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商务星球版“丰富多彩的文化”课件,要网址

 我来答
jfjee23
2010-12-27 · TA获得超过1725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29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755万
展开全部
第二课 汉唐盛世
一、教学设计思想
(一)教材结构分析
本部分是在学生了解商、周和秦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对西汉至唐朝一段历史时期的描述。教材以“汉唐盛世”为主题,通过六个部分展现出汉唐时期宏大的历史风貌。
“新的大一统”介绍西汉王朝通过削弱诸侯国势力、加强检察制度、推行儒学教育、与匈奴和亲等措施,加强对整个国家的控制。与一统有关的出使西域、设立机构、修建道路等活动,不仅加强了西汉王朝和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还大大开拓了西汉疆土,出现了当时大一统的局面。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描述了东汉后期到南北朝时期,各地割据,战乱频繁,政权分立,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同时,通过少数民族内迁,北方人民南迁的史实,重点强调这一时期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中心开始南移。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则反映了汉族和少数民族的融合。
“帝国新政”选取了“贞观之治”、三省六部制、科举考试等方面的内容,表现唐初统治者在革新政治上所作的努力。对于“贞观之治”,教材通过不同的个案,分析“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三省六部制和科举考试的内容也是图文结合,将复杂的内容尽量简单化,以易于学生接受。
“盛唐气象”主要是从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角度诠释盛唐时期的社会风貌。农业生产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粮食产量的增加和新农具的广泛使用,手工业的成就表现为丝织和瓷器技术的发展,商业则侧重商人数量和少数民族、外国商人在中国的经商活动,强调这一时期经济的繁荣。受经济发展的影响,此时的社会生活也呈现出胡汉交融,妇女生活丰富、开放的特点。
“盛世文化”从史学、诗歌、宗教、绘画、雕塑等方面,较为全面地展示了汉唐盛世伟大的艺术成就。每一个领域都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事例,体现出盛世文化的灿烂和丰富多彩,使学生能够从文化的角度进一步加深对“盛世”的理解。
“丝绸之路和大运河”选取了汉唐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两个史实,凸现这一时期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和中国南北交流的进一步加强。丝绸之路重点强调张骞通西域后,中国与西方各国之间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和相互影响;大运河则突出它对中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的作用。除此之外,课文还以历史性的眼光,描绘了当代新的丝绸之路和大运河,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他们依然发挥重要的作用,从而使历史与现实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综上所述,本课以西汉和唐朝前期的历史为重点,略述三国时期的政治分裂,北方人民的迁徙、南方经济的开发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即形成了一条较完整的历史发展线索,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绵延不绝,也凸现了汉、唐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繁荣强盛的两个朝代这一主题。通过六部分内容,使学生了解汉朝和唐朝的历史是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知道汉唐盛世对世界文明产生国际重要的影响,认识历史与与现实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具体史实,理解汉朝大一统局面形成的原因。
2、从东汉以来少数民族向内地迁徙的一系列事例中,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和高度繁荣是在各民族不断交往、融合中实现的。
3、以唐太宗的统治为例,从军民关系、国家政体、科举制度等方面分析唐初盛世局面出现的基础。
4、通过唐朝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以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多方面感受盛唐气象。
5、学习、欣赏汉唐时期的史学、诗歌、宗教、书法、绘画和雕塑等文化艺术方面辉煌灿烂的成就,感受汉唐盛世的风采。
6、通过学习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等知识,体会丝绸之路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传播及大运河促进南北经济交流的重大作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历史上的事物对现实社会的影响,明确历史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交融的关系。
