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杠杆_谈谈经济学中的杠杆的作用和去杠杆化

 我来答
淘金客17
2023-01-20 · TA获得超过1733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9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59.9万
展开全部
导 读

“融资规划师”7月24日登了一篇文章

先来讲个故事,二千一百九十年前,在古希腊西西里岛的叙拉古国,出现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他叫阿基米德(公元前287——212年)。阿基米德曾发现杠杆定律和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阿基米德定律。并利用这些定律设计了多种机械。阿基米德经过反复地观察、实验和计算,终于确立了杠杆的平衡定律。就是,“力臂和力(重量)成反比例。”换句话说,就是:小重量是大重量的多少分之一重,长力臂就应当是短力臂的多少倍长。阿基米德确立了杠杆定律后,就推断说,只要能够取得适当的杠杆长度,任何重量都可以用很小的力量举起来。阿基米德有一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举起地球!”据说他曾经说过这样的豪言壮语:在力学里,典型的杠杆(lever)是置放连结在一个支撑点上的硬棒,这硬棒可以绕着支撑点旋转。古希腊人将杠杆归类为简单机械。并且严谨地研究出杠杆的操作原理。某些杠杆能够将输入力放大,给出较大的输出力,这功能称为“杠杆作用”。杠杆的机械利益是输出力与输入力的比率。

在经济学里,杠杆是一种金融工具,使用这个工具,可以放大投资的结果,无论最终的结果是收益还是损失,都会以一个固定的比例增加。杠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指“财务杠杆”。广义的杠杆其实与物理杠杆的原理相同,即涵盖所有“以小搏大”的经济行为,但核心还是借贷。宏观经济中的杠杆利用的是资金流动倍数产生作用。目前,许多投资银行为了赚取暴利,采用20-30倍杠杆操作,假设一个银行A自身资产为30亿,30倍杠杆就是900亿。也就是说,这个银行A以 30亿资产为抵押去借900亿的资金用于投资,假如投资盈利5%,那么A就获得45亿的盈利,相对于A自身资产而言,这是150%的暴利。反过来,假如投资亏损5%,那么银行A赔光了自己的全部资产还欠15亿。

经济的杠杆作用简单理解就是"自有实物资本所撬动的交易资本总和"。

财务杠杆概念:无论企业营业利润多少,债务利息和优先股的股利都是固定不变的。

当息税前利润增大时,每一元盈余所负担的固定财务费用就会相对减少,这能给普通股股东带来更多的盈余。这种债务对投资者收益的影响,称为财务杠杆。财务杠杆影响的是企业的税后利润而不是息前税前利润。财务杠杆率等于营业利润与税前利润之比,反映由于固定的债务存在,财务费用(利息)对企业利润的影响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负债的程度和企业偿债能力,财务杠杆率越高反映利息费用越高,导致ROE指标越低。在微观层面,可以使用“债务/息税前利润”来衡量企业债务偿付的能力及其安全性。换言之,只要企业仍在创造利润,且其规模大于债务支付,该债务便具有可持续性,不存在到期无法偿还债务的危险。在宏观层面,一般用“债务/可付息收入流”来衡量债务的可持续性。最简化的衡量是“利率/经济增长率”,即将利息支付和经济增量相比较,这种分析认为,只要债务支付的利率水平低于经济增长率,使得运用债务所产生的现金流能够支撑利息偿还,债务便具有可持续性。

资金交易杠杆概念;简单的讲就是通过杠杆的原理把你的资金放大,这样的话你的资金成本就很小,同时你的风险和收益就放大了,因为盈亏的百分比不是依据原来的资金,而是根据放大后的资金来衡量的。

杠杆是在炒股票,期货交易或外汇交易中,所用的保证金的杠杆比例。期货中的杠杆效应是期货交易的原始机制,即保证金制度。“杠杆效应”使投资者可交易金额被放大的同时,也使投资者承担的风险加大了很多倍。假设一个交易者一笔5万元的资金用于股票或者现货交易,交易者的风险只是价值5万元的股票或者货物所带来的。如果5万元的资金全部用于股指期货交易,交易者承担的风险就是价值50万左右的股票或货物所带来的,这就使风险放大了十倍左右,当然相应得利润也放大了十倍。应该说,这既是股指期货交易的根本风险来源,也是股指期货交易的魅力所在。

