理特点,满足了学生的动手动脑、亲身参与、自己作决定等心理需求,所以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其次,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通过假设、预测、检验、概括、总结、讨论、应用知识和工具等学会了如何进行研究,如何获得知识,如何创造知识,因而,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第三,研究性学习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种探索活动中,动手、动脑、动口,相互交流合作,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使学生的观察、操作、思维、表达及合作能力等都得以充分发展;尤其是以假设为出发点的探索过程,既有形象思维,又有逻辑思维,因而它也能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一)主要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由皮亚杰(Piaget)的结构的观点发展而来。皮亚杰认为,认知结构可用图式(Scheme)来表示,图式具有整体性,同时图式也可以发展,人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同化和顺应来实
现与环境的平衡,导致个人内部图式的变化。这里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建构(Construction)的过程,建构的观点提出,使结构主义发展成建构主义,这样,在建构主义学习模式下,学习被视为了一个动态过程,学习过程是通过学习者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实现同化和顺应,来逐步建构有关外部世界知识的内部图式,从而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得以转换和发展。其中同化实现了认知结构的量的补充,是把环境因素纳入认知结构;顺应则是认知结构质的变化,是对认知结构的调整,以利于接受新的环境信息。在建构过程中,新的认知冲突出现后,同化和顺应实现对认知冲突的解决,实现新的平衡,从而促进了认知的发展。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建构主义理论要求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表现为:在课题研究活动中,要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在建构意义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搜索并分析有关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设想并努力加以验证;要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要鼓励学生个人的自我协商和小组的相互协商,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角色是成为学生建构主义的帮助者。
2、认知心理学理论
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强调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地接受信息和创造性的思维过程。强调学生知识表征的方式的重要性,一种良好的认知结构比获得零散知识更重要。这些思想影响着研究性学习问题解决模式的构建。问题解决模式认为研究性学习即是对学习问题的解决过程,学生是主动的信息加工者,问题解决是对问题空间的搜索。因此,研究性学习过程有这样三个基本特征:(1)目的指向性。学生学习是有目的的过程,最终要达到某个终结状态;(2)认知操作。学生的学习依赖于一定的学习与思维策略,并依此来进行一系列的认知操作;(3)操作序列。学习活动包括一系列的心理过程。
3、斯腾伯格的创造力投资理论
斯腾伯格(Sternberg)提出了创造力投资理论,把创造力看成是六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智力、知识、思维风格、人格、动机、环境。创造性问题解决中关键的一步是重新定义问题,即通过选择编码、选择组合和选择比较来发现问题及其实质所在,通过计划、控制和评估等信息加工过程来实现对创造过程的调节。解决问题的具体过程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知识积累越多,人的创造性的贡献越大。但研究也同时表明,某一领域的知识与创造力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即知识操作的自动化将损伤知识运用的灵活性。同时能否有创造性的成就,除一定量的知识储备及良好的知识结构等必要条件外,思维风格(指人们如何运用或驾驭他们的智力和知识)显得格外重要。斯坦伯格等认为要表明实质的创造力,五种人格特点是关键:忍受模糊的能力,克服障碍的意愿,成长的意愿,敢冒风险的自信。另外动机和环境也是影响创造力的重要因素。
创造力投资理论对研究性学习最大的支持在于:其一,由于研究性学习突出研究的意识和方法,着重于创造能力的渐进培养,而创造力培训在智力上应注意元认知的训练,即在研究活动中侧重于学生认识活动的自我控制与自我调节,而不是外界监督和控制,从而既不降低思维的灵活性又增加思维的实用性;其二,一定数量和结构合理的知识是创造过程所必需的,但知识的积累及其结构的完善并不必然会产生创造,甚至知识的积累、规则定义等过于纯熟还会导致思维僵化和墨守成规;研究性活动就要解决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需要灵活地综合运用各门知识才能解决的问题,提供理解知识用途的条件,使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解决学习、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有效手段,为学生提供从各个方面来看待所学知识的机会,促使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其三,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只有灵活地运用现有知识,并以自己的方式接近生活实际,才能提出问题,并能以全面的态度对待问题,最终更好地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就是要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使学生形成对事物的自我认识,最终形成以自己的方式看待问题的思维风格;其四,创造性人格是创造性设想得以实现的个人保证,而创造性人格的形成和培养更需要长期的努力。研究性学习活动,就要突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特征;其五,班级授课制教学有利于教师的传授但却不利于学生的相互学习及发展学生独特的思维风格,因此研究性学习应提倡以小组方式进行,小组有类似于社会中的相互作用情境,在小组中学生的思维可以相互启发,同龄之间可以更多地交流思维经验,容易使学生感到心理完全和心理自由,有助于创造型人才的成长。
关键词:普通高中 研究性学习 课程形态 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整合