7、尝试运用多种资源,理解、分析汉唐盛世出现的背景,并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现象。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汉朝大一统形成的原因;中华文明的发展与民族融合的关系;“贞观之治”;汉唐的文化成就;丝绸之路和大运河以及各自的作用。
难点:中华文明的发展与高度繁荣的民族融合的关系;通过汉唐时期的各方面成就,了解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的绵延不绝。
(四)教学时数
6课时。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六)教学方法
在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课后收集资料、处理资料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 教材当中比较难于理解的问题,适当地给与讲解。

(七)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辅助课件、 相关的录像和图画资料以及音乐素材。学生课前分组,讨论的课题。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 查找相关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事先讨论布置的课题,并准备在课堂上发表见解。
二、教学流程的整体框架
(第一课时, 新的大一统)
展示图片,导入新课-----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小组合作探究,突破难点----播放录像,激思质疑,教师启发,加深理解-------课堂活动,展示成果,解决问题-----对比小结, 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成语接龙,导入新课------播放录像,激发兴趣-------教师讲解,分析背景------ 看图说话,兴趣教学-------观看录像,分析问题------大显身手,加强巩固-----分析资料,得出结论------对比图片,找出差别-------联系现实,爱国教育-----发放歌曲,结束教学。
(第三课时,帝国新政)
观看录像,导入新课------展示相关资料,分组完成相关内容-----教师讲解,活学活用,分析具体事例----阅读教材,回答问题-----课堂活动,全体同学参与,展示成果-----以史为鉴,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第四、五、六课时,盛唐气象和盛世文化和大运河)
图片欣赏,导入新课----依据资料,评价人物------诗歌鉴赏,分析问题----小组合作,自主学习------教师补充,适当讲解-----播放录像,了解人物-----诗歌比赛,愉快教学------模拟表演,突破重点和难点-----发表看法,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观看录像,对比古今图片,历史与现实相结合。
三、板书设计
新的大一统

西汉王朝:分封诸侯,“七国治乱”
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势力
加强监察制度,监察百官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统一
北攻匈奴,“和亲政策”
张骞通西域,西域都护府
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三国鼎立;赤壁之战,魏、蜀、吴三国鼎立
少数民族内迁:促进江南经济的发展,为中国古代社会经济中心的南移奠定基础。
北魏孝文帝改革:加快了北方民族的融合
帝国新政
唐朝建立:618年
贞观之治:君臣关系
军民关系
三省六部制: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
吏、户、礼、兵、刑、工
科举制度:开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
盛唐气象和盛世文化
经济发展:农业:曲辕犁、筒车
手工业:丝织业、制瓷业、(唐三彩)
商业繁荣
社会生活:中西互通、胡汉交融
“安史之乱”,唐朝衰落
汉唐文化:西汉司马迁《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诗歌:李白、杜甫、白居易
宗教:玄奘、鉴真
书法:东晋:王羲之,唐朝:颜真卿
绘画:东晋:顾恺之,唐朝:阎立本
雕塑:洛阳的龙门石窟
丝绸之路和大运河
丝绸之路:张骞通西域
长安以西,中亚,西亚,大秦
中西交流:经济,文化
作用:沟通了欧亚两块大陆,在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史上发挥重大的作用
京杭大运河: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邯沟、江南河
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流经省级行政单位:北京、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
作用:促进了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
四、教学过程
新的大一统
[讲解成语,导入新课]
展示《大风歌》,思考问题:刘邦获得天下后,考虑的最主要问题是什么?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出问题:“人们一般是从已有的经验出发,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历史给汉高祖提供了那些巩固刘家天下的经验呢?”
以此导入新课。
学生利用5---8分钟,阅读教材。
学生分成四组,每组找出汉初加强统治的措施,师生共同分析探究。
分封诸侯的不利影响:使诸侯王势力膨胀,不服从中央,威胁皇帝的权威和统治等多方面的影响。
展示大一统的列表:
分析探究如下问题:
1、 谈谈你对“推恩令”的看法
2、 汉武帝为什么要采纳董仲舒的建议?
政治大一统的需要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历史发展是有利还是不利?