外汇交易的杠杆效应在国内也相当普遍,交易者只付出1%至10%的保证金,就可进行10至100倍额度的交易。更甚者保证金低至0.5%,进行高达200倍额度的交易。由于杠杆式外汇交易对投资者的资金要求甚低,可以无限期持有头寸;加上交易方式灵活,吸引了不少投资者。杠杆式外汇交易看似本小利大,实质属于一种高风险的金融杠杆交易工具。由于按金交易的参与者只支付一个很小比例的保证金,外汇价格的正常波动都被放大几倍甚至几十倍,这种高风险带来的回报和亏损十分惊人。杠杆式外汇交易保证金的金额虽小,但实际动用的资金却十分庞大,而且外汇价每日的波幅又很大,如果投资者在判断外汇走势方面失误,就很容易全军覆没。一旦遇上意料之外的市况而没有及时采取措施,不仅本金全部赔掉,而且还可能要追加差额。各投资者切不能掉以轻心。在决定杠杆倍数时,必须明白其中的风险。

由此可见,杠杆越大,风险也越大,当然利润也越大。高杠杆对投资是一把“双刃剑”:其在短期内能把股指和股价急速炒上去,也能让股指和股价暴跌。国内外资本市场的长期实践表明,大起大伏的股市行情是不可持续的,只是在特定时期和特别环境下的短期现象。

杠杆的优势

在市场经济尤其资本市场发展趋于成熟的过程中,加大资金杠杆是一种正常的市场行为。银行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货币乘数实际上就是资金杠杆作用。企业通过融资扩大资金实力,促进企业发展也是杠杆作用。事实上我国证券市场上所进行的多项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围绕加杠杆进行的,如2010年以来开展的融资融券,还有质押式回购和约定式购回等,都是对股市投资的加杠杆行为。又如,备受推崇的分级基金,其实也是一种杠杆产品,它在很短的时间之内聚集起大量的资金投放到某个板块之中推升行情;股指期货也有明显的杠杆效应,它最容易受到投资者的认可,而且一旦股指期货起来以后,又会对现货产生拉动作用。

杠杆的风险

资金的高杠杆在短期内快速推高股价和指数的同时,也隐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在高杠杆不能持续的情况下,稍有风吹草动,高杠杆的资金就会迅速从股市撤退,从而引起股价和指数的急剧下跌。因此,股市的火爆行情,有时与股市的暴跌甚至崩盘如影相随。借助于高杠杆来投资股市的交易模式和行情走势很难具有持续性。更何况,各路加杠杆或拆借入市的资金中难免有违规或打政策“擦边球”的情况存在,一旦强化监管,这类资金将不计代价撤离股市,加剧股市的大起大伏。企业如果融资不当,融资成本过高,资不抵债,利润率低于偿债率,对企业发展是个致命的危险。

什么是杠杆率

杠杆率一般是指资产负债表中总资产与权益资本的比率,。也有把债务对GDP之比称为全社会杠杆率,高杠杆率意味着在经济繁荣阶段,金融机构能够获得较高的权益收益率,但当市场发生逆转时,将会面临收益大幅下降的风险。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一般都采取杠杆经营模式。次贷危机爆发前,美国商业银行的杠杆率一般为10-20倍,投资银行的杠杆率通常在30倍左右。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我国债务总额为168.48万亿元,全社会杠杆率(债务对GDP之比)为249%。与美、英、法、日等主要国家相比,这一水平并不算高。

杠杆率的优点

2008年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银行体系的表内外杠杆率的过度累积。杠杆率累积也是以前金融危机(例如1998年金融危机)的特征。危机最为严重时期,银行业被迫降低杠杆率,放大了资产价值下滑的压力,进一步恶化了损失、银行资本基础减少与信贷收缩之间的正反馈循环。引入杠杆率作为资本监管的补充手段,其主要优点为:一是反映股东出资的真金白银对存款人的保护和抵御风险的作用,有利于维持银行的最低资本充足水平,确保银行拥有一定水平的高质量资本(普通股和留存利润)。二是能够避免加权风险资本充足率的复杂性问题,减少资本套利空间。 通过引入杠杆率,能够避免过于复杂的计量问题,控制风险计量的风险。三是有利于控制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过快增长。通过引入杠杆率,使得资本扩张的规模控制在银行有形资本的一定倍数之内,有利于控制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过快增长。

巴塞尔银行管理委员会在汲取2008年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完善新资本协议时,提出杠杆率作为监管指标,设置下限为3%。

杠杆率=核心资本/表内表外总资产风险暴露。巴塞尔委员会将引入杠杆率要求,旨在实现以下目标:

(1)为银行体系杠杆率累积确定底线,有助于缓释不稳定的去杠杆化带来的风险以及对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2)采用简单、透明、基于风险总额的指标,作为风险资本比例的补充指标,为防止模型风险和计量错误提供了额外的保护。

杠杆率计算在不同经济体之间应具有可比性,并调整会计准则方面的差异。某些表外项目将适用100%的信用风险转换系数。并且将测试杠杆率与风险资本比例之间的相互作用。巴塞尔委员会将杠杆率设定为风险资本要求的可靠的补充措施,基于适当的评估和校准,将杠杆率纳入第一支柱框架。

2011年,中国银监会颁布关于中国银行业实行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商业银行的杠杆率不得低于4%,比巴塞尔委员会的规定多一个百分点。

杠杆率也有其内在缺陷:一是对不同风险的资产不加以区分,对所有资产都要求同样的资本,难以起到鼓励银行有效控制资产风险的目的。二是商业银行可能通过将资产表外化等方式规避杠杆率的监管要求。三是杠杆率缺乏国际统一的标准和定义,同时对会计准则有很强的依赖性。由于杠杆率的相关项目主要来源于资产负债表,受会计并表和会计确认规则的影响很大,在各国会计准则有较大差异的情况下,该指标难以在不同国家进行比较。由于杠杆率具有以上内在缺陷,不可能简单替代加权风险资本充足率作为独立的资本监管手段,但其作为加权风险资本充足率的补充手段,可以从另一角度反映银行资本充足状况和资产扩张规模。

去杠杆化(De-leveraging)

简单来说,“杠杆化”指的就是借债进行投资运营,以较少的本金获取高收益。这种模式在金融危机爆发前为不少地方政府,企业和机构所采用,特别是投资银行,杠杆化的程度一般都很高。当经济繁荣,资本市场向好时,这种模式带来的高收益使人们忽视了高风险的存在,等到经济下滑,资本市场开始走下坡路时,杠杆效应的负面作用开始凸显,风险被迅速放大。对于杠杆使用过度,对债务依赖过大的企业和机构来说,资产价格的上涨可以使它们轻松获得高额收益,而资本价格一旦下跌,亏损则会非常巨大,超过资本,从而迅速导致破产倒闭。金融危机爆发后,高“杠杆化”的风险开始为更多人所认识,企业和机构纷纷开始考虑“去杠杆化”,通过抛售资产等方式降低负债,逐渐把借债还上。这个过程造成了大多数资产价格如股票、债券、房地产的下跌。

综合各方的说法,“去杠杆化”就是一个公司或个人减少使用金融杠杆的过程,把原先通过各种方式(或工具)“借”到的钱退还出去的潮流,减少对债务的过度依赖。

单个公司或机构“去杠杆化”并不会对市场和经济产生多大影响。但是如果整个市场都进入这个进程,大部分机构和投资者都被迫或主动的把过去采用杠杆方法“借”的钱吐出来,企业减少投资,货币供应量减少,银行放贷谨慎,信用紧缩,那这个影响显然不一般。在经济繁荣时期,金融市场充满了大量复杂的、杠杆倍数高的投资工具。如果大部分机构和投资者都加入“去杠杆化”的行列,这些投资工具就会被解散,而衍生品市场也面临着萎缩,相关行业受创,随着市场流动性的大幅缩减,将会导致经济衰退。

“去杠杆化”下的抉择

那么面对“去杠杆化”,各路投资者的对策是什么呢?

部分机构投资者认为,考虑到去杠杆化导致的通货紧缩后果,在去杠杆化集中释放的阶段,应该尽量坚持“现金为王”的态度,如果要选择股票,也要尽量选择那些现金充裕,资产杠杆低的公司,因为,他们可能是未来兼并潮中的食人鲨。

还有投资者认为,要关注短期通缩后部分新兴地区的中长期通胀可能。当然,这是较长时期的一个考虑。而目前达成共识的是,资产价格将结束浩浩荡荡的上涨波段,转而进入下跌。

去杠杆有很多方面。

其一,从资本金要求率上来说,假如要投资一个项目,在对项目看好的前提下,融资分股权和债权。如果我出5元钱,然后借95元,就是用5元撬动了100元的投资,杠杆20倍。

