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走出抑郁症?
如果想让抑郁症的人走出来,通常需要让抑郁症的人调理生活方式,同时需要与其多沟通,或进行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抑郁症的轻重程度不一样,所以恢复方式不同,建议根据个人情况而定。
1、调理生活方式:可以带动有抑郁症的人进行运动,如游泳、慢跑、做瑜伽等,通过运动可以放松身心、缓解情绪,也可以增强体质,改善抑郁症患者的不良情绪。同时可以带动抑郁症的人多参加社交活动,如公益植树等,让抑郁症的人体会社会关爱。
2、多沟通:抑郁症的人在生活中可能会有心情郁闷的症状,也可能会长时间处于消极状态,此时家人和亲朋好友可以多与抑郁症患者沟通、交流,可以聊比较开心、积极的事情,尽量不要提及让抑郁症患者难过的事情,可以转移他(她)的注意力,从而改善心情低落的情况。
3、心理治疗:家长或者朋友可以带抑郁症患者到医院心理科就诊,由专业医生进行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分析疗法等治疗。
4、药物治疗:为了让抑郁症患者尽快有所恢复,除接受心理治疗,也要遵医嘱进行药物治疗,可服用营养脑神经、抗抑郁的一、每天合理安排生活
即使在工作上没有压力,也要经常给自己充电,多学习一些新的东西,让自己以后的发展空间更宽一些。因为当一个人没事可做时,内心就会蠢蠢欲动,甚至会漫无边际地胡思乱想。而当负面的思绪占据太多的空间时容不下正面的思绪了,结果就会使自己越陷越深,无法自拔产生抑郁症。
二、保持良好的心态
要欣赏自己的每一天,享受简单的愉悦。每天早晨醒来后,你不必着急起床。你可以保持平躺的姿势,去感受身体经过一夜休息后所展现的舒坦,用心去体会这种刚睡醒时的良好状态。不要去想繁忙的工作、复杂的同事关系以及琐碎的家务事。让抑郁症的情绪远离自己,让自己享受这一刻的轻松,并告诉自己:太阳每一天都是新的。
三、要提高注意力
早晨上班被塞在车阵中或者是挤在又闷又热的公交车里。一方面担心会迟到,另一方面又对周围拥挤的人群感到厌烦,结果好端端的心情就一下子消失了。虽然这些客观的情况你无法改变,但你可以尝试改变自己的心境。可以先做几次深呼吸,然后,闭上眼睛,在心中重复默念着可以让你内心平静的格言,这时你就会因为心境的转变而获得平静。心情一旦平静下来抑郁症的情绪就会烟消云散。
四、以日常生活加点调味剂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每天都在坐着同样的工作,回家后又有干不完的家务活。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生活很容易让人心生厌倦,对生活失去激情进而引发抑郁症。在这种时候,你可以给生活加点调味剂,比如偶尔换个新的发型、改变一下外在的形象、给好朋友打个电话问候一声、周末去健身房打打球等。即使只是一点小的改变,也可以给自己乏味的生活注入一些活力,让生活的色彩更加绚烂夺目。
温馨提示:以上就是一些帮助抑郁症患者走出疾病的方法,如果患者情况较为严重,建议家属陪同患者前往医院配合医生进行积极治疗,必要时可借助药物治疗来帮助患者尽快走出抑郁症的阴影,重拾健康。药物,如安神补脑液、盐酸舍曲林片、盐酸帕罗西汀片、盐酸阿米替林片等。
如果发现周围好友或者家人有抑郁症倾向,如持久兴趣低落,本来性格外向、活泼而变得悲观,并且反应迟钝,无法从任何事物中得到愉悦感等,应及时带其去精神心理科就诊,进行问诊、抑郁量表检查等,判断有无抑郁症。
走出抑郁症是一个个体化的过程,每个人的经历和需要都不同。以下是一些建议来帮助你走出抑郁症:
寻求专业帮助:寻求专业的心理健康专家(如心理治疗师、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的支持和指导是非常重要的。他们可以评估你的情况,并为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
接受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治疗抑郁症的一种常用方法。认知行为疗法(CBT)和心理动力治疗(psychoanalysis)等治疗方法可以帮助你了解和改变负面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培养更健康的应对策略。
考虑药物治疗:在一些情况下,医生可能会推荐抗抑郁药物作为治疗的一部分。这些药物可以帮助调整大脑中的化学物质,减轻抑郁症状。药物治疗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进行持续的监测和调整。