学生看过录像后,回答。教师给与补充。
这一思想为汉武帝提供了实行政治大一统的思想武器,在解决汉朝分封诸侯引起的弊端问题上起了积极的作用;从思想发展的角度看,一方面,他确定了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这种只发展以家学说,限制其他各家学说的做法对春秋、战国以来的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是不利的。
展示图片,分析问题。
结合图片和昭君出塞的故事,理解汉代实行“和亲”政策的原因、背景和结果。
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观看图片,提出问题:“中国向来以风景优美、文化特异、历史遗迹众多而吸引世界各国的游客。谁知到中国旅游局规定的中国旅游标志是什么样子的?”(标志为汉代文物------汉代铜奔马)
活动目的:通过学生、教师的互动学习,使学生理解汉代中原地区的人们已经十分了解游牧地区的物产,这反映了中原农耕地区和北方游牧地区的经济交流。
播放录像“张骞通西域”
思考:1、张骞通西域的原因?
联合大月氏人攻打匈奴。
2、 张骞通西域路途中可能出现的困难?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能体会路途的艰辛即可。
3、阅读教材,了解那里是西域,大致路线,丝绸之路上东西方主要交流的物品以及丝绸之路的作用。
对比秦、汉统治措施,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
课堂小结:以提问的方式进行。
课后作业:综合探究。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成语接龙,导入新课]
找出和本课相关的一些成语,说出后半部分,学生兴趣浓厚,导入新课。
鞠躬尽瘁----- 周瑜打黄盖-------
司马昭之心------- 三个臭皮匠--------
刘备借荆州------- 东吴招亲---------
导入新课后,播放《三国演义》电视连续剧的片头曲,熟悉里边重要的人物。
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出现的原因?
课堂活动:表演“隆中对”,加深对但是形势的理解。
探究: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从统一与分裂的角度来看,三国鼎立是一种倒退。这是因为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国家分裂会加剧地方矛盾,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从大规模分裂和局部统一的角度看,三国鼎立是一种历史进步。这是因为东汉末年,十几个豪强势力的割据是东汉实际上已经是一个分裂的国家,三国中的魏国实际上在消灭了北方割据势力、实现北方地区统一的基础上建立的,吴国、蜀国也是如此。这样的局部统一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观察图片,认识三国时期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归纳南迁的影响。
是中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两幅图片,通过对比,得出结论:促进了民族融合。
思维拓展:
刚刚过去的9月是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 ,请同学们结合我国各民族平等、团结、和睦共处的传统美德谈一谈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这样可以古为今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课堂小结:同桌互考。
作业;综合探究
帝国新政
[播放录像,导入新课]
播放《隋末农民大起义》的录像片段,指出:由于随王朝的暴政,导致农民起义揭竿而起,加速了随王朝的灭亡。随之建立的唐王朝,从隋朝灭亡中吸取教训,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唐朝初年的历史。
补充魏征与唐太宗的哥哥李建城的关系,以及唐太宗夺权之后敢于任用政敌的事例,提问:唐太宗为什么要用魏征?唐太宗虚心纳谏的主观目的是什么?
唐太宗善于用人,敢于用人,这也是唐朝初期人才济济的原因。唐太宗纳谏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唐朝的统治,客观上起到减轻人民的负担,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学生分组列图表,从规定的几个方面涉及唐太宗大事年表,加深对“帝国新政”的理解。
政治 虚心纳谏、
善于用人
完善三省六部制
扩大科举制度 保证决策的真确性
保证政治比较清明
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
集权,选拔治国人才
经济 减免租赋,减少力役 促进经济恢复和发展
民族 对少数民族一视同仁 促进民族关系融洽
思考:隋唐时期的国家政体主要发生了哪些变化?
沿袭和完善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
学生共同回答三省六部是什么?然后,给出一些具体的事例,分析各归哪个部门管理,学会活学活用。
探究:三省六部制的进步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发言后,教师概括:各部之间共商国事,提高了行政效率,同时分工明确,相互合作中又有牵制,改善并加强了秦代以来的中央集权。
观看录像《科举制》,思考:
1、 科举制始于何时,什么时候不断完善?