这种情况下如果出风险的话,杠杆越大风险越高,波及面越广。于是贷款方开始不愿意给这么高比例的杠杆出资,要求借款方多出资本金。国家也对杠杆率上限作规定,比如规定给做保障房的项目做直接融资,最少资本金要是40%,就是最多2.5倍的杠杆。这样一来,从市场风险偏好和监管层面都在降低杠杆比率防范风险。

保证金制度也与这个类似:2013年6月的钱荒引起金融机构去杠杆化, 这是指某些企业用100万的权益借入300万甚至500万的负债进行经营,放大了自身经营风险。遇到流动性危机或者经营有问题的时候就很难应对,由于杠杆率高,影响也会很大。为了促使这些企业稳定的经营,不要太激进,一场钱荒,让他们开始收缩杠杆,也叫做去杠杆化,比如我只有100万,我就只借200万,别借多了,借多了危险。

其二,从社会融资结构上来说,我国目前间接融资比重大。间接融资将通过银行体系进一步放大货币量,这是货币乘数效应。举例:银行只有100元,你从银行贷款100元,然后存在银行。然后银行又多了100元可以贷给别人…… 这就是创造了广义货币供应M2。银行有一个准备金率,20%的准备金率,就是说 你存到银行100元,银行最多只能贷出去80元,这样就不能无限创造货币。然后这时候,在准备金率是20%的情况下,如果你自己有100元,存在银行,通过反复的借贷,最多可以创造100/20%=500元的货币。这就是间接融资的一个杠杆效应。如果是直接融资,你直接把100元借给企业。这并没有增加货币供应。目前我国社会融资结构正在从间接融资以往直接间接融资并重的情况发展,而且直接融资市场发展速度非常快。随着直接融资比重的增大,货币乘数效应将降低,从而是一个减少M2的方法。近两年国务院出台的多项政策中都提出,要“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例。这也是去杠杆化的一种解释。

去杠杆化,当前最常见的风险名词就是“债务”,就本质而言,债务其实就是对信用的一种过度透支,滥用信用就会造成债务风险,并最终导致债务危机。目前,虽然中国债务危机的风险不大,但是非金融企业部门债务增长非常之快,主要就是因为利率太高,也就是说,融资成本太高。融资成本太高,确实影响了企业的运营。

我国实体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经济增长速度下滑,产能过剩、房地产库存增加、企业困难加剧的风险将因此凸显。与之对应,我国主要的金融风险,集中体现为杠杆率攀升、债务负担加重和不良资产增加,(今年以来,国内债券违约状况频出,目前已有38只债券兑付违约,涉及18家发行主体,违约金额高达247.61亿元。不管是从违约债券数量还是违约金额,均已达到去年全年的2倍)。

如果非金融企业部门债务继续膨胀下去,总有难以支撑的一天。尽管目前来看不存在债务危机,不过债务问题也是必须要警惕的,如果任其蔓延会使得经济活力受到约束,对经济发展长期肯定不利。债务问题必须放在重要位置解决,而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某部门可以解决的,需要从整体上着眼。我们对问题已经有意识,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国债务问题和高杠杆问题。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去杠杆列为今年经济工作的五大任务之一,去杠杆的含义就是要解决和处置债务问题。在5月初《人民日报》对“权威人士”的采访中,权威人士明确指出,各地要明确具体任务和具体目标……处理“僵尸企业”,该“断奶”的就“断奶”,该断贷的就断贷,坚决拔掉“输液管”和“呼吸机”。

日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北京与世界六大经济金融机构负责人共同举行“1 6”圆桌对话会上表示,“中国将多措并举积极稳妥降低非金融企业杠杆率”,引发市场关注。 7月26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提出,全面落实“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要采取正确方略和有效办法推进五大重点任务,去产能和去杠杆的关键是深化国有企业和金融部门的基础性改革,去库存和补短板的指向要同有序引导城镇化进程和农民工市民化有机结合起来,降成本的重点是增加劳动力市场灵活性、抑制资产泡沫和降低宏观税负。因此,密切结合实体经济去产能、去库存和处理“僵尸企业”的步伐,以处理不良资产为抓手,稳步“去杠杆”,防止债务问题触发系统性金融危机,应成为我国今后一段时期金融工作的中心任务。

中国目前的债务问题,属于“成长的烦恼”。如果,中国能有章法地专业地解决债务问题,解决国企问题,规范地方融资平台,稳定房地产,培育新的支柱行业和经济增长点等等,中国就能避免金融风险,防止债务危机的出现。

【来源:中国企业金融研究院】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