第一部分 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2000年2月,我校将课程文化建设作为校园群体文化活动之一的成果《校园群体文化活动与素质教育研究》获得省基础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的三板块课程设置一时成为我校的课程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2001年全国基本实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方案,要求学校主动构建以凸显新课程理念特征的多板块课程体系,努力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探索“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切实推进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之一,它可以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运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那么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如何通过研究性学习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怎么样通过研究性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个体学习和接受学习”的方式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转变?怎样从一种课程形态和一种学习方式来认识并强化研究性学习的管理?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我校在开展校园群体文化活动与特色学校创建的过程中,对学校课程设置进行思考,提出《普通高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的课题,来探索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管理模式,并将研究性学习作为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引进课堂,以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促进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到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促进新课程改革方案的顺利实施。目前,我们的基础教育尤其是高中教育过分强调了接受学习、个体学习、被动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已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课程形态,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自主、和
谐发展,旨在建立一种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善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以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和推进新课程改革方案的顺利实施。
2、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我校开展校园群体文化活动与素质教育研究的需要。进一步开展课程文化建设,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就要求普通高中教育必须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研究性学习突破了原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它改变的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获取知识、获取信息的方法和渠道,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中获得一种崭新的学习体验。
3、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整合是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需要。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是指教师不再把现成结论、规律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进而了解获取结论和总结规律的过程,它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个概念。它们之间往往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结伴而行。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它必须渗透于学生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同时通过“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方式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4、研究性学习的管理可以为我校全面实施“学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与学校选修课程”的三板块课程体系提供范例。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之一,我们必须认真构建“学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与学校选修课程”的三板块课程体系,加强课程的设置与管理,主动探索研究性学习的管理模式,正确评价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情况,并结合本地的教育教学资源,开发校本选修课程,尤其要做好本土化课程的开发与利用研究工作,为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广阔的天地。