2、 你是怎么认识科举制度的?
3、 如果你是一位统治者,你会实行什么样的选拔制度?
4、 如果你是一位读书人,你希望实行什么样的选拔制度?
5、 科举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又和进步作用?
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可以对上述问题有深刻地认识,加深对科举制的理解。
[七嘴八舌]
通过课前查找的有关武则天的资料,辩证的、历史地对武则天进行评价。该缓解突出学生的主体学习意识,对于他们的看法不加评论。
[以史为鉴]
用考试选拔人才的办法沿用至今,有其合理性,但弊端却也不断暴露,应试教育带来的许多问题,也许同学们并不陌生。有没有更加科学合理,与时俱进的人才选拔办法呢?请同学们作认真探究并撰写小论文?
盛唐气象
[展示图片,导入新课]
展示有关2001年上海举办的APEC会议上各国领导人穿的服装以及各国华人聚居的唐人街的图片,导入新课。
教师讲解:与会的各国首脑都穿这唐装,华人聚居的地方叫唐人街,为什么呢?因为唐朝的繁荣和巨大的国际影响力。唐朝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呢,我们共同寻找原因。
找同学朗读杜甫的诗《忆昔》,思考:诗中描述的是哪一个时期的景象?诗中体现了唐朝哪些方面的盛世景象?
学生回答后,教师打出曲辕犁和筒车的图片。分析他们的先进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农村的同学可以谈谈生产工具对农业的影响。
学生根据课前的预习,谈谈唐朝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情况以及人们的社会生活。教师稍加补充。同时并播放“唐三彩”的录像片段。
拓展活动:
课后查找自己所在地区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建设以及社会生活的情况,写出调查报告。
盛世文化
[唐诗比赛,导入新课]
学生以组为单位,朗诵唐朝时期的诗歌,利用约8分钟的时间。最后选出冠军。
通过这样的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可以顺利进入新课程的教学。
根据课前分类,四组学生分别上黑板前展示汉唐时期在史学、文学、宗教、艺术领域的成就。
史学组的同学讲解司马迁的故事,并详细介绍《史记》及其鲁迅的评价,加深对该作品的认识和理解。
文学组的同学可以介绍唐朝的诗歌,也可以讲述唐朝诗人的故事以及朗诵唐朝诗歌,可以对下面的同学就有关问题进行提问。例如:你所知道的唐朝诗人有哪些?你能被那些唐诗?“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的成就有哪些?
[课堂活动]
1、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从礼仪的角度讲应该用“敲”。这个故事说明了唐朝诗人对诗歌的热爱合作事情应该反复推敲。
2、 李白;《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
杜甫:《春望》、《江南逢李龟年》
白居易《长恨歌》
王维《山居秋暝》
孟浩然《春晓》
宗教组的同学播放有关西游记的录像片段和鉴真东渡的图片,讲一讲玄奘和鉴真对于佛教的贡献,并比较其异同。
师生讨论教材中的活动题目,并加以将概括。
玄奘与鉴真的共同功绩是致力于佛教的传播,为佛教的传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不同的贡献是:玄奘是到印度求取佛经,将印度的佛教文化带回中国,《大唐西域记》介绍了天竺的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鉴真是将中国的佛教、医药、建筑、雕塑、绘画等技术传到日本。
艺术组的同学可以介绍汉唐时期的书法、绘画和雕塑成就,并请同学们欣赏找到的书法、挥发和雕塑的图片和资料,引发其他同学对艺术的喜爱,感受我国书法、绘画艺术的独特魅力。教师给与总结、评价,并展出优秀作品。
[课堂小结]
同学们互相交流成果,发表看法。
丝绸之路和大运河
因为前一节课已经涉及了有关丝绸之路的话题,所以可以让学生先讲一讲有关丝绸之路的问题。然后教师在加以解释。
展示“凯撒身着丝绸长袍”的图片,提问:汉代的绢为什么出现在罗马的废墟中?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物资往来的重要通道。
观察路线图,回答:
1、 丝绸之路的起点在什么地方?