建立支持系统:与亲朋好友分享你的感受和困境,并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加入支持小组或寻找抑郁症康复项目,与有相似经历的人建立联系和互相支持。
培养积极的生活习惯:注重饮食、睡眠和运动对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尽量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并适度参与体育锻炼。这些生活习惯可以改善情绪和增加身体的健康感。
寻找积极的应对策略:学习并采用一些应对压力和负面情绪的健康策略,如放松技巧、冥想、深呼吸和身体活动。这些策略可以帮助你缓解紧张和焦虑,提升心理健康。
设定小目标和建立结构:为自己设定小目标,并建立有结构的日常生活。这可以帮助你保持积极的动力和目标感,逐渐恢复正常的生活秩序。
给自己时间和耐心:走出抑郁是一个逐步的过程,需要时间和耐心。请记住,每个人的恢复过程都是独特的。与专业人士合作,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并尽量避免与他人进行比较。
最重要的是,不要独自承担抑郁的重担,寻求专业的支持和指导是非常关键的。与专业人士合作,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并与亲朋好友建立支持系统,相信自己可以走出抑郁,迈向更健康和积极的生活。
然后忘了。
我小孩诊断出抑郁症之后,我彻底懵了,尤其是看到抑郁症还有很强的遗传因素……怎么可能?!像我这样内心强大的人……
我爸妈才和我讲,有一天她回家,我大伯娘悄悄给她说:“你给孩子他爸说一下,以后打孩子要注意点!小飞把喜欢的玩具文具都悄悄给五姐了。说反正他也用不着了,他要去跳河……”把我妈给吓着了,这以后才,……,好吧,这以后照打不误,而且是男女混合双打!

但这事我一点都记不起来了。
只有还有我弟弟,说他现在还记得,有一段时间,就想着跳楼,要死给我爸妈看,就是想着让他们心痛!我说给我爸妈听,他们一脸懵逼,完全没感觉到。很正常,我也没感觉到,每天找他“比武”,好吧,我承认,其实就是单方面揍他。可能他的心理问题,我也有一份责任吧。
但我们那时候有一点好:爸妈工作忙,所以管不了我们多少,我们有时间有空间自愈。不像现在的父母,一天到晚把孩子守着哟,巴不得寸步不离!我家孩子恢复得快,我觉得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诊断报告把她妈给吓着了,然后我顺势就把她妈和孩子隔离开了。当然我也改了,没之前那么简单粗暴……
前几天被孩子她妈逼着听了两个小时的心理医生直播,最大的一个感受:孩子没病,病的全是家长。最后连麦的时候,家长的蛮横武断、不讲道理、没有同理心……体现得淋漓尽致。
心理医生,在我看来,其实没啥,就多一点同理心,理解孩子的痛苦;多问一个为什么,多试着了解一下孩子的动机诉求和渴望,然后给一点点正面的激励……孩子就能把他们当朋友一样,喜欢他、和他交流、和他倾诉:不难!
但是又很难。
因为这种“理解之同情”的能力,绝大多数人都是没有的。别的不说,你看整个互联网,戾气,感觉得到不?不用感觉,几乎就是扑面而来的,各种撕逼,冷嘲热讽,有几个心平气和说话的不?
所以我说:
普遍性的抑郁,是一个病态社会的投影。
来源:
孩子被诊断出抑郁症之后,我第一反应,要治疗的是我们家长。
我和她妈妈就做了个约定:以后我们彼此之间,如果说感觉到对方有做得让人(我们彼此+孩子)不舒服的地方,一定要说出来。而且呢,“换位思考”,给对方提解决方案。流程大概这样:
其实你想想,别说父母子女之间,就夫妻之间,彼此让对方难受的地方就很多。只不过我们是成年人,所以血厚一些忍了,或者直接怼回去了,或者自己想办法疏导了。但对孩子来说,我们就很强势,她怼不回来的,就只有内伤;内伤久了,就抑郁症了嘛!
但说两句青春期孩子可能不爱听的:你们呀,……,算了,养儿方知父母恩。从给小孩换尿不湿开始,到现在孩子长得比她妈还高,各种“毛病”越来越“不听话”,我是无时无刻不在体会这句话。所以也想得通,报应吧!我爸妈那时候看着我那张臭脸的时候,也一定忍不住想打死我吧。

谢父母不杀之恩!
但我们需要改变。一代一代人,变得更好,而不是更差。不然真的,还是不要生孩子了——我以前对这话非常反感,我是很喜欢孩子的,家里两个呢,但现在慢慢觉得这句话还是有些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