5、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未来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换句话说,什么样的人才能在未来社会中站稳脚跟?应该说,掌握了方法、会学习的人,有主动精神、会与他人合作的人,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能够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这些方面的素质,因而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首先,研究性学习因为符合了学生的好奇、探索的心理特点,满足了学生的动手动脑、亲身参与、自己作决定等心理需求,所以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其次,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通过假设、预测、检验、概括、总结、讨论、应用知识和工具等学会了如何进行研究,如何获得知识,如何创造知识,因而,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第三,研究性学习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种探索活动中,动手、动脑、动口,相互交流合作,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使学生的观察、操作、思维、表达及合作能力等都得以充分发展;尤其是以假设为出发点的探索过程,既有形象思维,又有逻辑思维,因而它也能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一)主要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由皮亚杰(Piaget)的结构的观点发展而来。皮亚杰认为,认知结构可用图式(Scheme)来表示,图式具有整体性,同时图式也可以发展,人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同化和顺应来实
现与环境的平衡,导致个人内部图式的变化。这里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建构(Construction)的过程,建构的观点提出,使结构主义发展成建构主义,这样,在建构主义学习模式下,学习被视为了一个动态过程,学习过程是通过学习者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实现同化和顺应,来逐步建构有关外部世界知识的内部图式,从而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得以转换和发展。其中同化实现了认知结构的量的补充,是把环境因素纳入认知结构;顺应则是认知结构质的变化,是对认知结构的调整,以利于接受新的环境信息。在建构过程中,新的认知冲突出现后,同化和顺应实现对认知冲突的解决,实现新的平衡,从而促进了认知的发展。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建构主义理论要求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表现为:在课题研究活动中,要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在建构意义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搜索并分析有关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设想并努力加以验证;要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要鼓励学生个人的自我协商和小组的相互协商,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角色是成为学生建构主义的帮助者。
2、认知心理学理论
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强调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地接受信息和创造性的思维过程。强调学生知识表征的方式的重要性,一种良好的认知结构比获得零散知识更重要。这些思想影响着研究性学习问题解决模式的构建。问题解决模式认为研究性学习即是对学习问题的解决过程,学生是主动的信息加工者,问题解决是对问题空间的搜索。因此,研究性学习过程有这样三个基本特征:(1)目的指向性。学生学习是有目的的过程,最终要达到某个终结状态;(2)认知操作。学生的学习依赖于一定的学习与思维策略,并依此来进行一系列的认知操作;(3)操作序列。学习活动包括一系列的心理过程。
3、斯腾伯格的创造力投资理论
斯腾伯格(Sternberg)提出了创造力投资理论,把创造力看成是六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智力、知识、思维风格、人格、动机、环境。创造性问题解决中关键的一步是重新定义问题,即通过选择编码、选择组合和选择比较来发现问题及其实质所在,通过计划、控制和评估等信息加工过程来实现对创造过程的调节。解决问题的具体过程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知识积累越多,人的创造性的贡献越大。但研究也同时表明,某一领域的知识与创造力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即知识操作的自动化将损伤知识运用的灵活性。同时能否有创造性的成就,除一定量的知识储备及良好的知识结构等必要条件外,思维风格(指人们如何运用或驾驭他们的智力和知识)显得格外重要。斯坦伯格等认为要表明实质的创造力,五种人格特点是关键:忍受模糊的能力,克服障碍的意愿,成长的意愿,敢冒风险的自信。另外动机和环境也是影响创造力的重要因素。
创造力投资理论对研究性学习最大的支持在于:其一,由于研究性学习突出研究的意识和方法,着重于创造能力的渐进培养,而创造力培训在智力上应注意元认知的训练,即在研究活动中侧重于学生认识活动的自我控制与自我调节,而不是外界监督和控制,从而既不降低思维的灵活性又增加思维的实用性;其二,一定数量和结构合理的知识是创造过程所必需的,但知识的积累及其结构的完善并不必然会产生创造,甚至知识的积累、规则定义等过于纯熟还会导致思维僵化和墨守成规;研究性活动就要解决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需要灵活地综合运用各门知识才能解决的问题,提供理解知识用途的条件,使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解决学习、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有效手段,为学生提供从各个方面来看待所学知识的机会,促使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其三,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只有灵活地运用现有知识,并以自己的方式接近生活实际,才能提出问题,并能以全面的态度对待问题,最终更好地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就是要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使学生形成对事物的自我认识,最终形成以自己的方式看待问题的思维风格;其四,创造性人格是创造性设想得以实现的个人保证,而创造性人格的形成和培养更需要长期的努力。研究性学习活动,就要突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特征;其五,班级授课制教学有利于教师的传授但却不利于学生的相互学习及发展学生独特的思维风格,因此研究性学习应提倡以小组方式进行,小组有类似于社会中的相互作用情境,在小组中学生的思维可以相互启发,同龄之间可以更多地交流思维经验,容易使学生感到心理完全和心理自由,有助于创造型人才的成长。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