2、 丝绸之路经过那些地方?这些地方属于那些国家?
3、 从图4----58和4---59种看到了什么情景?这样的场面说明了什么?
4、 敦煌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敦煌是汉族和西域个族进行贸易的中心)
5、 丝绸之路和欧亚大陆桥在古代和今天的重要作用。(从经济和文化两个方面来看)
[活动]
1、 丝绸之路经过的长安、敦煌、楼兰和疏勒在中国境内,蓝氏城在阿富汗境内,华氏城在印度,阿蛮在伊朗,埃德萨在土耳其,君士坦丁堡在伊斯坦布尔,罗马在意大利。
2、 画面中的商队,要经过陕甘高原,乌鞘岭,塔克拉玛干沙漠,天山,昆仑山,帕米尔高原,伊朗高原等。
阅读并观察地图,找到我国几条主要河流的走向,讨论:
隋朝为什么要开凿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大运河由哪几段组成?中心在什么地方?南北两端各是什么?
连接了那几大水系?
随后,播放《大运河》的录像。
[活动]
1、 我国主要河流的走向是自西向东,从北到南的交通很不方便,陆路交通存在着很大的缺点,速度慢,运量少,运费高。于是沟通南北的水路运输便应运而生。
2、 永济渠从涿郡到洛阳,通济渠从洛阳到山阳,邯沟从山阳到江都,江南河从将读到余杭。
3、 大运河由北向南依次经历了北京、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
4、 大运河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学生看过录像后,讨论: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和你以前对大运河的了解,说说对隋建大运河的看法。
学生可以充分发表看法,教师注意真确引导,但不宜评价。既要肯定大运河在政治、经济、南北交通上的重要作用,还要看到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以及开凿运河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知识延伸]
展示有关今天大运河的现状的图片,思考:大运河的重修说明了什么?今天大运河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提示:运河的环境污染严重,发挥着航运的功能。
[拓展活动]
课后分组调查今天的大运河,收集资料,完成论文“古今大运河”。
[自我测评]
1、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加强监察制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一思想;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军事上,打败匈奴,开拓疆土。
2、这个问题需要学生结合地图,学生只要分析出丝绸之路对古代,欧亚大陆桥对今天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即可。
3、唐朝钱币和日本铅笔都是圆形方孔前,代表天圆地方,钱币的文字都使用汉字,钱币的大小基本相同。
4、这个实例证明中国是文明古国,世界上有很多发明、制度、文化等都源于中国。从敦煌莫高窟,丝绸之路,京杭大运河,汉唐的建筑等,也能看出汉唐盛世对世界的影响。
Collapse仦_卅
2010-12-29
知道答主
回答量:2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4.5万
展开全部
第7课 丰富多彩的文化

1、 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①传统民居与地理环境:北方民居:院落开阔(地形平坦),坐北朝南(便于采光),墙厚窗小(冬季低温,保温)。南方民居:院落较小(地形复杂),墙薄窗大(夏季高温,散热),屋顶坡度大(降水多,便于雨水流泻)。傣家竹楼:下层架空,上层住人(炎热,潮湿)。陕北窑洞:(气候干燥,冬季低温)。②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北方吃面食(种小麦);南方吃米饭(种水稻);新疆等地以肉奶为主(牧区);北方饮暖性的红茶和花茶(低温);南方饮绿茶(炎热)。

2、 地方文化与旅游业的发展:民俗旅游:黎族—竹竿舞;傣族—泼水节;汉族—赶庙会、扭秧歌、舞狮子、赛龙舟。中国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长城、北京故宫、苏州古典园林、丽江古城、承德避暑山庄、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皖南古村落、黄山、泰山等。

参考资料: http://dl.zxxk.com/softhot.aspx?ClassID=2197&ChapterID=3706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